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紅谷灘殺人事件」,我們該思考的三點!

「南昌紅谷灘殺人事件」快發生一周了,但這條新聞這兩天才漸漸在網路上有討論度,作為一名江西人,看到這條消息時,心痛、震驚,點開那條只有十幾秒長視頻,說不出來的絕望。

24歲實習女律師,大白天和2位朋友走在人潮湧動的大街上,突然一名男子從背後襲擊而來,沒有給你任何反應反抗的機會,連續十幾刀,刀刀致命。

禽獸、冷血、殘忍、變態...再多的詞都無法形容這個殺人犯的兇惡,也許直到死前的那一刻,這位可憐的姑娘都不會明白,到底發生了什麼?為什麼會是她?

一位知乎網友說的:看了這個視頻,只有呼吸不過來的痛,無法想像這位姑娘的父母要是看到了這個視頻會怎麼樣,花一樣的年紀,剛剛考上了律師資格證,未來會有一個不錯的工作,找到一位愛她的先生,生兒育女,平平淡淡快快樂樂過一生,可惜就因為一個表態殺人犯,這一切都沒了,突然就沒有了。

到目前為止,案件的殺人犯已經被抓獲,但是什麼讓他做出如此兇惡的事,警方也在調查當中。

越是惡劣的社會性事件,越是容易引發起大眾的恐慌。

男子的作案動機是什麼?

殺人犯和被害女子認識嗎?

三人同行為什麼只對這位姑娘一人下手?

......

諸多疑問困擾著網友,隨著網上不斷爆出的信息,網友們也進行了各種猜測。

恐慌、憤怒、害怕各種情緒圍繞著大家。

作為一名剛關注此事件的女性,在真相未明之前,對於網上各種信息,想站出來說幾點:

1.

不要再去傳播現場視頻和動圖

沒必要再發現場視頻和動圖,繼續傳播只會加重受害人家人的痛苦以及引起不必要的社會恐慌。

並且大肆轉發視頻和動圖更會刺激和鼓勵模仿犯,如果要討論案情,文字即可。

此案發生於大白天,繁華街區,有同伴,還能被殺,說明根本不是「不夠小心」的問題,而是兇手本身喪心病狂,完全不介意在大庭廣眾之下殺人。

典型的反人類反社會。而這種行為,是非常非常容易產生模仿犯的。

比較典型的犯罪模仿,就是2010年福建南平的校園兇殺案,當時被媒體大規模報道,隨後短短數月之內,五省相繼爆發校園兇殺案,其中有兩起案件發生間隔不到20天。

因此,類似的重大刑事案件,警方除了公開案情進展之外,都盡量避免披露過多細節,跟兇手和死者的身份及性別沒有任何關係。

我們要做的就是:呼籲死刑兇手,震懾潛在罪犯。

2.

辯證看待事情真相,不信謠,不傳謠,不去製造恐慌情緒

關於作案動機,目前網上有兩種說法;

「犯罪嫌疑人腦子有精神病,找不到老婆,討厭女的,就想死,又不想一個人死,想拖個漂亮的女人,一起死做一對鬼夫妻。所以隨機看中了被害姑娘」(號稱警局筆錄者的微信聊天截圖,但並未證明其真實性)

另一個是知乎上的匿名用戶,表示:「真相不是聊天截圖所說的」

他稱其受害女生是他大學師姐的一個師妹,因為女生正在負責一個案子,而本次事件的犯罪嫌疑人正是女生接手案子的當事人,犯罪嫌疑人出於對結果的不公平,所以選擇殺害該女生。(目前這條答案在知乎已經搜不到,所以真實性也存疑)

這兩條網傳的作案動機,都不是警方發出來的,所以真實性並不可靠,網友不必再去傳這兩條信息的截圖。

網友也不必主觀的去猜測案件起因,不要把自己代入角色自找恐慌,案件調查需要時間,如果你想知道真相,就安心等待警方的官方調查結果。

3.

不激化恐慌,自媒體撰文要有底線

同作為一名自媒體者,知道熱點意味著什麼,但我們絕不能為了流量去吃人血的饅頭,無調查的病態撰文只會加劇社會恐慌,引發起不必要的社會矛盾。

事件剛發生,就有人跟風發什麼「我教了女兒二十幾年保護自己,而你卻一秒沒教過你兒子不要傷害他人」,請問有哪位父母願意把自己的兒子培養成殺人犯呢?

更有甚者把以前滴滴事件受害女生、夜跑受害女生的事件一併拿出來做案例,製造男女性別對立的言論。

其實在這樣的「變態殺人」事件里,不管男女,都會遭受到威脅。

你知道嗎?就在事發前一天,日本也發生了一件相似的案件,但是性別對調了。

所以,不要過分強調女性受害者自我保護,我們更應該從施暴者入手才是正確的思考方向。

什麼男權、女權,越扯越遠,煽動男女對立,從一個恐慌到另一個恐慌,這樣做就太壞了。

這些報復性社會行為,一般都是抽刀向弱者。相對壯年男性,女性和兒童只是更容易成為目標。

以上三點,是針對「南昌紅谷灘殺人事件」網上流傳的各種信息,個人做的一些思考。

在這個悲劇里,我們無法總結出有價值的經驗教訓,女性要學會保護自己,注意安全,這在任何時候都是應該的。

當我看到這條新聞時,說不恐慌是假的,但事情已經發生了,除了心痛惋惜詛咒殺人犯,咱們普通人什麼也做不了。

只祈禱世間不再有這樣的悲劇,每個人都能平安出門,平安歸來。

靡音小丸子:不撕逼,不雞湯,一個走心的原創熱愛著,談八卦,寫情感,侃熱點,偶爾瞎掰。


推薦閱讀:

《社會心理學》讀書筆記(上)
UCLA social psychology L14 attribution 歸因
吃瓜群眾?烏合之眾?- 《烏合之眾》讀書筆記
面對當街打孩子的父母,你會挺身而出嗎?
換一種角度看待市場《金融心理學--掌握市場波動的真諦》

TAG:社會心理學 | 女性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