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飛速發展的情況下,如何認識物質與意識的關係?
對於人工智慧發展的展望,有兩種意見:
一是認為通過人工智慧技術可以讓一堆物質產生意識。二是認為人工智慧技術不可能讓一堆物質產生意識。
為了判斷是否產生了意識,就必須有標準,這又產生兩個互相關聯的問題:一是如何定義意識;二是如何判斷某物有意識。
關於定義和判斷又可分為三種情況:第一種是將意識定義為某種可觀測到的現象,那麼就可以通過觀測到的現象來判斷是否產生了意識,比如某種符號反饋(圖靈測試),動作或物理參數變化(電磁強度,壓力,溫度等)。第二種是將意識定義為某種不可直接觀測的內稟的能動性,因為是無法直接觀測的,所以實際上就無法判斷其是否有意識。第三種是依據意識產生的過程來定義和判斷意識,即必須是依某種特定機制而產生的可觀測現象才能被稱為意識。比如就「憤怒」而言,僅僅是臉上裝得像是不行的,它必須經過一聯串生理反應(腎上腺素激增,心跳加速,血壓升高)後產生的臉部表情才能被認為是「憤怒」。
我認為必須採取第三種定義和判斷方式才能真正產生意識,前兩種都是在沒搞清楚意識產生的原理基礎上的自欺欺人和獨斷。這就好比一個原始人看到汽車,於是照著外觀搗鼓了一個四個輪子的,但要他坐在裡面用腳蹬著才能走,而他堅持認為這就是他之前看到的汽車了。另一個原始人似乎聰明些,他看出來真正的汽車是不需要用腳蹬的,但又說不出如果不用腳蹬,該如何讓車走起來。
所以要想用人工方式讓物質產生意識,就必須搞清楚物質是如何產生意識的。這一定會觸及物質更底層的原理,基於目前的對物質的理解可能永遠也無法解開意識之迷。我們先入為主地認為物質和意識是截然不同的,或者認為意識是基於物質的,這種狹隘的限定可能會誤導我們。
我傾向於認為物質和意識只是一種更基本的基質在宇宙發展過程中展現出的不同屬性,就像從氫元素髮展到放射性元素,它們本質上沒有不同,只是在結構複雜程度和對外屬性上表現得強弱不同而已。或許在宇宙誕生之初(如果有誕生的話),就已經埋下了意識的種子。個人淺見,見笑。
(1)人工智慧是相對於人的智能而言的。正是由於意識是一種特殊的物質運動形式,所以根據控制論理論,運用功能模擬的方法,製造電腦模擬人腦的部分功能,把人的部分智能活動機械化,叫人工智慧。
(2)人工智慧是無意識的機械的、物理的過程,人的智能主要是生理的和心理的過程。電腦可以代替甚至超過人類的部分思維能力,但它同人腦相比,局部超出,整體不及。智能機器是人類意識的物化,它的產生和發展,既依賴於人類科學技術的發展水平,又必須以人類意識對於自身的認識為前提。
(3)物質與意識的關係:
①物質決定意識
a、意識是人腦的機能和屬性,是客觀世界的主觀映象;
b、意識不僅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而且是社會歷史發展的產物。
②意識對物質具有反作用(這種反作用就是意識的能動性)
a、意識活動具有目的性和計劃性;
b、意識活動具有創造性;
c、意識具有指導實踐改造客觀世界的能力;
d、意識具有調控人的行為和生理活動的作用。
③主觀能動性和客觀規律性的統一
通過人工搞出獨特的物質構造而產生越來越接近人的意識是變得愈來愈可能了。
意識本身非物質, 但當然是由物質湧現.
現有一個是圖靈機結構能否能達成那一步不知道.. 還有晶元/通信等硬體能否達到還不知道.
秀麗線蟲的神經活動已經可以電子模擬了.
但是生物結構的神經元 都還遙遙無期. 剛看到光一種神經細胞內的神經遞質就幾十種.
而人類有千億量級的神經元.
進化不再僅僅以肉體迭代方式進行,拋棄人類以後,可以持續進化,更換零件,智能核心永存~
人工智慧替換人類以後,人類(或者叫人工智慧生物?這裡面有個哲學探討,基於人類所有知識並且是人類製造的智能物體到底算不算人類??)的太空之旅才能真正意義上上一個台階,畢竟為了保存氧氣和食物、承受加速度和輻射等的受限,這方面才是宇宙探索的短板,人類肉體才是太空探索最大的障礙
技術的發展在一段期間內可以實現除頭腦意外的身體機械化(未必是全鋼鐵,更有可能是具備機器和生物屬性的中間體)
人腦和世界其它物體的聯絡與溝通越來越不存在界限,可以呈現一體化傾向
人類有存在的必要麼?
卸腰。
題主,這個問題真是深刻的吐血。
答主憑直覺回答,聽個樂。
意識可以降解,降解完了,=激素*鏡像神經元反射的物質*(不知道是不是受激素影響的)心理方向,而激素,除了身體,食物,方向可能直接跟激素相關,也可能也有物質帶來的人際關係上的影響(比如,一些人真的控制不住旺盛的死本能,就像有的人生本能無比穩定強大一樣)。
物質是原子,意識是分子。
可能未來,最後會有更高階的概念來代替物質的根源性,來給物質概念降解…比如化學裡的細胞特性,和別的什麼什麼。
但現在答主還沒看到,物質還是最底層的概念。
推薦閱讀:
※新賬號如何獲取第一批用戶?六招幫你搞定!
※擁有互聯網思維,但是沒有互聯網技術怎麼辦?
※10年軟體測試工作總結
※用友erp好用嗎?
※【裝機科普日報】第6期:到底是什麼決定了電腦日常的響應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