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兒童神經修復專家陳光福:新生兒腦損傷的早期干預很關鍵

兒童神經修復專家陳光福:新生兒腦損傷的早期干預很關鍵

醫界之聲 2019-01-29 18:34:11

新生兒腦損傷會對嬰幼兒的神經發育造成損傷,從而導致腦癱、智力障礙、語言障礙、癲癇、視聽障礙、學習障礙、睡眠障礙、多動症、社會適應能力和交往能力障礙等後果。患有新生兒腦損傷的寶寶,其產生的後遺症不管是對自身生存質量還是家庭都有比較嚴重的影響。越來越多的研究證明,在大腦發育的早期(關鍵期),腦在結構和功能上都具有很強的適應和重組的能力,關鍵期內異常姿勢和運動未固定化,早期干預可改善異常姿勢和運動模式,抑制異常反射,防止肌腱攣縮和骨關節畸形。因此,對於腦損傷高危兒干預開始的早晚,是影響預後的最重要因素。

什麼是新生兒腦損傷?

新生兒腦損傷是一個範圍很廣的疾病,導致新生兒腦損傷的原因有很多,但不管是什麼樣的原因,只要是造成中樞神經系統的細胞變性、壞死或者凋亡,而導致神經細胞功能的損失就是造成了新生兒腦損傷。

以下幾種因素是導致新生兒腦損傷的主要原因

第一個重要的因素是缺氧。准媽媽在懷孕期間因患妊高症、心臟病、貧血等全身疾病或臍帶、胎盤、羊水等問題導致胎兒宮內慢性缺氧,或者生產的過程中新生兒窒息,生後患肺透明膜病、肺炎等,都容易出現缺氧缺血性腦損傷。這一類是新生兒腦損傷中最常見的原因。

第二個重要的因素是早產。早產兒、低出生體重新生兒由於腦的結構和功能發育還不成熟,出生後容易發生缺氧、感染、低血糖和黃疸等引起腦損傷的疾病,同時宮外環境如不利的光線、噪音、溫濕度、醫療操作、上呼吸機也會影響大腦的正常發育,導致早產兒腦白質損傷或出血性損傷。研究表明,32周以前的早產兒腦癱發生率是足月兒的10倍,胎齡越小腦癱發生率越高,早產兒智力障礙的發生率約為7~8%。

第三個重要的因素是感染。比如胎膜早破在治療過程中,如果出現嚴重的宮內感染,可引起胎兒腦損傷。新生兒敗血症、肺炎等感染會引發一些炎症介質的釋放,也可導致新生兒腦損傷。

什麼是早期干預?

早期干預是指針對學齡前存在運動、認知、語言、行為、情緒以及社會適應能力低下的兒童或者有發育落後的高危因素兒童,採用早期干預設施進行醫療、護理、營養、保健、康復、心理、教育及育兒指導等一系列綜合干預,提高發育水平。這是一種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的「三早」式的綜合性措施,特點是「早」,主要內容包括:

1、支持性護理和豐富環境刺激:早產兒住院期間應用袋鼠式照顧、減少噪音,調暗光線,集中操作護理。新生兒病情穩定後進行豐富環境刺激,包括觸覺、視覺、聽覺、嗅覺和味覺等多感官刺激訓練。

2、早期發現與早期診斷:在各種新生兒腦損傷中,有些在出生時或在新生兒早期就表現出來,如產時窒息、缺氧缺血性腦病、顱內出血等;也有些高危兒腦損傷,在出生時或新生兒期還未表現出異常,到出生後2~3個月甚至更長時間才表現出異常狀態;更有些腦損傷要到學齡前期、學齡期才逐漸表現出異常,如行為偏離、學習困難、精神發育異常等。因此,對每例高危兒都應進行管理和定期隨訪檢查,才能早期發現和早期診斷腦損傷,從而進行針對性的早期干預治療,減輕或防止腦癱等後遺症。

3、促進神經發育干預訓練:應根據嬰幼兒運動發育規律,進行撫觸、俯卧抬頭、拉坐頭豎立、翻身、手口協調、伸手抓物、獨坐、爬行、站立、行走、精細動作和平衡功能訓練;建立運動豐富的遊戲環境,強化目標導向型運動訓練和日常生活能力訓練。同時根據嬰幼兒認知語言發育和生活交往情緒發育規律,以及認知、語言發育遲緩的具體情況,進行認知、語言、情感和生活交往能力培養,促進感知、認知功能發育、符號理解和表達、語言交流等治療。

4、早期神經修復和康復治療:根據腦損傷的病情和病因適當應用神經營養藥物或高壓氧治療。患兒出現運動、語言、認知、視聽、吞咽功能障礙時,在康複評估的基礎上,制訂個體化的康復治療方案,進行運動療法、物理因子治療、作業治療、引導式教育、感覺統合訓練、言語認知訓練、視聽和吞咽功能訓練,以及針灸推拿治療。

早期干預的關鍵是早期發現,如何早期發現腦損傷?

1、確定腦損傷的高危因素。如高齡妊娠、孕期病毒感染、妊高症等疾病、宮內窘迫、藥物等產前因素;早產、剖宮產、胎盤或臍帶或分娩異常、腦出血、窒息缺氧等產時因素;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症、低血糖、肺透明膜病、肺炎、敗血症、中樞神經系統感染、腦外傷等產後因素都是腦損傷的高危因素,若孩子是高危新生兒,平時應注意觀察,早期發現孩子有異常,應儘早到醫院進一步檢查。

2、識別腦損傷的早期表現:對噪音或體位改變易驚,啼哭不止,厭乳,睡眠不安。身體發軟及自發運動減少,如青蛙狀姿勢,或折刀狀、倒U字形姿勢,或呈翼狀肩、軀幹上凸、頭後垂等肌張力低下姿勢。身體發硬,穿衣時上肢難入袖口,甚至頭向後仰、角弓反張,或下肢交叉呈剪刀步、尖足,下肢內收內旋、跪坐位,或4個月後仍握拳,拇指內收等肌張力增高表現。4~6周後還不會笑,反應遲鈍、叫名字無反應,4個月不能大笑;4個月俯卧位不能抬頭或坐位時頭不能豎直,4~5個月不能伸手抓物,8個月還不會坐,也不會把手放到嘴邊;語言落後。餵奶困難,吸吮無力,或易嗆奶,吐奶。其他如斜視、頭圍異常、體重增加緩慢等現象應警惕腦損傷的發生。

3、定期神經發育監測和評估:足月生後4d~7d進行新生兒神經行為評分和聽力篩查。生後至5個月應用全身運動(GMs)質量評估篩查早期腦癱,或應用Alberta 嬰兒運動量表評估從足月出生至獨站期間的運動發育;6~72個月應採用Peabody運動發育量表評估運動發育水平;粗大運動功能和精細運動功能測試量表用於跟蹤觀察、預測患兒運動發育軌跡,判定療效。同時可選擇丹佛發展篩查測驗或ASQ發育篩查,異常者應進行貝利或蓋塞爾發育診斷測驗,以及社會生活能力和適應行為量表檢查。

4、神經學檢查:嬰兒神經運動檢查可以發現運動落後,反射發育、肌張力和姿勢異常。頭顱磁共振、B超、腦電圖、腦幹誘發電位,以及生化檢測可明確腦損傷類型、程度和病因。

專家簡介

陳光福,醫學博士、主任醫師、教授、碩士生導師、深圳市第二人民醫院(深圳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兒科主任,畢業於湘雅醫學院。現任亞洲大洋洲小兒神經學會終身會員,中國醫師協會神經修復學分會常委、兒童神經修復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康復醫學會兒童康復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當代兒科雜誌》編委,廣東省康復醫學會兒童發育與康復分會副會長,廣東省腦發育與腦病防治學會兒童發育康復分會主任委員(籌),廣東省醫學會兒科學分會委員,廣東省醫師協會兒科醫師分會常委,廣東省婦幼保健協會兒科和兒童保健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廣東省抗癲癇協會理事,廣東省殘疾人康復協會腦癱專業委員會常委,深圳市醫學會兒科學分會副主任委員、神經康復學組組長。

從事兒科臨床、科研和教學工作30餘年,研究方向為兒童腦損傷神經修復治療、神經系統疾病診治和康復。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2項、省部級科研課題3項,主持完成省市級科研課題4項。獲省部級科技成果一等獎2項、發明專利2項。主編《實用兒童腦病學》、《兒科臨床診斷學》、《小兒神經系統疾病鑒別診斷學》、《兒童心理健康諮詢》、《兒童行為障礙矯治》、《兒童家庭保健按摩》、《兒童免疫、預防接種和保健》、《兒童營養與飲食療法》等專著,發表論著60餘篇,主持制定《嬰幼兒腦損傷神經修復治療專家共識》。


推薦閱讀:

咽炎又複發了,吃什麼好?
真菌性外耳道炎是怎麼回事?
有子宮肌瘤能腰疼嗎?
常玩手機能眼疲勞,失明?眼科主任:吃1種食物,不治就自愈!

TAG:健康 | 新生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