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乎上看到一個問題,鏡向問題:一個缺愛的家庭會培養出什麼樣的孩子? - 知乎覺得很有意思,那麼,在有愛的家庭中長大的小孩,又會是什麼樣的呢?缺愛和有愛,看起來似乎都難以標準化,不知道是否有相關的研究?
在知乎上看到一個問題,鏡向問題:一個缺愛的家庭會培養出什麼樣的孩子? - 知乎
覺得很有意思,那麼,在有愛的家庭中長大的小孩,又會是什麼樣的呢?缺愛和有愛,看起來似乎都難以標準化,不知道是否有相關的研究?
謝邀,我是一個在有愛家庭長大的孩子,也努力給我的孩子一個有愛的家庭。
我家是這樣,從我記事起到我爸現在快70了,還每天叫我媽親愛的。
我剛當爸爸,我很愛老婆孩子,我們是一起帶孩子,不是丈夫幫著老婆帶孩子。自從老婆懷孕到現在,所有的孕婦嬰兒用品都是我操心比對採買。家務活也基本包了,老婆的是underwear也全部我來洗了。
我一直想著多帶孩子,老婆少辛苦點,回家我就抱孩子,拍嗝,排氣操,換尿片。孩子晚上吃完夜奶後剩下的拍嗝和換尿布就是我的事情了,有時候拍不出來,只能一直讓他靠在我肩頭豎抱著他睡,不然放下去他會吐奶,怕嗆到氣管里。但是老婆的注意力都在孩子身上了,由於產後抑鬱加上24小時在家圍著孩子,心情煩躁,經常來懟我,甚至說很傷人的話。
我白天要上班,回家帶孩子,其實我也很累的,我仍然給老婆說,你帶孩子辛苦了,我上班就是去休息下,回家來帶孩子才是真正的開工。
我一直跟老婆強調,我們肯定很愛孩子,但你才是陪伴我一生的人,我希望我們永遠是彼此的愛人,而不只是孩子的爸媽。
所以,經過磨合,現在我們一起帶孩子,沒有誰多做少做,都會主動的做,而且我們感情比之前更好了。周末誰約我都不出去,專心在家帶孩子,或者全家人出去哪逛一逛。因為娘兩晚上8點就睡,所以工作日有應酬可以有時間應對下,但是一般11點前回家了,因為差不多兒子要第一次醒了。
我現在不玩遊戲,不刷抖音,微博,因為以前玩的太多了,現在有家有愛人,我要努力一些。每天有英語口語課,還有每天的單詞學習複習,努力專業加強自己,考注會注稅,看下人文歷史書。我想給家人一個好的環境,給孩子一個爸爸一直學習,我也要學習的榜樣。
孩子大一些,計劃要每年去一個國內歷史名城,以及去一個國家。帶孩子去當地有名的大學和博物館,去之前一起做攻略,要知道這個城市的歷史典故,這個兵馬俑的歷史緣由,這個教堂的哥特風格還是羅馬風格,有什麼歷史典故等,而不是哇,好牛逼,拍照,打卡,發朋友圈或者ins。
今天剛好214,老婆我愛你!孩子,爸爸媽媽都愛你(? ???ω??? ?)
前段時間和朋友聊天的時候,她說,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是來自體內的,沒有被愛滋養長大的孩子,內心永遠充滿著不安、孤獨,那種在充滿愛的家庭長大的孩子自帶的底氣,是羨慕不來的。
原生家庭的傷害很難被治癒,它會如蟲子一般在只有我們獨自一人的深夜,狠狠地啃食我們的心臟,那種鈍痛感提醒我們,我們經歷過的一切。
看到這個問題,沉思了很久。
因為,我想給予孩子最好的愛,無非也就是讓她在一個充滿愛的環境長大,從小得到過愛、感受過愛的孩子一定是自信的。
我的想法很簡單,但是應該也和大多數媽媽一樣。
孩子們任何行為都不是憑空產生,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原生家庭的影響是超乎想像的。
如果你還沒有做好成為好父母的準備,那麼請慎重決定是否為這個世界帶來新生命。
記得多年以前我到精神科實習,經常聽到有患者問:醫生,我原生家庭太爛了,不僅對我沒幫助,還拖累我,甚至毀了我,我該怎麼辦啊!
實話說,讓一個情緒不穩,社會功能嚴重受損的人去「自立自強」並不現實,所以只能勸他們「別想那麼多,安心治病最重要。」
當然,這根本就是廢話,並沒什麼實質性的幫助。患者在醫院裡治得再好,一回家,受了刺激,又發病了。很多人就是這樣:在家受刺激—生病住院—康復回家—在家受刺激—病情複發—住院治療。患者和家屬都陷入了這個死循環,在疾病的反反覆復中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因病致貧,因病致殘的例子比比皆是。
為了打破這個循環,醫生們也是想盡辦法,也試圖從家屬身上下手,通過改變他們的認知模式來降低患者在家受刺激的概率。可收效甚微,因為他們家的固有模式已經持續多年甚至數代了,有些東西已深入骨髓刻入基因,基本無法改變了。通過住院談話、家庭治療、心理治療那點時間,能改變的話簡直是奇蹟。況且大部分家屬並不覺得自己有過錯,他們已經習慣把問題統統歸結到孩子身上。他們會列舉出如「哪家不是這樣教育孩子的」「我爸媽也是那麼教我的,為什麼我好好的」「現在的小孩就是矯情」「做了父母就知道了」「整個社會大環境都是這樣,我有什麼辦法」「這是民族文化傳統」等理由。有時甚至會把醫生也繞進去。所以從家庭模式方面下手很困難,且長期心理治療的花費也不是每個家庭都負擔得起的。
哎,想起電影《玻璃城堡》,女主人公珍妮特在自己的結婚宴上如此聲淚俱下地控訴他父親的話,真是血淋淋的刺痛。
「爸爸,你覺得為什麼我們會一個接一個的離開你,因為我們走投無路了。」
「我們從來就不是一家人,我們是一場噩夢」
「我們是互相照顧彼此的,因為你一天到晚只知道喝酒,保護我們是你的責任,而你卻試都不願意試一下。」
「說不等於做,這一輩子你只知道動動嘴皮子,我是那麼相信你。」
「我不想要你出現在我的生活里,我不要你給我打電話,寫信或者突然出現,我也不想再聽到任何你胡編亂造的故事,我不想再看到你了。」
原生家庭對一個孩子的影響有多大,一個孩子將自己對父母多年的不滿全部吐露時會有多麼的洶湧,珍妮特的父母在此之前或許從未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對孩子們的傷害有多麼深刻。
很多時候我們真的無法評判誰對誰錯,如果厄瑪(珍妮特父親的母親)不對雷克斯(珍妮特的父親)實施那些變態行為的話,自己的經歷又傳遞給了下一代,或許不會有成人雷克斯所做的種種行為,兒時的雷克斯曾在日記中寫下這樣的話「這世間還有比這布滿黑灰的毯子,皺疊交錯的繩子布滿煤漬的雪發出的嘎吱聲更重要的東西,還有比他發出的咯咯笑聲以及她長滿老繭龜裂開的手更重要的東西,或許還有很多很多,但我都無從知曉,因為我根本就無法呼吸。當你深陷一堆屎的時候,你根本就沒法呼吸。」一個男人深受他原生家庭所帶來的痛苦,他的痛苦支配了他的行為,所以在他後來打造的再生家庭之中,他的種種行為也深深地給他的兒女們造成了深重的傷害,原生家庭的不好影響有可能造成的是一種惡性循環,它影響的或許不僅僅是一代人。
生活在一個充滿愛的家庭,真的太幸運了。
電影《奇蹟男孩》講述溫暖家庭對一個長相醜陋的孩子奧吉的愛的故事,儘管我從不認為醜陋這個詞應該拿來形容孩子,這個世界上的孩子總是形形色色的,無非就是不一樣罷了,就像齊天大聖大鬧天宮時趁亂跑出了太多的小仙子,有嫦娥仙子的小玉兔、壽星佬的小白鹿、觀音菩薩的小金魚、元始天尊的四不象,無論他們以怎樣的容貌視人都和醜陋這個詞搭不上關係。
很清楚的記得看過電影之後,朋友對我說的第一句話是「真幸運奧吉出生在這樣的一個家庭,這樣的教育方式真好」。
是的,我們是獨立的個體,但我們始終無法脫離陪伴快樂的孤獨終老,奧吉的確很勵志,但這離不開父母極佳的教育方式與對待孩子的態度,更離不開他們身上所具有那份獨立與堅持。我們都是在第一次經歷人生,第一次為人,第一次選擇朋友,第一次獨自上學,第一次辨別是非,而終將有一天我們也將會第一次為人父母,第一次哺育子女,第一次比愛自己更愛一個生命,請讓善良和愛持續涌動。
在醫院裡,我接觸到了很多因「原生家庭」問題導致精神異常來住院的患者,他們為了保護自己,或抑鬱焦慮,或躁狂,或癔症,或主動將精神與現實分離開來,變成「精神分裂症」。他們用「精神疾病」向原生家庭宣戰,其結果往往是雙方都不討好,甚至毀了一個家庭。
我想,人都會有「好好活下去」的願望的,只是有時候不知道該怎麼辦罷了。適當的時候,還是尊重內心感受,接受父母/親人「並不會無私地愛你」的現實,有句話叫「強扭的瓜不甜」。把握自己的經濟命脈、捍衛自己的身心主權,不要輕言放棄,更別喪失活下去的慾望。當然要擺脫它的陰影,註定要付出很多,可是生命那麼可貴,還是珍惜吧。
大家好,我是奶瓶大姐大,7歲孩子的媽
千萬媽媽喜愛的諮詢師
打造權威育兒理念,解決父母痛點
如果您還有:小孩拉肚子怎麼辦?咳嗽怎麼辦?發燒怎麼辦?打嗝怎麼辦?不吃奶粉怎麼辦?臍帶怎麼辦?過敏怎麼辦?不吃飯怎麼辦?濕疹怎麼辦?便秘怎麼辦?黃疸怎麼辦?流鼻血怎麼辦?不愛說話怎麼辦?任性怎麼辦?還有關於母乳餵養、選擇配方奶粉、疫苗接種、早期教育等等方面的問題......
請關注,可私信
人到中年,也有了自己的孩子,對這個問題太有感觸了。
周圍的朋友和同學,在感情和婚姻路上最坎坷的那幾個人,都是各種原因,家庭不完整,或者父愛母愛不夠的。他們的感情和婚姻道路上也都出了問題。要麼是遇人不淑,要麼是單身至今,要麼是已經開始鬧離婚了。
而那些婚姻至少到目前都穩定,感情親密的朋友同學,大多也是父母感情很好的。
我想,父母能教給孩子最珍貴的東西,大概就是愛了。
尤其是愛一個人的能力。這個真的不是輕易就能夠學來的。愛一個人前提,往往是一種天然的信任使然。很多家庭缺愛的人,就沒辦法輕易信任他人,也就無法進入一段親密關係。
一個有愛的家庭,不在於是雙親家庭還是單親家庭,又或者是由其他人撫養,它的特徵是——讓孩子確信愛是存在的!因為見過。
其中雙親家庭比較有優勢,因為它讓孩子感受過一個正常的家庭日常是如何運轉的;家庭成員之間是如何和睦相處的;遇到矛盾,爭吵時,又是怎麼和解,理智處理的;面對困境時,又是如何相互支持,不離不棄的。
而這些如果靠自身去摸索,需要走更多的彎路。
當孩子遇到感情低谷,失落時,依然會有火種保護心底最深處,原來不是沒有愛情,只是我暫時還沒遇到。他的父母則是他相信感情的最大榜樣!這比任何感天動地的愛情故事更加有說服力。
同時家庭成員之間也更願意去溝通,哪怕是一次簡單的閑聊,也會讓雙方更了解彼此,因為一個有愛的家庭,是需要不斷經營的,不止是孩子從父母那感受到愛,父母同樣也能從孩子那裡得到愛,孩子所表達出的信息,也會讓父母及時調整方式方法。
別忘了他們也是第一次當父母。
回答者
謝邀。
兒童形成的第一個依戀關係(通常是與母親)顯得非常重要,它顯示了保護、愛和安全,影響到兒童所有的生理和心理能力。並且可能會產生持久的聯繫,在整個童年期一直都起重要作用,甚至是青春期以後孩子的安慰源泉。許多人認為,這個關係是其他所有親密關係的原型,包括在成年期形成的關係。(《兒童心理學》H.魯道夫·謝弗 p.91)
研究發現,受到不良撫養的兒童有一些失調的關係類型(最令人心酸的觀察結果是:他們仍試圖依戀父母哪怕受到父母的虐待),較多被歸類為「混亂型」,而得到良好撫養的兒童,可能是安全型依戀。不同的依戀類型,在陌生環境中表現出不同的行為。大家想必在知乎某些話題下看過相關討論,在此不再贅述。
正因為孕期就開始讀了一些書,結合自己童年與父母分離的成長經歷,所以我選擇了親自帶養孩子。我知道上面這些枯燥的理論未必是大家喜聞樂見的,那麼分享一下我家娃在我親自帶養下的表現(目前3歲+):
1?他很少哭(他爹因為現在帶的時候要動腦筋就非常懷念他沒斷奶的時候,吃飽了就笑眯眯伸伸胳膊蹬蹬腿……如果你認為我娃是天使寶寶很好帶,這個我們嚴重不同意!帶得很累的好不好。)
2?他很少鬧(我受邀請答的孩子某個願望得不到滿足就開始哭鬧的題,我都不太能從生活經驗中找:因為我娃通常不這樣。)
3?如果他哭或鬧,基本上是生理原因:困,累,餓,不舒服……
4?他天性謹慎內斂,但和我們在一起時,很愛笑,並且活潑得讓爹媽筋疲力盡。
5?他自由自在,一邊玩玩具一邊唱歌,一邊跑一邊唱歌。
6?他嬰兒期甚至比較少生病。
7?我開始答知乎後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陪伴他,他三歲時就會走到我面前說(是請求而非哭鬧):媽媽,你可以陪我玩嗎?你好久都沒有陪我玩了(其實可能只有一小會兒)。或者,我好喜歡媽媽,請媽媽陪我一起玩好嗎?
…… 我這樣自我感覺良好的老母親真是沒誰了——有些不好意思這麼說,所以想把這些條刪掉——但如果你翻開《兒童心理學》,就會發現,書上會告訴你,有安全感的孩子,會有如上表現,包括健康情況更佳。
但書上也告訴我們,當條件適宜的時候,受到創傷的孩子也是可以修復和改變的。
至於題目中提到的「培養出什麼樣的孩子」,這個沒有答案。因為我也不知道我娃長大後變成什麼樣子,尤其是用成功的緯度來衡量,我們只能邊養邊看,並且我們現在就做好了心理準備,坦然接受孩子的平凡。
而對於題目中的「愛」,我不好界定什麼算是有愛,什麼算是沒有愛——有時候客觀環境是沒有辦法的,比如說我老公的童年——婆婆產假就那麼久,產假後就上班了,邊上班邊帶。但我覺得公公婆婆大體是有愛的(同時也管得很嚴,愛不是說時時處處完美嘛),他相對比較溫和,比較會調整情緒,比較有安全感吧。
我也不是完全沒有得到過家庭和父母的愛。有過缺乏安全感的時候,但通過交友、閱讀以及自我調整,目前自我感覺還是比較平和的。
生活是複雜的,所以我們不能只想找到簡單的答案。
TAG:育兒 | 家庭 | 兒童教育 | 母嬰 | 家庭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