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am與Epic之爭:我們想要的,不總是完美無缺

在Epic game的CEO Tim Sweeney再次向廣大玩家宣稱他們正試圖用獨佔的遊戲、更低的價格與更高的遊戲廠商分成取代Steam地位的同時,玩家審視的目光也好似一柄柄放大鏡那樣,仔細地挑剔著這個目前來說尚不完美、卻有勇氣放出如此豪言壯語的平台。即便拋除因為鎖區問題,話里話外都是不客氣地希望Epic商店「get out of there」的中國玩家,歐美最大論壇reddit的註冊用戶在為光環系列(halo)登錄Steam歡呼雀躍的同時,也不免對口口聲聲要做Steam對手的Epic商店打趣兩句,乃至更進一步地冷嘲熱諷。

(PP圖,做做表情包,畫畫漫畫以示慶祝)

促使玩家們紛紛站到了Steam那一方的原因,歸根結底導火索還是來勢洶洶的Epic商店聯合《地鐵:離去》這部在Steam平台預售、玩家盼望已久的遊戲共同耍了個花槍,正式發布前夕突然宣稱Epic商店將獨佔《地鐵:離去》整整一年。實體版發售時,玩家甚至發現遊戲盒底部的Epic logo不過是一張貼紙,其下依然是Steam的標誌。

(Epic商店貼紙下,真正印在紙盒上的Steam商標)

無論在遊戲方宣布《地鐵:離去》將轉在Epic商店發售並獨佔一年這個決定的背後,隱藏著多少利益的得失、製作者的心酸與旁觀者的費解,最後的結果是憤怒的玩家為這款他們期待過的遊戲送上了無數根中指。而Epic商店也紅了,雖然這種紅法並不很體面,但,畢竟它也得到了互聯網時代人們最夢寐以求的東西——關注度。Epic games的CEO Tim似乎對把握玩家心理頗有自信。相信他毫無疑問對玩家想要什麼一清二楚:好玩的遊戲,只是好玩的遊戲。除此之外,忠誠不值一提。所以在成千上萬Steam用戶玩家的注視之中,他宣稱只要吸引來能做好遊戲的廠商,只要這個好遊戲只屬於我,只要我比Steam的價格更有優勢,那麼我就得到了那些本屬於Steam的玩家。

為此,比起Steam的將廠商放置在廣場上任由玩家評頭論足,Epic可謂是費盡心機地討好著遊戲廠商。遊戲社區、創意工坊等受到玩家歡迎的功能一概欠奉,甚至給予廠商可以隨意刪除玩家評論的權利。當然,除卻這些和利益無關的待遇問題,Epic的「王炸」則是相對Steam,讓利可觀的分成政策。

(Epic的分成政策,使用UE4引擎開發的新遊戲上架Epic也無需額外抽成)

比起不僅要抽走百分之三十收益、甚至對小遊戲廠商放任自流的Steam,Epic商店慷慨給出了低至百分之十二的抽成比,使用UE4引擎開發的遊戲亦無需額外抽成。相比Steam給出的達到一千萬美元乃至五千萬美元即可降低抽成比的收入線,本就難以達到大廠作品銷量水準的獨立遊戲製作者將會偏向哪一方,幾乎是毋庸置疑的。而——不僅如此,面對草原上強大的獅王,假如它沒有因為自己的失誤而摔倒,豺狼也難以找到機會趁虛而入。18年10月,Steam更改了推薦演算法。按照官方的說法,「更多地考慮到銷售和願望單活動的權重比」導致熱門遊戲擠佔了相關性高遊戲的位置,從而引發了大批開發者對10月遊戲商店流量的擔憂。獨立遊戲開發者說,是Steam的探索演算法殺死了我的遊戲銷量。而Steam對這些開發者放開的「自由創作環境」,卻導致他們無法及時聯絡到Valve的工作人員進行反饋。身為市場霸主的弊端早已悄然顯現,Steam終究為自己的粗心大意付出了代價。小型遊戲開發者開始為自己的話語權感到擔憂與無力,假如有一天,Valve決定撥動一下這台精密運轉的大型蒸汽機中的幾顆齒輪,他們也只能對隨之而來、翻天覆地的改變束手待斃。從這個角度來說,Epic games的入場時機確實妙到巔毫。而倘若失去了曾經如雨後春筍般先後湧現在商店中的獨立遊戲,對一些特定用戶來說,Steam作為遊戲平台的價值也將大打折扣。

從2003年到2019年,Steam確實已經變成了一個遊戲平台界的龐然大物。和Steam比起來,Origin或Uplay終究只能算難成氣候。就像對所有一家獨大的行業巨頭那樣,玩家在論壇上談論它的臃腫和懈怠;有人懷疑也許Valve已經不必做任何事情,包括他們曾承諾過的更新Steam app,因為目前的回報已經足夠豐厚。而Steam也遠非一個「完美」的平台,玩家每天都在抱怨那些大量粗製濫造的便宜遊戲,層出不窮的bug和惹人討厭的評論與鑒賞家。某種層面上來說也許Steam用戶是該感謝Epic games,如果沒有它明目張胆的擠兌,Steam恐怕不會迅速做出那些「會讓Steam變得更好」的反應。但即便如此——這些玩家依然是Steam用戶,他們依然選擇留在Steam。比起Epic商店來說,Steam憑什麼留住它將近三億的註冊用戶呢?

在reddit一個慶祝《矮人要塞》登錄Steam的帖子里,一些用戶談論起深受《矮人要塞》影響的《我的世界》。一個玩家說,假如《我的世界》也登錄Steam,他可能真的會去買來玩玩看。有人指出不同平台上遊戲的內容並無分別,但也許……是的,Steam會賦予它一些不一樣的東西。無論是成就系統、卡牌徽章、遊戲社區、藝術創作和讓人期待的創意工坊……甚至即使什麼都沒有,簡簡單單的「你有x位好友玩過這款遊戲」,甚至是把一個熟悉的名字擺入遊戲庫中,也可能給人一種莫名的滿足感。幾天之前,疑似Steam全新UI的貼圖暗示EA或許將會和Valve合作的消息也在論壇引爆了討論。似乎在玩家心中,餓狼般的Epic讓Steam吃了個癟,反而引來了隔壁的EA跟Valve聯手殺狼。與這件大喜事相比,身為炮灰反派的餓狼反倒不值一哂了。

(Steam的新UI界面,左下角《鏡之邊緣》的出現引起了玩家的注意)

也許,這才是Steam能夠穩如泰山的秘訣。即使身為打破舊有實體遊戲發行秩序的先行者吃到了最大的第一塊蛋糕,但守不住家業的開拓者也不在少數;實則在沒有技術壁壘pc平台,「用戶」二字才是制勝關鍵。志得意滿的Epic商店宣布《底特律:變人》、《暴雨》等多款PS4遊戲將登錄Epic並獨佔一年消息的時候,卻沒有看到它想搶走的Steam玩家因此同仇敵愾,甚至提議拒絕為無法第一時間在Steam同步發售但有商店頁面的遊戲提供社區等功能,儼然把羊捂得嚴嚴實實,再也不想要這個滿世界攪風攪雨的混小子Epic來捋自家的羊毛……

就像Steam會為自己的錯誤付出代價,它也因自己長久以來實行的政策、提供給用戶的服務而擁有其他平台無法比擬的豐厚收穫。誠然,它並非一個「完美無缺」的平台,庫存系統至今依然飽受詬病。可,只要這些並不影響玩家玩遊戲,除了在論壇上抱怨幾句,又有誰會真的在乎呢?Steam龐大的用戶群,龐大的遊戲庫與——很遺憾,它的幾個競爭對手都沒有做好的社區功能、退款政策、自由度乃至使用體驗,都為它帶來了身為遊戲平台最難能可貴的東西,那就是用戶的滿意與忠誠。他們花費寶石(一種合成卡片、而卡片合成徽章掉落背景等物品的素材)乃至真金白銀買來符合自己喜好的徽章或背景,像鳥兒裝飾巢穴、少年裝飾房間一樣地打扮自己的個人主頁,買來一個個捆綁包、一個個打折遊戲充實自己的遊戲庫,就像熱衷集卡的萬智牌玩家,簡直樂此不疲。十六年過去,無數少年在這裡成長為青年,也有無數青年在這裡成長到中年。他們和朋友在這裡聯機,認識新的夥伴,從市場上挑選心儀的皮膚。Steam對他們的含義,更大於一間充滿回憶味道的舊屋。玩家曾花費在這個平台上的每一塊錢、每一份精力,都會將這份難言的聯繫加固一分。即使這裡不是完美無缺,哪怕遠遜於「完美無缺」這個形容詞,他們依然會購買新的遊戲妝點自己的地盤。就像那個說假如《我的世界》登錄Steam,也許會買來玩玩的用戶一樣。除卻不想為了玩遊戲而在桌面上裝滿各種各樣的平台啟動器,把某個遊戲劃歸Steam所有,終究會帶來不小的便利,(或許)額外的功能,還要加上一絲難言的親切感。

從現實意義上來講,現在的Steam已不再是當初那個獨立遊戲開發者的天堂。一些人戲稱說,Steam終於也從屠龍的勇者,成長為了盤踞財寶之上的惡龍。而一旦Epic商店真的屠龍成功,一切也不過會是又一個輪迴。但作為一名遊戲玩家看來,摩拳擦掌、躍躍欲試的Epic games,即使洞悉了「用戶」二字的本質所在,它也終究不明白「感情」這種東西所會造就的奇妙反應。在這股已經持續了十年二十年的信息技術風潮中成長起來的這批玩家,也難以拋棄這條伴隨自己成長的惡龍,立刻投向手段激進、惹人討厭的屠龍者的懷抱。要殺龍嗎?是或否還沒有定論。但是如果能把惡龍變回勇者,玩家會再歡迎不過。這樣說起來,Epic反而是那條被用戶寄予厚望、用以刺激Steam的鯰魚了。

而僅針對Epic來說,平台本身沒有龐大體量,也不見得有如此多會對它不離不棄的核心用戶。再加一心針對Steam的軟肋行事,反而因此放棄了玩家本身。雖然相信一定會有玩家為了玩到獨佔遊戲註冊Epic商店的賬號,但在這個口稱會為玩家挑選出精品遊戲的方寸之間,又有多少人會選擇在籠中留到最後呢?就像一場足球賽,Steam身后座無虛席,Epic商店的一方人數卻寥寥無幾。Epic相信只要踢出好球,觀眾自然會走到自己這一方來。但殊不知,很多Steam背後的觀眾卻只是屏息等待著Steam那些應對Epic攻勢的反擊射門罷了。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在這場平台之爭中,Epic商店已經完全出局。雖然Steam看起來依然握有優勢,但誰能知道Epic剩下的手牌中是否還有重磅炸彈,而玩家變換莫測的想法最終又會倒向哪一方呢?這場平台之斗的結果猶未可知。無論如何,這個世界上肯定還存在著對這番龍爭虎鬥毫不在意的普通玩家,日常是啟動Steam里唯一的遊戲《絕地求生》玩上一個小時,一無所知地等待著新的遊戲巨浪席捲而來、讓每一個玩家的世界改換門庭的那一天。

推薦閱讀:

TAG:Steam | EpicGames | Steam(數字遊戲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