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確診肥胖、糖尿病、高血脂之前,很多人的生活方式早已經病態化了!這些已經超出了純粹醫學的範疇。其預防、治療也需要社會學、心理學等學科進行配合才有可能得到更好的結果。
孫志明,公眾號:糖尿病家庭調養糖尿病與生存方式,看完之後很多人沉默了!
打開朋友圈,我常常會被幾件事情所困惑?
一、「吃貨」是褒義詞還是貶義詞?
如果是貶義詞,為啥有那麼人會在朋友圈「炫耀」拉仇恨?
二、「熬夜」、「懶床」對身體好還是不好?
從健康角度來說不好,但是為什麼人們好像在相互「攀比」?
三、現在只要有網路,各種上門服務可以讓你懶到四肢退化。互聯網、汽車、電器化這些現代文明的成果是在幫助人,還是在摧毀人?
我們(糖尿病家庭調養公眾平台)曾經做過一項問卷調研,收集的100多份2型糖尿病確診之前的生活方式反饋。總結下來,幾乎每位糖友在確診糖尿病之前都存在以下4種情況:1是能吃、好吃,2是睡眠問題(貪睡或熬夜),3是不愛活動,4是情緒問題;
所以,慢性病的發生不同於寄生蟲疾病和傳染性疾病,他的發病原因往往和人們的生活方式有關,比如說體力活動減少。
美國密蘇里州哥倫比亞大學的Booth等於2002年在《應用生理學雜誌》上發表長篇論文,對體力活動不足與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深刻關係做了全景式掃描(證實了其因果關係)。他的理論思維與新穎觀點引起國際運動醫學界很大關注。
還有一個著名的案例是:南太平洋島國諾魯。豐富的礦產資源使得其一躍成為太平洋島國首富,原本勤勞淳樸的諾魯人迅速脫貧,過上了閑適慵懶的富足生活。他們的飲食方式受歐美影響全面西化,商場貨架上的餅乾比水果和蔬菜要多三倍,餐館也流行高脂油炸食品。
數十年後,根據世界衛生組織2010年的統計,諾魯已成為全球最胖的國家,國內97%的成年男性和93%的成年女性處於超重和肥胖狀態,近半數諾魯人患有糖尿病。
所以,糖尿病為代表的慢性病不能僅僅從醫學角度考慮,還要從社會發展甚至人類生存方式改變的角度去考慮。
在中國,這種生存方式改變經歷了三個階段:即從體力勞動為主,到腦力勞動為主,再到情緒勞動為主的生存方式的轉變。
「情緒勞動的概念最早由美國社會學家Hochschild率先提出,是指勞動的價值往往是通過自己的情緒管理能力來獲取。從此,人們工作成效的決定因素不再是體力或者智商,而是情商」。
農耕時代,以體力勞動的水平決定生產力,工業化時代以腦力勞動的水平決定生產力,而在互聯網為基礎的服務經濟時代則是以情緒管理水平決定生產力的。(這時人們所面對的人事更複雜、競爭更激烈)。
可以想像,在農耕時代,體力勞動者更不容易患糖尿病。現代研究顯示:比起活動較少者來說,經常運動的人,肌肉中儲存糖原的能力更強,胰島素敏感性也更高。
而情緒壓力也會直接影響胰島素分泌水平,帶來胰島素抵抗等問題。
對於中國來說,從改革開放前到現在,很多人直接從過去的農耕時代過渡到現在的互聯網為基礎的服務經濟時代。尤其是出生於60年代的人,生活經歷了從飢餓到溫飽到過剩的跳躍式轉變。活動量減少,大腦逐漸疲勞,而心理則面對更大的壓力和更多的考驗。
另外,基於人們生存方式的改變,社會文化也隨著發生變化,吃貨文化、熬夜文化、懶床文化……這些居然被時尚化。
比如很多年輕人以好吃懶做為榮,吃了一大堆垃圾食品還沾沾自喜,朋友圈曬照片「拉仇恨」,傻呵呵地炫耀。卻不知這些對自己的胰島功能造成的消耗和破壞。
可以發現:在確診肥胖、糖尿病、高血脂之前,很多人的生活方式早已經病態化了!這些已經超出了純粹醫學的範疇。其預防、治療也需要社會學、心理學等學科進行配合才有可能得到更好的結果。
雖然社會發展的潮流不可逆轉,但我們可以換一種更積極的方式來適應這種轉變。只有這樣,這些生活方式病才會從根本上得以改善。
……
一家之言,今天就說到這裡。有人看懂了或許可以做些改變自己或者影響他人的事。如果您有感想,可在下方留言處嘮嘮!
讓我們一起去營造另外一種更積極的文化吧!
本文作者:孫志明 杭州食品營養學會 理事 糖友圈社群平台創始人
※等不及了,我們就自己造一個DIY 人工胰腺(Loop)※高血糖患病七年了,用藥鍛煉及飲食控制,空腹8點,餐後10點左右,是重度糖尿病嗎?※糖友血糖不穩定,看看是否處於這兩個血糖的高峰期? [糖監測]※漫畫丨糖吃多了會得糖尿病?※大醫盟:糖尿病跟糖有多大關係?別再掉進誤區
TAG:糖尿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