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 年以前的日本動畫質量如何?


2019.2.20更新

這個本身沒什麼創造性價值的回答承蒙不少愛好者的點贊和感謝,深感羞愧。原定寫的長文雖由於工作量不小仍然無限期難產中(月姬R之前肯定能寫完,講真),但還是想就整體情況,大致談下自己的看法。

動畫的形式,按藝術形式,可分為定格動畫(再細分有人偶動畫、剪紙動畫……)、手繪動畫、3D動畫等等;按播放形式,可分為TV動畫、動畫電影、OVA、短片等等;按創作目的,更可以粗暴的分為商業動畫、藝術動畫(實驗動畫),以及另一些宣傳片和廣告等等。

以播放形式為例考察70年代之前的日本動畫,我個人的一個比較完整的結論是——

60年開始TV動畫屬於起步期,技法上主要都是不成熟的有效動畫,但偶有些創新之舉;題材上以SF(特攝、宇宙少年)和動物及冒險活劇為主,缺少TV動畫的作者性和獨立性;商業上,鐵臂阿童木開始掀起了新的商業風暴,但限於當時的經濟環境和經營思路,價值遠遠沒有被開發完全。但整體來說,已經開始有意識地走出了一條完全不同於世界其他動畫的路子,沒有可比性。

動畫短片,通常以藝術動畫為主,這部分多談一些:

60年代以前,可能只有大藤信郎和政岡憲三的作品能算得上世界級,但無論就個人口味來看還是現實情況來看,大藤的作品並不如後來居上的上美保值;倒是政岡戰後的一些短片,充分展現出了他「敘情」見長的作者性,至今仍能感受到美,更接近後來上美的路子。可惜政岡由於眼疾,過早退出了業界。但兩位的藝術才華和成就無可置疑。

60年代以降,隨著日本文化開始走向繁榮,一大批先鋒藝術家(以動畫三人會和手塚治虫為代表)用動畫的形式,進行了相當不錯的藝術實驗,也取得了一定的國際知名度。但應當說,整體水平仍然遜色於歐洲動畫

正如加拿大動畫大師Frédéric Back所指出的那樣,動畫的藝術造詣首先取決於動畫人本身更基礎的美學造詣。短片更是如此。比起歐洲這樣有著悠久藝術傳統和藝術氛圍的環境來說,從明治維新到戰後,日本的藝術積澱和藝術教育實在太淺薄了。60年代前的動畫人,即使是大藤這樣無師自通的天才,也受到了外界歐美動畫的刺激和影響,並多少從日本古典技藝(千代紙)中汲取了技術和靈感,才走向了世界。而持永只仁這樣的人偶動畫大師,也多少受阻於藝術審美的條件。他的學生之一,大師川本喜八郎也是在另拜了捷克木偶動畫大師Jiri Trnka後,才進一步實現了藝術上的飛躍。

長篇動畫,在50年代東映動畫之前,只有戰時的國策動畫,可以說不僅藝術上落伍於世界,乏善可陳(對比萬氏兄弟41年的鐵扇公主),在道義上也是恥辱的;60年代東映動畫逐漸成熟,開始站在前人肩膀上摸索出一條「東方迪斯尼」的道路時,才勉強能說在世界上有一席之地。

同樣,由於較差的物質條件和貧弱的教育情況,這段時間的日本動畫業界也沒有能力集中精力和人力,做出優秀的長片動畫來。而戰後的時間段內,一方面以東映為中心,集中了一大批業界的精英人才;另一方面,這一時期的主要動畫新人,不少都是美術大學出身,有著不錯的藝術造詣和開闊的藝術視界,以及,對動畫的熱情。他們積極學習美國動畫的不同技巧,並逐漸摸索出自己的風格,一場青春風暴,就這麼掀起了日本動畫長篇的新時代。

總的來說,日本動畫70年代以前的藝術成就是很有限的,放眼世界,主流不如美帝,實驗不如歐洲,論起藝術和民族特色也比不上上美。但日本動畫一直都有各個方向上的努力,和一批黎明期篳路藍縷「摸著石頭過河」的探索者,同樣也是懷著巨大熱情的年輕人們。他們的工作和傳承,從00年代一直持續著,並在60年代內埋下許多突破的種子——這些種子將在70年代生根發芽,開出世界動畫園林內一大片「奇葩」來。


本來還在鴿,睡前看到 @瘋癲的A兵者 老師的回答,答的很好,但美玉微瑕,就起了精神,有幾處想補充和校正一下。因為比較長,所以單拎出來寫了篇回答。

當然,我也在學習和研究這段歷史中,如有謬誤和疏漏之處,請務必指正,也歡迎討論。


一、

日本動畫的「起步之年」是1917年。

前年動畫百年活動用的這個說法。當然,之前有發現的4秒的「活動寫真」動畫片段,津堅信之考據下來說推測在1907-1911年間。這個具體時間點對日本動畫在世界動畫史的意義不好說,這裡暫且補充說明。

二、

直到1931年的日本動畫《小黑貓》中,才是最早有所謂的「背景音樂」(BGM)的日本動畫。……而這部動畫依舊沒有「對白」和「台詞」,停留在「僅有背景音樂」的電影短片層面。畫面大致如上圖所示,大家自行體會。

第一,大藤的「黒ニャゴ」雖然31年上映,其實29年就已經製作完成。事實上,30年的「村祭」、31年「茶目子の一日」等同樣有配樂(採用的是レコード?トーキー方式)。就無聲映畫而言,日本直到30年代初還有默片上映,可見其技術發展基本是和日本默片同步的。

第二,對白和台詞出現的更早(以漫畫式的文字框為形式),26年山本早苗的「教育線畫 姨捨山」也有了默片的字幕卡。同樣可見其技術和日本默片基本同步。

第三,日本由於戰爭原因,戰前的資料損失嚴重且保存不善修補不佳,畫面質量差在所難免。但並不表示畫面內容糟糕。大藤信郎的千代紙作畫風格,是60年代之前日本最傑出的動畫成果之一,也是日本最早享譽世界的動畫技術,非常值得一談

三、

注意直到二戰之前,日本動畫的題材都算比較單一的(即使國際上的動畫題材也不算多),日本民間故事,都市生活以及兒童短片,而在30年代後期,儘管畫面技術上有提升,但是受到日本當時軍國主義擴張的需求,動畫被管制,題材甚至更為單一。

大致沒有問題,但還遺漏了木村白山為代表的部分時代劇題材作品,大藤的部分完全無情節的藝術動畫、以及山本早苗、萩野茂二等黑色電影感十足的作品。

四、

(指阿基米德王子歷險記)當年上映,即引起「轟動」,成為「剪紙類動畫」里程碑式的作品,同時成為動畫史上最早的「長篇動畫」,同年在日本動畫史上最有影響力的日本動畫《鯨魚》,還只是一個5分鐘的短片。而質量上,幾乎不可同日而語。

大致沒問題。事實上,同時期日本動畫的發展,明顯收到了德國剪紙動畫的衝擊和影響已成定論。但大藤早期的千代紙作品,雖然整體質量絕對不如,但在利用玻璃透光攝影、描繪精細的服飾、人物形象等方面,亦非前者所能及。本質上,雖然同為剪紙動畫,但差異仍然不小。

五、

(指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這和同期日本動畫質量上形成鮮明對比,同期日本動畫還基本停留在黑白時代,畫面技術落後,題材單一(各種軍國主義,打打殺殺,動漫人物紛紛參軍),配樂單調,表現力和感染力都要差很多。

其實參軍的十個里六個主要是桃太郎,還有三個小黑設定就是二等兵……技術落伍沒辦法,廣義上說,迪斯尼創造了關於動畫的一切。就二維作畫的規律而言,沒有任何超過迪斯尼的可能性。

六、

(指貓和老鼠)可以這麼說,日本動畫80年代之前的配樂,基本都跟不上。

日本動畫配樂的思路和美國動畫——迪斯尼也好米高梅也好——完全不一樣,日本動畫的劇伴更強調通過配樂豐富敘事,而不是烘托氛圍的作用。這一創造性的工作是70年代渡邊宙明、渡邊岳夫、菊池俊輔等巨匠等完成的。60年代也許確實如此,但70年代開始就沒有可比性了——何況眾所周知,迪斯尼這朵奇葩走的還是音樂劇路線。

當然,迪斯尼40年拍了Fantasia,這個很厲害。但單講音畫結合,大藤信郎31年也拍了「君之代」短片,效果也不差(不知道同時代歐洲有沒有類似的音畫實驗作品)。

七、

戰後除了一些反思軍國主義題材的作品,以及早期動畫重製(比如上文提到的《鯨魚》外)最重要的幾部作品就是動畫電影《白蛇傳》(1958)、《太陽王子歷險記》(1968)和TV動畫《鐵臂阿童木》,這些代表日本動畫當年的「巔峰質量」……

1958年的《白蛇傳》算是日本動畫在50年代的「巔峰質量」。

戰後直接跳到58年,二戰戰後最重要的動畫人,日本動畫之父政岡憲三就這麼被忽略了……

政岡從師從黒田清輝、山本早苗等等起家,到學習借鑒迪斯尼風格,在戰中開始已經逐漸形成了獨立於迪斯尼的作畫和作家風格,對此馬小褂老師有一定闡述:政岡憲三一脈的動畫美學 - Anitama - 講道理的動漫媒體

政岡的代表作,40年代的『くもとちゅうりっぷ』和『桜』,在運鏡和作者性上,50年代的東映仍然有所不及。

同樣,50年代重要的動畫人持永只仁(人偶動畫)、橫山隆一;60年代重要的動畫人,アニメーション三人の會、蟲製作的一些動畫作家等當時日本最頂尖,乃至擁有世界知名度的動畫人也都被忽略了……

更精準的表述是,白蛇傳是日本動畫第一部彩色劇情長篇動畫。鑒於東映50年代只有白蛇傳和少年猿飛佐助兩部長篇,因次這就是全部的長篇動畫質量……

(事實上,東映的50年代仍然處於「東方迪斯尼」的探索期,能代表這一時期主流的作畫水準,但不能代表這一時期的動畫質量)

八、

1963年的TV動畫《鐵臂阿童木》基本是當時TV動畫的質量巔峰了,然而依然遠遠不如歐美

首先,63年一共也沒幾部動畫,鐵臂阿童木本來就是蟲製作試水之作,絕對算不上TV動畫的質量巔峰,何況TV動畫一定程度上就是「日本特色的動畫」,和歐美沒有可比性。

即便從技法上來說,60年代也有「佐武と市捕物控」、「タイガーマスク」這樣嶄新的、實踐了完全不同於歐美技法的作品,這兩部顯然更能代表TVA作畫和演出的水準。

(更別說69年開始蟲製作籌備的「明日之丈」了,我們都知道,日本現代動畫史上最偉大的監督——出崎統的正式風格將在這裡成熟)

九、

其原因主要是兩個方面:

第一,與動畫產業密切相關的日本漫畫當年並沒有完全興盛。……

第二,最初漫畫題材被「特攝劇」和「電視劇」分流,動畫只是漫畫商業化途徑之一,沒有充分發展

還是那句話——蟲製作和龍之子就是為此而生的——不要小瞧當時的動畫人啊!

日本漫畫雖然沒有完全興盛,但正是因為娛樂方式較少,電視熱潮明顯,所以電視上的流行文化,即便沒有被開發的很完全,一樣擁有巨大的影響力;

單以60年代來說,TVA題材以SF(宇宙少年)和冒險活劇為主,前者確實密切受到了特攝的影響,但當時收視和社會影響同樣巨大,並不遜於同期特攝作品;後者更是東映精耕細作一直以來的路子,沒有原作。

十、

其實1970之前,日本動畫產業沒有高速發展,質量上雖然大幅提升,當時質量上還是沒有任何資本和美國動畫抗衡

個人觀點:真正的提升在70年代的技法和商法上的巨大變革。至於和迪斯尼比較的話,日本動畫從來都沒資本也沒必要與之抗衡。

(但70年代的很多變革的種子,60年代就已經埋下了。風起雲湧的60年代有著為數不少的發展明線暗線,和改變日本動畫史的巨大力量,遠不是三言兩語能夠概括的。關於早期東映的發家、當時電視台的企劃情況、乃至蟲製作的興亡都有著長篇累牘的連載和著作,需要更精細的總結和研究。當然,這和本回答無關。)

不早了先睡了,70年代後的日本動畫也好美國動畫(這裡是特指迪斯尼嗎?)也好大家也非常熟悉 ,就不說了……

綜上所述,1917~1970這個時期動畫質量只能說亞洲一流,和世界相比,尤其是美國動畫相比,差距並不小,起步晚,歷史和戰爭影響力,以及分流都是此時日本動畫未能走向歷史頂級舞台的原因

大致認同A兵老師的結論,但57年有件大事:上美正式建廠——在60年代,上美就是世界頂尖的水平,甚至整體成就而言,絕不下於日本動畫整體——當然,同時期日本藝術動畫和所謂的商業動畫,也是亞洲一流,並不矛盾。


(多圖預警~)

勉強回答一下:

1970年前日本動畫,從時代角度說,依然是亞洲第一,但是質量總體遠遠弱於歐美,遠遠不及現在。如果你用今天的標準來看,質量是自然參差不齊的,尤其1963年之前,但是如果放到當時時代背景來看,有太多「劃時代作品」是引領整個「亞洲動畫」潮流的,但是由於起步以及歷史、政治、軍事上面的原因,被歐美動畫從數量和質量上牢牢壓制。

1970之前這個時期,日本動畫質量只能說亞洲一流,和世界相比,尤其是美國動畫相比,差距並不小,起步晚,歷史和戰爭影響力,以及分流都是此時日本動畫未能走向歷史巔峰的原因

我們先看戰前,日本動畫當時幾乎是全程受歐美動畫影響,起步晚,質量亞洲第一,世界上則微不足道:

日本動畫的「起步之年」是1917年,當年最早的機部「動畫片」(《塙凹內名刀之巻》、《さるかに合戦》、《芋川椋三玄関番の巻》等)均在這一年上映,大致是什麼樣子呢?可以參見下圖:

大家注意兩點:

第一,1917年的日本「動畫片」還處於「默片」時代。受到日本電影工業限制,不要說主題曲,就是連背景音樂和台詞都是沒有的,全都是畫面。

第二,這些「動畫片」放到現在都應該叫「動畫短片」。這些動畫片,都不算太長,根本算不上「長篇」,內容和動作也相對簡單,情節內容簡單,題材上也都是小故事或者已經流傳很久的日本民間故事(比如《猿蟹合戰》)。

這依舊不改變他是亞洲第一動畫的地位,因為當時,其他亞洲國家,根本還沒有動畫這一概念。日本動畫當時已經是亞洲最早。

直到1931年的日本動畫《小黑貓》中,才是最早有所謂的「背景音樂」(BGM)的日本動畫,當時的背景音樂是一首日本童謠:

而這部動畫依舊沒有「對白」和「台詞」,停留在「僅有背景音樂」的電影短片層面。畫面大致如上圖所示,大家自行體會。(需要提醒各位,這部日本動畫上映3年前,全對白的米老鼠已經在紐約熱映,對比下差距)

要有基本的人物對白和背景音樂的「動畫片」那得等到1933年的《力與世間女子》在日本上映的時候了:

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有聲電影」,講述一個「上班族」(故事中是一位打字員)和他妻子的故事。

注意直到二戰之前,日本動畫的題材都算比較單一的(即使國際上的動畫題材也不算多),日本民間故事,都市生活以及兒童短片,而在30年代後期,儘管畫面技術上有提升,但是受到日本當時軍國主義擴張的需求,動畫被管制,題材甚至更為單一

這裡不乏許多為「軍國主義」以及所謂的「大東亞共榮圈」歌功頌德,甚至為日軍侵略行為「洗地」的動畫出現,甚至包括大家熟知的「桃太郎」等系列均成為日軍「宣傳機器」的一部分:

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前,日本動畫發展都不算快,基本都是跟著歐美動畫潮流製作,儘管如此,由於日本總體發展水平較高,其動畫質量依舊是亞洲第一

如果,討論「亞洲動畫史」,這些日本動畫都是「劃時代」的「先驅者」,引領亞洲動畫變革潮流,但是如果比較質量,幾乎不能和國際上任何有影響力的歐美動畫作品相比較

評論動畫質量,不能離開時代背景搞「關公戰秦瓊」,儘管日本動畫在亞洲獨佔鰲頭,但是與歐美相差甚遠,我們可以看看歐美動畫在二戰結束之前都有哪些作品:

法國人在1891年已經製作出《丑角和他的貓》並奠定了動畫片的製作方法,而美國人在1906年已經拍出了《Humorous Phases of Funny Faces》,在日本動畫還沒出現之前(1917),歐美動畫已經快速起步:

日本動畫還停留在「默片」時代,沒有BGM,沒有台詞,劇情簡單的「動畫短片」的時候,1926年德國的《阿基米德王子歷險記》動畫已經上線,故事取自《一千零一夜》,動畫長達81分鐘(德版),講述了一個王子如何殺死惡魔迎娶公主的故事,這篇幅在當時的日本動畫是不可想像的。

當年上映,即引起「轟動」,成為「剪紙類動畫」里程碑式的作品,同時成為動畫史上最早的「長篇動畫」,同年在日本動畫史上最有影響力的日本動畫《鯨魚》,還只是一個5分鐘的短片。而質量上,幾乎不可同日而語。

1928年,美國已經上映了《汽艇威利號》和《飛機迷》兩部動畫,動畫已經徹底進入成熟的「有聲動畫」,你可能不知道這兩部動畫的名字,但是你應該大概率認識這兩部動畫的主角——米奇(即米老鼠):

1928年的兩部「米老鼠」動畫不僅僅有完善的背景音樂,也設計了出色的對白,在當時(1928年)來看,已經是相當成熟和出色的「有聲動畫」,而日本動畫的「有聲」變革,也是在這兩部動畫引領的潮流之下進行的。

而到了1937年,美國已經推出了動畫《白雪公主與七個小矮人》這種世界動畫史上劃時代的作品,並已經登上奧斯卡領獎台,當年巨額投資和票房(4億美元),當年已經是頂級的畫面,完善的配音和音樂,可以說拿到日本動畫70年代之後,都不遜色

這和同期日本動畫質量上形成鮮明對比,同期日本動畫還基本停留在黑白時代,畫面技術落後,題材單一(各種軍國主義,打打殺殺,動漫人物紛紛參軍),配樂單調,表現力和感染力都要差很多。

咱們不說美國強悍的動畫電影和長篇動畫,就說短篇動畫和TV動畫,日本動畫質量和美國動畫質量都是差距巨大的,在當年基本是不可彌補的代差

1939年,美國米高梅動畫工作室,上線了短篇動畫《貓和老鼠》(即初代114集),我就不做過多評價和對比,這部動畫基本是可以「配樂當音效」的史詩級作品,畫面音樂幾乎「神同步」,即使沒有很多台詞,表現力都超一流,放到現在,都不算「差」的「經典作品」。可以這麼說,日本動畫80年代之前的配樂,基本都跟不上

而且美漫崛起較早,當年(上個世紀40年代)漫改動畫遠遠強於日本,比如1941年即上線的《超人》動畫,改編自1938年的漫畫原作《超人》:

而實際上日本現代漫畫起步,得要追溯到二戰之後1947年手塚治虫的《新寶島》,而戰前日本動畫基本上在世界上和「引領潮流」毫無關係,處於一個「被引領」的狀態。

如果討論二戰結束之前的動畫歷史,那麼日本動畫大概率要被「忽略」,只是歐美動畫的一個「陪襯」而已,動畫上與世界前沿差距縮小還要到二戰之後。

再說戰後,日本動畫真正縮小和動畫強國的差距,還是在戰後50年代之後,隨著朝鮮戰爭使得日本全面復甦之後的,但是客觀的講,70年代之前,能夠達到亞洲第一,甚至超過不少歐陸國家,但是和美國動畫依然存在差距

戰後除了一些反思軍國主義題材的作品,以及早期動畫重製(比如上文提到的《鯨魚》外),最重要的幾部作品就是動畫電影《白蛇傳》(1958)、《太陽王子歷險記》(1968)和TV動畫《鐵臂阿童木》,這些代表日本動畫當年的「巔峰質量」

1958年的《白蛇傳》算是日本動畫在50年代的「巔峰質量」,大家可以看一看,當時是東映動畫牽頭,一眾當年和後來的動畫人都有參與,聘請了專業演員做配音,故事題材取自中國,第一次長篇、彩色的動畫商業電影,基本算是日本動畫在50年代最早水準,然而質量上只能說,部分領域,一定程度上了1937年版的《白雪公主》,差距在大幅縮小,不過也存在。

1963年的TV動畫《鐵臂阿童木》基本是當時TV動畫的質量巔峰了,然而依然遠遠不如歐美,主要是他實現了商業和收視率的成功,成為日本TV動畫的雛形,所以地位超高,然而至1970年之前,除《森林大帝》之外依然沒有從質量上拿得出手的TV動畫:

其原因主要是兩個方面:

第一,與動畫產業密切相關的日本漫畫當年並沒有完全興盛。1966年開始,講談社、小學館和芳文社開始辦漫畫雜誌之後,比如大家熟悉《Comics Magazine》、《少年Magazine》等。

第二,最初漫畫題材被「特攝劇」和「電視劇」分流,動畫只是漫畫商業化途徑之一,沒有充分發展。早期日本很多漫畫,並不走「動畫化」的發展途徑,大量經費投入到「特攝劇」以及漫畫改編的「電視劇」。

比如手塚治虫的《奇異少年》最早就是改編電視劇,後來的漫畫界比較重要的《骷髏13》也是改編成高倉健主演的電影,以及漫畫《月光假面》成就了日本最早的「特攝劇」:

所以,其實1970之前,日本動畫產業沒有高速發展,質量上雖然大幅提升,當時質量上還是沒有任何資本和美國動畫抗衡

1950年~1970年是美國動畫「黃金期」,或者更為準確一點,是迪斯尼公司的「動畫巔峰期」,這個時代質量最好的動畫,全都誕生在因二戰戰後經濟繁榮而空前發達的美國(歐洲有明顯衰落趨勢,包括其動畫):

與日本動畫《白蛇傳》同期的動畫電影,是1959年的迪斯尼電影《睡美人》的質量可以作為對照參考,這部作品是迪斯尼的「公主三部曲」之一,基本代表了當時世界上最高的動畫電影畫面,配樂水準,尤其是芭蕾舞曲的運用爐火純青,劇本上面也代表了當時童話改編電影的最高水準,這些《白蛇傳》幾乎全都無法與之相比。

這些都是表象,主要是同期的美國實現了動畫電影製作的「流水線」,這種電影工業上面優勢是美國百年傳媒行業優勢積累的結果,也是當時美國動畫質量的保證,這些是日本動畫在1970年之前不具備的(當然現在日本動畫產業也形成了自己的流水線):

1950~1970年,美國動畫幾乎每隔幾年就有一部「重量級作品」質量沒有日本動畫可比,業界領先質量或者範式級別的製作:比如1950年的《灰姑娘》、1951年的《愛麗絲夢遊仙境》、1953年的《小飛俠》、1959年的《睡美人》以及1961年的《101忠狗》,基本每作都是當時世界動畫最頂級的製作,而且迪斯尼形成了童話作品改編動畫的流水線,這些都是日本動畫不具備的。平心而論,這段時期作品,拿到日本80年代末期動畫界,也不算質量差勁的作品

日本動畫,真是在質量上面與美國動畫「平分秋色」還得是在1980年之後,70年代後期隨著日本動漫產業全面發展,70年代中後期誕生出來的《世界名作劇場》、《超時空要塞》、《機動戰士高達》以及諸如《哆啦A夢》、《聰明的一休》等作品之後,才算開始自己的潮流,1970年之前,完全作為「被引領者」走的是「低配動畫」路線。

很有趣的事實是1970年正好是美國動畫的低谷期,此消彼長,在1970~1990中,日本動畫大幅縮小和美國動畫的差距,不過這是後話了。

綜上所述,1917~1970這個時期動畫質量只能說亞洲一流,和世界相比,尤其是美國動畫相比,差距並不小,起步晚,歷史和戰爭影響力,以及分流都是此時日本動畫未能走向歷史頂級舞台的原因

如有不妥之處,求輕噴,歡迎愛好者們一同討論~


1968年的《太陽王子霍爾斯的大冒險》,去年剛過世的導演高畑勛之作,宮崎駿也參與了製作。是一部品質相當好的作品。

B站鏈接,直接去看。

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14253419


66年出奧特曼,67年出賽文奧特曼。

還有,周總理看過賽文。


2維手繪動畫不是生產工業品,每一筆都是人畫的,質量完全是由作畫本人的水平決定。

1958年的《白蛇傳》催生了日本第一批現代動畫人,其中就有一代宗師大冢康生(順便一提,此片的女主白娘子也是中二期的宮崎駿心中第一個老婆)。當時全日本處於反美赤運學潮的影響下,迪士尼的全動畫論在日本受到了東映動畫人的質疑。

到1968年的《太陽王子霍爾斯的大冒險》時,大冢已經擁有了運用有限動畫去表現全動畫表演的技術,並且影響了後來的宮崎駿。此前這種技術從未被用於現實主義風格里,因為實在太難了。從此日本在動畫的技術路線上與迪士尼分道揚鑣,最終形成了日本動畫獨特的美學。


1970年之前,日本動畫肯定也是世界一流了啊,光是手塚治虫就足夠讓日本走上世界一流了,應該是六十年代,日本動畫就已經走出自己的風格了


一千九百七十年以前,日本動畫跟甲骨文應該差不多。


只記得七八十年代到2000年之間的日本動畫尺度很大,又黃又暴力


2019年以前的中國動畫質量怎麼樣?


推薦閱讀:

骨傲天為什麼這麼受歡迎?從《骨傲天》和他的作者丸山講起
當英雄化身真人秀,正義是否會被降級?——評《 虎與兔》
《怪誕小鎮》|動畫能拍出這水準,牛B
【動畫復盤009】兩個只能活一個!DARK♂城之內VS遊戲
豆瓣8.8,這部大友克洋和今敏聯手創作的動畫,拷問人性和社會

TAG:動畫 | ACG | 日本動漫 | 日本動畫 | 動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