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不同朝代「時間脈絡」,梳理我一眼就愛上的文物們!

作為博物館發燒友,中國省級以上的博物館我差不多逛過90%,所以我想按照不同朝代的「時間脈絡」梳理一下我一眼愛上的文物們!

這篇文章是一眼就愛上的文物,所以可以非常主觀的按照自己喜好來挑選文物,不用考慮典型器,也不用考慮歷史意義,所以我可以盡興憑個人喜好按照時間脈絡,首推頭腦中立刻想要推薦的文物,以後還會隨著參觀更多博物館慢慢補充。

------

Part 1

新石器時代

(約1.8萬年前~約5000多年到2000多年前

紅山C形玉龍——最美的龍

現存於:國家博物館

圖片為自攝

這件紅山玉龍由一塊墨綠色的岫岩玉圓雕而成,屬於新石器時代晚期紅山文化的遺物。是我國已發現的時代較早、製作精美的龍形玉器,有「中華第一龍」的美譽

這件C形玉龍,端莊大方,簡約卻高貴,是中國人龍的精氣神的最好的體現。龍體的正中有一個小孔,如果用繩子穿起來後,龍的首和尾正好呈向下水平的狀態,顯然孔的位置是經過精密計算的。

------

Part 2

河姆渡文化

(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300年)

豬紋陶缽——中國最早的具有完整豬形象裝飾的陶器

現存於:浙江省博物館

圖片為自攝

這件豬紋缽是一件典型的盛食器,從此陶缽上的豬紋飾可見其形象介於家豬與野豬之間,反應了野豬正在向家豬馴化的轉變過程,也說明了當時的河姆渡人已經開始了豬的飼養。

從這個豬的刻繪造型,表明了河姆渡人在原始繪畫藝術的技巧上已相當熟練,繪製的筆法也十分簡練,豬的形象逼真,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精緻的藝術品。

------

Part 3

約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不討論國際上學術界對夏朝的認可問題,按照中國夏商周斷代的時間來界定)

乳釘紋銅爵——-最美的爵

現存於:洛陽博物館

圖片為自攝

青銅爵作為一種常見的飲酒器,流行於夏商時期。迄今為止,我國發現最早的青銅爵,當屬這件1975年發現於偃師二里頭遺址的夏代乳釘紋銅爵,被譽為「華夏第一爵」的夏代乳釘紋銅爵。

夏代文物簡樸飄逸,乍一看雖然不起眼,細看卻耐人尋味。就像這件乳釘紋銅爵,前有長流,後有尖尾,宛若一位輕盈舒展、迎風而立的窈窕淑女,周身散發著俊巧清逸的氣息。

------

Part 4

(約公元前1600年~約公元前1046年)

豕形銅尊——最美的尊

現存於:湖南省博物館

圖片為自攝

商代豕形銅尊作野公豬形狀,以野豬作為器物形制,在現有的商代青銅器中僅此一例。這青銅豬全身布滿了鱗甲紋和夔龍紋,它最吸睛的地方在它的背上站了個小鳥。有關專家大膽推測,這鳥很可能是滅絕的「野豬鳥」,就像犀牛鳥,達成共生。

商周時期的象生動物具有表意的功能及象徵的意味,藝術地表現了人們的原始宗教觀念。商晚期這類圖騰化的動物青銅器有很多例,都很有趣,下面再介紹幾件:

商代象尊——迄今所見唯一有明確出土地點的商代象尊

現存於:湖南省博物館

圖片為自攝

商代牛觥

現存於:衡陽市博物館

圖片為自攝

殷墟婦好鴞尊

這件國家寶藏介紹過,女戰神婦好的吉祥物

現存於:河南省博物院

圖片為自攝

除了動物形態的,商代有兩個人面像的青銅器,雖然談不上一眼就愛上,但是看到以後真的是一眼就忘不了。

商代大禾人面方鼎

現存於:湖南省博物館

圖片為自攝

商代大禾人面方鼎以浮雕式人面作主體裝飾,面部較為寫實,表情威嚴肅穆。商、周青銅器以獸面紋作主題紋飾較為常見,人面紋飾較為稀有珍貴,此鼎為何採用如此寫實的人面紋作主題裝飾,仍是個謎。

還有一件更是凶萌凶萌的,讓人看完就忘不了

商代晚期:鏤空人面紋鉞

現存於:山東博物館

圖片為自攝

人面銅鉞作鏤空人面紋眉、瞳、鼻突起,猙獰可怖。

商代圖騰崇拜,鬼神盛行,青銅器作為祭祀用品,總有一種獰厲之美。然而在四川三星堆和金沙,同時期卻出現了另一種古蜀文明,中國並非產金國,但是古蜀地區出現了大量金器。

商代晚期:金沙太陽神鳥——最美金器

現存於:金沙遺址博物館

圖片源於網路

太陽神鳥,整個金飾分內外兩層,內層為等距分布十二條旋轉齒狀光芒;外層由四隻逆時針飛行的鳥組成。盯著「太陽神鳥」,頭前後移動,會看到「太陽神鳥」在旋轉。整個圖案似一幅現代剪紙作品,線條簡練流暢,極富韻律,該金飾含金量高達94.2%,是古蜀國黃金工藝輝煌成就的代表。2005年8月16日「太陽神鳥」金飾正式成為中國文化遺產標誌。

------

Part 5

西周

(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

利簋——商周確切斷代的直接證據

現存於:國家博物館

圖片為自攝

利簋上圓下方座,這是西周出現的新式樣。

利簋,雖然談不上是最美的文物,但是它的歷史意義過於重大,它腹內底部所鑄33字銘文,記錄了一次武王伐商的「牧野大戰」,因此,也有人稱其為「武王征商簋」。天文學家依據銘中所記天象,計算出武王伐紂的時間在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由此,古代史上這一著名的戰役有了一個絕對日期;它是商周兩代的劃分的年代依據。

利簋屬於意義重大,但是我個人覺得西周最美的青銅器是這件洛陽鼎

獸面紋銅方鼎——最美、最端莊的鼎

現存於:洛陽博物館

圖片為自攝

此鼎俗稱「洛陽鼎」,紋樣莊重威嚴,肅穆,是西周早期極難得的上乘之作。「這件銅方鼎的鑄工精湛,看不出絲毫缺憾。」西周獸面紋銅方鼎已經拋棄商代過於繁複的紋飾,簡約大方,但是提煉出來的獸面紋清晰凝練,森嚴凝重,給人以神秘之感,真的是越看越好看。

西周也很喜歡各種動物造型,但是不同於商代,

西周的動物更偏重於寫實性,商代的動物更像是創作過的圖騰,

所以西周的動物們更為接地氣↓

盠西周青銅駒尊——走向寫實性

現存於:國家博物館

圖片為自攝

盠青銅駒尊是西周時期寫實動物雕塑的代表性作品,也是已知最早的駒形青銅器。形象生動逼真,裝飾極為簡潔,相當準確地再現了小馬駒的全身比例和身體結構,顯示出周代工匠的高超技藝,看到這麼寫實簡約的造型讓人有一種穿越感。

說道西周,最具有代表性的文物在寶雞青銅博物館(中國青銅博物館),寶雞作為周人和秦人的發源地,從漢代就開始不停的出土重器,從這裡出土的晚清四大國寶大盂鼎,毛公鼎、散式盤、虢季子白盤包括大克鼎都散落在國家博物館、台灣故宮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館裡做鎮館之寶,除此幾件之外,寶雞建國後出土的幾樣文物還是令人眼前一亮。

逨鼎——讓你看到青銅最初的顏色

現存於:寶雞青銅器博物院(中國青銅器博物院)

圖片為自攝

四十二年逨鼎,四十二年和四十三年逨鼎共有十個,保存非常完好,甚至可以看到青銅作為吉金的原色,所以我們今天看到的青銅都是氧化以後變綠的才顯得滄桑的,最早都是這種金燦燦的顏色,貴氣十足。

其中四十三年逨鼎記述了周宣王勸諫監察官的言辭,記錄了最早中國特色監察官及制度的故事,監察獨立於行政與司法,糾察百官,歷經千年,淵源流傳。

逨盤——證明了司馬遷《史記》的真實性

現存於:寶雞青銅器博物院(中國青銅器博物院)

圖片為自攝

西周的青銅多為記事,盤子的盤口會越來越平闊,這件是件典型器。

逨盤上鑄有360字,是建國後發現的最長的一篇西周銅器銘文。不僅如此,逨盤銘文是第一次從考古資料里完整地證實了西周各王世系,與史記完全對應,反證了史記的真實性,而更顯其珍貴。

何尊——「何」以為「尊」,我有「中國」

現存於:寶雞青銅器博物院(中國青銅器博物院)

圖片為自攝

何尊!何以為尊,我有中國,來寶雞看中國看的就是這尊何尊。

「中國」一詞至遲出現在西周初年,目前所見到最早的證據,就是何尊內底所鑄的銘文「余其宅茲中國」。「中國」兩字作為片語,首次在何尊銘文中出現。

除了文化價值,何尊上高浮雕的獸面紋也非常有意思,以前看的都是平面的獸面紋,眼角眉牙的紋路都不知道為什麼這麼畫,何尊的獸面紋是高浮雕的,完全讓人看懂了平面紋路得獸面紋代表了什麼。

?簋——王之簋,簋之王

現存於:寶雞青銅器博物院(中國青銅器博物院)

圖片為自攝

?簋的?,是周厲王的名字,所以這是一件王自作器,是周厲王用於祭祀的禮器。在洛陽博物館藏著一件東周初期的王自作器,當那件王鼎器型粗糙、殘敗不堪,可見當時國力衰退到何種地步。而這件西周晚期?簋雖然造型簡潔,但是器宇軒昂,霸氣十足,而且這是西周簋當中最大的一件。所以這不僅是一件王簋,它又被稱為西周「簋王」。

商朝青銅器三層花紋理細膩,適合近看細細品味;而西周青銅器紋理比商朝更為簡潔粗獷,更適合遠觀,也有可能側面說明當時祭祀場地及祭祀範圍的增大。

------

Part 6

春秋

(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

越王勾踐劍——最美的劍

現存於:湖北省博物館

圖片源於網路

和這柄劍算是有緣,在湖北省博見過三次,成博開館時候,又在成都再次見到:劍身上的菱形暗紋工藝現在也無法用古法實現,所以此劍沒有任何複製品,展出必是真品。

表面採用鍍鉻工藝,所以兩千多年到現在沒有任何腐壞氧化,現在依然可以一刀切斷20張紙,在劍身特意打造成有束腰的造型以增大刺傷力。劍刃和劍身的銅錫比不同,劍身韌度好而劍刃硬度高,因此鋒利不易斷,這把劍在鑄造難度上很高,因為作為青銅劍已經非常長了,劍格鑄獸面形花紋,一面用綠松石鑲嵌,一面用藍色玻璃鑲嵌,劍首鑄有十一道同心圓。

每次看都讓人覺得震撼,最美文物如果只能選十件文物我也會選它。

------

Part 7

戰國

(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戰國時期,不僅思想上百家爭鳴,在青銅製造的形式和工藝上也是百家爭鳴,尤其以楚國繁複至極的裝飾為代表,我個人雖然有點密集恐懼症,但是戰國最有特色的形式造型也不得不提。

戰國最具代表的文物不得不提曾侯乙墓,除了超級牛的大編鐘以外,要介紹下裡面最美的兩個極具戰國特點的青銅器,看到實物讓人不禁起一身雞皮疙瘩:

曾侯乙青銅尊盤——最精美、複雜的青銅器

現存於:湖北省博物館

這套青銅尊盤本來是曾侯乙爺爺的器物,由於曾侯乙太喜歡了,把爺爺的名字劃掉改成自己的名字刻在上面,並帶進了墓里。

圖片為自攝

曾侯乙青銅尊盤與編鐘相比雖然體積較小,但它的地位卻絲毫不亞於編鐘。尊盤是一尊一盤合為一器,共鑄有84條龍,80條蟠螭,蟠螭和鏤空花紋形似朵朵雲彩上下疊置。

曾侯乙冰鑒——最早的冰箱

現存於:湖北博物院

圖片為自攝

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銅冰鑒缶,中有夾層,夾層裡面放冰,缶裡面放食物飲料,這就是古代的最早的小冰箱↑

曾侯乙墓里寶貝太多,裡面的玉器和金器也值得一提:

曾侯乙墓出土戰國十六節龍鳳紋玉佩

圖片源於網路

這件玉器工藝極為繁複,採用鏤空、浮雕、陰刻等技法,在連接各節的環各自透雕而成的活動的環之外,另增加3個可拆裝的榫卯合成的活環和一個玉銷釘。設計之巧妙、玲瓏剔透;工藝之精湛、無以復加,代表了當時玉器雕琢工藝的最高成就。

曾侯乙墓雲紋金盞——這是目前所見我國先秦金器中最大最重的1件

圖片源於網路

杜虎兵符

現存於陝西歷史博物館

圖片源於網路

杜虎兵符鑄於秦惠文王時期,掌握在杜地的軍事長官手中。虎身有錯金銘文。符是古代朝廷用於傳達命令、調動軍隊的一種特殊憑證。杜虎兵符為銅質,分為左右兩半,右半符留在京師,左半符頒發給屯駐在外的軍隊。需調兵時,由使者持右半符前往,軍隊長官將右半符與左半符驗合後,軍隊即按使者傳達的命令行動。

戰國水晶杯——被當作國寶的玻璃杯,可能跟你家的杯子一模一樣

現存於:杭州博物館

圖片源於網路

戰國水晶杯為戰國晚期水晶器皿,是迄今為止中國出土的早期水晶製品中器形最大的一件,這簡潔的造型讓人看到覺得跟穿越了一樣。

戰國銅犧立人擎盤

現存於:山西博物院

圖片源於網路

銅盤牲形象逼真,站立平穩,犧背上站一女俑,雙手捧一圓柱,柱頂置一鏤空圓盤,可隨圓柱旋轉。「整個器物構思巧妙,紋飾精美、造型生動,工藝精湛是山西省博物院的一件鎮館之寶。

戰國匈奴王冠

現存於:內蒙古博物院

圖片源於網路

這套金冠飾的主體造型為,一展翅的雄鷹站立在一個狼羊咬斗紋的半球狀體上,俯瞰著大地,充滿了濃郁的草原氣息,表現了匈奴族勇猛強悍的性格及對英武善獵的崇拜。是目前國內發現唯一的匈奴貴族金冠飾。

------

Part 8

(公元前221年 ~ 公元前207年)

秦朝的文物一想就想到代表大秦氣勢磅礴的兵馬俑,不過我想提的這件反而是很溫婉的一塊碑,這塊碑中國書法的起源,秦統一文字小纂,李斯撰寫標準體小纂,可是很快被隸書代替,就是因為李斯的字太漂亮了,小纂標準體太難臨摹太容易變形了,所以逐漸被簡化的隸書所代替。

琅琊刻石 ——李斯統一文字標準體

現存於:國家博物館

圖片為自攝

李斯是中國歷史上記載最早的、有書法作品(刻石)傳世的書法家,被譽為中國書法鼻祖、小篆第一人。他對中國書法文字有三方面的突出貢獻:一是統一文字,二是推廣統一文字,親作《倉頡篇》七章,作為摹本供世人臨摹學習;三是改革文字,在篆書的書寫基礎上創新出一種新字體「隸書」,因此,篆書和隸書成為中國書法五大書體(楷、行、草、隸、篆)主要組成部分,李斯功不可沒。

跪式兵馬俑——兩千年前的戶外鞋

現存於: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

圖片源於網路

圖片源於網路

秦朝兵馬俑的呼聲很高,秦始皇陵也是由丞相李斯主持設計的,因為太眾所周知了,所以就不多提了,提一下一個小細節。

秦代兵馬俑作為大場面的陣列塑像,卻不顯得呆板,正是因為細節驚人,除了每個塑像的人臉、髮飾都不同以外,甚至鞋底的花紋都刻畫出來,他們的鞋底可以看出,當時鞋在不同部位「針腳」的分布有疏有密,鞋尖部分易受磨損,細密的針腳保證了鞋的耐磨性,提高了鞋的使用壽命。鞋的中間部位,針腳較為稀疏,以保證穿著更為舒適。鞋跟部分針腳又逐漸細密,增強對濕滑地面的附著力,提高防滑性能,可以說是2000年前頂級戶外鞋了。

------

Part 9

兩漢

西漢:(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 東漢:(公元25年-公元220年)

西漢 馬王堆漢墓T形帛畫

現存於:湖南省博物館

圖片為自攝

T形帛畫的出現,說明漢代初期,以毛筆作畫,無論從畫技,著色和布局方面的分析,都已達到高超的水平。除了單色,還有調色。布局更是巧妙,各界之中,墓主人形象顯著,主題突出,完全符合帛畫的用途,T形帛畫的藝術語言,已十分清楚,可以說漢代帛畫是魏晉中國畫的直接起源。

西漢銅朱雀銜環杯 滿城漢墓出土

現存於:河北省博物館

圖片為自攝

朱雀銜環出土於滿城漢墓劉勝妻竇綰墓。 朱雀銜通體錯金,神采飛揚,喙部銜一能自由轉動的白玉環,色彩斑斕。出土時兩杯內尚存硃紅色痕迹,推測為竇綰裝化妝品的工具。

西漢彩繪雁魚銅燈

現存於:陝西歷史博物館

圖片源於網路

整個燈為一隻鴻雁回首銜魚的形狀。燈盤燈罩能夠轉動開合,不僅可以擋風,還可以調節光線的明暗度和照射方向。最令人驚嘆的是,它還暗藏一個防治污染的巧妙「機關」!燈的油煙會順著大雁頸部導入大雁的腹內,腹內盛有清水,煙會溶於水中。

其凈化空氣的原理和河北滿城漢墓的長信宮燈是一樣的。但是可能因為我比較喜歡小動物,覺得這件比長信宮燈更活潑有趣,更可以體現漢代生動的藝術形式

東漢石辟邪——最大最美石辟邪

現存於:洛陽博物館

圖片為自攝

圖片為自攝

到目前為止,這件石辟邪是中原地區體型最大、雕刻最精美、氣韻最為生動的一件,堪稱同類石刻中的經典代表,也是洛陽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這件石辟邪給人以穩定矯健之感,整個形象渾厚凝重,神氣十足,充分體現了一個陵墓前威赫無比,不可一世的強者象徵。

東漢擊鼓說唱陶俑——<故事會>雜誌的LOGO

現存於:國家博物館

圖片為自攝

這件東漢擊鼓說唱陶俑四川地區的典型陶俑,<故事會>雜誌的LOGO,被稱為「漢代第一俑」,這件雖然生動活潑,不過有另外一件說唱俑更為有趣。

東漢說唱俑

現存於:四川省博物院

圖片源於網路

說唱俑又叫「俳優俑」。俳優是指古代專門以言語、舞蹈、滑稽的表情和動作等來逗笑、取樂的藝人。根據文獻記載,俳優表演者多為侏儒。而這件陶俑最精彩的地方就是他儘力扭曲的下肢,你看,這個說唱藝人好像正在演出,而他的褲子掛在腹部與臀部之間,彷彿隨時可能脫落。他正在努力的調整身姿,費力的希望褲子不要掉下去,以至於緊張的嘴巴都要歪掉了。

俑的作者正是抓住了說唱藝人出洋相的精彩一瞬塑造下來,令人笑逐顏開,可是我們不要忘記了,這件俑的作用是用來陪葬的,漢代這種輕鬆愉快的墓室藝術完全打破了之前獰麗肅穆的墓室風格,展現了漢代寫實藝術新格調。

說唱俑展現了四川人從古至今的樂觀開朗。

漢代畫像磚:《桑林野合圖》

現存於:四川省博物院

圖片源於網路

漢代民風彪悍,也有非常開放主題的畫像磚,這塊畫像磚當中為赤裸的三男一女,畫面的左方則是高大的桑樹和另外一個男子望著交合的場景,彷彿被興奮的景象所感染。在樹枝上掛著四人的衣服,4 只小鳥在枝枒上跳躍,2 只猴子於旁邊嬉戲。整體的畫面呈現喜悅而且和諧的氣氛,彼此之間沒有爭先恐後,歡愉且溫馨。

------

Part 10

魏晉南北朝

(公元220年—589年)

曹魏 白玉杯

現存於:洛陽博物館

圖片為自攝

美輪美奐的白玉杯是曹魏時期一件難得的玉器珍品,當時肯定深得玉杯擁有者的喜愛。白玉杯玉色潔白,表面可能利用金剛砂輪磨製,十分光滑。

曹魏主張薄葬,墓葬出土隨葬品精美者不多,這件白玉杯是難得的佳作。

北魏永寧寺出土的佛面

現存於:洛陽博物館

圖片源於網路

永寧寺本來是中國最高古建築,有150米這麼高,是北魏胡太后修建,然而,這座壯麗的建築,僅存在了18年就被雷電擊中,引發火災,大火燒了三個月不滅,一年後還有煙氣。隨著佛塔的覆滅,這個破碎的北魏永寧寺微笑佛面,卻因火災而涅槃,簡直是我見過最美的面龐,看著她就寧靜下來。

魏晉南北朝是一個分裂和動蕩的時代,然而敦煌在此時因為絲綢之路文化交流開始蓬勃發展起來,敦煌壁畫可以說是中國畫溯本追源的教科書。

北魏《鹿王本生圖》

現存於:莫高窟第二百五十七窟

圖片源於網路

上世紀80年代初的經典動畫片《九色鹿》,很多人印象很深刻。但你可能不知道,這部動畫片其實是源於敦煌壁畫《鹿王本生》的故事,也是中國自主拍的第一部動畫片。《鹿王本生圖》是莫高窟第二百五十七窟壁畫的主要題材,創作於北魏,是敦煌莫高窟壁畫同類題材中保存最為完整、最完美的連環畫和最具代表性的壁畫之一。

不過說到這個時期的文物,我最喜歡還是那些超級萌的鎮墓獸,每到一個博物館就會專門看看這個時期的鎮墓獸,真的是超級可愛↓

彩繪鎮墓獸·北魏

現存於:洛陽博物館

圖片為自攝

這個時期的鎮墓獸一個比一個萌,要說最萌的,讓人一眼忘不了的絕對是洛陽博物館裡這件嘟嘴獸↑

西魏獨孤信多面體煤精組印——「中國古代第一老丈人」印

現存於:陝西歷史博物館

圖片源於網路

獨孤信身居高位,而且他作了連續三個朝代的國丈,所以人們戲稱他為「中國古代第一老丈人」。所以獨孤信印是由26個不同形狀組成的多面體,其中14個正方形印面上刻著規範的楷書陰文,每一面的內容都不同,分別顯示了他不同身份在不同場合需要的用印內容。

------

Part 11

隋唐五代時期

(公元589—960年)

說到唐朝必須想到長安,說起長安,何家村珍寶不得不提!

唐 鑲金獸首瑪瑙杯 何家村遺寶

現存於:陝西歷史博物館

圖片源於網路

這件瑪瑙杯是陝歷博不能出境展出的珍貴文物之一。杯形呈角狀獸首獸似牛,卻生兩隻彎曲的羚羊角,裝飾奇特。從選材、設計到工藝,是至今所見的唐代唯一一件俏色玉雕,也是唐代玉器做工最精湛的一件。

唐 鎏金舞馬銜杯銀壺 何家村遺寶

現存於:陝西歷史博物館

圖片源於網路

這件銀壺記錄了盛唐宮廷宴樂時舞馬向唐玄宗獻酒的故事。《舊唐書》中記載駿馬為唐玄宗獻舞,表演到高潮,領頭的舞馬會用嘴銜起酒杯遞到唐玄宗面前,描繪的正是這件鎏金銀壺上駿馬的姿態。

唐代另一重大考古發現就是法門寺地宮的發現,在這座地宮裡深埋了供奉千年的釋迦牟尼佛指舍利,代表錫杖最高等級的錫杖之王,同時出土的還有兩千多件精美的金銀器,琉璃器、絲綢和秘色瓷等,而且除了佛教的內容,當時還出土了景教等相關內容,可見大唐之胸懷的包容性。因為佛指舍利是佛教聖物,也不能拍照,是用來膜拜的,所以我們推薦幾件我覺得特別美的文物。

銅浮屠——為佛指舍利護法千年

現存於:法門寺博物館

圖片為自攝

當時一共找到3枚影骨舍利,一枚靈骨舍利,每件舍利都是一層一層被各種精美器物套起來的,每一件都精美十足,如果一定選一件我覺得最美的,那就是這件存放第四枚影骨舍利的銅浮屠,整個造型完全體現了唐代建築的特點,還有羅漢護法,細節精緻,寶象十分莊嚴。

唐 法門寺地宮出土 秘色瓷

現存於:國家博物館

圖片為自攝

如果只能選一件最愛的陶瓷,我一定毫不猶豫的選這件↑「秘色瓷」曾被歷代文物收藏家們苦苦追尋了一千多年。所謂「秘色」究竟是指何種顏色根本沒人知道。直到1987年4月,法門寺地宮被打開,人們在地宮中發現十幾件青色瓷器,由於有石碑記錄物品名稱,才得知這就是大名鼎鼎的秘色瓷,雖然顏色素青,但是釉面輕盈剔透,猶如一汪水在碗底,真讓人百看不厭。

唐三彩黑釉馬

現存於:洛陽博物館

圖片為自攝

唐三彩是一種低溫多彩釉陶器,唐三彩中的「三」並非實指,事實上其釉色很豐富,但黑色三彩極為罕見。目前僅出土兩件黑色唐三彩馬,都是在洛陽,一件存在國家博物館,一件就是這件洛陽博物館五大鎮館之寶之一。

五代十國 錢鏐鐵券——傳說中的免死金牌

現存於:國家博物館

圖片為自攝

錢鏐鐵券就是傳說中的免死金牌,鐵券的銘文全部金制,是名副其實的"金書鐵券"。錢鏐是一代明君,為唐昭宗剿滅地方叛臣做了巨大貢獻,唐皇李氏君臣賜予鐵券。錢鏐鐵券是中國現存於世的最早鐵券實物,非常珍貴。

五代 青釉提梁倒注提壺——最美耀州窯 還是倒流壺

現存於:陝西歷史博物館

圖片源於網路

這件壺屬於「耀州窯」,花紋清晰,層次分明,釉色晶瑩透亮,有很強的立體效果。因為裝飾了鳳凰、獅子和牡丹分別為百鳥之王,百獸之王和百花之王,這件壺也被稱作「三王壺」。最有意思的是這個壺是個倒流壺,壺底部中心有五瓣梅花孔,灌水時將壺倒置,壺內有漏柱與水相隔,所以底部雖有孔而不會漏。

------

Part 12

兩宋

(公元960年—1279年)

宋代之後的文物其實大家都比較了解了,宋代最典型的就是陶瓷,五大官窯,八大民窯,就不一一贅述了,提幾件我覺得印象最深刻的文物吧:

宋 彩繪木雕觀音菩薩坐像

現存於:國家博物館

圖片為自攝

圖片為自攝

宋代以後,木雕佛教造像流行,注重形象塑造,工藝精巧。特別是宋代木雕菩薩像突破了典籍儀軌的限制,追求美而不嬌、端莊含蓄、樸素無華的自然之美,呈現出高雅和飄逸的藝術風格。

這件菩薩是我認為最美的一件,右手持蓮花,左腿下垂,足踏山石,極富生活情趣。

她不再是高居神壇的神,而是可親近、可交流的一位心靈使者,是善的代表、美的化身。

北宋 瑞鶴圖 宋徽宗作

現存於:遼寧省博物館

圖片源於網路

宋徽宗的《瑞鶴圖》的構圖一改常規花鳥畫的傳統方法。將飛鶴布滿天空,一線屋檐既反襯出群鶴高翔,又賦予畫面故事情節,在中國繪畫史上是一次大膽嘗試。再加上宋徽宗瘦金體的書法,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審美最高的人的書法繪畫最高的代表了。《瑞鶴圖》完全就是最為經典的超現實的表現手法,這件作品蘊含中國傳統文化正髓,同時從畫面的角度也是超現實方法運用最為典型的作品之一,比之西方超現實主義出現早了幾百年。

北宋金龍

現存於:浙江省博物館

圖片源自網路

金龍捶揲相合而成,中空,呈昂首行走狀。身姿矯健,具有典型的時代特徵。 唐宋時期的帝王尊崇道教,每年依道法齋醮,並向水域或靈山洞府投放金龍、銀簡,此金龍即是傳遞銀簡內容的使者。

北宋影青刻花注子注碗

現存於:安徽博物院

圖片源於網路

這件影青釉注子注碗是宋代盛酒和溫酒的用具,這件文物是工業設計史讚譽的功能與藝術完美結合的作品。注碗全形為一朵仰開的蓮花,注子肩以下均沒於碗體之中,既美觀又可以溫酒,是江西景德鎮代表瓷器,代表了宋代影青瓷燒造的最高水平。

------

Part 13

遼金元/大理/西夏

(公元907年——1368年)

金代銅坐龍——省內最具分量的國寶級文物,江湖人稱「龍哥」

現存於:黑龍江博物館

圖片源於網路

這尊銅鑄坐龍是我國第一尊"銅坐龍",也是黑龍江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集四種動物特徵於一體:龍頭、犬身、麒麟背、獅尾,將幾種動物完美結合於一身的坐龍形象在中國歷代龍的姿態中極少見到。形象地體現了金代前期女真民族,鬥志昂揚,唯我獨尊的氣勢。

它同時還有著深刻的寓意,象徵著穩坐江山,天下太平。

西夏文殘碑

現存於:寧夏回族自治區博物館

圖片源於網路

此塊殘碑為西夏陵出土的形體較大、字數較多的一塊西夏文碑。西夏文字是用各種漢字偏旁拼湊而成,所以看起來很像漢字,卻一個字都認不出來,但是西夏文字借鑒了漢字的書法特點,常給人以端詳、寧靜的感覺,不但字體方正勻稱,而且秀麗輕盈。

大理國銀鎏金鑲珠金翅鳥

現存於:雲南省博物館

圖片源於網路

這隻金翅鳥通體鎏金,呈昂首展翅欲飛狀,頭部有美麗的羽冠,尾羽上鑲嵌水晶珠,立於蓮座上。細膩的工藝和絕妙的造型使這件作品精美絕倫,亦代表了大理國金銀器工藝的高超水平。

元青花蕭何月下追韓信圖梅瓶

現存於:南京市博物館

圖片源於網路

元青花蕭何月下追韓信圖梅瓶為元末青花瓷中的罕見珍品,有著極為獨特的青花紋飾,體現了極高的燒制水平。元代「青花」存世稀少,國內只有100餘件,價值難以估量。曾有業內專家估計,「蕭何月下追韓信」元青花梅瓶如果出現在拍賣市場上,至少價值10億。

------

Part 14

明清時期

(明(1368年~1644年) 清(1636年~1912年))

明清時中國各類珍寶工藝都可以說達到頂峰了,中國匠人精神發揮到了極致,件件都精美絕倫,但是由於過於精美,反而覺得過於注重表面和工藝的炫技,看時會驚呼,但是很難留下那種深入靈魂的喜愛,這邊也推薦幾個比較念念不忘的文物。

明萬曆孝端皇后九龍九鳳嵌珠寶點翠鳳冠——最奢華帽子

現存於:國家博物館

圖片源於網路

這頂帽子是萬曆孝靖皇后王氏的鳳冠,點翠工藝的經典,現在點翠工藝隨著翠鳥瀕臨滅絕已經失傳了,這頂鳳冠除了點翠工藝,紅藍寶石超過100粒,珍珠5000多顆,總重2320克(四斤六兩),可以說是最奢華的帽子了。

德化窯德化白瓷何朝宗款觀音

現存於:福建省博物館

圖片源於網路

德化瓷器明代達到頂峰,因為高溫燒制含氧量的區別,德化白瓷泛著一種象牙暖白色,所以特別適合燒制人像,所以德化瓷以白瓷塑佛像聞名於世,在世界陶瓷史上「中國白」一詞是德化白瓷的代名詞。這尊德化白瓷觀音像是後背有LOGO,證明由明代德化窯瓷雕大師何朝宗所雕刻,更為珍貴。

清朝的審美似乎被乾隆糟蹋了,到了乾隆時期,所有瓷器的工藝都已經達到巔峰,所以乾隆做出了瓷母這種炫技作品,但說實話,真的不能算好看,如果說從清里選一件瓷器,那還要看他爸爸的審美,才真的是雅俗共賞。

清雍正粉彩蝠桃紋橄欖瓶

現存於:上海博物館

圖片源於網路

此瓶造型非常優美,形似橄欖而得名,橄欖瓶為清代流行器形,其造型豐滿秀挺,線條流暢富有韻律感,輕巧靈動而又不失穩重,兼具梅瓶、玉壺春之特徵於一身。

上面的構圖並非是乾隆喜歡的滿地花,而是向中國畫一樣,留白剛剛好

色彩採用粉彩工藝,桃子的粉色使用黃金作為提色劑,俗稱胭脂水,說以燒出來的色澤粉中透亮。

這件瓷瓶即展示了高超的工藝,但是尺度把握的又很到位,艷而不俗,雍正可以說是清朝審美最好的皇帝了。

清代雲龍人物紋轉心象牙球

現存於:遼寧省博物館

圖片源於網路

「牙雕套球」又稱「鬼工球」,是通過高超的鏤空技藝用整塊象牙雕出層層象牙球,且每層象牙球可以自由轉動,此球大球內分層透雕二十一個小球,球球相套,層層能轉,滿地紋飾。是目前國內保存層數最多的一件鬼工球了。


在我看來,一眼就愛上文物的分兩種: 一種是奪目的漂亮,看十年都不會厭; 另一種是乍看下沒有特別之處第二眼文物,但十年里只會越看越好看。

第一種屬於「好看型」很容易發現,很多高贊的回答都是第一種;

但我今天選的是第二種「耐看型」,需要細心和耐性才能發掘,不容易被留意到。

單霽翔院長說:「當博物館得不到社會關注,文物是沒有尊嚴的。」

去年中國近14億人口參觀博物館約10億人次,

平均每人不到1次,

而發達國家每人每年參觀3~5次博物館。

這些豐富的文化,真的能讓人受益良多。

呼籲大家有時間都去博物館逛逛啊~~

……

開了個專欄→「帶你去逛博物館」

以後每逛一處博物館或者每看一個有價值展覽就整理成一篇筆記,不僅對自己的觀展做個留念,也希望對以後要去的朋友有所幫助。

如果有特別想了解的博物館也可以給我留言,我一有時間就更新~

推薦閱讀:

高不高,低不低,剛好;怎麼對下聯?
論語說:「朝聞道,夕死可矣」,是什麼意思?
上聯:雪蓋青山,銀妝素裹艷陽天,如何對下聯?
春花秋月三杯酒,如何對下聯?

TAG:文物 | 博物館 | 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