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你好:
我是看了你在知乎上關於如何擺脫原生家庭造成的人格缺陷的回答關注你的,我對於你說的多讀書的觀點非常贊同,我也是一直這樣踐行的,保持閱讀和思考,讓自己的格局和眼界都開闊起來。
我並不是一個原生家庭很幸福的人,甚至可以說,我的整個童年都是孤獨的,其中夾雜著一些霸凌、侮辱、暴力的片段,但我確實是一個創傷後成長很好的人,這些都不能阻止我成為一個堅強明亮的人,至少大多數時候是。
最近我越發覺得在處理家庭關係方面感到困惑,尤其是對於我的父親。我的印象中,直到現在為止,我從來沒有和他有過牽手擁抱之類親密的舉動,因為他在外地工作(直到現在也是如此),所以我們一年說的話可能也不超過20句,我曾經以為他就是那樣一個不善言辭的人,他可能只是不會把愛表達出來,但我努力回想,從他身上我沒有感受到過愛和正常的關心,真的沒有,我感受到的,只有他一直在逃避,酗酒和一刻不停地抽煙。
我曾經嘗試建立一種更親密的關係,但可能我就是個性冷淡疏遠的人,我做不到欺騙自己,做不到維持這種表面的關心。在我還小的時候,我覺得我對於父親這個角色並沒有很多感覺,他是一年中出現幾次的人,我不需要時常想起他。但是現在我發現他本可以做得更好,本來應該做的更多之後我就無法原諒他。
有人說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我一直在成為一個不像我父親那樣沒有責任感的人。或許,你覺得,我應該釋懷嗎?但我是一個非常關注自我和愛憎分明的人,我會覺得維繫這種不能稱之為親情的感情不值得。
Jenny
————————————
Jenny:
你好。現在就你遇到的問題,來談一談我的觀點。希望對你有所啟發。
阿德勒說:「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這句話,很深刻。
童年,是一個人的人格的發源地。快樂、溫暖、安全的童年,會奠定人樂觀、積極、開朗的性格底色。而悲傷、孤獨、恐懼的童年,則奠定人悲觀、消極、自閉的性格底色。前者,童年積蓄的能量涵養人的一生。後者,人的一生都在彌補童年所欠下的東西。阿德勒的話,正說明童年生活的重要性。
然而,童年對人性格的影響,只是理論上的,或者說是一般意義上的。有少數人,由於自我意識覺醒較早,即使有不幸的童年,他們依然保持了樂觀開朗的性格。在我所接觸的諮詢者當中,有兩位就是這樣,雖然很少,但畢竟還是有的。
而我在這兩位違反「自然規律」的同學身上,發現了一個共同點,就是他們都非常有主見,基本上不會被周圍的環境帶偏。這從人格理論上是說得通的。人格的發展,大概從嬰兒期就開始了,特別是自我意識覺醒之後(兩三歲)。而具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人格的發展受環境的影響就要小一些。因為他會客觀地看待環境中的人和事,在整合吸收價值觀念時,會有所取捨,而不是一味跟著大環境走。
你說你的童年很不幸,但這些不幸不能阻止你成為一個堅強明亮的人。這說明,你是一個較早就具備獨立思考能力的人。你的獨立思考,讓你知道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你選擇站在正確的一邊。
現在,你不知道是否應該維繫這種不能稱之為親情的感情。內心的一個聲音希望你放下、釋懷,另一個聲音則告訴你不值得去做。哪一個才是你應該做的呢?
我認為,在自己的創傷還沒完全修復的時候,冒然強迫自己去放下、釋懷,相當於壓抑憤怒和痛苦。這種壓抑,不僅不會產生好的效果,還會造成更大的反噬。內心的憤怒和痛苦,宜疏不宜堵。在《原生家庭》這本書里,作者提到的幾個治療童年創傷的案例,都是通過徹底發泄對父母的不滿而完成心理治癒的。他們把長期對父母的不滿通過寫日記、砸東西等方式表達出來,憤怒得到釋放,心理就正常多了。
既然不能強逼著自己去放下、釋懷,那是否應該和父母切斷關係、不相往來呢?也不是這樣。
我認為,最恰當的方法,是保持你閱讀和思考的習慣,讓自己的格局和眼界日益開闊,讓自己的創傷自然癒合。當你的思想和人格發展到一定水平,這些問題都會自然而解。
雖然釋懷,代表的是治癒。但釋懷,是一個自然發展的過程,不是強迫釋懷就可以釋懷的。祝好!
——————————
作者簡介:盧溪,答疑解惑的讀書人,略懂心理學、政治哲學。新浪微博:盧溪讀書。文章主要談性、情感、成長、生活、社會。郵箱來件諮詢免費(默認可公開):plnrycl@163.com。
推薦閱讀:
※寇乃馨:一個把婚姻過成童話的女人,她是如何做到的?
※男人變心還可以成功挽回嗎
※一個粗糙的女漢子擁有一個精緻的男朋友是一種什麼體驗?
※由生日想到的
※女兒國(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