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吃的神經機制

人與人之間的口語交流幾乎發生在生活中的每一天,然而,我們當中有1%的成年人和5%的兒童被口吃困擾著。儘管他們很清楚自己要表達什麼,但依然會出現不斷地重複一個音節或是需要等待一段時間才能說出一個詞的情況。

那麼,到底是什麼引起了口吃呢?

有研究表明,相比於語言流利者,口吃者表現為左腦和右腦的活動失衡,具體說來,口吃者左腦額葉活動較低,而右腦對應的區域活動較強,但引起左右腦活動失衡的原因仍不清楚

為了探究這個問題,來自德國的科學家設計了一組實驗。

該實驗共招募了31名從小就口吃的受試者作為實驗組,以及34名語言流利的受試者作為對照組,並用磁共振成像(MRI)來記錄受試者的神經活動和神經纖維強度

實驗過程中,受試者需要想像自己正在說月份的名字,這樣做是為了避免由於發聲器官的運動而影響MRI信號的精確性。

對於MRI圖像的每一個體素,科學家們計算了彌散張量(diffusion tensor),以及張量的各向異性分數(fractional anisotropy)、平均彌散係數(mean diffusivity)、軸向彌散係數(axial diffusivity)和徑向彌散係數(radial diffusivity)。

通過分析計算結果,科學家發現相比於語言流利者,口吃者左側上縱纖維束(superior longitudinal fasciculus, SLF)、弓形纖維束(arcuate fasciculus),右側SLF的頂部和右側額葉斜纖維束(frontal aslant tract, FAT)靠近中央溝的部分各向異性分數降低,但平均彌散係數和徑向彌散係數增加。

接下來,科學家們分析了受試者右腦的神經纖維強度和口吃嚴重程度之間的關係。

分析結果表明,口吃者右腦的FAT、前丘腦輻射(anterior thalamic radiation)和前中央溝下方的U形突起(U-shaped projections underneath the right precentral sulcus)越強,口吃越嚴重。

這些神經纖維在抑制運動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們的過度強壯可能會引起整個網路特別是右腦額下溝(inferior frontal gyrus, IFG)的過度興奮

一般說來,當我們停止某個行為時,右側IFG的活動會增加,如果右側IFG過度活動,就會阻礙其他參與啟動和終止運動的腦區的活動(如負責計劃發聲器官運動的左側IFG,負責控制實際發聲器官的運動的左側運動皮層等),這樣原本流利的語言便會被過度活動的右側IFG打斷,人就不能流利的講話了。

參考文獻:

Nicole E Neef, Alfred Anwander, Christoph Bütfering, Carsten Schmidt-Samoa, Angela D Friederici, Walter Paulus, Martin Sommer. Structural connectivity of right frontal hyperactive areas scales with stuttering severity. Brain, 2017.

本文為原創編譯,轉載須獲取授權,謝謝!

微信公眾號:腦與智能

推薦閱讀:

數學中語言的思考
【感統學堂】為什麼我的孩子語言能力發展慢?
在倫敦大學學院(UCL)讀語言班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原來,激活一種新語言並不費力氣...
穿越怎麼解決語言問題

TAG:語言 | 口吃 | 神經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