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一周健身四天,每個部位刺激幾次比較好?

各位大佬,小的先謝過你們來看這個問題

健身房中很多人都是採用背腿胸肩分化的方法鍛煉的吧,這樣的話每個部位每周只會刺激一次,但是肌肉48-72小時就會得到恢復,下面兩個計劃哪個增肌最好?每次鍛煉一個小時,一周四次,6個動作。Plan A:周一練肩,周二練腿,周四練背,周五練胸 Plan B:周一練腿(3個動作)+背(3個動作),周二練肩+胸,周四練腿+背,周五練肩+胸。也就是每次練兩個部位,達到一周刺激兩次的目的,或者採用上下肢分化的辦法。練腿的時候深蹲+箭步蹲+腿舉之後再去做另外練腿的3個動作的時候就已經力不從心了,總感覺後面的訓練收益不大,倒不如再去練練背


如果你正在追求肌肉,力量或身體功能性中的任何一種,那麼你現在就必須開始調整訓練觀念了,必須打破常規思路,拋棄「每個動作都做3組10次的傳統概念。

你要考慮到我們人體肌纖維的性質和分布。

我們的身體有快速和慢速兩大類肌肉纖維,每個人的這兩種肌纖維平衡是不一樣的。

另外,不同身體部位的肌纖維比例也是不一樣的。

例如:髖部、胸部的肌肉經常被要求做出快速,爆發性的活動,同時和其他肌群相比也更容易感到疲勞。

所以可以肯定的是,它們有更多的快肌纖維分布。

用各種方式對它們進行大重量或者爆發力的訓練(每組8次以下),可以滿足它們的增長需求。

上背部:每組10+次

中上背部的肌肉負責保持脊柱挺直,將肩關節向後拉,並且要求一整天都能持續這樣的姿勢。基於這個層面,把它們視為慢肌纖維佔優是合理的,特別是與身體的其他肌肉相比。

這就是它們具備更好的恢復能力和更快恢復時間的理由,它們不會那麼容易疲勞。和胸肌,腘繩肌這種肌群相比,它們的每周訓練量和訓練頻率可以更大。

我們也應該通過吻合其肌纖維特點的方式來突出它們的優勢,用高次數練習來鍛煉上背部。沒有必要做10次以下的練習,除非你做的是引體向上和硬拉(如果你把硬拉視為背部訓練動作的話)。

划船變式、高位下拉、反向飛鳥、直臂下壓,和其他相關動作都應該以「10次為底線」。

下背部:每組8次以下

這裡的「下背部」指的是後背的腰部,而不是背闊肌下部。

施瓦辛格曾指出,下背部的恢復速度是全身最慢的,你可能也通過自己的訓練經歷得出過這點了。

通常,高次數+高組數的下背部針對性訓練是非常不明智的。這種高訓練量模式會導致下背部在3-4天之內都無法恢復,影響到你整個計劃的進度——一個癱瘓的下背會降低所有基本動作的力量,因為它是特別重要的穩定肌。

因此,使用每組8次以下(從來不力竭),並且配合較低組數來練習下背部是明智的。比如每組6-8次的硬拉,體前屈,山羊挺身,再次提示:不要追求力竭。

股四頭肌:12-20次

體育世界充滿了令人信服的例子:無氧的,高次數股四頭肌訓練總能帶來很好的效果。速滑,滑雪和自行車運動員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都需要最後10-15秒的衝刺。他們都在不同程度下長時間持續發力,所以都具備令人印象深刻的大腿前部。

當然,這些「大粗腿」運動員也會在訓練計劃里加入大重量低次數訓練,健美運動員也會在訓練股四頭肌的時候模仿他們進行高次數訓練。

這就意味著,在使用腿屈伸機的時候,或者在做腿舉或哈克深蹲的時候,不要再總是使用每組8次的次數,用12-20次讓肌肉產生最大的泵感,這段視頻展示了湯姆·普拉茨和約翰·梅多斯是如何使用這種方法的。

腘繩肌:每組3-10次

這個次數波動有點大,應該說腘繩肌的單關節動作用更低的次數(接近3次),多關節動作用較高次數(接近10次)。

腘繩肌是典型的為速度而生的肌群,你需要使用稍的大重量和稍低的次數才能真正發揮它的爆發力潛能。

在單關節孤立動作中你可以使用很低的次數,因為使用固定器械相對安全穩定。同時配合高組數(5組以上)。

而在多關節動作中你要使用稍高的次數,避免動作形式發生偏差和傷病隱患。同時配合低組數(3組左右)。

胸部和肩部肌肉:混合使用

經驗告訴我們,這些部位最需要混合使用「複合動作」和「孤立動作」。

例如:

複合動作:啞鈴卧推,過頂推舉,使用較大的負重,保證6-10次的有效每組次數。

孤立動作:胸部飛鳥、夾胸、肩部側平舉、 前平舉等應該被當成泵感動作來對待,做每組12-20次。(因為所有這些孤立動作的重點都是為了讓你外形更好看,對提升力量和功能的幫助較少。)

大型基本動作:1-6次

當我們在談論原始運動模式比如杠鈴深蹲,杠鈴硬拉,杠鈴卧推等時,我們應該強調一個優勢,那就是相比其它動作,它們可以讓我們舉起更多重量,是我們力量訓練的基礎。

由於這種動作的複雜性和多關節參與性,你會從大重量訓練中獲得巨大好處。

但這並不是說每次你練這三個項目都要使用極限重量(1-4次),越接近極限重量,技術錯誤的可能也就越大。你應該使用每組6-8次來訓練。

「大型基本動作+每組6-8次」的組合應該長期保留在你的訓練計劃里,因為對於形體運動員來說,這是最萬無一失的增長/保留肌肉量的訓練方法。

下面是一些重要的建議:

專註於動作質量,尤其是在你已經有幾年的訓練經驗之下。動作質量對你的健康,真實力量和恢復來說都是必要的。控制你的不良怪癖,學會扼殺欺騙動作的勢頭,讓每一次訓練都保證最好的姿勢,最佳的動作精度。這樣才能確保你的每一個訓練次數是真正有效的,否則上文說的全是廢話。

偶爾你要在計劃中降低杠鈴深蹲,杠鈴硬拉,杠鈴卧推三大項負重,給身體製造新鮮感,突破身體適應性。但這並不意味著你一定要將訓練次數提高到15-20次。

你可以依然把」總次數」控制在15-20次,不要一口氣全部做完,取而代之的是用更大的重量,做更多組數、減少休息間隔——每組做4-5次,通過多組數來達成15-20次總次數,同樣能給身體帶來新鮮感。

當你想測試自己的極限數據時,你需要放慢動作節奏來消除慣性,通過在嚴格姿勢下舉起的重量來確定極限,然後用這個嚴格的極限數據來調整自己日常計劃中的負重百分比。

例如,如果我當前的極限深蹲比較快速無控制,藉助下蹲的慣性能做到180kg,但是如果我使用4秒的下蹲速度,消除慣性卻只能做到150kg。

那麼我會毫不猶豫把150kg作為新標準。在今後的訓練中嚴格控制動作節奏,等我再達到180kg的時候,我必然已經更強壯了。

並不是說你要完全推翻自己以前的訓練方式,把自己經驗得出過的最佳次數都完全否定。

個人情況也是你需要考慮的關鍵,科學+經驗+直覺才能收穫最好的結果。

雖然每個人的神經系統和生理機能是不一樣的,但是本文給你列出了一些很好的衡量標準,它們適用於大部分人。如果你在健身房的效果並不理想,那麼你應該認真思考一下,動作質量真的完善了嗎?每組的訓練次數仔細斟酌了嗎?


首先,你練了多久了?

說句實話,分化訓練並不適合剛入門的普通健身群眾,分化訓練更適合那些靠藥物支持的健身人群。

分化訓練對於普通健身群眾來說就瞎練。

1、普通人群上班族,除了健身還需要花大部分精力去工作,學習。無法全心全意投入健身中

2、普通人群一天三餐有時候都保證不了,更不要說計算攝入量跟消耗量,食物比例。

3、就算上面2條你都能搞定,那麼,請問你有大量藥物支持你的分化訓練後的肌肉恢復嗎?

4、看清楚,不適合剛入門的新手!不是新手不能練。健身人人都想在最短時間內,獲得最大的效果。所以新手更適合5X5基礎三大項訓練方式,複合動作每次訓練不力竭,採用最大重量的72%來進行5X5的訓練方式練1天休1天,能讓更快速的恢復,進入下一次的訓練循環。

5、以上4條不是我的個人經驗,是根據SS這本書以及很多從教從事健身行業多年的大神總結出來的經驗。

什麼?你健身多年沒有聽說過5X5計劃?不好意思,那一定是我走錯頻道了


就比較好的有兩種分化

經典的推拉腿,如果改成四天的話,就變成上肢下肢,

即:上肢/下肢/休息/上肢/下肢/休息/休息

另一種是所謂正面背面分化,核心也是推拉分化,

正面包括:胸,肩(前束中束),股四,核心正面

背面包括:背,肩後束,臀大肌,股二,核心背面

訓練安排可以是

day1:卧推(高強度),肩推(中強度),深蹲(中強度),

day2:硬拉(高強度),背部訓練

休息

day4:深蹲(高強度),肩推(高強度),卧推(中強度)

day5:硬拉(中強度),背部訓練

休息

休息


所有都是你以為,你認為,你覺得。

多鍛煉鍛煉,你現在就是體力不夠支撐鍛煉的強度,多進行一兩個月訓練體力慢慢就上來了

至於你所謂的恢復。沒有那麼真實哪怕三天一循環中途也有72小時的恢復。

完全看個人。完全看個體


胸三頭 肩 背二頭 腿 一周每個肌群練一次就好 別心急 提高訓練質量和飲食質量。有健身方面的問題可以加我的(企)鵝:100901218


推薦閱讀:

請問健身的時候每天飲食熱量有盈餘,但是蛋白質攝入不足,還能否增肌?
增肌,要學會操縱身體里的水
180身高160斤應該先刷脂肪還是直接增肌?
關於增肌攝入能量的比例如何確定?
最強彈跳教練到底有多牛!膝蓋請收好!

TAG:健身 | 增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