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4400字,閱讀完大概需要5分鐘時間)
挫折教育已經提了很多年了,它的起因大概是一些引起極大輿論反響的社會事件,我們的學生經受了一些在旁人看來微不足道的小挫折,轉而激化出了誰都意想不到的極端結果。這些事情演化到社會上,令人不禁反思,我們的教育究竟出了什麼問題?是不是獨生子女的一代家長太過溺愛,導致他們心理承受能力很差?內心很脆弱?全社會都在反思這個問題,於是提出了要進行挫折教育,要提高他們的心理承受能力,要讓他們具備堅韌的意志品質,政府也急切發文,要訓練學生的抗挫折能力,加強這方面的教育。
本意是好的,我們誰都不願意再看到那些令人惋惜的事件發生,我們不希望看到一個個本來成績優秀足以成為祖國棟樑社會翹楚的人才,因為不知道怎麼回事觸動了他敏感的心弦撥動了他生死命門致使他了結自己。太令人不舍、感慨、唏噓了。
所以不怪乎人人都認為挫折教育勢在必行。
可是,他們是怎麼做的呢?
大多數人望文生義,認為挫折教育就是讓孩子多多地經受挫折和苦難,讓他們經歷多了,承受多了,他們的抗挫折能力自然就提升了。或者有的人認為,挫折教育就是要打壓孩子,千萬不能讓孩子過分自信,盲目自大,一定要不時敲打敲打他,讓他時刻保持「清醒」的認知,保持謙遜的姿態,哪怕自卑一些也可以,這樣就不會在失意的時刻過分失魂落魄了。要不就是要讓孩子多多經受痛苦,哪怕是孩子有成功的成就,也不給予誇讚等喜悅的體驗,給予更高的要求和嚴厲嚴苛的評價。
他們以為這就是挫折教育。
殊不知,這些行為都是把孩子往挫折教育目標的反面推了。意思就是,大家以為這樣能提高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其實這樣折騰下來,孩子的內心反而脆弱了,心理素質反而降低了,抗挫折能力反而下降了。
這才令人感嘆啊!
本來是一番好意,卻變成了壞事。
原因在哪兒呢?
不明白心理學中抗逆力運作的原理。缺乏正確的理論指導支撐。
沒關係,理論的東西一解釋都是很好懂的。
我們先來看看挫折教育的核心,抗挫折能力是什麼,即,是什麼決定了一個人面對挫折時不同的反應。舉個簡單的例子,張三跟李四都是混球出身,從小爹不親娘不疼,沒人管教,一上學就到處跟人打架,從來不好好學習,好不容易混到初中畢業,都去混社會了。張三毫不意外地成了小混混,天天進出派出所,混成了社會渣滓。李四卻出人意料,他沒有放棄自己自甘墮落,工作兩年後去進修汽車維修了,回來後開了個汽修店,後來還結婚生子走上人生正軌了。張三跟李四同樣拿到一手爛牌,卻打出了不同的結果,這裡面的奧秘就叫做抗逆力的大小不同。張三抗逆力低,在挫折面前全線崩潰,李四抗逆力高,觸底反彈,高歌凱旋。
人們評價人聰明程度用智商的概念,評價情緒感知能力用情商的概念,而抵抗挫折的能力大小也可以用逆商來代表。逆商就是抗逆力的大小。
我們接下來看看怎麼提高一個人的抗逆力。挫折教育的最終目的就是要人人都有高的抗逆力,遇到挫折能跨過這個坎,而不是遇到一點小事就活不起了。
首先,這件事確實跟天生有關。一個外表出眾的,充滿魅力的人,他的抗逆力確實就是會比普通人高的,因為許多人喜歡他呀,喜歡他的這一事實就給他提供了很多心理支持,他失落失敗的時候,會有人安慰,他沮喪的時候,會有人鼓勵。一個成績優秀,才能突出,有很多才藝的人,抗逆力也很高,因為老師喜歡他呀,同班同學也崇拜尊敬他呀,這些都是支持。
那我們普通人怎麼辦呢?我們沒有辦法讓許許多多人喜歡我們,那是不是遇到事情我們就消沉、抑鬱、一蹶不振了呢?並不是,抗逆力除了跟高親和力遺傳特性有關,還有許多軟性因素決定。
第一件事,我們可以相貌平平,但是我們也有快樂的權利啊!
一、積極情緒
高興、激動、放鬆等等積極情緒,能讓我們自發快樂的東西,都能提升我們的心理調節能力和情緒控制能力。人都是趨利避害的動物,我們就是要去主動找到那些令我們開心的事物,因為能主動找快樂是抗逆力高的表現!那些所有令你愉快的事物,比如追星、遊戲……可能別人會不屑,會不認同,但你知道你發自內心喜歡它,這就夠了。我不是提倡你狂熱追星瘋狂打遊戲,過分追求快樂又容易陷入享樂的陷阱,我只是告訴你,你喜歡的這些事物,能給你帶來快樂,這是有積極意義的,生活中遇到困苦,你沒有被困苦折磨倒下,而仍能找到令你感受到快樂的事物,這就是抗逆力高的表現。尋找快樂也是宣洩負面情緒的過程,許多心理壓力和挫折帶來的痛苦情緒就被抹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