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戴式耳機終極對比測評與音質排名

首先聲明,本次測評僅代表我個人觀點,如果你有什麼不同的意見,你是對的,我錯了。

本次測評的所有耳機均為我個人購買或熱心網友/朋友送測,測評本身並非我的興趣愛好,只是閑暇時間想探究一下市面上這些耳機的表現究竟如何。如果能幫到一些人更好,如果幫不到一些人並使這些人產生了困擾,我深表歉意。

因為HiFi耳機從評價的角度來說屬於相對簡單的聲學系統(只有兩聲道且只有直達聲,但從設計的角度來說還是有很多難點的),所以對耳機的評價相對來說並不是特別有挑戰性,但卻給我帶來了很多麻煩(噴子和杠精)。所以此篇測評後暫時不太想做頭戴式耳機測評,過段時間也許會更新,但最近不會。

還有就是噴子,噴來噴去無非就是噴品牌和人身攻擊,反正科學啊什麼的都不重要,當他們看到自己的耳機不能裝逼時,就是要噴。這些人其實並不在乎耳機如何,因為他們真的不懂耳機也不懂聲學,只是為了噴而噴,冷嘲熱諷和單純的互聯網暴力,他們不噴耳機也會去噴手機。

依舊會有抽獎,詳情見下文。

本次測評的耳機包括:

森海塞爾

HD800S 國行售價9999元

森海塞爾HD820 16499元

勁浪Utopia 28888元

奧蒂茲LCD4 26800元

AKG N90Q 7999元

森海塞爾HD700 3999元

森海塞爾HD650 2659元

拜亞動力

DT990Pro 1299元

AKG K712Pro奧產 1999元

AKG K701奧產 1399元

AKG Q701國產 1399元

AKG K245 1499元

鐵三角m50x 1299元

鐵三角M20X 339元

舒爾

SRH840 899元

索尼7506 699元

索尼1AM2 1699元

HiFiman HE400s 京東購買時1199元

歌德sr225e 1480元

森海塞爾HD25plus 1720元

索尼W1000XM3 2599元

BOSE QC35 II 2888元

拜亞動力DT770Pro 1399元

拜亞動力T1 5998元

飛利浦X1S 799元

飛利浦X2HR 1199元

飛利浦9500 459元

雷蛇北海巨妖 239元

AKG Y30 268元

高斯PP 169元

創新live2 499元

AKG K240S 599元

索尼MDR-XB550AP 259元

飛利浦SHB9850藍牙降噪耳機 399元

小米頭戴式耳機輕鬆版 199元

森海塞爾HD280Pro 799元

以上大部分耳機為京東和天貓旗艦店購買,以保證是行貨正品。


在測評開始之前,還是要再簡單介紹一下耳機相關的一些基本原理和測試方法。

xmax表示動圈單母音圈部分的最大非線性位移,由於耳機單元的靈敏度普標較高且距離人耳很近,所以在適合人類聽音的音量下(80dB/c-wt),耳機單元的振動部分的位移距離xmax通常很遠,即便在標準的94dB下也是如此(除了極個別情況比如說真正的音樂),所以動圈式耳機的非線性失真通常較小,而靜電耳機和平板耳機等特殊耳機的非線性失真往往更小。

與此同時,現有的實驗也證明,非線性失真(包括總諧波失真THD、互調失真IMD、Multitone Distortion、以音樂為測試信號的非相干失真)對於耳機的主觀音質影響並不大,甚至可能是無關的。

這個實驗由SoundCheck公司和哈曼國際聯合完成。被測耳機包括AKG K701、STAX009、Beats Studio等。

實驗依舊採用雙耳錄音方法,把所有耳機用數字濾波器調成相同的頻率響應,在極低失真的STAX009上播放具有不同失真的其他耳機的錄音。反覆快速切換不同耳機的錄音保證AB對比盲聽結果的有效性。

這個實驗的亮點在於,不但討論了THD與IMD的影響,還討論了Multitone Distortion和以音樂為測試信號的非相干失真。其中,以音樂為測試信號的非相干失真更能體現不同耳機實際播放音樂時的非線性失真差異。

80dB

實驗結果表明,除了某個耳機具有可聞的失真、主觀評分明顯低於其他耳機以外(你們應該能猜到那個耳機是什麼,這才是真正的音樂),其他耳機的主觀評分均比較接近。

並且,在虛擬耳機的實驗中,證明僅通過頻響和最小相位響應就可以將一個耳機模擬成其他不同的耳機,並且主觀上很難或者無法判斷虛擬耳機和真實耳機之間的區別。

鬼斧神工119:虛擬耳機實驗以及這個實驗帶給我們的啟發。?

zhuanlan.zhihu.com圖標

所以,基於以上眾多實驗結果(入耳式與頭戴式虛擬耳機驗證、入耳式與頭戴式雙耳錄音實驗、非線性失真可聞性實驗),對於大部分耳機而言,非線性失真並不是一個影響音質評價的可靠因素,甚至完全不會影響音質。這一結論其實也建立在整個行業的水平之上,大多數耳機的非線性失真足夠低,滿足人耳可聽的閾值,行業內只有少數耳機會超出這個閾值,造成可聞的非線性失真。(但是對於這個閾值本身是多少仍在探索中)

與此同時,耳機並不存在素質和解析力等指標。

鬼斧神工119:解析力和聲音的清晰度到底是怎麼回事?

zhuanlan.zhihu.com圖標鬼斧神工119:「解析力」真的是越高越好嗎?雙盲聽測試可能存在的缺陷與參考聽音室存在的意義。?

zhuanlan.zhihu.com圖標hifi 是騙局嗎??

www.zhihu.com圖標

另一方面,現在已經存在一種基於人工智慧與機器學習的經過嚴格科學驗證的頭戴式耳機主觀音質評分預測演算法。

如何通過頻響曲線看耳機的音質好壞??

www.zhihu.com圖標鬼斧神工119:一個可以預測頭戴式耳機主觀聽感評分的統計模型?

zhuanlan.zhihu.com圖標

該演算法僅使用耳機的頻響曲線就可以預測耳機的音質。

所以關於耳機的客觀測試環節僅包括頻響曲線,不過我還是習慣性的測了THD曲線以供參考,除非THD表現特別差,否則不對非線性失真在參數上做過多解釋(以主觀評價為準)。

但本次測評依舊使用「基於我個人經驗的曲線分析+主觀評價」而非使用該演算法直接計算音質,主要原因如下:

  1. 即便是目前最新的頭戴式耳機評價演算法,其預測主觀評價分數依舊與真實主觀評價分數在一定範圍內存在波動。(入耳式耳機的評價演算法則波動很小,幾乎可以認為預測分數是完全符合實際聽感的)

其原因我個人認為,因為頭戴式耳機的演算法僅採用標準差和對數幾率回歸,在相同的分數下,可能由於實際偏差所處頻段和Q值的不同,在人耳聽覺心理聲學的影響下產生不同的聽感。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有很多,比如說心理聲學中常見的掩蔽效應。(以下為apple pencil靈魂手繪)

被測曲線和目標曲線的偏差所成的面積完全相同的情況下(你們理解這個意思就好),實際聽感卻很有可能完全不同;而就算偏差面積更大,也不一定聽上去就更差。

另一方面是因為,我測試的耳機均為真實耳機而非虛擬耳機,對於封閉式頭戴式耳機而言,測量時與人工頭耦合的偏差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耳機的泄露,並且我沒有MEM微電子機械麥克風控制泄露,從而導致封閉式頭戴式耳機的測量曲線的低頻部分(150Hz以下)有可能與實際佩戴出現偏差。

不過,關於頭戴式耳機的主觀音質預測演算法,我們還是可以得到一些有意義的價值。那就是如何看耳機的頻響曲線。

上述公式中,SD代表耳機曲線偏離目標曲線的標準差,AS是耳機曲線偏離目標曲線的偏差的對數幾率回歸,可以理解為耳機曲線整體偏離目標曲線的趨勢。由於AS的加權係數大於SD,我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理解為,耳機的三頻均衡和整體頻響曲線走勢更影響耳機的主觀聽感。

其中,黑色數字代表人們通過盲聽給出的耳機主觀評價分數。綠色曲線為哈曼曲線,藍色曲線為主觀評價時落在對應評分區間的所有耳機頻響的平均值,而不是單獨特指某個耳機,實際上可以代表這一整類的耳機。

最後就是關於哈曼曲線,哈曼曲線是一個經過多篇論文詳細論證的代表人的主觀音質偏好/聽感的曲線。

圖中OE代表頭戴式耳機

鬼斧神工119:什麼是哈曼曲線(Harman Target Curve)?

zhuanlan.zhihu.com圖標


客觀測試環節。

測試設備是G.R.A.S的人工耳,測試軟體是SoundCheck,測試環境是消聲室。由於此次測試的人工耳的量程只有10k,所以只討論10k以內的曲線,並且Sean Olive博士的演算法也只計算10k以內的數據。而對於低頻部分,由於頭戴式耳機的真實泄露存在偏差,尤其是封閉式耳機,所以低頻部分的評價以主觀評價為準。因為並不是一次性測量,所以坐標軸範圍略有不同,以絕對值為準。

森海塞爾HD650 頻響曲線

首先是森海塞爾HD650,從頻響曲線可以看出這個耳機100Hz~4kHz這一區間段的表現還算不錯,但是4kHz以後的急速衰減,有可能導致高頻樂器暗淡。

森海塞爾HD650 THD曲線

THD表現很不錯,沒有什麼問題。

歌德sr225e 頻響曲線

歌德sr225e,4kHz以後的表現比森海塞爾HD650稍好,但是2kHz有些突出,可能會導致高頻部分過亮。80Hz以下衰減過快。100Hz~1kHz沒什麼大問題。

歌德sr225e THD曲線

4~5kHz THD略高,具體是否影響聽感以主觀評價為主。

akg k245 頻響曲線

1kHz以後和HD650類似,100Hz以下很符合哈曼曲線的低頻表現,我很少見到開放式耳機低頻想這個樣子不衰減的,但是200~800Hz部分能量偏多。

akg k245 THD曲線

THD表現在本次測評的所有耳機中算是前幾名了。

HiFiman HE400S 頻響曲線

低頻衰減比較快,中頻和高頻表現整體還不錯。

HiFiman HE400S THD曲線

THD表現很好。

索尼1AM2 頻響曲線

。。。其實在Sean Olive的多個關於頭戴式耳機的實驗中,多會添加一個low factor,也就是hufi曲線。每次聽音測試中,hufi曲線都是主觀音質評分最差的。

。。。你們不覺得索尼1AM2這個曲線很像嗎。。。當然,就像我之前所說的,低頻部分尤其是封閉式耳機的低頻部分,以主觀為主。因為Sean Olive的實驗曲線是基於AKG K712的,是一個開放式耳機,和封閉式耳機相同曲線下的聽感在低頻部分有可能有較大差別。不過我還是有種不祥的預感。。

索尼1AM2 THD曲線

THD表現在5kHz處有異常。

舒爾SRH840 頻響曲線

舒爾SRH840整體式非常貼合哈曼曲線,沒什麼好說的。

舒爾SRH840 THD曲線

THD表現在250Hz以下略有翻車,一方面是因為封閉式頭戴式耳機在測量時的泄露比較嚴重,而實際使用中的THD會比這個數值稍小。好吧,我開玩笑的,其實這是因為測頻響的時候因為漏氣所以用手按住了,臨時沒找到夾具,我又懶沒單獨再測一遍THD,實際THD是要比這個小的。。。另一方面,我在之前的聽音中,並不認為這會影響在日常音量下的聽音表現。

鐵三角M50X 頻響曲線

鐵三角M50X這個耳機,不論是通過心理聲學看曲線,還是單單通過標準差和對數回歸計算預測值,都是比較差的那一類。這是怎麼洗也洗不了的。有興趣的人可以稍微試著帶入Sean Olive博士的公式算一下。

封閉式頭帶耳機的平均曲線大概是上圖中藍色曲線這個樣子,預測平均分是4.7分,你們再看看M50X這個曲線,覺得是幾分呢?

當然了,這個耳機具體算出來多少分我是知道的,但我不說。

鐵三角M50X THD曲線

THD表現不錯。

鐵三角M20X 頻響曲線

這個我就不需要解釋了吧。

鐵三角M20X THD曲線

飛利浦9500 頻響曲線

100Hz以下衰減略快,4k~8kHz高頻過多。

飛利浦9500 THD曲線

THD表現中規中矩。

飛利浦X1S 頻響曲線

期初看到這個曲線我是拒絕的,我一度懷疑是不是測試設備壞了或者測試軟體配置有問題。但在我反覆試驗後,曲線確實就是這個樣子,畢竟其他耳機都是正常的。我在網上沒有找到X1S的頻響曲線,不太清楚這到底是個別問題還是這個耳機就是這樣的。。。

飛利浦X1S THD曲線

THD表現不錯,沒啥好說的。

飛利浦X2HR 頻響曲線

。。。和X1S類似,但是沒有那麼誇張。說一下重點吧,低頻下潛明顯比9500要好,高頻在4k~8kHz這一段也好很多,但是8k~10kHz部分有缺陷。

飛利浦X2HR THD曲線

THD曲線表現還可以。

AKG K701 頻響曲線

由於很久以前測的,沒改坐標軸範圍,大家湊合著看。K701的問題,一方面是低頻下潛不太行,另一方面是2kHz和7kHz左右過於突出。這一部分和歌德sr225e到時比較像。

AKG K701 THD曲線

THD表現不錯。

AKG Q701 頻響曲線

Q701整體與K701類似,但仔細看2.5kHz左右比K701低了將近7個dB,比較接近正常值了。不過4kHz~7kHz和K701的整體偏差差不多,不是很標準。低頻部分相比K701有改善。

索尼7506 頻響曲線

既然大佬測了,我就不再測了(其實我測了只不過沒保存)。這個沒什麼好說的,但從頻響曲線來看,應該是本次測評中表現最接近哈曼曲線的。(通過SD和AS計算)

森海塞爾HD800S 頻響曲線

HD800S從200Hz到2.5kHz表現比較好。尤其是200Hz到1kHz這一段,幾乎完美符合哈曼曲線。3k~7.5kHz有一定偏差。而100Hz以下的部分,這個耳機由於我早就聽過,實際上的主觀低頻是比這個頻響曲線的低頻多一些的。其實這個耳機試過,不同的耳罩壓力下,低頻的表現差別還是挺大的。

森海塞爾HD800S THD曲線

森海塞爾HD800S的THD表現中規中矩。不算特別好也不算很差。其實通過這個曲線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推斷出,耳機的THD對音質的影響並不大,當然,具體原因開篇就已經講過了。

AKG N90Q 頻響曲線

12kHz有一個和索尼7506類似的波峰,但是f值比索尼的高大概2k。雖然說10kHz以後的數據無效,但是這個波峰還是需要主觀確認一下。

AKG N90Q THD曲線

這個耳機在94dB下的THD,低頻部分表現很好,幾乎是本次測評中最好的。但是200Hz~2kHz不是很理想,由於是很久以前測得,我不太清楚在80dB下是否還是這個樣子。

森海塞爾HD820 頻響曲線

這個依舊是大佬測過的了。我就不再測了,並且這個耳機聽起來如何其實大佬也有描述了。


首先,傳統的HiFi耳機在播放非人頭錄音或雙耳錄音時,由於沒有早期反射聲、真實的混響聲能比和Crosstalk,並且頻響曲線無法精確對應具體聽音者合理入射角度(30度)的HRTF曲線。所以耳機的聲場都是極其不標準的。這一點我在之前的文章和live中都有多次提到耳機的聲場以及如何評價聲場。

鬼斧神工119:耳機和音箱有什麼區別?哪一種更好??

zhuanlan.zhihu.com圖標鬼斧神工119:科普:HiFi中的聲場由哪些因素決定?該如何選購器材能獲得更好的聲場??

zhuanlan.zhihu.com圖標入坑耳機別走彎路:耳機入門詳解?

www.zhihu.com圖標

而關於如何評價聲場。心理聲學和主觀評價業內均採用Soundstage和ASW(apparent source width)表述聲場的寬度。

一旦Soundstage超出一定的感知聲源寬度,就可以視為不存在Soundstage。

而對於距離感,有實驗明確證明,人對耳機回放傳統錄音的距離感知,和EQ均衡有很大關係,並且個性化均衡(掃描人耳)會進一步提升耳機的距離感。沒有均衡的耳機的距離感都是相似的,或者說相比於個性化均衡的耳機差別遠大於同類型之間的差別。但即便是這樣,採用個性化均衡之後,耳機的距離感還是和真實/音箱差的有點遠,這主要是因為混響聲能比,早起反射聲延時等影響。

聲源的角度定位和距離定位均依賴於個性化均衡(音質音色和聲場聲源定位對於個性化均衡的依賴程度不同),並且角度定位與綜合空間印象還會受到佩戴偏差影響,需要每次佩戴重新標定。

原因很好理解,因為人工耳不是你的耳,需要針對聽音者的人耳和人頭進行掃描,這部分內容其實有很多知名聲學答主已經寫過專題文章,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一下。

經常有人說我不怎麼評價耳機的聲場,我該怎麼評價一個不存在的東西?

當然,也有人說為什麼不測解析力?我也是一口血吐出來,我用過這麼多聲學測試設備和軟體,G.R.A.S、B&K、Headacoustics、SoundCheck、Audio Precision、Klippel、EASE、HATS、Smaart,還真就沒聽說過有解析力這個指標。

這個問題的答案,在於人的聽覺系統所獨有的掩蔽效應。

聽覺中的掩蔽效應指人的耳朵只對最明顯的聲音反應敏感,而對於不明顯的聲音,反應則較不為敏感。一個聲音的聞閾值由於另一個聲音的出現而提高的效應。 前者稱為掩蔽音(masking tone),後者稱為被掩蔽聲(masked tone)。對於兩個純音來說,最明顯的掩蔽效應出現在掩蔽聲頻率附近,低頻純音能有效地掩蔽高頻純音,而高頻純音對低頻純音的掩蔽效應小。

以上複製粘貼於百度百科。

而人耳聽覺的掩蔽效應,主要分為頻域掩蔽和時域掩蔽。

  1. 我先說頻域掩蔽。頻域掩蔽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頻響曲線不標準所導致的頻響掩蔽,一類是諧波失真所導致的諧波掩蔽。

首先解釋一下很多人不太了解的諧波掩蔽效應。

其實也並不是很複雜,由於揚聲器單元和耳機單元本身的問題,總會出現諧波失真這種現象,當諧波失真的強度,尤其是高階諧波失真的強度較大時,就會掩蔽掉音樂本身的一些細節,或者聲音變得模糊。比較典型的例子就是音箱的低頻諧波失真較大時,低音聽上去就「不清晰」。而對於其他頻段有時候就會出現細節丟失的情況。因為某些樂器所在頻段引起的諧波失真會把處於這個樂器的倍頻的一些強度較低的樂器或者泛音干擾或者掩蔽。導致細節丟失。但這種情況比較少見。

頻響掩蔽這個就很好理解了。如果單元的頻響曲線不標準,那麼就會存在某一頻段相比於另一頻段能量更突出的情況,導致能量突出的頻段把能量不足的頻段掩蔽或者部分掩蔽。進而導致聲音聽起來不清晰或者解析力不夠。這個現象不論是對於音箱還是耳機都是一樣的。音箱的標準曲線應該是消聲室內平直的。耳機的標準曲線應該是什麼樣子我也寫過很多文章了,不再贅述。至於揚聲器的指向性所帶來的細節丟失,之前也講過很多遍了,也不再重複。

還有一些細節丟失其實和播放器、放大器的信噪比有關,和音箱耳機本身關係不大(和靈敏度有關但是其實問題根源是音源和放大器)。

鬼斧神工119:解析力和聲音的清晰度到底是怎麼回事?

zhuanlan.zhihu.com圖標

當然,對於「解析力」的評價,也不是「解析力」越高越好。

鬼斧神工119:「解析力」真的是越高越好嗎?雙盲聽測試可能存在的缺陷與參考聽音室存在的意義。?

zhuanlan.zhihu.com圖標


主觀評價環節。

本次測評依舊採用AES上流行的preference rating的方式,即並不會給出具體某一項的分數,而只給出整體的綜合分數,並且只討論音質音色,不討論聲場,原因上面已經說過了。但是如果耳機的聲場有嚴重缺陷,比如說強烈的頭中效應或者某些樂器從後方發出了,我會單獨描述,但不會影響該耳機的評分。而這次不同的是,由於之前在微信公眾號的調差中,發現追求真實的聲音和追求好聽的聲音幾乎各佔一半。(雖然投給「買耳機只是滿足心理需求」的人只有少數,但實際上我覺得這部分人並不少,滑稽)。所以,本次測評最終的分數會同時考慮真實的聲音和好聽的聲音,以適合更多的發燒友。(其實之前,我的一些測評也有這種方法,因為懶沒有做詳細解釋)。好聽部分,會採用頻響曲線與哈曼曲線的偏差+主觀評價,真實部分,會通過心理聲學的分析+主觀評價,當然我不會寫的太細,因為型號太多。

對於主觀評價本身,每個人在有對比的情況下都可以聽出兩種耳機或兩種音箱之間的區別。但是聲音是一個短暫的過程,絕大多數普通人無法精確記得幾秒鐘之前的聲音,所以在沒有AB快速對比的試聽時所得出的結論意義並不大,即便是同一個耳機,如果不事先標註,僅僅是盲聽,如果今天聽一次,明天聽一次,很多人也會覺得聲音有變化。這一點對於耳機來說,尤為突出,因為即便是同一個人,在不使用虛擬耳機或雙耳錄音的情況下試聽不同耳機也會因為佩戴新的耳機而需要的時間間隔而在一定程度上忘記之前試聽的耳機。而對此,我不論在參考聽音室還是實際的項目中都有大量專業聽音經驗,因為這就是我的工作,而這一點,不論和誰杠我都不虛。可以向大佬低頭,但絕不向邪惡勢力低頭。我認為長期做主觀評價的人和普通人最大的區別就是即便在沒有任何對比的情況下也能聽出耳機或者音箱相比於標準的聲音有哪些區別。這是經過大量的試聽訓練所鍛鍊出來的技能,比如說我的一個日本同事,堅持每個工作日上午在參考級視聽室中聽3個小時某一首音樂的前8秒。我在工作時經常會聽同一首歌中的10秒鐘,一聽就是一周的時間,基本上這首歌我聽了至少有幾萬遍了,所以我自認為我有足夠的能力對這些耳機進行主觀評價,事實上即便不通過客觀儀器測量,我也能通過試聽大致畫出每個耳機的頻響曲線。

而關於試聽音樂,本次測評的主觀評價環節,除了使用祖傳的Mark Levinson試音碟中Raya的「Youre so bad for me」和「Hollywood love」以外,還有星球大戰7原力覺醒的「」、Jacques Loussier的「Little Fugue in G Minor, BWV 578」、雅尼The Concert Event的「The Storm」、地鐵最後的曙光的「Caprice No. 24」、王靖雯的「影子」、蕭亞軒的「突然想起你」、林俊傑的「美人魚」(Mark Levinson中文版試音碟收錄)、以及Sean Olive博士經過科學實驗得出的三段最能體現耳機之間水平的音樂素材。

關於試聽器材,所有森海塞爾的耳機均採用森海塞爾HDVD800解碼耳放一體機,所有便攜耳機均採用三星note9、蘋果MacBook Pro和玩家國度超神2試聽,其他耳機均採用Sean Olive博士同款Fireface UC音效卡+拜亞動力A1試聽,鑒於之前測試過森海塞爾HDVD800的參數比較差,所以森海的部分耳機也會同時使用Fireface UC音效卡試聽。無線耳機均採用藍牙連接。不過鑒於不同耳機之間的聽感差異受耳機為決定性影響因素,即便不同的耳機在不同的前段下會有不同的表現,但這種不同很難使得整體耳機的排名有較大變化,除了及特殊情況。

關於瞬態,瞬態有時候和頻響是有關的,比如說影子這首歌,如果頻響下潛比較好,反而會覺得低頻拖泥帶水,頻響比較差,低頻那部分鼓聲的混響沒了,反而覺得瞬態比較好。而有些瞬態的表現取決於系統的阻尼係數,也就是和耳放相關,不過也有些耳機的瞬態真的很差,如果有我會特別說明。

好了不多廢話,先上結果。此處每一分代表一個檔次,分數相同就是同一個檔次,雖然可能各有不同,但綜合來說差距不大。分數差1就是差1個檔次。相同分數不代表耳機聽感是一模一樣的,有可能有較大差別,只是整體水平在同一個檔次。

以下部分每一個耳機,我均有仔細試聽,但由於本次測評的耳機數量較多,所以每一個耳機的主觀評價描述部分可能不是特別詳細,希望各位可以理解。(我懶)

這麼多耳機,先說誰呢。先從及格線附近的幾個耳機說起吧。

AKG K701。9102年了,這是一個很有年代感的耳機,K701的特點就是沒低頻。。。而且高頻略多並且有音染,但是高頻部分的音染不難聽,還有點好聽。人品人聲部分表現比較好,但人聲依舊有些偏薄,但是和標準聲音比差的不多。所以我只能給6.5分。如果這個耳機低頻沒有這麼少,我覺得完全可以給到7分以上,甚至7.5分。不過好在這個耳機的THD表現比較好,EQ一下應該可以改善不少。總有人說推開了低頻就好了,這個就比較扯了。除非是低頻部分的電壓相比其他頻段增加了,否則不可能改善低頻。而要做到這一點,最簡單的就是價格high shelf濾波器,單純靠耳放去把K701的低音調好未免太科幻。

AKG Q701。這個耳機相比於K701改善了低頻,並且高頻部分也有改善。雖然高頻部分依舊存在音染,但量感回歸標準,並且這種音染不難聽。人聲部分和K701的區別不大。整體上來說比K701好一些。我可以給到7分。至於K712,K712和Q701差別很小,我後面會提到。

森海塞爾HD650。這同樣是一款很有年代感的耳機,與AKG K701同屬於昔日四大旗艦。HD650的低頻的能量和下潛都比K701多一些,但是不論是和標準低音相比還是和哈曼曲線的低音相比,還是有些偏少。中頻人聲部分,同樣也和標準人聲有所偏差,但與K701的偏薄不同,森海塞爾HD650的人聲是偏厚的。而高頻樂器部分,HD650的高頻確實是有些暗淡的,有人總覺得HD650的聲場比較「大」,其實相當一部分原因是因為高頻部分的暗淡會給人一種聲音在空氣中隨著距離增加而衰減的感覺。所以我認為,森海的HD650相比K701的優勢還是在於低頻部分,但低頻部分的優勢其實也不是特別大,所以7分。

森海塞爾HD25plus。這個耳機我之前做過詳細的測評。這裡再簡單描述下。

鬼斧神工119:森海塞爾HD25 Plus監聽耳機音質測評?

zhuanlan.zhihu.com圖標

這個耳機低頻的量算是恰到好處,不多也不少。但是下潛不足,雖然不是特別差,但和K701、HD650比沒有本質區別。人聲偏薄,但偏差不大。高頻的量感沒有明顯的異常,但是又可聞的失真。總的來說仍然和K701屬於同一level。

拜亞動力DT990Pro。由於我忘記保存了,所以沒有這個耳機的客觀曲線,不過這個耳機的曲線網上很容易找到。所以只說聽感也無妨。DT990Pro的低頻能量是四大耳機品牌類似定位的耳機中最多的,這並不是一個貶義詞而是褒義詞,50Hz以上和哈曼曲線的低頻能量幾乎一致。但相比於標準低音來說顯得有點多。不過比K701和HD650這種低頻不足的耳機來說算是個小的加分項。並且相比於索尼7506,低音少了一些,同時音質也很不錯,應該算是本次測評中所有耳機中低音表現排在第一梯隊的。而DT990Pro這個耳機最大的特點應該在於人聲的中音和低音,這應該是昔日四大旗艦(如果990Pro算的話)中人聲還原最準的一個耳機,在本次測評的所有耳機中也能排進top5甚至是top3。但為什麼說人聲的中音和低音呢,其實這個耳機人聲的高音部分還原也是很不錯的,但是有個缺陷就是有毛刺感,也就是齒音,這個問題通過煲機是無法解決的。而這個耳機的不足在於高頻過亮,主觀上比K701的高頻量還要多一些,已經接近我認為人的一個忍受限度,但是沒有超過,相比於下面提到的歌德sr225e還是好不少的。高頻部分的大部分樂器表現都還不錯,但是有些樂器有可聞的失真(頻響帶來的線性失真)和毛刺感。其實Sean Olive的實驗中就有這個耳機,而且通過這個耳機的頻響能找到這個耳機的綜合主觀評分,說實話是很高的。但是Sean Olive的實驗用的是虛擬耳機試聽,對於頭戴式耳機而言,虛擬耳機的聽感和真實耳機相比是在一定範圍內浮動的,我懷疑是K712模擬DT990Pro的時候,沒有體現出這種毛刺感。因為這種感覺通常是因為頻響在高頻某處有較大的波動。但這種高頻的毛刺感和「齒音」雖然偶爾存在,但不是所有音樂都有,即便有也不是特別嚴重。我很想給這個耳機7.5分甚至8分,但是上述的這個缺點確實會影響一些聽音體驗,所以思索了半天我只能給7分。。。

歌德sr225e。歌德也是昔日的四大耳機品牌,雖然一直沒什麼存在感。所以這一區間段最後出場的就是它了。我買的是sr225e,大概屬於這個價位,sr325e貴了一千塊,那個暫且不表。ser225e的低頻量感和質感都還不錯,但是下潛比較差,而且是比較明顯的那種。低頻的量比K701多但是下潛不如K701,所以我覺得綜合來說低頻表現部分和K701處於同一水平吧。中頻人聲部分稍微有點偏薄,但整體人聲並不難聽,有些人可能會覺得比標準的人聲好聽。這一部分的表現和K701也是類似的。但是,高頻部分主觀上的量比K701還要多。整體我覺得歌德這個耳機和K701比略遜一籌。並且祖傳又黑又粗電源耳機線。。。佩戴確實有點像刑拘。不過外觀我個人比較喜歡,有些復古。主觀評分的話,我只能給及格分6分。

歌德sr325e。這個耳機Sean Olive曾經做過測試,在他的2018年的一篇論文中可以找到。因為這個耳機的頻響很容易看出來。

注意,這裡target分數是62分左右,所以歸一化之後這個耳機的分數大概也是6分。

不過說到頻響,這裡就出現了一個非常耐人尋味的問題。

歌德sr325e 頻響曲線

歌德sr225e 頻響曲線

歌德sr125e 頻響曲線

歌德sr80e 頻響曲線

歌德sr60e 頻響曲線

從上面幾個歌德耳機的頻響曲線我們不難看出,這幾款耳機的頻響曲線幾乎是一樣的。考慮到單元個體之間的公差(upper limit和lower limit)以及測量時因為耳機reposition帶來的誤差。我有一個大膽的推測,其實歌德這些耳機用的都是同一款單元,只不過頭梁和耳罩有所差別。。。我沒有試聽過更多的歌德耳機,不太清楚是不是真的是這個樣子,有機會再買兩個歌德耳機拆解,看看真的是不是想我猜測的這樣。

AKG K245。這是個2019年新發布的新品。這個耳機和拜亞動力DT990Pro一樣,算是少有的幾個開放式耳機還能做到低頻不怎麼衰減的,並且這個耳機的低頻能量比DT990Pro少,實際聽感低頻稍微低於哈曼曲線,但很真實。而對於高頻而言,雖然這個耳機的高頻能量本身算是均衡的,但一方面部分高頻樂器存在音染,另一方面,有些高頻樂器會有些暗淡。這一代很像HD650。而中頻部分,這個耳機實際的中頻人聲表現比曲線中要好一些,可能是因為測試是與人工耳的耦合和實際聽音時與人耳的耦合略有不同。人聲在音調中和較低時比較完美,音調較高時和標準的人聲有偏差。總的來說,這個耳機可以被認為是低頻改善版的HD650,所以比HD650高0.5分。

飛利浦X2HR。先說低頻,這款耳機的低頻相比于飛利浦9500有比較大的優勢。至少低頻的量是有的,雖然下潛還是不太完美。和DT990Pro比的話,飛利浦X2HR的低頻的量要稍微少一些,更接近真實的低音量感,但是還是比真實的低音量稍微多一點點。飛利浦X2HR的低頻音質是不如DT990Pro的。而這款耳機的人聲,在音調較低的情況下是沒什麼問題的,但是一旦音調到了中高調是,就有可聞的音染,這就是1kHz那個坑導致的。但是首先這個音染並不會讓人覺得很難聽,其次,一般的音樂很難長時間都在這個音調。所以我認為這並不是一個特別巨大的扣分項,是缺點,但是不是特別特別大的缺點,這一點和200~300Hz的坑是很不一樣的。這個耳機高頻部分的能量整體上是比較均衡的。而且大部分樂器表現的都比較好,當然也有少部分樂器有音染,但這種音染並不會有刺耳的感覺。總結一下,X2HR的低頻綜合上我認為是不如DT990Pro的,但是也只是差一點點,而不是差一個檔次,人聲是不如DT990Pro的,但是也只是中高調,並且中高調的這種音染是「暗淡」,對於很多沒有專業聽音經驗的人並不會造成太大的困擾,高頻部分整體是比DT990Pro好的。所以綜合來說,我認為這個耳機是比DT990Pro好一點的,我給7.5分。但是我覺得8分就有些牽強了。

說完了表現還算不錯的幾款,說說比較坑爹的幾款,或者說相對於價格比較坑爹的幾款。

首先就是飛利浦的X1S。剛收到這個耳機的時候我並沒有測,先聽了一下,就覺得人聲非常奇怪。而這個耳機的曲線嘛,不知道是不是個例,反正我是看不懂。仔細說一下聽感吧。低頻部分和X2HR到時差不多。人聲部分整體翻車。音調較低時人聲偏厚,這點與X2HR是不同的。音調較高時。。。真的聽起來非常奇怪。既不好聽也不真實。高頻部分音染比X2HR嚴重,比飛利浦9500也要稍微差一些。綜合來說我認為這款耳機是不如9500的,只有低頻部分表現比9500好。但是中頻人聲和高頻部分整體不如9500尤其是人聲。所以我只能給4分。不太清楚這是不是偶然現象。因為好像之前的X1不是這樣的。

接著就是M50X。

先說低頻部分,鐵三角M50X的低頻下潛表現不錯,但是低頻的量相對於參考級低頻來說略有不足,而相對於人們的主觀偏好修正之後的低頻會缺失的更多一些。具體原因我覺得還是泄露,聽感和曲線出現偏差。

擴展閱讀,參考級的低頻在能量相比於其他頻段應該是什麼樣子的請看:

鬼斧神工119:詳解音箱頻響曲線中的一些誤區?

zhuanlan.zhihu.com圖標

哈曼曲線是根據參考聽音室的響應得來的,而目前同行的一些標準是根據diffuse-field而來的,但不論是怎麼來的,通常低頻會高於0dB(相對值)

如果說M50X的低頻還算正常的話,那麼M50X的高頻就是嚴重過量,甚至達到了刺耳的級別,比如說一些高頻的打擊樂器。鋼琴的音染非常嚴重。

中頻的人聲部分依舊有比較明顯的音染,人聲偏薄。這根本就不是監聽耳機吧?本來應該厚重的人聲一點都不厚重。甚至也有些尖和刺耳。尤其是人聲的音調高了以後,音染變得更加明顯。但是不論低頻中頻還是高頻,整體的「失真」很小,幾乎是不可聞的。只能說M50X的「素質」很不錯,但是整體的音染是非常嚴重的,並且三頻的分布是非常不均衡的。所以說真的跟索尼7506和舒爾SRH840比,M50X一定是不及格的。即便和飛利浦的9500相比,三頻其實沒有任何一個頻段比9500好。4分真的已經很給面子了。

關於不同頻段的缺陷可能帶來的後果。

同時適合配合HD820的曲線觀看。

森海塞爾HD820。怎麼說呢,就這樣的曲線,是不可能好聽的。通過預測演算法可以大致算出這個耳機的分數,一定是慘不忍睹。低頻中頻高頻沒有一個頻段是正常的。具體聽感如何大佬已經說了。其實我的感覺比Sean Olive還要差,這個耳機可能比曲線聽起來還要差。但是為了保命我還是勉強給個4.5分吧。

索尼1AM2。看曲線就有一種不祥的預感。但實際佩戴,感覺低頻並沒有多出那麼多,這依舊是泄露因素導致的。不過低頻整體的量還是偏多,比哈曼曲線的低頻還要稍微再多一些。低音的音質倒是沒有什麼問題,也沒有拖泥帶水的問題。而關於中頻人聲部分,這個耳機的人聲整體都是偏薄的,我推測還是因為泄露原因,並且人聲有可聞音染。高頻樂器整體的音染都很大,尤其是鋼琴,音染很嚴重。歌德sr225e的高頻部分還算是可以忍受的範圍內,還算是克制,那麼索尼1AM2的高頻就算是介於歌德sr225e和鐵三角M50X之間吧。這個耳機的三頻分布是偏中高頻的,而且整體的音染(除了低音)都比較明顯。我覺得綜合來說,介於M50X和飛利浦9500之間吧。表現一般。

森海塞爾HD280Pro。這個耳機的曲線和1AM2類似,是典型的hufi曲線。不過和索尼1AM2不同的是,HD280Pro的低頻真的像曲線一樣那麼多。又多又哄頭,簡直像噩夢一樣。這個耳機整體的表現和創新live2很像,總之和監聽耳機沒什麼關係,綜合來說勉強比創新live2好一點點吧。勉強給3分。

說了幾個低分的,再說說高分的。

先說HD800S吧。這個耳機,低頻的表現沒有頻響曲線那麼差,原因在客觀測試的環節中已經說過了,這個耳機實際帶上之後,耳罩的壓力和人工耳是不同的,單元到達人耳的距離和人工耳也是不同的。雖然低頻下潛還是不足,但是,低頻的能量算是和標準低音比較接近的,和哈曼曲線稍微差一些。低頻的音質比較好,沒有明顯缺陷。而HD800S的人聲部分,是比較完美的,雖然在2k~3kHz部分相比於哈曼曲線有些偏低,實際上主觀聽感這個耳機在女高音的時候會有些暗淡,這和HD650的高頻樂器暗淡的感覺有點像,這可能就是傳說中的森海味。但一來是這種暗淡並不明顯,由於是在較高的音調才可能出現,大多數情況下不是很容易察覺,並且這種略微暗淡的感覺並不會引起明顯的不適。所以森海塞爾HD800S的人聲部分我覺得也是沒有什麼問題的,雖然不算特別完美,但是絕對屬於比較好的那一類。而HD800S的高音部分,整體的能量並不會過多或過少,也沒有可聞的失真,但是音染依舊存在,尤其是一些打擊樂器。所以綜合來說,我覺得HD800S和索尼的7506是同一水平。但是為了保命,還是高0.5分吧。強行解釋一下是低頻7506有點多,HD800S比較標準,7506的人聲更標準,但是高頻量略微有一點點多,HD800S的高頻量比較標準。其他頻段半斤八兩。總的來說HD800S算是一款沒有明顯短板的旗艦耳機。能做到這一點其實很不容易。

勁浪Utopia和奧蒂茲LCD4。為什麼這兩個耳機一起說的,因為這兩個耳機都是Sean Olive公開發表的論文中測試過的耳機。

4000美元的價格讓這兩兩款耳機很容易被發現。頻響曲線也能查的到。

這兩個耳機的主觀盲聽分數均在7.5分左右。但我的看法略有不同。早在去年,我就在某個不願透露姓名的土豪家中仔細試聽對比過這兩款耳機。先說勁浪的Utopia,這個耳機也許從好聽的角度來講只有7.5~8分。但是勁浪這個耳機的人聲表現接近完美,低頻部分的能量恰到好處,算是標準的低頻,比哈曼曲線的低頻稍微低一些,但不是特別多。低頻的音質和下潛都非常好。高頻樂器的能量也不多不少,唯一的缺點實高頻部分的音染比較明顯。我認為這個耳機是可以到8分甚至9分的。為了保命還是給8.5分吧。而奧蒂茲LCD4這個耳機剛好想法,也許從好聽的角度來講可以有7.5分~8分,但是從還原真實音樂的角度來講,LCD4這個耳機,高頻部分的音染比勁浪Utopia多,並且一些高頻樂器表現暗淡。其他頻段和Utopia都是比較類似的。所以LCD4這個耳機我只能給7.5分。

高分耳機中,最後一個就是AKG N90Q。只是一個比較特殊的耳機,因為它有個體化掃描功能。Sean Olive的實驗中也有這個耳機,但是評分和上面兩個是類似的。我在懷疑一點就是Sean Olive的實驗中,由於是虛擬耳機,使用的是針對人工耳的掃描EQ,而不是具體每個聽音者的。而我在使用這個耳機聽歌時,是掃描了自己的耳朵。還有一個原因是,這個耳機的聲音,並不討好或者說好聽。比如說低頻部分,雖然測量的時候有泄露,但是這個耳機的低頻確實算是比較標準的低音而不是哈曼曲線,可能有些人會覺得低音偏少,但實際上這個低音才是標準的。人聲部分倒沒什麼好說的,這個耳機的人聲是非常標準的,但是可能一部分會覺得沒那麼好聽。高頻部分也很標準,那個12kHz的波峰是耳機掃描人工耳之後的頻響,至少戴在我頭上掃描我的耳朵是聽不出高頻有像DT990Pro那樣的毛刺感。其實綜合好聽和真實來說,我覺得這個耳機比HD800S還要好一些,但是說的太好吧,又有種打廣告的感覺。9分保命。

索尼7506。這個耳機就是個bug。bug到作為一款將近30年前的耳機,索尼自己到現在都沒有一款耳機能夠超過他。先說低頻部分,低頻的下潛略有不足,這與客觀頻響曲線是相符合的。而且低頻的量比標準的量稍微多了一些,如果以HiFi的角度這是一點減分項,但是對於「好聽」而言也許就是加分項。而中頻人聲部分,Raya的聲音在音調較低的情況下會存在偏薄的情況,這與客觀測試曲線中250Hz左右相對於附近頻段的凹陷有關。人聲的其他頻段無明顯缺點。中高頻和高頻部分,各種樂器的還原均無明顯缺點,尤其是吉他的音色還原極為精準。並且打擊樂器在高頻部分的瞬態和動態也都表現很好,沒有明顯缺點。

舒爾SRH840。這也是一個bug。這個耳機的低頻部分的能量比索尼7506更標準。更接近於真實低音,雖然還是量感稍微多了一些。人聲部分比索尼7506更真實,但是確實不是特別討好耳朵,尤其長期聽音染嚴重耳機的發燒友和聽音經驗不足的發燒友。高頻部分比7506能量更低,量感更接近於真實。但是高頻部分的一些樂器有音染,這一點是不如7506的。所以綜合還原真實和好聽這兩點來說,我覺得舒爾SRH840和索尼7506是一個水平的。

關於飛利浦9500、索尼W1000XM3、BOSE QC35 II等之前測評過的耳機詳細聽感請看:

鬼斧神工119:500元以下頭戴式耳機對比測評?

zhuanlan.zhihu.com圖標鬼斧神工119:降噪耳機橫評。BOSE QC35 II VS 索尼WH1000XM3主動降噪耳機對比評測。?

zhuanlan.zhihu.com圖標

而9500和W1000XM3評分的相對變化,前文也有提到。


除了以上這些我測過聽過的,還有幾個耳機是我有或者我蹭聽過得,曲線其實網上也能找得到。但是我蹭聽的時間有限或者沒有用專用的試聽音樂去試聽,所以評分僅供參考。用橙色來表示,如果以後有機會會做詳細測評修正。

先說拜亞動力DT770Pro吧。我是很久以前買的這個耳機。這個耳機的測試數據其實比較好,但實際聽起來卻比較差,主要原因我覺得還是漏氣。導致整體能量偏高頻,低頻量少,比真實的低音還要再少一些。漏氣有且確實因為個體配搭差異,但也有一些確實是設計問題,誰帶都會把低頻泄露掉。低頻泄露同樣會影響一部分人聲。DT990Pro就是這個情況,這個耳機就像是M50X的人聲補足版,200~800Hz頻段沒有想M50X那樣的缺陷。但是高頻和低頻確實像極了M50X。所以綜合來說我也只能給4.5分。

再說拜亞動力T1。這個耳機我去年在一個親戚家聽過,印象還是比較深刻的。感覺這個耳機就是DT770Pro和M50X的威力加強版。這個耳機的曲線在網上也很容易找了。因為是開放式耳機,所以低頻部分受到佩戴的影響小一些,低頻的表現比DT770Pro和M50X要好一些,但是是不如DT990Pro的。而人聲部分整體偏薄並存在音染,高頻部分量感偏多但是存在嚴重的音染。整體沒什麼可聞失真,這一點和M50X倒是差不多。由於這個耳機的音染比較嚴重,其實我覺得也就是5分的水平。為了保命給到5.5分。

AKG K240S。這個耳機也是個bug。我有兩個K240S。它的人聲是本次測評中我聽過的所有耳機中還原最準確的,之一吧。高頻部分的能量也比較均衡,但是高頻的音染和失真都是存在的,這一點不如K701。低頻約等於沒有,可能比K701還要差一些。總的來說我覺得比K701差一些,但是給6分又覺得太高調,給5.5分吧。在這裡想插一句關於監聽耳機的,其實監聽耳機多用於歌手或者鼓手。對於歌手而言,監聽耳機只是聽聽自己有沒有唱跑調,有沒有合上節奏,已經自己的音色如何。從這一點來說,AKG K240S絕對算是一個非常合格的專業錄音室用歌手監聽耳機。當然,理論上來說,歌手用的監聽耳機和鼓手用的應該是不同的。

森海塞爾HD700。這個耳機我也有兩個。這個耳機的曲線網上也能找得到。我只說下我的感受。這個耳機低頻部分的能量介於哈曼曲線和標準低音之間,屬於追求真實和好聽兩種需求都比較討好的。並且低頻的音質也很不錯,只不過低頻的下潛有些不足,當然,這也是絕大多數開放式耳機的硬傷。人聲部分有音染,但是不難聽,並且和標準聲音比起來差別也不是特別大,但是這種音染也不是很好聽。人聲算是這個耳機表現中規中矩的地方。高頻部分的能量比較均衡,沒有可聞失真,有些樂器有音染,但大多數樂器表現都比較好。總的來說不如HD800S,但是比HD650好,比較符合這個耳機本身的定位。


總結一下:

  • 最新的耳機市場調研顯示,包耳式頭戴式耳機是唯一一種耳機音質與售價弱相關的耳機形式。(入耳式耳機和壓耳式頭戴式耳機的音質與價格統計學無關)即便如此,本次測評中的頭戴式耳機音質和價格之間的關係依舊是弱相關。並且,由於我測評的高價格耳機均屬於口碑還不錯或者說我聽過還不錯的。Sean Olive博士的測試則無差別的包含更多耳機,這些耳機中有很多算是高價格的坑爹貨。而實際中,如果包含更多高價格耳機,比如說極致的一些耳機,那麼本次頭戴式耳機音質與價格之間的相關性會進一步下降。
趕時間,部分耳機還未更新

如果將400元以下的耳機去除,可以發現,頭戴式耳機的音質與價格幾乎無關。

趕時間,部分耳機還未更新

  • 四大耳機廠商的昔日四大旗艦的水平相當,均在±0.5分內,確實像之前很多發燒友說的那樣各有特色。並且,這些耳機在所有耳機中,均處於及格分以上,算是經受住了歷史的考驗。這些經典款耳機還是值得購買的。
  • 所有耳機品牌中,只有AKG和森海塞爾算是發揮比較穩定的。很少出現同價位耳機音質參差不齊或者音質倒掛的現象。
  • 關於佩戴,雖然有些許性價比很高的耳機,但我還是想說,索尼7506和拜亞動力DT990Pro都是電話線且不可換線,其他幾個電話線耳機可以換線。電話線還是不太適合日常使用的。
  • 我的結果與現有耳機測評媒體有較大的出入。這一點與Sean Olive博士2018年發表在AES的市場調研報告類似。

Consumers who seek out headphone reviews to help them find the best sounding headphones are also not well served. When comparing our scientific-based objective headphone sound quality ratings to those given by five different headphone review organizations (section 5.7) the overall agreement was weak (r = 0.5), ranging from poor (r = 0.11, PC Magazine) to relatively strong (r = 0.75, Consumer Reports).

In 2004, we reported a correlation of -0.22 between Consumer Reports loudspeaker accuracy ratings and our loudspeaker preference ratings based on controlled listening tests. The published findings led to Consumer Reports improving their loudspeaker test methodology. We hope this paper will encourage headphone review organizations to take action towards improving the accuracy, reliability and efficacy of their headphone evaluations. In the absence of multiple-subject controlled listening tests, we have demonstrated that headphone measurements are an affordable and reliable solution for quantifying the relative sound quality of the headphone.

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為,目前業內尚沒有什麼統一的客觀測試與主觀評分相對於的預測演算法,而未經訓練或者沒有聽過參考聲源的人的主觀評價的置信度較低。

大學生群體的評價置信度約等於0

  • 本次測評的所有耳機中,消費類耳機的平均價格約為4800元,平均分數約為5.2分。而專業類耳機和監聽耳機的平均價格約為1530元,平均分數約為6.1分。
橙色代表專業耳機和監聽耳機,藍色代表消費類耳機

這表明,專業類耳機的整體水平比消費類耳機要好,並且具有很明顯的性價比優勢。這一點和Sean Olive博士的研究結果相符合。

  • 本次測評的耳機中,封閉式耳機的平均分約為4.6分,半開放和開放式耳機的平均分約為6分。但排名前幾名的耳機,封閉式與開放式各佔一半。這與Sean Olive博士的研究結果是相符的。

As reported earlier, the distribution of preference ratings tends to become narrower as headphone price increases. Overall, open back headphones tend to fall into a narrower distribution of ratings than closed back headphones. However, the highest rated models were closed back models and priced below $300, making them a good value.

  • 本次測評中,美國品牌耳機的平均售價為3728元,耳機綜合平均分約為4.6分;歐洲品牌耳機的平均售價為7835元,耳機綜合平均分約為6.2分;日韓品牌(含AKG)耳機的平均售價為2296元,耳機綜合平均分約為5.9分。所以我們能得出以下結論:歐洲品牌的耳機音質/聽感綜合表現最好,日韓耳機的性價比最高,美國品牌的耳機打醬油。。。

(更多統計學結論我會稍後更新)

本文的一些局限性,由於我家境貧寒的原因,沒有加入靜電耳機和一些冷門耳機。


當然,你如果覺得我這篇文章寫得還不錯,點贊收藏轉發也是極好的嘛。


相關閱讀:

鬼斧神工119:HiFi耳機與邏輯思維?

zhuanlan.zhihu.com圖標鬼斧神工119:HiFi耳機與獨立思考?

zhuanlan.zhihu.com圖標鬼斧神工119:我們需要更多的魔法師而不是聲學工程師?

zhuanlan.zhihu.com圖標

視頻解說,不喜歡看文字的也可以去看一下視頻: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52859911/?

www.bilibili.com


最後就是由於時間篇幅有限,還有些耳機還沒來得及寫。因為最近一直有人催我,雖然我已經儘力了。寫了5萬多字了。

再加上,每天無數人問我耳機問題,開個live統一推薦回答吧。不要問我哪裡才能看到這個live,我不知道。

耳機發燒少走彎路!耳機選購指南?

www.zhihu.com圖標

如果你看了這篇測評已經的到了滿意的答案,可還是想支持一下我,也是極好的~~


推薦閱讀:

iPhone X都買不起還看蘋果發布會,還是買個MP3玩玩好
請查收您的邀請函!
【趣聽】縮水的N系列?AKG愛科技 N20C入耳式耳機體驗測評
#101. 耳塞演義第七回:洗洗先睡,理解萬歲

TAG:耳機 | HIFI耳機 | 高保真音頻(HighFidelity | HiF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