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波:所有的青春都是在為中年做準備

「一個不成熟的男人是為了某種崇高的事業英勇地獻身,一個成熟的男人是為了某種高尚的事業而卑賤地活著。」——塞林格

立冬既過,窗外綠深紅淺。順手抓著一本陳從周的《說園》,錄下一段文字:

「萬頃之園難以緊湊,數畝之園難以寬綽。緊湊不覺其大,游無倦意,寬綽不覺局促,覽之有物,故以靜動觀園,有縮地擴基之妙。而大膽落墨,小心收拾,更為要諦,使寬處可容走馬,密處難以藏針。」

這段文字,抄下來就很舒服。西湖邊有一郭庄,據說是陳從周的最後一個作品,也是他最喜歡的園林。瓊瑤的《煙雨蒙蒙》取景此處。前些年,我常帶人去那裡喝茶。郭庄很小,卻曲折從容,妙處無窮,深得「借」字真味。現在想來,真好比做一篇文章,傍著一個著名的西湖,卻自營造出一份獨屬的景緻。

好文章,好人生,亦當如是。

這些年寫作企業史,常感人物故事紛涌而來,難以取捨,而時空一龐大,竟有駕馭不住的恐懼。讀了從公的道理,很是受益。

上月,還獨自一人去中國美院邊潘天壽的故居遊覽,在他的立天大畫前徘徊良久,看他謀篇行筆的大局和細處,當時已若有所悟,今日讀《說園》,再次回味其中巧妙,如清茗入口,實在受用。

近年來,還突然喜歡看建築師、設計師的文字,因為我覺得他們的實用感是我們這些做文章的人需要學習的,房子是建來讓人住的,服裝是裁剪出讓人穿的,所以,合體舒服是第一要義。做文章是讓人讀的,也應該這樣。山本耀司是我非常喜歡的日本服裝設計師,他很喜歡從老照片中吸取靈感,他說自己有很多世紀初人像攝影的圖書,喜歡那裡面人與衣服之間的關係,人們穿的不是時尚,而是現實(reality)。或者換句話說,山本耀司希望他設計的服飾能夠給穿它們的人這種感覺。我想,這是一種人們能夠通過自己的穿著認識自己的感覺,當你照鏡子的時候,你看到的是自己,而非衣服或時尚。

這樣的體悟又豈僅與服裝有關。大抵造園、作畫、裁衣、行文、做企業、為人,天下一理,若胸中格局足夠,無論大小都不足懼,關鍵是大處能容天地,小處能覓細針,須控制事物發展的節奏。所謂經驗兩字,經是經過的事,驗是得到印證的事,都與實際有關。

這些道理,都是在中年以後才慢慢體悟出來的。

香港作家董橋說,中年是一杯下午茶。我讀到這句話的時候不過30歲,正在憂傷地聽侯德健的《三十以後才明白》,從來沒有想過它離自己到底有多遠。

幾天前整理書櫥,順手拉過一本董橋的老書,一翻開就碰到這段眼熟的文字,竟突然有了白駒過隙的悚然。

林肯說,人到40歲,就該替自己的長相負責了。這樣算來,我替自己負責的日子已經有些年份了……

還想到一個故事。

美國嚎叫派的詩人艾倫·金斯堡早年狂放不羈,是嬉皮士的精神領袖,過了四十歲後,居然喜歡西裝革履。有人不解地問他,這位老兄說:「我以前不知道西裝是這麼好看,這麼舒服嘛!」

人過了四十,才突然開始享受寂寞。梁實秋說,「我們在現實的泥溷中打轉,寂寞是供人喘息幾口的新空氣,喘幾口之後,還得耐心地低頭鑽進泥溷里去。最高境界的寂寞,是隨緣偶得,無須強求。只要有一刻的寂寞,我便要好好享受。」寫出《麥田裡的守望者》的塞林格,是我喜歡的一個作家,他曾經說:「一個不成熟的男人是為了某種崇高的事業英勇地獻身,一個成熟的男人是為了某種高尚的事業而卑賤地活著。」

所有的青春都是在為中年作準備,我今天講這樣的話,年輕的你未必會同意,但我經歷過的事實正是,在這個中年的午後,你能夠安心坐在有春光的草坪上喝一杯上好的龍井茶,你有足夠的心境和學識讀一本稍稍枯燥的書,有朋友願意花他的生命陪你聊天嘮嗑,你可以把時間浪費在看戲登山旅遊等諸多無聊的美好事物上,這一切的一切都是有「成本」的,而它們的投資期無一不是在你的青春階段。

——喝下午茶,對自己的長相負責,西裝革履,卑微而平靜地活著。

(文章摘自吳曉波《把生命浪費在美好的事物上》)

推薦閱讀:

年輕的時候去旅遊好還是老了去旅遊好?
釋小龍30歲,逝去的是誰的青春?
願你的青春永不散場
19歲很迷茫怎麼辦?
第一百六十八章 至少還有你

TAG:吳曉波 | 青春 | 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