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教育本質:使命為先 回歸本心//正思Talk專家談

《說文解字》有言:教,上所施下所效;育,養子使作善也。孟子曰: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教育之於先賢是傳道、授業、解惑。

1900年,梁啟超先生的「少年強則國強」點明了教育對於國家的意義。五四運動之後,在先進思想的不斷滲透下,教育逐漸不再是富人的專享。

1977年冬天,全國上下570多萬人參加了恢復高考之後的首次考試。「知識改變命運」的呼聲一浪高過一浪......

當下,社會飛速進步,生活日益美好。教育已經不再是單純的知識傳遞,而被賦予了新的責任。

時代的教育總有時代的意義。在時代教育的引導下,正思Talk第八期線下分享,將以「探索?教育本質」為主題展開。

為保證到場各位能夠聆聽到更有價值、更具深度、更有代表性的觀點。正思Talk提前邀請了全國各地各教育領域的專家進行了一次中外教育,社會教育和體制教育的交流碰撞。

在場各位專家就:教育的本質、教育的踐行、教育的歸屬以及未來教育四個方面的問題展開了探討。(排名不分先後)

專家觀點分享(排名不分先後)

作為一個傳統文化及國學教育的現代實踐者,任曉林書記告訴我們:人之初,性本善。天地生人之初,本是天性具足完善的,能好能壞、可善也可惡。基礎都具備,重要的是看後天的教育如何去引導。

我們的教育要讓「德」回歸本位,天賦人類仁德之性能得以彰顯。把人心養正,創造氛圍,幫助孩子喚醒內在的生命。對一個生命個體,其最高目標是在不依「他力」的情況下,能自省、自覺、自律、自立、自強、自由、自在、大自在。成就快樂、幸福、喜悅天人和諧合一的大生命。

教育的本質是:正己化人、成己成人,成就仁者。使人成為人,使人類成為人類。讓每個生命擁有幸福、喜悅的人生。

任曉林書記一直在教育一線,實踐傳統文化與現代教育融合的現代實踐。探索幼兒養性、童蒙養正、少年養志、中年養德、老年養生系統的具有中國特色智慧的人文德育教育模式。

未來教育會更關注人的生命成長與超越。對於現在孩子的教育應交給誰的具體問題,教和育也要分開來看:教者長其而救其失,育,養子使其作其善,發現培養孩子興趣和專業擅長以及知識的學習交給專業教育人士,而育其人性善德父母家庭要負起責任,家庭在這方面更有優勢的。

作為一位高等學府教育者,岳益書記坦言:教育的本質是使人獲得幸福。中國改革開放40年來,教育實現了跨越性的發展,也走了不少彎路。中國教育資源的相對匱乏,讓中國成為世界大學的生源提供地。

從98年擴招開始,大學從精英教育,邁入了大眾化教育。在國外,越是著名的大學,本科教育越是成功。而當下中國的本科教育還有待提升,未來要讓本科回歸本科,讓教育轉化出更高的價值。

關於教育的歸屬問題,岳益書記說:在中國,教育管理部門一度把教育辦成產業,這是錯誤的。這種情況正在改變,回歸教育以人為本的本質。

國家倡導的教育口號,從德、智、體全面發展,到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再到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國家倡導方向的改變,也引導著教育方法,以及評價方法的改變。

未來教育要越來越公平,要開發受教育者的心智和主觀能動性。教育是個良心活,是我們大家共同的責任。

作為體制內的教育工作者,王校長認為:教育就是生活,教育即生長。

她深知好的教育需要順應天性,尊重個性,發展靈性。但是在體制內,個性和例外是無法滿足大規模管理的。體制內的老師,需要真正以「滋潤孩子成長」為使命,盡全力在孩子的自由成長和規則制度之間找出平衡。

由於現在國家對教育的投入還不能滿足教育快速發展的需要,體制教育只是教育的基礎,需要有校外教育的補充。教育是社會每一個人的責任,未來教育要開啟孩子的力量和無限可能性。

吳和芳老師從事心理學應用領域21年,主攻情商培養、天賦探索及優勢發展,致力於讓孩子認識自己,了解自己的天賦優勢,明晰自己的理想使命。

吳老師說:人的成長就像是飛機起飛,有不同的階段:準備,滑行,加速,拉升,飛翔。我們要明確各個階段重要的事情是什麼,從而陪伴、引領孩子更健康、更自信、更自主的快樂成長。

教育的本質乃是塑造人的價值、提高人的素養、提升人的品味,最終豐富人生的目的性。

在日常工作中,吳老師接觸到了很多青少年,在他們身上少了些該有的朝氣,孩子們也不清晰自己的目標。如果在青少年時期就明確自己的理想使命,孩子就會更積極的與世界互動,樂於貢獻自己的美好,成為更有意義的生命。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孩子成長中的「育」更多的還是要由家庭和家長去參與。家長注重自身的成長,用一個積極正向的狀態去影響孩子的成長。

未來教育:在變化速度極快,變化內容複雜的未來,教育要守住那些不變的東西,尊重規律,尊重生命。

身為一名90後,郭鑫悅老師在校期間就經常參與教育研究以及支教活動。她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進一步推動教育公平,提供給每個人適宜的教育。

教育的本質分為兩方面:一是回歸於人,要提高人的自我認識和社會性覺知;二是回歸於生活,要讓孩子在真實的生活中去解決問題,從而賦予孩子們獨立思考的能力,以至於實現自我教育和自我選擇。

孩子的教育是一個多元化的問題,關於其歸屬也應該從不同的側面來看。

從教育內容來看,學校教孩子基礎的知識和規矩。而孩子的性別、情感、思維等學習,需要社會機構來進行輔助;從評價機制來看,教育需要政策引導,來實行更加多元化的評價機制。讓孩子在學習、實踐、反思中不斷得到良性循環。

現在是高度信息化的時代,也是一個後養型時代。孩子既需要了解傳統、親近自然。但也需要去理解更為新鮮的事物和更為先進的知識,比如人工智慧和互聯網等等。

未來教育,要在各項機制完善的情況下,進一步開放多元主體辦學,可以為更多孩子打造適宜的教育。

仝慧琪老師一直致力於感知統合養成教育研究。她告訴我們,感知統合是未來成長與發展的第一競爭力,能使孩子在信息接收、信息存儲、信息提取方面做到流暢進行。幫助孩子認識自己,認識世界,綜合能力得到提升。

仝慧琪老師在從業過程中,接觸到了2800多個孩子,這些孩子開始都因為感統失調,在成長中遭遇各種小問題,而被老師和家長否定。

仝老師說:在問題孩子面前,我們確實很難做到淡定。但是每個孩子其實都有強烈的向好心理,都希望自己能夠獲得理解。作為教育者要學會長善救失。發現孩子身上的閃光點,幫助孩子彌補缺陷,療愈孩子的心理創傷,讓孩子的過往與未來不留隱患。

作為教育者要慧眼識珠,發現天賦,激發興趣,教育的本質是充滿愛意的期待與喚醒。如果每一位老師或家長能夠做到讓理解走在判斷的前面,將會避免很多教育誤區。

張瞭原老師一直致力於成人尤其是企業家的教育,他認為成人教育是雙向的交流,是一個對另一個生命的碰撞。

未來國與國之間的競爭,是商業之間的競爭,商業之間的競爭準確的說是商業領袖的技能、素養與底蘊之爭。從成人教育來看,教育的本質就是一個生命喚醒另外一個生命。

張老師曾經帶自己的孩子用一個暑假的時間進行徒步,幫助孩子認識這個世界。他認為:最應該對孩子教育負責的是家長,家長也要自我學習,如何去做一個家長,如何更好的陪伴孩子的成長。

從事教育多年,侯老師堅信,人是教育的第一資源。教育者也是學習者和踐行者,教育的本質是讓教育回歸常識,回歸到生命的原點。

家長總是想替孩子承擔更多的責任,但是我們應該學會把成長交給孩子自己。孩子從不弱小,只是家長愛護心切,覺得孩子需要自己的庇護。

學校和家庭應該引導孩子讀書,養成讀書的習慣。孩子在書中可以獲得成長的感悟,自己對自己的成長負責。未來教育是潤在內心,充滿活力,完善孩子的人格構建。

陳培營老師說,教育的本質是讓人幸福。而影響孩子教育的有三個方面:家長、社會、學校。社會和學校教育我們左右不了,我們能把握的只有家庭教育。

家長是孩子教育的決定性要素,孩子成長中的大多數問題來源於家長。家長把孩子交給學校或者機構,只能解決孩子一部分教育,孩子的成長,真正內在的打造是要靠家長的。

未來教育,國家政策方面應該兼顧公平和孩子的天性。家庭方面應該尊重教育規律和孩子自然的生長。

身為商都網總編輯,胡靚老師說,2017年開始,商都網規劃、轉型、關注教育。

當下國家的教育資源不均衡,河南是教育貧困省,家長信息接收能力較為缺乏。關注當下教育,就是70年代人的自救和互救。

人是永遠需要學習的,所以教育就一直被社會需要。互聯網的時代,要更加凸顯知識的價值。教育的本質便是知識的價值,已知的人對未知的人傳播知識,創造價值。

孩子的教育最應該交給家長,孩子教育出現問題,對家庭的影響是最直接,最深刻的。家長應該全情參與到孩子的教育中。但是,家長只是孩子成長中的教練,要給孩子自己選擇的機會和權利。

未來教育應該擺脫功利,讓每個人明晰自己的使命,釋放天賦,自食其力,有尊嚴地活著。

身為一個父親,代磊老師說,在對孩子的教育中,父母是值得我們同情、欣賞、理解和感動的。

教育的本質就是連接和引領。連接是孩子與教育者的連接;孩子與資源的連接;孩子與未來的連接。而引領的意思是,如果教育者是輕鬆、愉快、有力量的,孩子通常也會接收到較為正面的能量。

未來教育孩子要有天賦使命,要有終身的學習力,要具備健全的人格。

我們苦苦尋求事物的本質是為了找到初心,堅守使命。為了尋求教育中最樸實的聲音,正思Talk項目組成員驅車兩天,深入南陽大山深處,與感動中國的南陽教師張玉滾校長深談。而後又轉戰到另一農村小學,與一位從教四十多年即將退休的老師交流探討。

他們在艱苦環境中的大愛與堅守,令我們動容。有這樣的教育者在,未來的教育一定是充滿希望的。

教育之路漫漫,我們不能保證未來一定怎樣,唯一能做的就是把握當下,不斷地學習、實踐、反思,盡全力為教育創造一個美好的未來!

在追尋使命的道路上,每一位教育者都有自己的情懷。相約3月29日,比高電影城,我們一起聆聽有價值的聲音!

推薦閱讀:

TAG:教育 | 在線教育 | 兒童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