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作者可以把「精神疾病狀態」和「邊緣性人格狀態」兩個概念對立,並涵蓋一切情況?他想說明什麼?

圖片來自,麥克威廉斯的《精神分析診斷》


Nancy的書是需要重複看很多遍的(當然,所有精神分析作者的書都需要反覆看)。隨著自己實踐的增加,回來會驗證作者很多「超綱」內容的正確性。

「作者通過對立兩種狀態,想說明什麼」?

你多想了吧。作者沒有搞黑白對立,也沒有任何映射。

這本書涉及很多「人格障礙」的深度病患診斷。如果你了解精神分析診斷的圖譜的話,你會知道,精神分析診斷分類法經歷了從簡到繁的發展過程。

弗洛伊德:健康人--神經症--精神病

(後來,老爺子改口:「人在最健康的情況下也只是「神經症」狀態」)

所以,後來:神經症(neurotic)--精神病(psychotic)

再後來,有些病人有時出現精神病妄想,有時沒有,於是:神經症--邊緣--精神病

這個三階段分法維持了相當長的時間,知道後來再次細分:

神經症--人格障礙--邊緣--精神病

邊緣,指的是處在「精神病的邊緣」。

在你引用的章節,Nancy已經深入到說「深度困擾的個案」的情況了。她的意思是,對於深度困擾的個案,近年來出現了新的治療方法,但這些治療方法還是植根於精神分析。

Nancy強調要區分邊緣vs精神病狀態,是因為,臨床上,對於這兩種狀態的處理方法必然、必然、必然截然不同。滑落到精神病妄想,就無法用常規方法了,意識已經非常虛弱;而邊緣狀態,要力爭與「意識」的部分合作,對抗滑落入精神病狀態,對抗致病因子。

區分精神病與否,非常重要。危險在於,如果把偶發的類精神病現象誤判為「完全精神病」,那就等於宣判了這個人的「不可治療性」。問題多嚴重,明白了吧。

我們必須區分,不放棄任何一個人。

------------更新,附帶本書英文原文----------------------

順便通知一下 @朱曉輝心理諮詢師

中文翻譯P12,對應英文如下:

therapy and medication).

Although a number of focused interventions for characterological problems have been developed over the past 15 years, the most common prescription for personality disorders is still long-term psychoanalytic therapy. But analytic treatments, including psychoanalysis, are not uniform procedures applied inflexibly regardless of the patient』s personality. Even the most classical analyst will be more careful of boundaries with a hysterical patient, more pursuant of affect with an obsessive person, more tolerant of silence with a schizoid client. Efforts by a therapist to be empathic do not guarantee that what a particular client will experience is empathy—one has to infer something about the person』s individual psychology to know what can help him or her feel known and accepted. Advances in the understanding of people with psychotic disorders (e.g., Read, Mosher, Bentall, 2004) and borderline conditions (e.g., Bateman Fonagy, 2004; Clarkin, Levy, Lenzenweger, Kernberg, 2007; Steiner, 1993) have led to treatment approaches that are not 「classical analysis」 but are rooted in psychodynamic ideas. To use them, one must first recognize one』s client as recurrently struggling with psychotic or borderline states, respectively.

目測,翻譯沒問題。

Advances in the understanding of people with psychotic disorders (e.g., Read, Mosher, Bentall, 2004) and borderline conditions

新近的有關(psychotic disorders)精神病和(borderline conditions)邊緣狀態的了解

have led to treatment approaches that are not 「classical analysis」 but are rooted in psychodynamic ideas.

把我們引領到一些新的治療手段上,這些手段「不太經典(傳統)」但他們也是根植於精神分析理念的。

To use them, one must first recognize one』s client as recurrently struggling with psychotic or borderline states, respectively.

要使用它們,必須首先確認病人反覆發生的是精神病狀態(psychotic)還是邊緣狀態(borderline)。


我覺得這是翻譯問題。

精神疾病,是臨床上,對陽性指征達到一定水平的診斷標準。

舉個栗子,這個人是發熱癥狀。

在心理學範疇,說是強迫、抑鬱、焦慮指征。

邊緣性人格,是人格發展水平評估。

舉個栗子,這個人是免疫系統障礙,導致發熱癥狀出現。

心理診斷例子:這個人是邊緣性人格障礙水平,導致的強迫癥狀。

因為絕大多數的神經症患者都有一定的人格問題。所以,我認為這句話原意是人格水平的描述。

應該翻譯為——首先應該評估,訪者屬於神經症水平,還是人格障礙水平。


精神病位置的來訪者,不適合經典分析,所以在一般使用非典型的治療方法,比如溫尼克特的照護療法。

而邊緣水平的來訪者,人格內核是精神病性的,但具有一定的自我功能,可以進行動力性治療和精神分析。

在精神分析的診斷中許多流派傾向於將人格的發展水平或者說成熟程度看做是一個連續普:精神病-邊緣-神經症。

作者並不是對立兩者,而是在談療法所對應的不同程度的來訪者。


精神分析的診斷圖譜評估看法和按癥狀表現下標籤的精神醫學疾病種類的診斷概念應該是有差異的。邊緣性廣義指的是人格狀態心理上的發展水平,而不是專指所謂的邊緣類人格障礙。


人格障礙動力性理解人格結構水平和人格障礙精神病學癥狀理解是有區別的!

很有經驗和理論,深思熟慮的人可以


邊緣性人格障礙和精神病性是有區別的,精神病患者人格發育停留在口欲期,尚不能分清自我和客體,幾乎無防禦機制。邊緣性人格障礙是介於神經症性和精神病性的一種中間狀態,患者有客體關係,好壞對立,能使用不成熟的防禦機制。嚴格來說這三者都是不一樣的。


推薦閱讀:

女神離婚,愛到最後是自己
丈夫」變臉「後,妻子崩潰大哭:人生苦短,願你找到疼你入骨的人
21歲女孩峨眉山頂跳崖:遺書中留下的話值得我們深思!
我願意為你遮風擋雨

TAG:心理學 | 精神分析 | 人格 | 心理疾病 | 精神動力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