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 2019 年 4 月新番動畫《皿三昧》?

《皿三昧》這部新番動畫將於 2019/04/11 開播,你對它有何評價呢?更多四月新番可以關註:2019 年 4 月新番話題


  • 監督幾原邦彥談《皿三昧》(下):吾心中有一「少年幾原」在
  • 監督幾原邦彥談《皿三昧》(上):交友莫若少年時
  • 系列構成內海照子談《皿三昧》:羞於示人的「隱欲」
  • 前瞻:三隻河童一台戲

吾心中有一「少年幾原」在

《皿三昧》的創作動機,源於幾原對於「當今社會、智能手機將世界過度連接」現象的反思。一方面,包括監督在內的每個人,享受著信息高度互聯帶來的便捷與恩惠,但正因如此,才更加引發了身為旁觀者幾原的思索與憂慮。

現代文明,架構起史無前例的、覆蓋全球的交互平台。方便到,藉助 SNS 工具,幾原若是向特朗普總統問候致意,對方就能立馬實時接收的程度。儘管,有些時候,人們也會對這類無時不刻的頻繁互動感到不堪其擾,可一旦嘗過迅捷便利的甜頭,便很難擺脫對既有軟硬體系統的留戀與依賴。幾原很是好奇,在彼此關聯無處不在、無孔不入的今天,人類的感性將會抵達何種境界。

而今,現代人對網路依存度日益加深的不良後果已經顯現,據幾原觀察,多數人對周遭的人與事,越來越缺乏耐心與寬容。在隨時隨地緊密相連、世界大同、天下平等的網路環境里,任何一種特立獨行的搶眼表現,不久便會淪為群起圍攻的眾矢之的。每個人一方面渴望自我觀點得以宣洩釋放,恨不得自己一腔熱血的奮力疾呼能夠瞬時傳遍天涯海角,與此同時,這些人中的絕大多數,又往往對他人的反饋意見愛答不理、置若罔聞。

站在商業動畫監督的立場,幾原自是樂見有人追片,拉動業績提升。可假如被人三下五除二就猜透路數,那麼,至多證明自己製造了一堆讓人一嚼就爛的精神快銷品。因此,每次籌劃新作時,監督都會苦思冥想,如何布局才能棋高一著、出奇制勝。比方,熟悉幾原作品的觀眾多半會以為,「今季作品仍會延續此前的耽美風格吧」……然而,靠腦洞行走江湖的監督,豈肯隨便讓人摸清底牌。

可以說,設法避免作品被人輕易看破吃透,是擺在每位創作人面前的最為艱巨挑戰。對於幾原而言,對待編劇這份苦差,不但不可以牢騷抱怨,還必須時刻維持積極進取、銳意求新的激情。監督無意逢迎取悅受眾,更不願違心地胡編亂造,因而在其內心早有覺悟,一旦有朝一日動搖了此種信念操守,便意味著自己的職業生涯已經走到盡頭。

不過幾原也自嘲,自打他掌鏡後,一路我行我素,不知「與人合拍」為何物,始終只知「一意孤行」奮力求索。因而,回回都將手頭作品當成自己的「封筆之作」。事過境遷,今時今日監督回首過往,彼時自己在提交日後令其一夜間聲名鵲起的《少女革命》企劃時,被人當面質問「這種東西有誰會看」的情形還歷歷在目。

雖說每項企划具體實施推進時,幾原總是以不特定的多數人群作為假想的目標受眾,但自始至終,他所面對的還是心中那個「十幾歲的自己」。監督認為,十幾歲時的自己,人生的去向尚未明確,因而,具備最為純凈無雜、不受功利之心干擾的敏銳直覺。反觀如今的自己,就算被別人以某種招數驚到目瞪口呆,也頂多冒出一句「哦,原來還可以這麼玩」,便轉眼將難得收穫的感動束之高閣。

但是,換做那個曾經的少年,哪怕是看到有人釣到體型巨碩的金槍魚,也會激動到「從此想以打漁為生」的地步。年少時期的幾原,接觸任意一種新鮮見聞,都能體驗山崩海嘯一般的極度心靈震顫,因此,監督想通過作品,向與「少年幾原」擁有同等感受力的靈魂們,分享當下一刻自己真實的心境。

從京都藝術短大畢業後,幾原曾經有志成為一名平面設計師。至於投身動畫業界的念頭,直到 20 多歲後才開始有。或許是「貧窮」限制了想像,幾原本壓根不認為自己真能吃得了動畫這口飯。雖然,他憧憬著參與創作性事業,但總覺得理想太過遙遠不切實際。客觀而論,對於當年畢業的日本青年而言,擇業面十分狹窄,不像現在的孩子,存在無數自由選擇的可能,這點,令已是過來人的幾原頗為羨慕。當然,過多的選項,也會讓一部分人陷入另一種迷茫困頓。

在職場打拚多年,監督也同樣遇到過諸多不順心不如意。多年以前,自認聰慧過人、恃才傲物的幾原,無論是對一起合作的同事,還是圈外人士,總愛用說教的口吻替人指點迷津,以至於有一段時間,他竟然落到了無事可做的尷尬境地。究其原因,無非是幾原盛氣凌人的態度,令旁人對其敬而遠之。監督事後反省,那時自己待人接物,臉上總遮掩不住「你醉我醒」的傲慢神情。而隨著年齡的增長,幾原也盡量學著在人前克制自己的性情,但正所謂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事實上也沒收斂得了多少,不過,總算能勉強傾聽他人的發言了。

而監督的這種秉性,在社交媒體平台上也是顯露無遺。有段時間,幾原勤於發推,但後來就連他自己也發覺,無論如何改不了居高臨下的說話口氣,於是,現在乾脆不怎麼發推了。

並且,即使到今天,在工作上幾原仍舊時常會與人爭得面紅耳赤。這回做《皿三昧》,他就沒少跟人急眼。對此,監督還振振有詞地搬出了「害怕與人爭論,就無法真正做好創作」的理論。

幾原承認,因意見不合,自己的確與某些人搞到決裂,但也並非與主創團隊的所有成員都無法相處。剛開始組隊時,他就讓大家製作過程中不要介意「吵架」這檔子事。另一方面,監督也會以開放包容的胸襟,接納來自職務頭銜與主創團隊並不相干的同事們提出的有趣創意,決不會對任何人的創作熱情進行排擠打壓。

經過這些年職場上的各種歷練,幾原在逐漸認識自身與他人取得同頻共振的重要性的同時,也對三句話不離「共鳴」的當代社會感到莫名其妙。在「網紅經濟」大行其道的今天,一旦某一社會事件獲得公眾的響應共鳴,轉瞬間便可導致爆炸性的擴散效應。在此潮流的誘導之下,多數創作者的思考迴路也變得只在「如何博取受眾共鳴」的著眼點上不停打轉。為謀求商業利益的最大化,人們挖空心思想要獲取「操縱他人共鳴」的秘笈。

平心而論,此情此景對動畫、漫畫這類內容創作的從業者們來說,或許是「利好消息」。因為,倘若能在全球範圍內掌控住輿論的大方向,便可對某種潮流走勢做進一步推波助瀾。然而,幾原個人對此做法嗤之以鼻,他既不情願接受宣傳術的催眠、隨隨便便就與人「共鳴」,也不想使用手段誘導別人達成「共鳴」。說白了,監督做片子,完全不在乎能否有人真懂。

再來說說本片中另一個被反覆提及的關鍵詞:「慾望」。據幾原介紹,「慾望」這個詞比「連接」更早浮現於他的腦際。這一字眼之所以受其關注,起因是幾原在 2012 年讀到的某書中有如下一段論述。「如今的青年一代,對車子、衣服、男女朋友皆提不起興緻,時下的年輕人,該不會都變得無欲無求了吧」。看罷,監督當即在推上發文,「據稱『眼下這代年輕人喪失了慾望』,果真如此么?」。此言一出,隨即引來了眾多回復。其中,不少年輕人表示,「自己仍然有慾望」。這下,幾原又轉而思索起,現今社會的「慾望」,究竟所指何物。

2011 年,因東日本大地震,全體日本人,無論男女老幼,均被迫經歷了一次「物慾消失」的體驗。天道的無情,生存的艱辛,迫使每個日本人不得不直面生命的歸宿,這一人類終極問題……近期,天皇生前退位,更改年號,以及東京奧運即將召開,日本社會似乎復又喜事連連,但這一切終究無法抵消「世事無常、人生如夢」帶給人的無助與沮喪。為何明明領悟了諸事皆空的道理,世人內心的慾念之火還是一點就燃?

連接一稀和同伴們的「紐帶」與「慾望」,到底是什麼?而他們幾個能否如願以償尋得所求之物?這些,都關聯到故事今後的發展。

「311 大地震」,極大地影響到了監督的價值觀。震災,讓幾原痛感自身感性的「虛浮翩眇」。所有的虛構幻想、無病呻吟,在現實血淋淋鞭打下,頃刻間一敗塗地。但創作者的本能,令監督意識到,潰敗後如何重拾勇氣與嚴酷的現實抗爭到底,才是自己在人世間應當擔負起的使命。

2011 年 7 月播出的《迴轉企鵝罐》,也因為歷經了震災的洗禮,促使幾原下定決心,要將結局改成遠比當初預想更為殘忍不堪的模樣。在此之後,幾原更是有意識加強了作品中「生與死」的對立。

此處,監督突然說起自己對「箱子」的情有獨鍾,有事沒事總愛拿「箱子」說事。「紙板箱」既是消費社會的象徵,又會讓人不自覺對箱中「隱藏之物」浮想聯翩。監督覺察到,在你我身處的這個世界,很多時候人們會對如影相隨的事物故意視而不見。而最具典型性的例子,莫過於「死亡」。

幼時的幾原,親眼目睹過周遭人的死亡。在過去,親人亡故,人們是在自家舉辦葬禮,射門前路過,能夠看到懸掛的白事專用條幅以及供花。從前,路人在街頭往生,全然不是什麼稀奇事。可現如今,葬禮一律都在殯儀館舉行,亡人得在醫院宣布離世。原本,再平常不過、該泰然處之的「生與死」,卻被今人漸漸區別對待,人類習慣了「隱藏」死亡。但監督主張,人們應該與自身忌諱的事物共同生存,並學會時刻正視,而且,除了死亡,還要與其餘被掩藏起來的情感共生共存。而如何與這些「隱痛」和平共處?是幾原在震災後一再研究推敲的課題。

曾在電台節目里假裝感嘆,「做動畫是迫於生計」的幾原監督,實則把創作活動當成了呼吸。照他的說法,自己的體內始終存在著某種想要逃進虛構世界的「饑渴感」。正是這股源源不斷的「饑渴」,一次又一次激發起幾原的創作衝動,並隨之迎來被治癒的一刻。在監督看來,想要對外界抒發所思所想的創作者心頭,必定懷有缺啥喊啥,與之相應的種種遺憾。

自打入行以來,幾原從未想過主動辭職不幹,也從來沒感到過絕望氣餒,且總也不肯死心。監督聲稱,自己在「不死心」這件事上造詣非凡,所以,哪怕改天不當動畫監督了,幾原覺得自己仍會沿著創作之路繼續走下去。比如,退休後當一名 YouTuber,說不定就挺有意思。

參考資料:

  • 19年6月號《達芬奇》

監督幾原邦彥談《皿三昧》創作動機及理念:交友莫若少年時

正在富士台「noitaminA」欄目播出的 TV 動畫《皿三昧》,大致講述居住在淺草附近的 3 位少年,為設法得到能夠實現自身心愿的「盤子」,甘願被人拔出尻子玉後變身「河童體」,繼而迎戰殭屍……的故事。

在本作看似漫不經心的佛系標題之下,夾帶大量令初見者瞠目的招搖搶鏡變身戲碼。無論是高潮部分一再上演的「厚重濃郁」的拔尻子玉戲份,或是暫且處於敵對立場的兩位交番警官、動輒跳起的讓人感到不明覺厲的「川噓嫌」 (カワウソイヤァ)妖嬈艷舞,皆令觀者不禁為作品手心捏把汗,「即使是深夜檔,也未免玩得太過放縱跳脫了吧?!」。

而將這些不看片解釋不清、看片後仍舊雲里霧裡的「驚奇寶盒」,呈現在觀眾眼前的「始作俑者」,正是從平成年代初期起便在動畫變革風潮中獨樹一幟,每每「作不驚人死不休」,吸粉無數的鬼才監督——幾原邦彥。

早在《百合熊風暴》開播的 2015 年,幾原監督就已經在心頭醞釀起下一個有關「水」的故事雛形。在此之前,監督作品中的「水」元素,幾乎都是在暗喻,隔絕此岸與彼岸世界的某種存在。例如《少女革命》所描繪的「白馬王子」拯救「落水少女」的唯美畫卷,登場人物落敗殞命時,總是代之以溺水場面加以隱喻。

這一回,監督在苦思冥想左右劇情進展的「關鍵道具」水生生物時,腦中忽地冒出「河童」二字!這種本不屬於人世間的半妖半獸,簡直是上天為本作度身定製的理想代言生物!至於其他主創成員是否認同這一想法,呵呵,一旦幾原認準了某事,便意味著,其餘人等必須在主動舉手贊成,或被洗腦後屈服之間,做出看似可選、實則唯一的選擇。

《皿三昧》的舞台背景,聚焦與諸多河童傳說有著不解之緣的古街淺草。此處位於東京市內歷史悠久的觀光名勝,除了吾妻橋、淺草寺等著名地標之外,還與具有近未來象徵的東京天空樹遙相輝映。這種古今混搭的「不協調」街景,恰巧與本劇獨有的相愛相殺的矛盾魅力十分契合。據說,起初監督也曾考慮過一些日本鄰水地方城市的備選案,但剛進入腳本策劃初期的大綱階段,他就已經果斷拍板了淺草方案的構想。

打從一開始,幾原就已規劃好,要在片中儘可能細膩逼真地還原淺草一帶的地域人文風情及自然景緻。而之所以會邀請 ミギー 老師擔任本片的角色原案,主要是因為,監督感覺老師筆下水彩畫所透出的獨特韻味,與自己預想中的自然風光調性很搭,外加監督此次有意要在自己拿手的少女漫畫風格套路上有所突破,轉而嘗試挑戰純少年主人公的題材,也就自然樂得挑選風景、少年通吃的插畫家。

在監督以往塑造過的男孩角色中,《迴轉企鵝罐》里高倉冠葉、晶馬兩兄弟因突出鮮明的個性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歸納起來,包括本次《皿三昧》在內,幾原塑造的少年角色,大都洋溢清新爽潔的氣質。又由於近年來監督大都執導深夜檔動畫,多多少少摸索出一套服務核心粉口味的拍片模式。

雖說,幾原本人並非對類似操作心存鄙夷,但這次,他還是刻意迴避了一部分約定俗成的「深夜向」標配。比方,片中出現了父輩、乃至爺爺輩的各年齡段登場角色。或許是年齡增長的原因,近年來,幾原變得越來越關注「家庭題材」的描寫,既然在這一主題上投注了精力,監督也就期盼著,電視機前的觀眾們能協同一家老小,一起圍觀自己的作品。

據監督介紹,本次的《皿三昧》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同為「少年題材」作品、根據史蒂芬·金小說《屍體》改編的電影《伴我同行》的影響。出於向影片致敬,《皿三昧》的 ED 曲歌名便引用自電影原題《Stand by Me》。

並且,動畫製作正式開工前,監督還專程組織全體製作人員,舉辦了集體觀摩鑒賞會。觀影后,幾原特地叮囑大家,一稀、燕太與悠之間的情感牽絆,就類似《伴我同行》中 4 個小夥伴之間相處的感覺。

監督還自爆,這回主人公的人設,是由「河童體」設計倒推而成的。據說幾原親自繪製的「河童體」初稿,基本與現在正片造型相差無幾。當初,監督將自己描繪的「河童版」稿件交給 ミギー 老師,請對方照此推演出角色擬人化版本。

在動畫製作的過程中,監督最為關切的,是角色身上的「討喜」因素。因為,對於「美」的評判,常常是蘿蔔青菜各有所愛。但值得玩味的是,人們對那些嬌小可人的角色,往往會給予無差別的愛憐。鑒於原創動畫因前期籌備等因素,製作周期漫長,因而極易導致創作團隊對角色產生審美疲勞。

為預防此種現象可能招致的不良後果,設計出能令工作人員百看不厭的可愛角色至關重要。而「河童」,無論在日本民間傳說,還是動畫片中均為常見角色。不過,幾原並不打算中規中矩地依葫蘆畫瓢,而是想藉機自創「幾原式河童」版本。並順便透露,當初自己還曾設想,要為諏訪部順一飾演的 Keppi,每回多設計些飛機、潛艇之類的花式造型。

除此以外,最令幾原牽掛的,莫過於對尻子玉的描寫。「尻子玉」原為存於人類肛門內,河童最為垂涎的「美味」。本片對於一稀及其夥伴的變身鏡頭,以及尻子玉從肛門被拔出的瞬間,都描繪得細緻入微。按照幾原的說法,不管拍攝怎樣的作品,他總想設置幾處令觀眾驚訝到張口結舌,懷疑自己雙眼的衝擊性場景。這回《皿三昧》可謂在拔尻子玉的戲份里,使上了吃奶的力氣。

奪玉行動不是光張嘴喊個口號,而是真刀真槍的實力比拼!此處監督半帶反省地講起,因為老被自己對尻子玉過分執著地嘮叨輪番轟炸,估計製作人早被搞得不勝其煩,一個腦袋變成兩個大了。

另外,監督對尻子玉演出的無所不用其極,直接導致角色裸露鏡頭數量激增。而且,就連後期錄音時,每回拔出尻子玉瞬間的氣息掌控,均由監督當場上陣傾情示範,挨個向聲優面授機宜。

而在與內海照子共同執筆創作同系列衍生作品,小說版《皿三昧》上下卷(幻冬舍發行)時,幾原也不忘囑咐對方,「為確保廣大讀者『讀有所得』,務必滿載實打實的官能幹貨」。監督順便打廣告,稱小說中不僅彙集了正劇中容納不下的對各個角色深層心理、以及生活日常細節,還能讓粉絲們欣賞到不同於動畫版的,更為「濃墨重彩」的「尻子玉秘話」。

以下再來聊聊,與「河童」陣營相對立的「川噓」,由川噓交番的在任警員、新星玲央和阿久津真武組成的二人組。

需要說明的是,幾原監督力圖將本劇設計成,深度聚焦每位角色內心世界的群像劇構成,落實到腳本也就是 3 對 2 的大框架。又因為幾原早年就對上世紀 7、80 年代,以洛杉磯近郊為背景舞台的美劇《加州公路巡警》青睞有加,因而,這次總算讓其瞅准機會,對心心念念想拍的「搭檔題材」染指成功。

劇中,兩位警官的顏值風度實屬上乘,這點與他倆遇事出手時玩世不恭的頹靡做派、以及「地氣撲面」的招牌登場程序,在違和中達成了某種絕妙的和諧。而在衍生漫畫《玲央與真武~兩人是SARAZANMAI~》(幻冬舍發行)中,二人優哉游哉的行事作風更加展露無遺。

漫畫世界中,玲央與真武一邊撫養撿到的嬰兒沙羅,一邊維護著街道的治安……然而,就是這樣兩位愛心滿格的模範警察叔叔,在正劇當中,卻貌似淪為了故意挑唆犯罪者們慾念暴走、不斷製造殭屍河童、擾亂公共秩序的幕後黑手。

這裡,再擴展開聊一聊監督內心難以割捨的「殭屍」情緣。話說幾原上初中那會兒,正巧趕上《活死人黎明》(《Dawn of the Dead》1978)上映,讓他此次入坑,成了不折不扣看著「殭屍」電影長大的那代人。因而,與幾原年紀相仿的電影監督們,也都不約而同地懷著濃濃的「殭屍」情結。

「殭屍電影」現已成為恐怖電影的一個分支。在監督看來,與其說現代人偏愛「不人不鬼」的題材,倒不如說,該類題材揭示了,時下多數民眾必須在直面「行屍走肉」、幾近崩潰的情緒邊緣「掙扎求生」的現實本質。因此,「殭屍」形象無異於絕佳的「影射」。

網路社會,人與人的「聯繫」侵蝕滲透到了生活的每處角落。社會人迫於生存壓力,不得不硬著頭皮與自己本不擅長應對的群體,建立聯絡、維繫交流。在這種有違天然本性的互動亂象之中,一部分人有時會將「道不同不相為謀」的交往對象,臆想成面目猙獰的「殭屍」。

因而,細心的觀眾會感受到,在「懲戒淪落為醜陋可怖的犯罪者惡行」的作品表象下,掩藏著的監督對於「殭屍」的些許愛憫。因為,所謂的「殭屍」,不過是那些曾經與你我並無不同,由於陰差陽錯的某種契機、不慎失足的靈魂罷了。本作實質是想探討,落隊離群的「殭屍河童」與尚未偏離正軌的「正常人」之間,究竟有何境界之別。這也是幾原無意將劇中「殭屍」刻畫成大奸大惡的根本原因。

說到底,對於「惡」的精準詮釋,是件極其難以駕馭的差事。若是只想把故事編圓交差了事,往往會演生出單純「正面教育」的模本。因此,為不使作品太過「正經無奇」,幾原還得時刻小心掌舵。

眼看動畫已經行進到峰迴路轉的節點,「殭屍」彷彿也不再是十惡不赦的代名詞,一稀、悠、燕太各自的隱秘過往也被逐一暴露在眾人眼前……在此,幾原闡述了自身的「角色塑造觀」。

他指出,業界普遍的做法是,往某位角色身上一點點做加法,但該做法的缺點在於,碰到像動畫製作這樣大規模集體配合作業,實操時極易造成人物特質的跑偏走型。所以,幾原乾脆選擇另一條截然相反的「減法」路徑。

熟悉監督作品的觀眾應該隱約覺察到,從《少女革命》開始,幾原創作的主人公,一開始大都丟失了某樣重要的東西,然後為之尋找而四處奔走,雖屢屢受挫仍不肯放棄,最終,在尋覓的過程中找到了與當初不同的另一種希望。

按監督的主觀意願,肯定是想在每部作品上突破創新,但他也承認,源自同一個體的思想,難免會被總結出一定的套路。不過,幾原還是想藉助作品,表達自身對當下歷史時期的思考與態度。

監督極為尊敬讚賞的寺山修司導演,總能以其非凡的洞察力,提煉出對時代最為貼切的言語總結。幾原推崇那樣的娛樂轉化形式,因此,他自己也有志做類似的事情。只不過,作為集體勞作結晶的動畫作品,最終呈現出效果能否全面貫徹監督個人的意志,還得以實際結果為準。

此外,幾原還對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導演傾佩有加。通過研究伊斯特伍德執導的所有電影作品,幾原覺察,導演是個忠於內心感受的坦誠之人。以《美國狙擊手》為首的、切中美國社會各時代脈搏要點的一系列影片,均是伊斯特伍德親身經歷及命運轉折的記錄與寫照。而幾原很久以前就對這類紀實還原心路歷程式的創作無比神往。

參考資料:

  • 19年6月號《達芬奇》

系列構成內海照子談《皿三昧》:羞於示人的「隱欲」

由幾原邦彥監督策劃並主持製作的《皿三昧》,開篇講述被「迷之河童外型生命體Keppi」奪走尻子玉,不幸變身河童的3位主人公矢逆一稀、久慈悠、陣內燕太的離奇遭遇。三人為了恢復原本樣態,遵照指示,從遊盪於「河童之街」的殭屍那裡搶奪了尻子玉,然而,卻要面臨當眾暴露隱秘「慾望」的煎熬……

根據擔當本作系列構成內海照子老師分享的經驗,下筆之時,她通常先從「理解角色所思所想」入手。面對白紙一張的原創劇情,有時反而利於催生出,更加便於編劇者擺弄操控的人物形象。此種情形與 「為情節物色演員」的編劇思路剛好相反,是依託角色本身展開的天馬行空的想像。因而,《皿三昧》故事框架的搭建,其實是基於各主創成員間頭腦風暴、意見碰撞的成果匯總。據稱,這一階段,為了儘快與幾原監督達成腦內臆想的共識,內海還特意觀看了監督推薦的一些影片。

據內海的觀察,幾原監督的思維極富柔韌變通性。並且,監督似乎時刻都在策劃各種令常人匪夷所思的構想。腳本會議上,監督也時常拋出一些讓全體人員瞬間瞠目的點子,或是在眾人感覺好不容易要得出某一結論的節骨眼上,稍覺不滿、便毫不吝惜地推倒重來。

順便插句題外話,幾原監督還是位擅於解說電影的高手,聽完監督的的剖析講解,再去重看電影,便能深刻領會其解說的生動與精妙。

本劇的登場人物,較為明顯地分為「中學生」與「警官」陣營。對於主人公所處的「中學生組」,主創成員投入相當的精力刻畫。據內海介紹,幾原監督尤為著眼於三位主角的「缺點」。也因此,主人公們被故意放置在偏離「預設軌道」的時空點切入。以至於人物的情緒表達羞憤衝動、言行誇張暴走,並摻雜悔恨與懊惱。這一現象的成因,均是人性底層純粹的「慾望」在作祟。在此,內海老師希望,觀眾們能對三人身上各式各樣的缺點心懷包容,將動畫堅持看到最後。

另一方面,作為對照的「警官組」,隨著各話劇情的推進,人物層次也會漸趨豐滿。並且,警官們身上,同樣集結了成堆的人性弱點。只是處在與主人公對立的立場。圍繞兩位警官的重重謎團,會隨劇集逐次抽絲剝繭,將會成為觀眾追劇的一大樂趣。需要說明的是,由於篇幅受限,有關兩位警員的過往身世,此次的正劇中容納不下。內海本人很期待這部分內容,今後能以其它形式另行彌補。

現階段,玲央、真武的性情尚未得到全面展示,不過,內海還是在儘可能容許的範圍內加以說明。首先,兩位警官也具有「人不可貌相」的一面。最早的人設中,對玲央的註解是「外表帥氣,作風輕浮」。相較真武,玲央屬於喜怒哀樂都寫在臉上的類型。性格方面,眼下因為不可過多劇透,只能籠統概括為「讓人不省心的麻煩性格」。

與之相對,喜怒不形於色的真武就更難交代了。早期,角色註解為「酷且低調,佩戴知性眼鏡」。真武的感情內斂 ,因而,更難以揣測其內心的活動。而這種內向型的人格,一旦受到慾念驅使,會採取怎樣的行動,同樣十分令人玩味。

據悉,《皿三昧》從最初企劃案到開啟製作,花費了1年的時間。內海老師建議,各位在欣賞動畫時,盡量放空大腦。因為,這是一部無需刻意思考,只需憑心感受的作品。按照內海的說法,從登場角色到製作人員,都在遵循「慾望」的指引行動。就請各位觀眾,懷著時而嫌棄,時而感同身受地複雜心情,陪伴這群渾身上下滿是缺點的人類到劇終吧。

附:內海老師想像中的玲央與真武日常

同為淺草轄區交番警員的玲央與真武,平日一同工作的時間比較多。因為交番休息室里附帶有簡易廚房,所以也會做些簡單的料理。加上淺草周邊美食商鋪雲集,他倆也會時不時叫些外賣。總之,在餐飲方面,兩位警官小日子過得挺滋潤。

至於兩位警官飲食上的好惡,內海老師認為,玲央特別愛好甜食,正劇中,常出現關於玲央吃東西的描寫。吃喝場景往往最容易暴露人物的性情,因此,內海老師樂於在這些點多施筆墨。

真武的話,相對於吃,可能更熱心烹飪。正劇中也有真武做菜的鏡頭,各位可以藉此關注一下此人的廚藝。

至於兩位警官討厭或忌口的食物,正劇中並未明確提及。而且,這兩位都不怎麼願意明說自己的喜好。不過,內海老師特意提示,一個人喜歡、在意的事物,往往是該人的弱點所在。而此項規則不僅適用於兩位警官,也適用於全劇登場人物。

參考資料:

  • 19年4月號《Otomedia》

前瞻:三隻河童一台戲

2019年4月,正逢日本新舊時代交替的特殊時期,執導過《少女革命》《迴轉企鵝罐》等多部熱門動畫的幾原邦彥監督,將在富士台「noitaminA」欄目,為廣大觀眾奉上其最新原創TV動畫力作《SARAZANMAI》。

承接本片動畫製作分別是MAPPA,以及曾協助製作過《百合熊風暴》的Lapin Track。

故事舞台位於東京淺草。

某日,初二生矢逆一稀、久慈悠、陣內燕太3人,遭遇「迷之河童外型生命體Keppi」,並被對方強行奪取了尻子玉,而變成了河童模樣。

按照Keppi的說法,少年們若想恢復原本的樣貌,必須要以「某種方法」相連,並需取回殭屍的尻子玉。

據稱,本劇圓了幾原監督長久以來想做「男孩故事」的夙願,並且,監督還強調自家作品中的河童根正苗紅,絕非哄騙小孩的假把戲。

關於背景舞台的選擇,據說幾原監督之前就有意要拍攝河童題材,在翻閱了大量相關資料後他發覺,眾多傳說都指向了淺草,於是也就順理成章地選中了隅田川畔這片孕育生機的神奇土地。

另據飾演Keppi的諏訪部順一老師半吐槽地介紹,《SARAZANMAI》劇本所描繪的,全然屬於「幾原的世界」,著實令人費解。要不是每回收錄,幾原監督耐心講解劇情,還真讓人摸不著頭腦。因此,監督若是有事遲到,大夥只能幹瞪眼沒法開工。當然,諏訪部老師也不忘誇獎幾原監督主動暖場活躍氣氛的誠意,以及身先士卒、表演尻子玉被拔除的瞬間的敬業態度。觀看監督當眾演戲,也成為了聲優們在工作現場的一大樂趣。更有人提議,應該把監督手腳並用的賣力「演出」,影像化才對。

鑒於作品原創的性質,截至目前,相關人員都無法做過多的劇透。根據聲優村瀨步的說法,劇中許多伏線,直到最終話方得以揭曉。又因為《SARAZANMAI》的情節相互纏繞交織,極為複雜,所以,身為主角的村瀨,在「迷迷糊糊」完成全部配音任務後,還是聽了很多人的解釋,並結合影像,才總算搞清狀況。這倒也不能怪村瀨理解能力有問題,內山昂輝同樣是在配完全劇後,回過頭再看,才反應過來一些細節的用意。

至於片中反覆提及的「連接」主題,反映在主人公矢逆一稀身上就是,想要連接,卻連接不上,又不得不連的尷尬兩難處境。

另兩位主角中的轉校生久慈悠,由於遭到同學排擠孤立,性格陰鬱乖張,完全不像他所處年齡段孩子的行事風格。與之相對,陣內燕太則的一舉一動最符合典型的中學生作風。

總之,按照主角聲優們的形容,《SARAZANMAI》是一出匯聚了錯愕、驚奇、搞笑、嚴肅等多重要素,且環環緊扣,一發不可收的佳作,進入幾原監督精心營造的奇異世界,定然不會令各位失望,敬請期待。

<STAFF>

  • 原作:Ikuni Rapper
  • 監督:幾原邦彥
  • 首席演出:武內宣之
  • 系列構成:幾原邦彥?內海照子、
  • 角色原案:ミギー
  • 角色設計?總作畫監督:石川佳代子
  • 概念設計:柴田勝紀
  • 助監督:松嶌舞夢
  • 美術監督:藤井綾香、スタジオPablo
  • 色彩設計:辻田邦夫
  • 攝影監督:荻原猛夫
  • 編輯:黒澤雅之
  • 音樂:橋本由香利
  • 動畫製作:MAPPA/Lapin Track

<CAST>

  • 矢逆一稀:村瀬歩
  • 久慈悠:內山昂輝
  • 陣內燕太:堀江瞬
  • Keppi:諏訪部順一
  • 新星玲央:宮野真守
  • 阿久津真武:細谷佳正
  • 春河:釘宮理恵
  • 久慈誓:津田健次郎
  • 陣內音寧:伊瀬茉莉也
  • 吾妻沙羅:帝子
  • 殭屍:加藤諒

>>《SARAZANMAI》官網

AnimeTamashii:羞於示人的「隱欲」?

zhuanlan.zhihu.com圖標AnimeTamashii:Anitama新番前瞻:三隻河童一台戲?

zhuanlan.zhihu.com圖標AnimeTamashii:交友莫若少年時?

zhuanlan.zhihu.com圖標AnimeTamashii:吾心中有一「少年幾原」在?

zhuanlan.zhihu.com圖標


這片的名字其實藏著許多秘密。

《皿三昧》其實譯名不太對,原名さらざんまい,並沒有漢字,是根據音譯打出來的,而光這名字其實就可以讓人研究許久。

因為在PV出來時民間漢化組用的最多的譯名是皿三昧這個,傳播的最廣的也是這個,所以最後譯名就定的這個。我認為這個名字有幾種可能,さら(sara)繼續翻譯成皿。ざんまい(zanmai)要翻譯成三枚,皿三枚,或者是三枚皿,代表著三張盤子或者碟子。

因為官方的海報中明顯有三個圓環,我們是不是可以理解為,這是三張盤子也就是三枚皿?

而在第一話標題中出現了這樣的畫面,sara上面有個皿字。是幾元很清楚的告訴了觀眾,sara就是皿的意思。剛好皿這個子有三個口,さらざんまい就是三張碟子的意思。

三個圈最可能代表著三隻河童,也是就三主角的變的河童的頭頂的盤子,因為動畫中出現了下圖的場景。

但是。。。

我發現了另一個有趣的地方。

大家有沒有注意到,在皿字上面還敢的圓形的像路牌一樣的東西,sara上面有皿字,皿字上面有個圓形的東西,而這個東西很也有可能是標題所的指的那個盤子。

所以標題中是さら(sara)也就是皿,還可能指的是這個圓形的東西。

但是這個盤子一樣的東西又代表著什麼呢?

它的中間有個ア(a)的片假名,這到底是什麼意思?

在幾元的作品中往往有很多事物被替代描寫,比如《迴轉企鵝罐》中,看到最後我才明白,企鵝罐(penguin drum)指的是蘋果,而蘋果在劇中代表著心,也就是生命,也就是愛。這在最後一集晶馬從胸口掏出了紅色的球(心),他遞給的陽毯,陽毯最後遞給了冠葉,而在陽毯手中的心變成了一半,這時鏡頭轉到以前冠葉把半個蘋果遞給晶馬的場景,而這個蘋果恰好救了兩人的命,所以蘋果就是愛與生命的意思。

企鵝罐詳細分析請看曜月:動畫推薦:何為愛?何為命運?何為生存戰略?《迴轉企鵝罐》

本作中幾元也把慾望描寫中箱子,或者說把人或者人的心比喻成箱子,而人(心)的內在也就是箱子裡面裝著的是慾望和秘密。

而這個盤子肯定不會是個簡單的東西,特別是它上面還寫著個ア(a)字。有人說ア(a)是代表著愛(ai),是的,在幾元的作品中,從沒缺少過愛的主題,無論是《少女革命》《企鵝罐》《百合熊嵐》都是在講述愛的故事,把人虐的死去活來的故事。

但是我這裡對這個盤子還有著一個特別的見解,這個上面寫著ア的盤子很有可能代表這一個人,那就是本作的女主——(應該是女主吧?)吾妻沙羅。

女主角吾妻沙羅(あずま さら)的名字,さら是女主的名字,而女主的姓(あずま,Azuma)正是以紅色的皿(sara)中的那個假名ア(a)開頭的。

而女主服飾上也剛好有這個字。

所以さらざんまい還可能是指沙羅與三位河童的意思。

當然如果幾元又把這個人當初一種隱喻,代表愛或者其他東西的話,也是有可能的。


剛看完第一話,做一個猜想:巨大的迷之青蛙狀生物也許是對村上春樹「青蛙君拯救東京」的二次創作,這部短篇小說在幾原邦彥的上一部動畫作品「迴轉企鵝罐」第九話中也有被引用到。

恩,先等待一下之後幾話。


第一話就能感覺到滿滿都是伏筆,完全不敢說自己看懂了第一話,稍微整理一下一些細節的地方吧。

片頭一稀跑步的時候腳上可以看到足球裝飾的「腕帶」,鞋子的標誌「ア」

「釘宮」(春河)這個角色喊了一聲「小一」,這一幕的鞋不一樣,應該是一稀對過去的回憶。

之後男主退了一步,標識牌掉了下來,男主被標識牌砸中都反覆出現了「ア」這個標誌,這個解釋暫且不明,可能是「淺草(asakusa)」,正片的偶像(アイドル)「吾妻沙羅(Azuma sara)」也可能是男主(Yasaka Kazuki),畢竟名字里一堆a的音233,但肯定有別的含義在裡面,我認為最大的可能是「愛(Ai)」。

閃現出陣內燕太孤獨的身影,這兩個人應該是朋友,這可能是兩個人認識的場景,也可能是出現矛盾的場景。

一稀腳上的腕帶是燕太送的禮物,但是表情很玩味,同時衣服上的標誌也是「ア」。

注意它是被裝在盒子里的,我覺得是暗示燕太的慾望和他對一稀友情的執著有關(如果這個一開始就是要送給一稀的話)。

之後一稀說人之間的聯繫會簡單的消失,估計就是說他們兩個人之間發生的事情了。

之後是悠的閃現場景,但是他們兩個人這個時候應該還不認識?

槍握把上的繃帶顯示用了很久,這個也裝在盒子里,可能與悠的慾望有關。

下方的倒影,並不清楚是什麼。

男主的房間,有幾個不明生物的玩偶,偶像廚確認?說起來右下角又不知道是什麼的框架,然後男主睡的床比較高,這種做法比較流行嗎?還是說本來是雙層床,但是下面那層睡的人不在了?

粉紅色手機外殼,不知道誰發來的信息「晚安」,Kappa phone還行233

三隻顏色不太一樣,圍巾和發色還是代表自己原來的顏色,背後的花紋暫時解讀不出來什麼。

最下方應該象徵著城市和生活著的人,再往上面不太明白,難道是再說舞台(少歌幻視)?

標示的正面是「愛」,反面是慾望,對主題的實錘,也是片尾的問題的體現,是選擇愛還是選擇慾望,愛和慾望即是一體兩面的存在。

像黃鼠狼的那個動物是日本傳說中喜歡偷東西的妖怪「川獺」。

懷疑這個角色就是釘宮配音的「春河」

燕太后面是一稀,沒問題233

悠和槍出現了,應該是父親的遺物?

慾望的怪獸(殭屍河童?)感覺像是隔壁百合熊嵐串片場了啊233

反覆出現的這座塔應該也是重要道具(少歌幻視再開)

河童王子裂開了233應該就是收集到足夠慾望之後的變化吧。

右邊的牌子上大概是寫著「在世界的中心呼喚愛」吧,不知道其他三個有沒有neta。

差點看漏還有一行小字,「沙羅報告+正在搜尋王子」「特徵是氣味很好聞、皮膚很白、而且不是青蛙dish。」「喜歡吃黃瓜」「普通的人類是看不見的」,河童王子實錘了。(ikevo是什麼不太明白啊)

時間應該是中午,注意手機,應該是選擇了慾望。

果然是還回去,那麼說明op前的場景並沒有發生在多久之前。

警察局裡的那個人選擇了慾望。

時間已經是晚上了,所以說燕太到底跑了多久?

「誰也不能告訴的秘密」「「箱子也需要在夜裡逃跑」」「沙羅長達之後終於能買black3der巧克棒了!」

「皿三昧」,三個人被聯繫在了一起,所以失去了慾望之後又重新變回了人的形體。

然後再傳遞慾望過程中第一個人的慾望也漏了出來。

簡訊對象「春河童」。

接收簡訊的人「春河童」或是「春河」?

手機上象徵慾望的符號,而且這個床,還有十分接近的房間布局,感覺是男主那個床的下面那層,所以應該是兄妹?

這麼一猜測,男主房間里有合同玩偶和女裝成偶像的原因也很明確,因為妹妹「春河」喜歡吾妻沙羅。

最後ED後提到了「沒有開始」「沒有結束」「沒有聯繫」,應該指的不僅是主角三人組的狀況,還有可能指墮落為「河童殭屍」的人們。

第一集就暴露秘密的一稀雖然挺慘的,但是問題的實質還是他和「春河」的關係,所以後續應該還有繼續補刀的可能,其他兩個人問題估計更嚴重,對比迴轉企鵝罐里第一個暴露本性的蘋果,蘋果可是全局最正常的人不是嗎?


第一集展開了三個要素:聯繫、偽裝、慾望。

偽裝的具象化就是每個人都有的一個箱子。箱子里藏著不可告人的秘密,隔絕他人的視線,一稀的藏在箱子里的秘密就是他的女裝。但同時箱子也隔絕著自己的視線——反覆出現的箱子套在頭上的鏡頭的意味很清楚,當人把自己禁錮在箱子中,真實世界便無法進入自己的眼睛,人就可以沉浸在自己的幻想世界中得到滿足。

站在現實角度看,在隔絕他人的實現和隔絕自己的視線兩種意義上,箱子的存在無疑都是對「聯繫」的妨礙。如果你既拒絕了真實世界對你的探訪,又拒絕探訪真實世界,那麼聯繫怎麼能發生呢?然而恰恰相反,一稀又一直念叨著「聯繫、聯繫」,試圖把自己放進與偶像的聯繫中。所以,在第一集中,一稀所謂的聯繫還只是一種虛偽的、幻想的聯繫罷了。後續的故事展開應該會著力講述如何打破幻想的聯繫,邁入實質性的聯繫的過程。

另外比較有趣的一個點是,紙箱其實是亞馬遜的快遞箱子,略有點諷刺味道。亞馬遜是御宅們消費的主要場所之一,偶像廚們在亞馬遜上購買CD、小圓盤、各式周邊,藉此與偶像產生「聯繫」;然而紙箱的意味,正如動畫所述,是隔絕、偽裝。藉由亞馬遜的快遞箱,聯繫所依賴的真實的時空屬性似乎不再必要,我坐在電腦前點點滑鼠便能經由亞馬遜獲得的我與世界的聯繫。然而這種聯繫終歸是虛假的,我只不過是進入了一個名為「亞馬遜」的紙箱中罷了。

至於「慾望」嘛,肛門裡塞了個代表慾望集合體的球,這很難讓人不想到弗洛伊德和精神分析。等精神分析大佬們來深入解讀吧。失去尻子玉便會變成河童,取回尻子玉即是取回了慾望。作個沒啥根據的推測吧,後面的故事可能會這麼講:人出於畏懼而掩藏了真實的慾望,所以才會滿足於藉由偽裝而產生的虛偽聯繫;取回慾望,然後走出紙箱,建立真正的聯繫吧!


推薦閱讀:

新番科普 | 「工作細胞」工作中!(上)
Anitama新番前瞻:笨拙之極的可愛女孩
Free S3 E08-天降幼馴染 轉角遇到愛
另類的異世界冒險~《盾之勇者成名錄》值得追嗎?
這是史上死傷最慘重的空難!

TAG:日本動漫 | 嗶哩嗶哩 | 新番 | 皿三昧2019年4月新番 | 2019年4月新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