工作日誌?一:從博後到工業界的第一個月
先說一下寫這一系列工作日誌的初衷吧。來源於我在這個問題下面的回答(更新到工作後的第四個月,不再繼續更新):
PhD 畢業後在企業工作和在高校工作分別是什麼感受?第一次寫完答案之後發覺這個話題下面回答的人並不多,可能有類似經歷的人也不多。之後,這個回答目前的贊數和問題關注人數之間的比例還挺高,153/835,所以我覺得大家對這個問題還是比較關注的。我之前每個月都會更新這個回答,但是知乎並不care答案的更新,關注的人看不到,也不會重新推送。所以我想轉移到專欄裡面,力爭每個月寫一篇工作日誌。這樣,就和我的另一個系列,博士日誌,在兩個時間線上平行進行,直到追上當前的時間。
我的背景:
德國博士,荷蘭博後,期間跳槽到荷蘭一家感測器公司工作。職稱定位scientist,主要工作一半研發,一半全世界出差拜訪客戶培訓代理參加展會國際會議。
放棄學術圈,進入工業界其實一直是我在高校期間一直思考的問題。在高校作博後期間,對學術圈的總結如下四點。這基本也是我為什麼要跳槽的原因。
- 生活不穩定。
- 收入低。
- 沒有成就感和motivation。
- 生活和工作無法分開。
具體分論點展開看我的一個回答。
博士畢業後,你還做科研嗎?今天正好是跳槽到工業界剛滿月,寫寫這一個月的體驗。
這一個月主要是熟悉公司產品和研發以及一些典型的項目,了解公司運作和人際,還參與了一次國際會議,收穫很多。雖然沒有像博士期間作報告,但是接觸了很多老客戶和潛在客戶,了解公司的市場定位,作產品介紹的同時加深了對產品和應用的理解。
同在高校相比,有幾點新的感觸:
- 新知識很多,但是上手快。由於產品和產品背後的技術都比較成熟,所以有體系,學的時候方向感強。相比於高校更偏重理論探索,在公司更多從實際出發,研發也是以市場為主,更加具像的要求對我來講更有動力。在產品上體現自己的價值,並在市場上轉化成實際利益,要比多發幾篇paper有吸引力。
- 接觸到各種類型的人。由於是小公司,所以之間的交通更快,也意味著八卦傳遞的也快。除了研發,還有銷售,碼農,軟硬體工程師,後勤物流,客戶更是各行各業三教九流,對個人閱歷提升會有很大幫助。在高校雖然也能接觸到工業界的人,但更多的是和學者學生接觸。
- 評論里有人提到工資和時間自由度,個人覺得在國內二者成反比關係。在高校時間自由度大,但是對於青年教師來講估計沒人敢奢侈地享受這份時間自由,而不高的基本工資之外的收入,也是以犧牲大量正常休息時間得來的。在荷蘭高校基本工資和企業相比會低不少,而且在歐洲作橫向項目並不會產生多少額外收入。我現在的工資和跳槽之前的高校助理教授相近,而助理教授並不是剛畢業的博士就能企及的,更不要說助理教授還要拿很久的臨時合同。而對於晉陞教授這一世界性難題,歐洲和國內一樣難。
- 回家之後確實很少想工作的事情,即使想起來也不像搞科研時候那麼累腦。到點下班,周圍的人也都是這樣,下午五點多停車場幾乎已經空了。不會像在高校不管教授學生,晚上和周末加班是常態,加班在其中感覺非常自然。
先到這,出差三天又上了兩天班覺得可以睡到明天晚上。隨著工作繼續,期待不斷更新。
後記:
- 這些文字寫於2018年11月底,具體哪天不知道了。
- 封面圖片為PS漢化版的海德堡火車站。高校辭職後新工作開始前去德國盧森堡玩了一圈。
- 寫日誌不同於我寫另一個專業領域的專欄
可以聽的黑科技——聲學
不用加參考文獻,感覺輕鬆多了!
推薦閱讀:
※2018 年出現了哪些廣為流傳的科學類新謠言?
※碩博中的一類傻逼:抱怨導師與課題組不好
※青千申報選擇醫學口還是生命口?這篇分析也許能幫到你!
※論文造假被AI抓:機器學習檢測出4000多論文造假,一年損失高達10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