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學者的冥想書》 | 讀書筆記

這是看過的第三本關於冥想的書,作者康菲爾德的寫法很流暢,甚至感覺不出這是一個外國人。最早了解到冥想的好處是在《哈佛幸福課》里,Tal教授提到,每天堅持冥想的人,可以擁有更好的情緒和現實適應力,更不容易被外界驚嚇到。如果說,去跑步、健身是讓身體變得更強健,那麼冥想則是在加強我們的精神。

16年下半年,想通過冥想來緩解自己的緊張,堅持了一段時間,並沒有明顯的感覺。當時參照的是Tal教授提到的《改善情緒的正念療法》。因為書中提到的觀察呼吸的方法(吸氣的時候想像有一股氣流直灌腳趾,吐氣的時候想像氣流從腳趾流回鼻腔)用起來很彆扭,所以也沒堅持多久。

雖然自己行動力比較欠缺,但還是很相信冥想的價值。很多時候,人焦慮的原因不在於外界的那些煩心事兒,而是大腦本身容易焦慮。所以當一個煩心事兒過去,以為可以安心生活了,但還是會有新的煩惱出現。客觀處境在不斷變化,並非這些處境本身有那麼可怕,而是被感知者感知成一種可怕。

記得大四那一年,問一個閑居的朋友(已經畢業),會不會因為積蓄快要花完了而感到焦慮?朋友和我說,其實不是因為積蓄的問題,當我有錢的時候也焦慮。用身體來類比,一個很容易感冒的人,可以把感冒怪罪到天氣的異常上,但如果身體變得很強健的時候,其實天氣的異常就變成了無關緊要的事情。冥想會影響我們精神的免疫力。

這種影響的機制,核心在於讓我們以一種全新的視角去覺察身體和外界環境。佛家把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這六種辨別各種事物的官能叫做「六識」,在這六識之內,所經驗到的內容,其實並非切實存在,它們只有建立在這些感官之上,方能成立。可人活了多年之後,會把這些感知當成習以為常的東西,不再有新鮮感,還堅信這些就是實在。冥想讓我們不帶任何褒貶,重新認識感覺。於是,焦慮、悲傷可以被解構,這只是這麼一種感受而已,可能會讓人難受,但不用去排斥它們,靜心去覺察,這到底是怎麼樣的一種感覺。同時還要把意念放到呼吸上,不念過去,不畏將來,只和當下的這一刻深深連接。剛開始練習的時候,思維散漫,一分鐘之內可以走神n次,由此也深深體會到人大腦的非理性。既然如此非理性,對許多情況下的不良情緒反應,也就更容易放下了。

仔細一想,正念冥想和森田療法的精髓有許多共通之處——接納自己的感知,感知只是感知而已,不用將其當成客觀實在。正念是一套系統的練習,通過關注呼吸,讓自己更能活在當下。森田療法的「為所當為」則是讓人在具體行為中,降低對感受的關注度。

推薦閱讀:

談戀愛不得不會的能力----情緒管理(2)
我的老同桌,你到底在哪裡?
【積極心理學】如何建立內心的秩序?
李鴻恩:像我這樣真正聰明的人,從不去社交
1教育心理學在學生教育教學工作中的應用

TAG:冥想 | 正念 | 心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