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看待「他/她還只是個孩子」這句話?
當長輩們看著一個「孩子」已經到了會辨別是非的年紀犯錯被教育的時候,他們總會說這句:還是個孩子,長大會改變的。
而我認為糾正錯誤是當下這個年紀家長們該做的事。
這是大多數人們常說的 因為習慣了 根本上就是沒有責任心 推卸責任 終極原因是沒有獨立的個體 這個孩子從屬於我 孩子犯了錯誤 孩子的教育我有問題 孩子也有問題 但是一句他還只是個孩子啊 為我為孩子推脫了責任 多麼完美的一句話
我已經懶得再去思考討論其他父母怎麼教育孩子的事了,我只喜歡乖巧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其他的我也管不了,也沒法管。
可以辨別是非的年紀是多大的時候?
對不同問題年紀應該不同
同一個問題每個人也不同因為經歷不同經歷足夠多才可以說到了可以辨別的時候如果經歷的還不多他犯錯我們就可以說他還是個孩子然後只是 說 出自己認為的 是非 判斷只是提供自己的答案聽明白了最好聽不明白也不應生氣指責
如果經歷的足夠多還是不能分辨說明悟性可能不高這時候仍然是提供自己的答案給一個參考也還是可以說他還是個孩子大家經歷的不一樣
就無法徹底洞悉人心也無法完全對一個人感同身受「他還只是個孩子」這句話在我看來是對人的寬恕因為無法完全理解
所以寬恕別人的過錯是我們能做的最溫柔的事了我們不能把自己的思想強加給任何人
除非那些基本生活常識對大人對孩子都是一樣「要把自己的思想強加給別人實在困難,結果不是給扔在垃圾箱里,就是完全走了樣」 ——巴金《隨想錄》45之《灌輸和宣傳》一件真事。
八年前,我家有套房子,租出去了,老小區(房齡18年),五樓,兩室一廳,80幾平。一日早上,租客打電話給我,說他房間天花板在滴水。我去了,檢查之後發現是六樓的業主前一晚在陽台水池洗衣服,水龍頭沒關緊,水就漏到下面來了。趕緊聯繫六樓的業主,商量修補刷牆等事宜,電話里聽聲音是個中年男人。電話里溝通還算順暢,對方也願意配合。
好戲來了,按照說好的時間,我準時到了5樓的房子里,對方遲遲不出現,又打電話,人在6樓自己家裡,說:「我爸很熟悉這一塊(裝修)的,他不在家,我們都是孩子,我們懂什麼呀,再改個時間吧。」我一口老血要噴出來了,衝上六樓,你一個40歲的大叔怎麼好意思在30歲的我面前說自己是個孩子呢!當場要跟他理論,我們商定好的時間,現在你以你父親不在家自己做不了主為由不出面,還是不是男人?!上去一看,確實受不了,一家五口住80平的兩室戶,40歲的夫妻倆+小學五年級的孩子+兩個老人,真是個孩子呀!
我認為這句話暗含了對孩子犯錯誤的包容,這是對的。但這句話也不是萬能的,在包容的前提下,孩子的錯誤還是要糾正的。孩子多大?從第一次犯錯誤的時候就應該給他講道理。奶娃娃聽不懂?一次聽不懂,二十次一定就懂了。摔壞玩具不要緊,不寫作業不要緊。他還只是個孩子。那麼玩刀子要不要緊?玩火要不要緊?以讓他覺得自己被愛的前提下糾正錯誤,心平氣和的長大。
不會養不會教就不要生。省的以後別人罵孩子沒家教或者有娘生沒爹養順便還要問候你一戶口本。
但你就不一樣了呀,他還是個孩子所以被他連帶問候也不要介意。不然你自己有功夫生沒時間養的代價憑什麼要別人承受。
開玩笑,雖然他只是個孩子,但他只是你的孩子啊。
因為是個孩子,所以很多道理都不懂,就得教育啊,能說出這樣話的家長也沒啥育兒觀念
正因為是個孩子我管教他還來的及!
他還是個孩子沒有管教好,難道你是個傻逼連個孩子都不會管教?
看過一個電影叫《告白》
裡面有兩個男孩子的媽媽分別是兩個極端B的媽媽很溺愛很溺愛B,大概就是那種永遠偏袒兒子的,甚至在她的兒子作為幫兇殺了人之後,當著受害人媽媽說自己的孩子:真可憐。只是幫同學忙還被扣上殺人犯,我的兒子真可憐。
而A的媽媽是很嚴厲的媽媽,她的物理天分在她嫁人之後便無從施展,她在A很小的時候就讓他與各種機械玩,不允許A犯一點點的錯誤。後來A為了向媽媽證明自己,找到了焦躁的B作為幫兇殺掉了老師五歲的女兒。
電影很極端,可話說回來,作為父母,如果孩子不管做錯了什麼都以 他是個孩子原諒他與無論孩子不管做錯了什麼都一味苛責,總是武斷的告訴他:不準!其實實際上都是不好的。熊孩子大部分都是缺乏正規的家教。
所以說,在連自己孩子都教育不好的人的面前,要麼聽話,要麼就都不講道理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太過於寵愛孩子反而是害他,老人家的思維總是過分溺愛孩子,小錯不糾會釀成大禍。10歲以上就該懂事了。
還記得孤兒怨嗎?
這句話應該很多人都聽過吧,就因為這句「她(他)還是個孩子」,所以我們有氣也無處可發,還會被父母訓斥。我爸媽每次對我說這句話的時候,我的會反駁他們「就因為還小他就可以為所欲為嗎!」小孩犯錯很正常,但是犯了錯不改只會越來越嚴重,別拿他小當借口,錯了就改,這沒什麼←_←舉個例子,我有個表弟,大概三四歲吧,去年過年的時候,在鄉下,大家正吃飯,他不知道從哪裡撿來的石頭直接往飯桌上扔,當時嚇死我了,可他媽媽就說了他兩句,看他還不聽就拍了他幾下,注意是拍,不是打。之後我吃完飯蹲在一旁喂一隻貓,他手裡攥著石頭打我頭,當時特別疼,我直接拎著他扔到了一邊,那些大人全在那兒說「他還小,打又打不疼」wtf???不疼???要不你來試試。我毫不客氣的吼他們他小是不是殺人都不用受懲罰啊,你說不疼,那你來試試啊!不過事後我爸媽依舊狠狠地教育了我,我還是斬釘截鐵的說他下次還打我,我直接打回去。那個石頭有很尖的部分,當時是真的疼,他的力氣也比較大 ,不是我誇張了,不過那次教訓他之後,今年他也還算乖了,沒怎麼鬧騰了,「他還小」並不是小孩逃避犯錯後懲罰的借口和理由,你就等著他一直帶著這句「我還小」成長下去吧,遲早要出事
不成熟的才叫孩子 所以犯錯是是正常的表現
孩子年齡小,不是他做任何事情的借口,主要還是家長的教育。
借口而已
敲你嗎!我還是寶寶呢
這句話最近火起來是因為網上熱傳的一段視頻,裡面惡搞的「他還只是個孩子 」片段鬼畜搞笑,「原來在每個人心中都希望自己永遠是個孩子,願天下熊孩子青春永駐,新年快樂」!其中對熊孩子的吐槽引起了大家的共鳴,被網友們大量的轉載,該詞因此走紅網路。該句話是用來吐槽如今讓人頭疼的一個群體那就是熊孩子,他們經常調皮搗蛋惹禍之後家長們常常用「他還只是個孩子啊」來為自己的孩子開脫,而不對這些不好的行為加以制止教育受到了很多人的不滿,所以大家用這句話用來諷刺這些家長失敗的教育方法。
許多父母對於打攪了其他人的自家娃,不是向被打攪的人致以歉意,或者給點什麼補償,而是直接要求被騷擾甚至有所損失的一方,包涵諒解,從而直接解除了自身作為監護人的責任。我們所處的文化背景,不是一個能輕易的向別人說對不起,說抱歉,說打擾了的背景,更沒有多少引咎如何如何的傳統。說得簡單粗暴一點就是缺乏內省和自省的熏陶,雖然歷史上曾子(不是孔子和老子等別的子)曰過: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有句話說得對,有熊孩子是因為有熊家長,幼兒的成長當然是有其天性所在,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放任自流的方式是正確的教養方式,沒有任何稍微負責的家長們會放任幼兒去做危及生命安全的事情。
當然,熊孩子問題之所以成為問題,還因為我們的社會已經發生了深刻變化,從一個熟人社會變成了陌生人社會。理論上說,我們自身也是從熊孩子階段過來的,如果是在數代人甚至數十代人都呆在一起的相對封閉環境中,那麼這種打擾和被打擾的事情,是一個長期博弈的過程。你的孩子打擾我,我的孩子未來也可能打擾你,因此我們對打擾的容忍度就會高很多,但現在則不然,打擾你的熊孩子不管是陌生人還是七大姑八大姨的,你的孩子未來騷擾他們的概率要麼幾乎為0,要麼也非常的低,更不要說如今生育率在不斷下滑,許多年輕人沒有多少為人父母的想法。
前段時間,日本的一個調查顯示,隨著社會生育意願的走低,年輕人對於熊孩子的忍耐和包容度也同樣在走低,甚至成為部分年輕人拒絕當爹當媽的理由,就是不想生養這麼討厭的一個熊孩子出來,或者自己並不教養好孩子的絲毫信心。
而緊隨著熊孩子來的一個合乎邏輯的問題就是:既然你沒能力教養好子女,你為何還要生養子女出來禍害他她甚至禍害這個世界呢?與此同時,抱怨熊孩子的年輕人大多也在抱怨著自己的父母。
不過拋開這些惱人的社會問題,如果只想在社會交往中佔領道義制高點,你可以說,但你們不是孩子啊,你們是監護人。
?
2.之前有一次出差,為了省車票錢,沒有坐高鐵,坐了普通火車,因為也只有兩個小時,所以並沒有心理負擔。
火車上人並不多,坐在我對面的,是一個大約五六歲的男孩和他的媽媽、姥姥。
因為我的票剛好把他們隔開了,所以他們一提我就主動和他們換了座,讓他們坐在一起。
開始一切都好,我開始打開手機看電視劇。這熊孩子一覺睡起來,就開始作了,先是要喝奶,他姥姥給他開了一個養樂多,他喝了一口,又吐回瓶子里。他媽媽只是笑:「這狗東西你看壞不壞?!算了算了,媽要不你喝了吧,娃娃的嘴嘛,乾淨得很,沒事。」姥姥也是一臉寵溺,就拿起養樂多把那半瓶養樂多喝了。
熊孩子過了一會,覺得無聊,開始蹭到我身邊,板著我的手,看我手機屏幕。他媽媽就說:「孩子想看你就讓孩子看一下嘛。」
因為我看的《生活大爆炸》,大約他覺得太無聊了,他盯了一會兒就開始在我背的雙肩包上蹭。
我這時候已經有點不爽了,但是孩子的媽媽和姥姥全然沒有看見的樣子。
熊孩子已經開始翻我的包了。媽媽和姥姥依舊沒有看見。
我靈機一動,對熊孩子說:「你摸摸書包這個側面的格子,裡面有個好玩的東西。」
熊孩子立刻更加來勁兒了,手伸進去又掏出來,一枚安全套……
熊孩子舉起安全套喊:「媽媽,叔叔給我的玩具。」
媽媽這個時候表情很精彩:「他還是個孩子啊,你怎麼給他這個東西呢?」
我說:「對啊!他還是個孩子啊!所以做了錯事更不能放過他。」
?
3.
現在大部分家長面對自己孩子犯的錯就特么想著用
「他還是個孩子啊
」來搪塞別人。
其實碰到這種問題你就說「
那就讓為父勉為其難的來管教管教」
過去就是一腳,去尼瑪的只是個孩子。現在有些父母特么的自己孩子犯錯不想著怎麼教育不想著給人家道歉,就想著用「他還是個孩子」搪塞受害者。各種熊孩子劃車事件數不勝數,理智的家長會帶著孩子賠禮道歉,有些家長就會以這理由推脫責任。認為大人不應該和孩子計較,一昧的縱容,其實碰到特別擰的家長我們就保持寬容的態度任由他孩子發展,不要讓他們意識到問題重要性。等什麼時候他孩子坐牢了他就抱著電線杆去哭吧。
?
4.
這句話體現了父母的愛和擔憂。
事實上現在的很多家長是偏和善,而缺乏堅定的,特別是年輕的父母們,他們總是擔心立了規矩孩子就不快樂了,讓孩子學點東西就會累著,或者乾脆認為孩子時代就是好好玩,長大自然就會了。
事實上,想讓孩子快樂開心的想法沒有錯,然而不快樂的體驗也是孩子人生的一部分,父母不需要為孩子的開心負責,因為每個人都只能負責自己的人生。
而且父母的這些育兒信念會害了孩子們,因為可能會錯過3-6歲最佳立規矩的年齡,孩子心裡可能還會形成這樣的信念:我自己的快樂至上,你們都要為我的快樂服務。因為我還是孩子,所以我是弱者,我就可以不用心學,因為爸爸媽媽就是這樣認為的。那麼孩子有可能會成為小霸王或者習得性無助。這樣的信念勢必會影響孩子以後的人生。
另外人生的大部分技能其實是後天習得的,父母是第一任老師,如果父母覺得孩子小,可以不用學,那麼孩子自然學會的幾率太小了,還會錯過各種敏感期。
比如識字,有多少的父母會覺得識字早了,孩子會累著,還是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吧,而錯過了四歲左右的識字敏感期,而在敏感期里做功課可以事半功倍的。
我家女兒,識字量很大,同時想像力也特別豐富。
再比如談戀愛,早戀是一個多麼讓人尷尬的字眼,甚至從小學到大學,父母嚴防死守,絕不讓孩子踏雷池一步,然後畢業以後,希望孩子立刻領一個稱心如意的伴侶回家,這可能嗎?所以現在多少恐婚族,不婚族不想回家?
其實這些所有都跟父母的不想放手,不信任孩子的能力有關。他們會給孩子提供各種可能的幫助,時間一長,孩子就會放棄學習,她也會不信任自己的能力,缺乏技能變得沒有自信。
這些我想都是父母不想看到的,所以,愛孩子,疼孩子都沒錯,但是需要科學的方式。
?
附:這幅海報上的畫,是我不到五歲的女兒畫的
※孩子成績不好,可能是這個原因
※爸爸和孩子的幽默對話,值得保存學習
※孩子發鬧騷,怎麼辦?——《100件事培養孩子好情商》系列55
※你真的會開家長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