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如何正確客觀地對待日本,對待歷史?
http://tieba.baidu.com/f?kz=1042278637關於大和名族的一篇帖子。
首先,我們應認識日本的過去,我曾看過多本不同角度解讀日本二戰史的書,這有益於我們每個人獨立思考日本的歷史。
不認識日本的過去,就無法理解日本軍國主義誕生的根本原因,也就永遠屬於無知的民族主義者。日本當初兩大派系互相競爭的時候,主張民主的一方畢竟光明正大,敵不過軍方派系的暗殺和威脅,最終讓軍方派系控制了政權。 所以你要認識日本的軍國主義為什麼誕生?有人說日本民族天生就是侵略者,發出這種言論的人儘管列出種種理由,卻無法掩飾自己民族主義出發的特點,這類人是從情緒推導出結果,在為了結果羅列出各種維護自己觀點的理由。但這種分析是不理性的。 日本人是集體主義的國家,在軍國主義煽動和洗腦下整個民族瘋狂了,這種心理學中的洗腦催眠機制是非常強大的,在戰前時期政府就在教科書上頻頻煽動民族主義。其次,我們應當了解日本的現在,了解日本的政體和制度。至少要有一種預估能力,到底日本目前的政治是否有可能重複軍國主義。
我們警惕日本,警惕的是日本當前民主制度不要發生嬗變,防止過度專制,堅持日本軍隊國家化。當前的日本自衛隊確實是在擴大,但你要知道日本自衛隊為何擴大?那你要知道為什麼歐洲要對中國進行武器禁運?你只要知道第二個問題的答案,你就知道第一個問題的答案了,詳情請爬牆。 修正一:謝樓下的回復,已將「法西斯」修正為「軍國主義」,畢竟日本的軍國主義與德國納粹不同。我比較贊同 @郭權 的答案。
所謂仇恨,是沒有任何意義的。首先,國家和民族不是單個的人。你把 30 年代掌權的日本軍人,和 21 世紀的所有日本人作為一個整體來看待,這隻能造成思維的混亂。如果因為所處的大團體的某些人的作為,而對你這個個體作出輕率的判斷,你不會感到迷惑和委屈嗎?進而你會採取什麼做法呢?你會不會反過來仇恨這個人呢?所以仇恨除了製造仇恨,沒有任何意義。沒有仇恨,我們一樣擁有可以保衛自己的一切力量。
日本對中國的侵害,是一個長達幾十年的過程,如果還算上倭寇,就是幾百年。把這個過程中各種複雜糾纏的和各種獨立分割的事件簡單的總結為『民族性』進而得出『仇恨不能消除』的結論,是否過於簡單化?從我看過的歷史,日本發動戰爭的原因是,日本需要外部市場,但是英帝國的貿易壁壘阻礙了外部市場的開拓。這個時候,日本是有挫敗感的,一是作為國家,二是作為人種。作為國家,不能追趕上發達國家,作為黃種人,不能趕上白種人。所以日本一是想發動侵略獲得外部市場,二是想成為黃種人的領袖。
那麼,二戰中,西方國家是怎麼面對日本這個戰爭動因的?也『仇恨不能消除』?『你他媽小日本還對外貿易,我他媽封鎖死你』。這樣行嗎?實際是美國提出《大西洋憲章》要求保障國際自由貿易,英國多有勉強也不得不接受。這才是處理國際事務的成熟態度。在討論你恨日本前 應該先討論時是否有資格恨日本 除了天草好像也沒國家這麼仇恨日本 請問你仇恨有什麼用? 還想拉幫結派一起恨日本 天草沒這能力 別的國家也沒這麼傻 這世界就好像只有你一個國家被別人侵略一樣
並不是最激憤的言辭才是愛國。改變純粹的仇恨,民族之間心理上的鴻溝才會漸填。
歷史要能給人帶來對未來的思考。
從明朝起,倭寇開始騷擾沿海一帶,一直到民國時期的全面侵華, 給民族國家帶來極大的損失與傷痛, 所以對日仇恨是不能消減的,戒備之心亦不可無, 但是同時需要認清日本諸多方面遠超現在之中國, 所以該向日本學習的還是要學習, 要在各方面去了解認識日本。 且看我中華大地,數萬萬漢族同胞,如能上下一心,精誠團結, 則吾華夏復興指日可待,畢竟論人口論資源論地利我均在日本之上,未來必定是日本有求於我中華,而絕非我中華覥顏巴結與日本!!!!
胡耀邦在1983年在日本眾議院的講話:
眼光放長,達人大觀。
回答這個問題,其實就是一句話:小島國,大野心。日本的原住民被稱為蝦夷人,紅毛高鼻,和今天東亞人的特徵,明顯不符。蝦夷人曾經遍布日本,隨著和族的逼迫,如今僅在北海道有二萬人左右。根據基因研究,蝦夷人和澳大利亞,東南亞等地土著基因十分接近,所以蝦夷人應該也是遷徙而來。和族出現在日本,基本是突髮式的,至於他們從何地何時來到這裡,均無可考。一種是中國遷徙說,有名的是徐福東渡,日本有一個前首相,自稱是徐福後裔。另有一是朝鮮遷徙說,日本天皇說皇室跟朝鮮族可能有血緣關係。不過朝鮮,本來就是中國東北的扶余後裔,所以上面說法無論是哪種,和族和中國始終有聯繫。日本和中國有明文記載的交往,可以追溯到漢光武帝,並賜給金印。文曰:漢倭奴國王印,這枚印章於明治天皇時期出土,是日本國寶級文物。此後,日本向中國稱臣納貢往來不絕,先後向曹魏,晉朝,南朝,直至隋朝建立。隋文帝要日本稱臣。日本這時元首是是推古女皇,執政的是聖德太子,此人在日本歷史鼎鼎有名,以能幹著稱。日本拒絕了隋朝的要求,並派小野妹子來華,國書上稱日出處天子致日沒處天子,日本記載是東天皇敬白西皇帝,無論是哪一種,意思是一樣的,日本要和中國平起平坐。
文帝大怒,欲東征日本。但是由於間隔大海,高句麗還沒征服,於是放棄討伐。
唐朝建立後,雙方矛盾更加激化。在朝鮮半島,展開勢力角逐。唐朝支持新羅,日本支持百濟,日本派兵支持百濟,與唐朝交戰,在白江村全軍覆沒,從此,日本認識到與唐朝難於彌補的差距,開始死心塌地的學習。日本和宋朝的交往雖然不如唐朝,但還是有接觸,多次遣使。南宋滅後,日本舉國哭祭。忽必烈不愧是戰鬥民族的人,吞併高麗後,想征服日本。這是中國唯一一次,主動對日本用兵。本來是蒙古族的事,但誰讓我們是中華民族大家庭呢,算中國頭上吧。蒙古騎兵在海上發揮不了作用,水師基本是南宋,高麗的家底,但是天公不作美,狂風大浪,日本有效的組織抵抗,兩次東征均告失敗。明朝建立後,朱重八要日本稱臣,下詔給良懷親王。由於對日本不熟悉,不僅把名字弄反了,還以為他就是日本王。良懷言辭拒絕,雖然口頭稱臣,但是拒不臣服,諷刺朱元璋貪得無厭,並且說天朝有征伐之道,小國有抵禦之法。重八大怒,又想征討。但是想到忽必烈東征失利,就打消了這個念頭,並且把日本列為永不征伐之國。明朝萬曆,豐臣秀吉統一日本後,想染指中國土地,立誓有生之年把唐土納入日本版圖,於是發動對朝鮮發動兩次侵略。在萬曆的支援下,朝鮮的兩次倭亂取得勝利。從此,朝鮮對中國徹底臣服。以前稱臣,多半是口服心不服,這次是徹底當成父母之邦了。至於,之後的甲午戰爭和31年後的侵華戰爭,我不想說了,謝謝。日本的文化基因,深深種下了中國元素,封建時代長期在華夷秩序之中,對華夏有天然的嚮往。像忠君愛國,武士道思想等等都是對部分華夏思想文化的改變。日本侵略的渴求,和地狹民稠的島國空間,資源匱乏,天災頻仍生存環境,關係很大。總而言之,日本是一個既傲慢,又謙卑的民族,其實中國和朝鮮,也差不多,大概是人類的共性吧。看到 畫圈的部分很想笑 ^_^ 征服世界 還真是老派的目標~~咱能不能不要比XX厲害 咱能不能不把XX打敗 打敗了又能證明什麼?咱能不能過的幸福 比所有的人都幸福 讓別人都嚮往咱們的幸福 我覺得比打敗別人解氣很多對待日本,我只想比日本人活的更好對待歷史,我只是不希望為生存而流離失所
日本人有幾個關鍵字,血統,島國,實用主義。可能還有更多,暫時只能想起這幾個。血統決定了他們的排外,集體性(行為),島國決定了他們土地,資源有限。因為這方面的困難,發展到最後肯定有需要對外擴張的一天。實用主義雖然是近代才有,但他們確實也從這上得到了很多甜頭,所以我把這個也算作關鍵之一。必經現在的日本很多都是因為實用主義才得到了快速的發展,而且是腳踏實地的發展。綜合來說就是,跟日本人按中國人的套路講歷史是沒用的。
推薦閱讀:
※日本留學費用全解析(學費+生活費+獎學金)
※日本女生的妝容與中國女生的區別?
※日本一男子從廁所偷竊價值2元廁紙,被判刑7個月,你怎麼看?
※日本結束對華「政府援助」,引不起什麼波瀾
※希特勒知道日本要偷襲美國珍珠港嗎?日本軍政界內部有沒有人反對?
TAG:日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