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朋友,慢慢習慣了孤獨怎麼辦?
初高中時專註於學習,基本不和人說話。
很熟的人對我評價都很好,但是沒有幾個。現在上大學了,更是天天一個人。渴望改變,但慢慢的也就習慣了。感覺自己還不錯啊,就是沒有和人深入了解啊,怎麼辦呢?
這種孤獨對於提升自己沒有多大幫助。在隨著環境的改變,我們需要建立新的人際關係,而不是只去和老友保持聯繫。尤其在大學裡,不能只去懷念過去,一定要融入到現在的環境。
在大學裡人際關係很少,大多數是因為有那麼點自卑,覺得這兒不如人家那兒不如人家或者自己沒有多帥之類的心理,尤其是高中不太活躍剛進大學新生,很容易因為這樣的心理而放棄參加一些社團,集體活動,競選之類活動。根據問題,如果是新生,建議參加一些社團,最好能當個幹事,這樣就有一個集體,而且學長學姐也會很好的建議,慢慢就有了人際關係。在大一,一般課程相對來說都比較輕鬆,水課多,要去多多去嘗試,而且參加社團是比較輕鬆的,但是數量不要太多,兩個就夠了。如果不是新生,可以向人際關係好的學習,觀察他們是怎麼處理與別人的關係,說話啊,待人啊,處理事情啊之類的,一定要學著大方一點,與別人大大方方的分享比自己去吃真的更自然。集體活動在不影響學習時就一定要參加,多讀書。這時一定要重視學習,一定要重視學習,一定要重視學習。逐漸就不會迷茫,就會有提升。
這只是我的一點小小的心得,歡迎大家來討論。
孤獨才是你永遠的朋友。
大學之後,我也挺孤獨的~因為,我的好朋友們都在復讀~有幾個也直接上班了,還有就是在外省了,很遠的地方~其實剛開始真的很孤獨~感覺同學之間,室友之間,都沒有親密的感覺~加之,正常情況下,我比較慢熱,所以,很長一段時間,我都不怎麼說話……感覺,我離那個活潑開朗的我,越來越遠~上大學沒有提升自己反而讓自己變得沉默寡言,不善言辭了~我覺得我得改,所以,漸漸地,很自然的融入了集體~參加活動……都挺好的,但我是很受不了,那種室友之間形影不離的感覺,最近陷入了這個怪圈~唉 想辦法逃走啊
還等50多天,我的小夥伴們就滿血復活回歸啦~幸福……(希望題主早日找到與自己志同道合的人)
低質量的社交不如高質量的獨處這句話都被說爛了,但是是真理啊我和題主一樣,初中高中專註於學習,身邊的朋友總是那麼一兩個,到了大學以後,那唯一的一兩個朋友也不在身邊了,然後覺得吧這樣不行,一定要廣交朋友!!要成為一個社交小能手!飯堂的阿姨,電工房的蜀黍都要成為我的朋友!於是開始逼著自己做一些以前自己不太會做的事情,確實有一段時間朋友很多,走在路上打招呼都打不過來,但是後面久了之後發現氣死自己並沒有很開心,反而每一段友情你都想真心去維護,可是沒有那麼多精力的,而且有的時候,你想真心去交的朋友,人家並不想跟你交真心,這時候就會很失落。獨處的時候才能認真地思考,你會發現有很多時間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努力提升自己,去結交更高質量的朋友,不是酒肉朋友,而是真的可以幫助你的朋友。有些人,點頭之交就夠了。
不要排斥孤獨……因為孤獨是生命的禮物
但也不要喜歡上孤獨……因為外面的世界真的比你以為的要精彩許多。
同時,孤獨也是一種奠基,幫你塑造更好的自我,讓你以更好的姿態,去遇到一群真正理解你,喜歡你的人們。
平常也可以多找一些可以鍛煉自己社交能力和口才的事情去做,雖然孤獨是生命中不可多得的禮物……但不能讓自己因為孤獨而脫離人群。
嘛~大概是這樣吧#^_^#
朋友不能永久的陪著你 習慣了孤獨也並沒有什麼關係但最好還是交三五好友 平時能有人陪你說說話
習慣孤獨?你會來問這個問題說明你內心深處還是很渴望朋友的
性格已成,時間會告訴你一切的
目錄
導言 學會如何去愛
一、掌握愛的藝術
二、愛情有哪些要素
三、唯有愛能克服孤獨
四、愛的養成
五、愛的對象
六、愛情在當今西方社會中的消亡
七、愛的實踐
導言 學會如何去愛
每個人都可以問問自己:你真的懂得愛嗎?你擁有愛的能力嗎?你所理解的真正的愛是怎樣的?
如果你覺得只要無怨無悔地付出,投入全部身心,就能獲得愛,那麼你就錯了。本書首先要顛覆所有人對愛的想像:愛情不是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而是一種與人的成熟度相關的感情。
這本書還講了不懂愛的可怕後果:如果不努力發展自己的全部人格並由此達到一種創造的傾向性,那麼每種愛的試圖都會失敗;如果沒有愛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謙恭地、勇敢地、真誠地和有紀律地愛他人,那麼你在自己的愛情生活中也永遠得不到滿足。
本書認為,愛不僅僅是狹隘的男女之愛,也並非通過磨練增進技巧即可獲得。愛是人格整體的展現,要發展愛的能力,就需要努力發展自己的人格。
愛是一門藝術。
一、掌握愛的藝術
1.兩種愛情假設
關於愛情,有兩種假設。
一種認為愛是一門藝術,想要掌握這門藝術的人,需要學習相關知識並努力實踐;另一種則認為愛僅僅是一種偶然產生的令人心曠神怡的感受,只有幸運兒才能「墮入」情網。
本書以第一種假設為基礎,當然,大多數人毫無疑問是相信第二種的。但這並不意味著人們認為「偶然」得到的愛情無關緊要,相反,人們嚮往愛情,追求愛情,關於愛的影視劇、小說、歌曲久盛不衰。當你靜靜等待著屬於自己的緣分從天而降時,本書告訴你:你可以學會去愛。
2.三個愛情誤區
為什麼大多數人認為愛情無需學習?有三個原因:
(1)大多數人認為愛情首先是自己能否被人愛,而不是自己有沒有能力愛的問題
持這一想法的人總在想:我會被人愛嗎?我如何才能值得被人愛?為此,男男女女會竭力提升自己的魅力,或依靠名利地位,或依靠美貌「顏值」,或讓自己人品高尚……
事實上,大多數人所理解的「值得被人愛」無非是贏得人心和對異性有吸引力這兩種傾向的混合物而已。
(2)人們認為愛的問題是對象問題,而不是能力問題
如果你對「緣分未到」、「我還在等對的那個人出現」這樣的話不陌生,那就意味著你身邊有人深信:愛本身十分簡單,困難在於找到愛的對象或被愛的對象。
首先,這樣的看法來源於現代社會的發展。二十世紀以來,自由戀愛的新方式,衝破了以往門當戶對的婚戀觀。人們追求浪漫的愛情,愛的對象變得越來越重要。
其次,人與人之間的愛情關係,遵循同控制商品和勞動力市場一樣的基本原則(作者弗洛姆作為法蘭克福學派的成員之一,對現代工業社會持批判態度)。人們在選擇對象時,往往是以權衡對方及本人的交換價值為前提。決定要不要與一個人發展戀情,就像做一筆交易,要考慮對方值不值得我追求,也要考慮自己的實力,猜想對方會不會看上自己,如果找到在「市場上所提供的最合適的對象」,人們就決定交往(相親似乎是這一觀點的有力證明)。
(3)人們不了解「墮入情網」同「持久的愛」這兩者的區別
兩個原本陌生的人,當他們之間似乎摩擦出「愛」的火花,二人突然決定與對方融為一體時,他們感覺最美妙的愛情降臨了。但這種「男女之間突如其來的、奇蹟般的親密」就其本質來說不可能持久。最後的結局往往是,在生活的瑣碎、無聊中,在雙方不可避免的分歧中,原本燦爛奪目的愛情變得黯然失色甚至面目可憎。
事實上,人們往往把這種如痴如醉的、著迷、瘋狂的愛戀看作強烈愛情的表現,實際上這只是證明了這些男女過去是多麼寂寞。
總結
正因為人們總是進入以上三個誤區,所以太多的人如飛蛾撲火般投入愛情,最後卻傷痕纍纍。再也找不出一種行為或一項行動像愛情那樣,以如此巨大的希望開始,又以如此高比例的失敗而告終。人們總是遭受愛情的挫折,卻很少努力學習如何去愛。
愛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們應該認識到愛情是一門藝術。要想學會愛,就得像學其他的藝術,如音樂、繪畫等一樣付出努力,既要掌握理論,又要付諸實踐。
二、愛情有哪些要素
1.不是所有關係都是愛情
並不是所有解決生存問題的方式都是愛情,愛情是對人類生存問題的成熟回答。那些不成熟的形式,我們稱之為共生有機體。共生有機體結合分為兩種:
(1)消極形式是受虐癖,有受虐癖的人讓對方成為保護者,保護者就是他的生命,沒有保護者他就無法生存;
(2)積極形式是施虐癖,就是通過把另一個人變成他自己的一部分而擺脫孤獨,他吞併他的崇拜者,從而使自己身價百倍。
2.愛情首先是「給」,不是「得」
共生有機體結合的對立面就是成熟的愛情,那就是在保持自己完整性和獨立性的條件下,也就是保持自己個性的條件下,與他人合二為一。愛情可以使人克服孤寂和與世隔絕感,但同時又使人保持對自己的忠誠,保持自己的完整性和本來的面貌。
愛情是一種積極的而不是消極的情緒,是人內心生長的東西而不是被俘虜的情緒。愛情首先是「給」,而不是「得」。
3.沒有生命力就是沒有創造愛情的能力
什麼是「給「?有以下誤解:
(1)一個性格還沒有超越接受、利用或者貪婪階段的人對「給」的理解,就是把「給」解釋為放棄、被別人奪走東西或作出犧牲。
(2)一個「重商主義」的人認為的「給」一定要通過交換,只有「給」而沒有「得」對他來說就是欺騙。
(3)非創造性性格的人,會認為「給」是一種被別人拿走東西的感覺。
(4)還有些人把「給」看成一種自我犧牲的美德,正因為「給」是痛苦的,所以應該這麼做。「給」比「得」好這一準則,就是意味著寧可忍受損失也不要體驗快樂。
有創造性的人,對「給」的理解完全不同,他們認為「給」是力量的最高表現,恰恰是通過「給」,我才能體驗到我的力量、我的富裕、我的活力。「給」比「得」帶來更多的愉快,這不是因為「給」是一種犧牲,而是因為通過「給」表現了我的生命力。
真正的「給」有多種表現形式:
(1)男子性行為的最高峰就是一種給的行為。他把性器官交給女子,在達到性高潮的一剎那,他把精液給予對方。女子也交出自己,她打開通向女性內部的大門。
(2)在物質世界範疇,給是財富。不是說擁有財物的人都是富裕的,而是說給予他人東西的人才是富裕者。害怕受到損失的吝嗇鬼,不管擁有多少財產,他都是一個貧窮和可憐的人。
(3)在人與人之間的範疇,一個人可以把他內心有生命力的東西給予別人。他應該同別人分享他的歡樂、興趣、理解力、知識、幽默和悲傷。通過他的「給」,他豐富了他人,也提高了自己的生命感。
在人與人之間,一個人的「給」並不是為了「得」,但是通過他的給予,不可避免地會在對方身上喚起某種有生命力的東西。因此,他的「給」同時包括了使接受者也成為一個「給」的人,而雙方都會因為被喚醒了內心的某種生命力而充滿快樂。這一點表現在愛情上就是:沒有生命力就是沒有創造愛情的能力。
有沒有能力把愛情作為一種「給」的行為,取決於人的性格發展。而獲得這一能力的先決條件,是人要有一種佔主導地位的創造性傾向。擁有創造性傾向的人,會克服他的依賴、自戀以及強迫他人的要求,並能找到對自己的人性力量的信賴以及達到目的的勇氣。
4.愛情的其他要素
「給」,只是愛情的積極性的要素之一。其他要素還包括:關心、責任心、尊重和認識。
關心:愛情是對生命以及我們所愛之物生長的積極的關心。如果缺乏這種積極的關心,那麼這只是一種情緒,而不是愛情。
在母愛中關心的要素表現得最為突出。如果有一個母親拒絕給孩子餵食、洗澡和關心他身體的舒適,那麼無論這位母親如何強調她對孩子的愛,也不會有人相信她。
責任心:今天人們常常把責任心理解為是義務,是外部強加的東西。但是責任心這個詞的本來意義,是一種完全自覺的行動,是人們對另一個生命表達出來或尚未表達出來的願望的答覆。
這種責任心在母子關係中的主要表現是,對孩子生理上的要求的關心。這種責任心在成人之間也包括關心對方的精神需求。
尊重:尊重別人不是懼怕對方,是有能力實事求是地正視對方和認識他獨有的個性。尊重就是要努力地使對方能成長和發展自己,尊重絕無剝削之意。如果愛情沒有尊重,那責任心就很容易變成控制別人和奴役別人。
如果我愛一個人,就應該接受他本來的面目,而不是要求他成為我希望的樣子。他應該以他自己的方式去成長、發展,而不是服務於我。
認識:人們只有認識對方、了解對方,才能尊重對方。如果不以了解為基礎,關心和責任心都會是盲目的,而如果不是從關懷的角度出發去了解對方,這種了解也是無益的。
了解的方式多種多樣,作為愛情要素之一的了解,是要深入事物的內部,而不是滿足於一知半解。只有用他人的眼光看待他人,讓自己的興趣退居第二位,才能了解對方。
比如:我知道這個人在生氣,但他自己不表露出來,我可以進一步地去了解他,然後就知道他很害怕和不安,他感到孤獨和受到良心的譴責。他的生氣只是他內部更深的東西的反映,這時我眼中的他不再是一個發怒的人,而是一個處在恐懼和惶恐不安之中的受苦的人。
了解還有一個作用,就是認識「人的秘密」。生命從其純生物的角度看,是一個奇蹟和秘密。我們想認識自己,但儘管做了一切努力還是不認識自己;我們想認識他人,但我們還是不認識他們。我們越深入我們生命的深處或另一個人生命的深處,我們離認識生命的目標就越遠。
有兩種途徑可以認識「人的秘密」:
其一,擁有掌握對方的全部權力,利用權力隨心所欲地支配他。在孩子身上經常看到使用這種方法,孩子隨手拿起一樣東西,把它弄壞,以便認識它。比如他抓到一隻蝴蝶,就很殘忍地把它的翅膀折斷,其動機就是希望認識蝴蝶的秘密。
其二,通過愛情。愛情是積極深入對方的表現。只有愛情才能給我們知識,在結合過程中,我們找到了自己,認識了對方,發現了人。
總結
(1)關心、責任心、尊重和認識是相互依賴的,在成熟的人身上可以看到這些態度的集中表現。成熟的人就是能夠創造性地發揮自己力量的人。
(2)愛情除了克服人的孤寂外,還有一個更具生物性的要求——陰性和陽性的結合。男子和女子只有在陰陽兩極結合中,才能找到內心的統一。陰陽兩極也是人與人之間產生生產力的基礎。
兩性之間的性吸引力僅僅只有一部分是以消除生理上的壓力為動力的,更主要的動力是兩性都有同另一個性別相結合的要求。
三、唯有愛能克服孤獨
1.了解人生存的問題
要了解愛,必須要了解人,以及人的生存所面臨的問題。因為愛是針對人類生存問題的答案。
關於人:人之所以能夠生存,總的原因在於人超越了動物界,脫離了自然。關於人本身,還需要知道:A.人一生下來,立刻面臨一個未知的世界。人只了解過去,對未來,除了知道要以死亡告終外,一無所知。B.人擁有理智。C.孤獨不可避免,孤獨感是每種恐懼的根源。
結論:人類無法逃避孤獨,無論在什麼時代,擁有何種文化,人總要面臨同一個問題:如何克服孤獨感?
2.克服孤獨的三種手段
(1)縱慾
縱慾是指藉助於毒品、性、酗酒等手段,達到自我恍惚的狀態。縱慾有三個特徵:方式很強烈,需要全身心投入,而且需要不斷重複。
效果:縱慾的效果只能持續很短的時間,並且不能克服由孤獨產生的恐懼感,其結果只能是越來越孤獨。
(2)與他人保持同一性
無論過去還是現在,人克服孤獨感最常用的方法是,通過同一組人的習慣、風格和看法保持一致來達到同其他人的結合。
歷程:上述結合是一個發展的過程,從最早的由血緣關係相近或者生活在一起的人組成,逐漸演變成一個政治體、國家或教派。在結合過程中,參加者為了使自己屬於這一組人而失去了大部分個性。因為這些人存在這樣一種邏輯:如果我與他人的感情、思想一致,我的衣著、習慣和看法都向這一組人的楷模看齊,就不會再經歷可怕的孤獨。
成因:人們對於消除個性的渴望,與工業社會中發展出來的「平等」概念密切相關。在資本主義社會,「平等」指的是失去個性的人的平等,是做同樣的工作,尋求同樣的享受,讀同樣的報紙,有同樣私下感情的人的模式。
人們並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個性正在喪失,他們生活在一種幻覺中,以為自己是按照個人的意願行事,是經過大腦的思考形成自己的看法。至於為什麼他們的觀點與大多數人吻合,那純粹是因為巧合。
效果:通過同一化達到人與人的結合既不是強烈的,也不是激烈的過程,而是按照一個刻板的公式十分平靜地進行的。然而這不足以緩和對孤獨的恐懼感,今日的西方社會酗酒、吸毒、自殺泛濫成災,表明了這一方法的效果是有限的。但是,這種方法也有一個優點:那就是具有持久性,並且不會衝動一時。此外,同一性還可以減輕恐懼感,工作和娛樂的循環交替也起同樣的作用。
(3)創造性的勞動
無論是藝術家還是手工業者,在每一種創造性的勞動中,創造者同他創造的物質都達成一致。舉例來說,無論是木匠做一張桌子,還是金匠打一件首飾,無論是農民種田,還是畫家作畫,他們在每一種創造性的勞動中,使得自己和創造對象合二為一。
這種創造性的勞動,只適用於自己計劃、進行並能看到成果的勞動。而在一個職員、一個流水作業線上的工人的現代化工作程序中,幾乎不存在勞動的這種特性。
總結
以上三種手段,都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孤獨感問題。因為,通過創造性的勞動達到的統一是人與物質的統一,不是人與人之間的統一;通過縱慾的統一是暫時的;通過同一組人消除個性而達成的統一,僅僅是一種假統一。
要想真正和全面地解決人存在的困境,必須要在愛中實現人與人之間的統一。實現人與人的結合,是人內心最強烈的追求,是一股把人類、部落、家庭和社會集合在一起的力量,沒有愛,人類一天也不可能生存。
四、愛的養成
1.嬰兒出生後經歷的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自戀
嬰兒在出生後的一段時間內,同他出生前沒有多大區別:他不能辨認物體,沒有意識到自己和身體之外世界的存在;他只需要溫暖和食物,卻無法辨認出他們與提供溫暖和食物的母親之間的差別。
母親對嬰兒來說就是溫暖,就是食物,是嬰兒感到滿足和安全的快樂階段,這一階段用弗洛伊德的概念說就是自戀階段。
第二階段:被人愛
如果孩子不斷生長、發育,他便開始區別自己的渴、能餵飽肚子的乳汁、乳房和母親。他會慢慢學會叫物體的名字,學習如何對待這些物體,也開始學習同人打交道。
如果他吃東西,母親就微笑;如果他哭,母親就把他抱起來;如果他消化好,母親就稱讚他。這些經歷凝聚並互相補充為一種體驗,那就是我被人愛。我被人愛是因為我是母親的孩子;我被人愛是因為我孤立無援;我被人愛是因為長得可愛並能贏得別人的喜愛。
簡而言之,我被人愛是因為我有被人愛的資本,我被人愛是因為我是我。
第三階段:愛別人
八歲以下的兒童還不會愛,他對被愛的反應是感謝和高興。但是,他們在這一階段會出現一種新的感情——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喚起愛:孩子第一次要送給父母一樣東西,寫一首詩,畫一張畫等等。
他關於愛的觀念第一次從「被人愛」變成「愛別人」、「創造愛」。雖然從愛的最初階段到成熟階段還會持續很多年,但他最終會克服他的自我中心階段。通過愛,他就從他的由自戀引起的孤獨中解脫出來,開始體驗到關心他人的樂趣,並能感覺到由愛喚起的力量。
2.母愛與父愛
母愛:
母愛是一種祝福,是和平,人們不需要去贏得它,也不用為此付出努力。母愛就其本質來說是無條件的,母親熱愛新生兒,並不是因為孩子滿足了她什麼特殊的願望,符合她的想像,而是因為這是她生的孩子。母愛的體驗是一種消極的體驗,這種愛不僅不需要用努力去換取,而且也根本無法贏得。
在人沒出生以前,跟母親的關係最密切,那時懷孕的婦女和胎兒既是一體又是兩體。這種關係在嬰兒出生以後並沒有太大的改變,在母親體外生活的嬰兒,還是幾乎完全依賴於母親。
後來幼兒開始學走路、說話和認識世界,這時同母親的關係就不再像以往那麼緊密,而與父親的關係開始重要起來。
父愛:
母親是故鄉,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而父親不體現任何一種自然資源。
父親雖然不代表自然世界,卻代表著人類生存的另一個極端,即代表思想的世界,人所創造的法律、秩序和紀律等事物的世界。父親是教育孩子、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的人。
父愛是有條件的愛。父親的原則是:我愛你,因為你符合我的要求,因為你履行你的職責,因為你同我很像。
父愛有消極的一面,必須靠努力才能贏得,在辜負父親期望的情況下,就會失去父愛。父愛也有積極的一面,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去贏得這種愛。父愛的本質是:順從是最大的道德,不順從是最大的罪孽,不順從者將會受到失去父愛的懲罰。
母愛與父愛的區別:
母親的作用是給予孩子一種生活上的安全感,而父親的任務是指導孩子正視他將來會遇到的種種困難。在六歲左右,孩子就需要父親的權威和指引。父愛會使孩子對自身的力量和能力產生越來越大的自信心,最後成為自己的主人,從而脫離父親的權威。
一個成熟的人最終將同時擁有母親和父親的良知。如果他只發展父親的良知,那他會變得嚴厲和沒有人性;如果他只有母親的良知,那他就有失去自我判斷力的危險,就會阻礙自己和他人的發展。
如果人能夠從同母親的緊密關係,發展到同父親的緊密關係,以致最後能將兩種關係綜合起來,就標誌著人的靈魂健康和達到成熟。
五、愛的對象
愛不是一個人同某一個人的關係,而是一種態度,這種態度決定了一個人同整個世界的關係。如果一個人只愛他的對象,而對其他人無動於衷,他的愛就不是愛,而是一種更高意義上的自私。
然而,大多數人都認為愛情取決於對象,他們不把愛情看作一種積極的行動、靈魂的一股力量,他們認為只要找到愛的對象就行。
依據愛的對象不同,愛可分為:博愛、母愛、性愛、自愛、神愛。
1.博愛
一切愛的形式都以博愛為基礎。博愛就是對所有人都有一種責任感,關心、尊重和了解他人,也就是願意提高他人的生活情趣。博愛是對所有人的愛,這種愛沒有獨佔性。
博愛的基礎是認識到我們所有人都是平等的:人與人之間在才能、智力和知識上的差距微不足道。博愛是同等人之間的愛。軟弱的人愛自己的主子,因為他靠主子為生;孩子愛自己的父母,因為他需要他們。這些都不叫博愛,只有當我愛那些與我個人利益無關的人時,才叫博愛。
2.母愛
母愛是對兒童的生活和需求作出的毫無保留的肯定。這種肯定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必須關心幼兒,並對其成長負有責任;另一方面就是要使孩子熱愛生活,要使他感到活著很好。
母親對孩子的影響無論怎樣高估都不為過。母親和孩子的關係就其本質來說,是兩個不平等人之間的關係。在這種關係中,有一個人需要幫助,另一個人給予這種幫助。基於母愛忘我無私的特點,母愛一直被看作是愛情的最高形式。
雖然對母愛的動機有多種解釋,但最重要的動機是母親「超越自己」的追求。滿足這一追求最基本的途徑,就是母親對自己創造物的關懷和愛。在孩子身上,母親超越了自我,她對孩子的愛使她的生活產生新的意義。
但是,孩子必須長大,必須脫離母親,成為一個完整獨立的生命。母愛不僅應該允許這一分離,還應該促成這一分離。
3.性愛
博愛是同等人之間的愛,母愛是對需要幫助的人的愛,它們的共同點是:愛不屬於一個人。性愛同這兩種類型不同,它要求完全徹底地實現合二為一,要求自己同他人完全融合。
性愛是專一的,不是包羅萬象的,卻最能迷惑人。關於性愛,有三種看法:
第一,將性愛同「墮入情網」混為一談。此種情況下,兩人間的隔閡突然消失了,但這種感受註定短命。因為當陌生人迅速成為「親密的人」時,他們只了解彼此的表面,沒有深入內心。
第二,將性愛當成克服人與人隔離的方法。克服隔離的途徑有很多,包括講述生活、敘述希望、談論夢想、表達憤怒等。但是,包括性愛在內,上述這些「親密」會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消失,然後人們要在另一個陌生人身上尋求愛。新的愛情經歷又會十分強烈和幸福,然後又逐漸消失。於是希望得到新的愛情,並幻想新的愛情會與以前完全不同。
第三,多數人將性愛同愛情聯繫在一起。愛情毫無疑問會引起性愛,如果有愛情,性愛就不會帶有野心和慾望,而是充滿了溫柔;如果沒有愛情,性的吸引力會在瞬間造成兩者結合的幻覺,但這之後留下來的只有陌生的感覺——他們不是覺得羞愧,就是相互憎恨。
性愛的獨佔性:
性愛具有一種博愛和母愛都不具備的獨佔性。性愛的獨佔性表現在我只同一個人在靈魂和肉體上融為一體。
從根本上來看,愛情是有意志的行為,是人作出的一項把全部生命交付對方的決定。愛一個人不僅是一種強烈的感情,而且也是一項決定、一種判斷、一個諾言。如果愛情僅僅是一種感情,而不同時是一種判斷和一項決定,那愛一輩子的諾言也許很快就會消失。
依照這一立場,很多人或許會得出下列結論:不管婚姻是別人撮合的還是自行決定的,一經締結,意志應該能夠保證愛情的繼續存在。這種觀點當然不對,雖然我們所有人能從博愛角度出發愛每一個人,但對於性愛來說,要求對方是特定的、獨一無二的。因此,認為夫妻關係不好應該馬上解除婚姻,以及任何情況下都不允許解除婚姻,這兩種觀點都是錯誤的。
4.自愛
自愛常常被人誤解。人們把愛別人視為理所當然,卻普遍認為愛自己是罪惡的。人們認為不可能像愛自己那樣愛別人,因此自愛就是利己。在西方思想中這個觀點由來已久,加爾文把自愛看作是一種「瘟疫」,弗洛伊德說自愛就是自戀。
在弗洛伊德看來,愛情是性慾的顯現,因此愛別人和自愛是相互排斥的。這是錯誤的,原因在於,如果把他人當作人來愛是美德而不是罪惡,那麼愛自己也應該是美德,因為我也是一個人,關於人的一切概念都與我有關。聖經中「愛他人如同愛己」的說法,說明了對自己完整性和獨特性的尊重,愛我同愛另一個生命,是緊密相連的。
利己者只對自己感興趣,他們體會不到「給」的愉快,而只想「得」。利己者總是按照對自己是否有利的標準,來判斷一切人和事物,他們沒有愛的能力。
利己和自愛絕不是一回事,實際上互相矛盾。利己者缺乏對自己的愛和關心,表明了內心缺少生命力,容易感到空虛和失望。利己者看上去似乎非常關心自己,實際上只是試圖掩飾自己缺乏愛的能力。
5.神愛
在所有的信神宗教中,神體現最高價值,體現至善至美。
宗教有父系和母系兩面:父系的一面就是讓我像愛一個父親那樣愛神,我應該相信神是正義和嚴格的;母系的一面就是我愛上帝如愛母親一樣,不管我如何貧窮、卑微、犯有多少罪孽,母親將永遠愛我。
一個真正有宗教信仰的人,他愛神應該盡量做到謙恭,神對他來說象徵著他所要追求的愛、真理和正義。
在西方宗教中,對神的愛就是相信神的存在,相信神的正義和神的愛;在東方宗教中,對神的愛是一種對愛的強烈感情體驗,這種體驗同生活中的每一種愛神的表現不可分割。
對父母的愛和對神的愛之間存在一致性。孩子一開始感到自己弱小無力,需要包羅萬象的母愛。然後孩子開始轉向父親,父親成了他思想和行動的準則。在全面成熟階段,人從母親和父親的權力形象中解放出來,他成為了自己的父親和母親。
對神的愛不能脫離對父母的愛。但是,如果一個人不能超越他同母親的聯繫,或者繼續依賴一個懲罰或讚賞他的父親,那他也不可能發展對神的成熟的愛。他的信仰只可能是早期階段的信神形式,他體驗到的神,不是一個能保護他的母親,就是一個賞罰分明的父親。
六、愛情在當今西方社會中的消亡
1.人與人之間的陌生性
如果愛情是指具有創造性和成熟性格的人的一種能力,那麼由此可以得出結論:每一個在特定社會生活的人,他愛的能力取決於這一社會對這個人性格的影響。
然而,現代資本主義社會需要的人,一方面能感覺到自己是自由和獨立的,並相信自己不屈服於任何權威、原則和良心;另一方面他們又準備執行命令,完成別人交給的任務,服服帖帖地進入社會這部機器中去。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從本質上來看是陌生的,是自動機器之間的關係,其安全感的基礎就是要想方設法靠攏一群人,在思想、感情和行動上同這一群人保持一致。雖然每個人都努力同別人接近,但實際上都是孤獨的,充滿了不安全感、恐懼感和負罪感。
2.現代人的幸福就是享受
西方文明提供了各種可能性,使人感覺不到孤獨。首先是人們每天都重複著千篇一律的、僵化的機械性工作,但是光靠這個還不行,因此人們就通過享受,通過娛樂工業提供的音樂、電影,以及通過不斷地購買新的物品去減少這種尚未意識到的絕望。
現代人很像英國作家阿多斯·赫胥黎在他的《美麗新世界》一書中描繪的那樣:「營養充分,穿戴講究,性慾得到滿足,但卻沒有自我,同他同時代的人也只有表面的接觸。」現代人的幸福就是享受,就是滿足消費和同一群人同化的要求。
3.愛情:從性生活滿足,到「結伴」思想
在這一異化了的結構中,人在愛情上的基本要求是「結伴」思想,這在婚姻中表現得尤為突出。在無數宣傳美滿婚姻的文章中,一對毫無摩擦的伴侶被奉為理想的結合。這樣的愛情和婚姻,實際上是保護自己免遭不可忍受的孤獨感的侵襲。在「愛情」中人們終於找到了避風港,兩個人結成用以反對全世界的同盟,卻把這種兩個人的自私看作是愛情和信賴。
強調結伴的精神,強調相互之間的寬容是一個比較新的發展。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那段日子裡起作用的是另一種愛情公式:愛情是性生活得到滿足的產物,如果男女雙方學會在性生活上使對方滿足,他倆就會相愛。
其實,與此相反的觀點才是正確的。愛情不是性滿足的結果,而是性的幸福。
4.愛情病理學
把愛情看作是性滿足的產物,以及把愛情看作是結伴思想,這兩種觀點是西方社會中愛情衰亡的兩種「正常」形式,是由社會決定並造成的愛情病理學。
造成愛情病理學的基本條件是,「相愛的」一方或雙方都牢牢地抓住父親或母親的形象,並把他以前對父親或母親懷有的感情、期待和恐懼,成年後都轉移到「所愛者」身上。
在這種環境下,這些人從來沒有超越兒童階段,成年後還在尋找兒童時代的聯繫,他們的感情生活始終是停留在兩歲、五歲或十二歲的階段,但他們的智力和社會能力卻符合他們的實際年齡。嚴重時,感情上的不成熟會破壞其社會生活;不嚴重時,則會對個人的親密關係造成影響。
愛情只能產生於這樣兩個人中間,這兩個人都從他們生存的圈子裡跳出來並互相結合,同時他們每個人都又能脫離自我中心去體驗自己。只有這種「中心體驗」才是人的現實,才是生活,才是愛情的基礎。這種愛情不是避風港,而是一種共同的努力、成長和勞動。
七、愛的實踐
今天,大多數人都希望別人給他們上「愛情課」,但事實上,愛情是一種個人的體驗,每個人只能通過自己並為自己得到這種體驗。因此,討論愛情的實踐問題只能是討論進行實踐的先決條件,也就是實踐的最初步驟。至於達到目的的最終步驟,都得由每個人自己去做出。
1.實踐愛的藝術需要三個步驟
(1)紀律。如果沒有紀律,只是憑一時的「興緻」去行事,這也許會成為使我感到愉快的一種嗜好,但我永遠成不了大師。這裡所指的紀律,不是實踐一門特殊藝術所要求的紀律,如每天要堅持練習幾個小時,而是貫穿人的一生的紀律。
(2)集中。集中是掌握藝術的一個必要條件。但是在我們這個社會裡,集中比自我紀律還要罕見,我們的文化已經導致一種非集中的、分散的生活方式。人們往往同時干幾件事:看書、聽收音機、談話、抽煙、吃飯和喝酒。人成為消費者,張開大嘴坐著,貪婪地吞下一切東西:畫片、燒酒和知識。大多數人已經不會一個人安靜地坐著,不說話、不抽煙、不看書和不喝酒。他們很快就會變得不安起來,他們一定要動嘴或者動手。
(3)耐心。我們整個工業系統提倡的是耐心的反面,那就是要快。所有的機器都是為了達到快的目的:汽車和飛機把我們很快地送到預定的地點。這裡有重要的經濟原因,但這也體現了人的價值原是由經濟價值所決定。現代人認為,如果他不很快地處理事情,就會失去時間,可是,他並不知道如何利用他由此贏得的時間。
此外,學習愛的藝術還必須要有興趣。如果對一門藝術沒有興趣,那沒有一個學徒會學這門藝術。他最多成為一名業餘能手,但不可能成為大師。
在談及學會一門藝術時,一開始人們必須學會許多其他的、而且看起來經常是同這門藝術無關的東西,然後才開始學習這門藝術。木匠學徒要先學會刨木頭,學鋼琴的人要先練習音階,而學習禪宗射箭的人則要先練習呼吸。在實踐愛的藝術上,意味著所有想成為大師的人應該把在生活的每一個階段訓練紀律、集中和耐心,作為實踐愛的藝術的開端。
2.如何訓練紀律和集中
(1)如何訓練紀律。最重要的是不要把紀律看作是外部強加的東西,而應該成為自我意志的體現,應該感到這是一種愉快,並且逐漸習慣於一種生活態度。西方人認為紀律必會使人難受或不適,紀律只有達到這種效果,才是「有用的」。但是東方人很久以來就認識到,對身心有益的東西必定使人舒適,即使開始的時候需要克服一定的阻力。
(2)如何訓練集中。生活在我們的文化中的人很難做到集中,因為我們的全部文化似乎都是為了「分散注意力」和反對培養集中的能力。其實,做一些簡單的練習就能幫助我們集中,譬如:輕鬆地坐著,把眼睛閉上,努力使自己的眼前出現一片白色,並排除一切干擾自己的畫面和念頭,然後可試著觀察自己的呼吸。除這些練習外還要學會專心做一切事:專心聽音樂、看書、談話或欣賞圖畫。如果專心地干,那麼幹什麼就無關緊要了。
集中意味著要完全地在現時生活,而不是趕著這事想那事。那些相愛的人應當首先練習集中,他們必須學會親近對方並向對方開放,而不是相互迴避。集中還要求對自己要保持清醒。譬如在感覺到累或者消沉的時候,不應該聽之任之和用隨時可以撿來的消沉的想法去加劇這種感受,而應該問問自己:到底發生了什麼?在所有情況下,必須要覺察內心的活動,而不是用各種借口為自己辯護。
3.掌握愛情的藝術還需要其他特殊條件
(1)克服自戀。自戀傾向是人的一種態度,具有這種態度的人體驗到的現實只是內心活動,主要是他們自己的貪婪和恐懼,對他們來說,外部世界的現象本身是不現實的,只有對他們有利或者威脅他們的事物才有意義。
(2)保持客觀性。客觀性就是對人和事物持開放的態度,能實事求是地看待事物。能進行客觀思考的能力就是理智,以理智為基礎的感情是謙恭。有無客觀性和理智是學會愛的藝術的一個關鍵性條件,人們應該對所有與自己有所接觸的人都能保持客觀和理智。
(3)要以信仰為基礎。要區別合理的信仰和非合理的信仰。非合理的信仰是指服從一種非理性權威的信仰,比如信仰一個人或者一種思想。合理的信仰是指紮根於自己思想或感情體驗的一種堅定的信念。合理的信仰首先不是信仰什麼東西,而是一種確認,這種確認是建築在自己真實經歷上的堅定的信念。
(4)積極的活動。積極的活動指人的內在的積極性,創造性地運用自己的力量。在思維、感覺、看和聽的活動中保持清醒、警覺和開放的狀態,是學會愛的藝術必不可少的條件。愛的能力只能通過創造性的和積極的態度獲得。
總結
有關愛的藝術的討論不能局限於個人範疇,它同社會範疇不能分割。如果愛意味著是對每一個人有一種關愛的態度,那麼愛必須不僅僅出現在我們對自己家庭和朋友的關係中,也必然能在同與我們的工作、職業有關的人的關係中找到。
要使人具備愛的能力,就一定要把人的發展看作是社會的最高目標。經濟應該為人服務,而不是相反。正如馬克思所說,當個人的全面發展成為所有人的全面發展的條件時,愛情才會成為一種重要的社會態度。
如果愛情確實是對人類生存問題的唯一令人滿意的回答,那麼排斥愛情發展的每一個社會,最終都要因其對抗人的基本要求而衰亡。
我們談愛情,不是在「說教」,而是因為我們談的是存在於每個人本質之中的最深的要求:分析愛情的本質,是因為今天已經很少有人能體驗到愛情。批評造成這一現象的社會條件,則是相信愛情能從一種零星出現的個別現象,發展成為普遍的現象。
謝邀,習慣就習慣唄,沒什麼大不了的。要看你自己了,孤獨本來就是不可避免的。
一個人也過的精彩一點。你總會等到幾個高質量的,喜歡你,你也喜歡的朋友。他們才是你的財富。無關緊要的人,別亂容。
人際關係順其自然,平復自己內心,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怎麼說呢,孤獨不可怕,只要自己不感覺空虛。
謝邀
其實我自己本身很喜歡一個人的時間 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任何事 大部分時候看書和電影 換了陌生地方工作以後 健身吃火鍋 看電影都是自己一個人去 其實你習慣了孤獨以後會愛上孤獨的 而且很多時候跟沒有共同話題的所謂朋友在一起是痛苦的 要珍惜這段孤獨的時光 一個人就是全世界啊
自己感覺不錯就好呀如果真想改變就嘗試改變一下最重要的是首先認識和接受自己
孤獨也沒什麼不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