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的食品比現在的食品好吃嗎?
我的父母提起小時候的土豆、西瓜等等等等,都說比現在好吃的多。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個人考慮過的幾個原因:1.高產作物不如低產作物好吃2.生活水平提高,物質極大豐富
3.轉基因歡迎大神回答
請不要把原材料叫做「食品」。
那最多叫「菜」。
吃不飽的時候啥都好吃
無添加各種飼料的食品相對來說比較健康,有時候一些商販為了追求數量和大小會給動物添加飼料,這樣的食品肉質口感不是太好。大家如果在選擇農副食品的時候,可以在優農精選看看,主要以白鴿及鮮鴿蛋為主,無添加飼料,追求質量為主。
我感覺有一部分是心理作用。老一輩那時人們生活水平比較低,生活比較困難,有的吃,就是一種幸福,相對於現在豐富的食品,選擇多了,自然就會挑剔,就會有好壞。就好像把你餓幾天,那時你吃個烤地瓜和喝一杯白開水,都覺的香
我從心理上再給個回答吧…最近才在sensory課上學到的
怎麼說呢,我們都會覺得小時候吃過的東西好吃。比如說現在想到咪咪和大皮哥還是蝦條大白兔奶糖都覺得非常美好,可是如果真的現在去吃又覺得也不過如此,好像沒有記憶中那麼好吃。
其實人嗅覺神經最後達到大腦的區域是olfactory bulb,那個區域和記憶區域很近容易引起連鎖反應。所以說人容易吃東西的時候想起從前,比如說課本里汪曾祺的《端午的鴨蛋》裡面寫的小時候在家鄉高郵吃的鹹鴨蛋。裡面除了鴨蛋,更多的意義應該是對故鄉的記憶了吧。因為幼時的記憶很美好,所以才讓那些味道有了意義。
我老爸老媽也會說他們那時候連烤個番薯似乎吃起來都那麼香 也許記憶才是最好的調味料:)我本身就是做農副產品的我記得我創業初期遇到的事好像跟樓主一樣
我記得我問過養柴雞的農民伯伯,為什麼你不喂飼料呢,而且雞長也得快,農民伯伯告訴我,雞和我們人一樣都知道什麼樣的東西好吃、不好吃。吃雞的人也可以吃出來,散養,喂糧食。他的肉質緊,有雞肉味,肉質也鮮美,燉湯也好喝,如果說我消費者吃完一次肯定還會購買的,不像市面那種吃了激素的快速生長的雞,根本就不好吃,也為什麼會有人開一百多公里來找我購買柴雞的一部分原因吧。 第二天我還特意做了一個小小的實驗,我買了一小包飼料。雞仔根本沒有一個雞吃。 這時農民伯伯告訴我,大家都知道糧食貴嘛!我們的雞一生下來就是糧食,他們當然不愛吃這個了,而養雞場為了節約成本,提高產量雞一下來為了節約成本就喂飼料吃。大家可以關注一下我們的公眾平台:金諾優品。
個人不是很贊成lz的個人觀點。和絕大部分人其實分辨不出「百事」和「可口」的可樂的感官特性的實驗道理是一樣的,你的父母應該基本上是在懷念一種「媽媽的味道」(小時候母親做菜的味道)。記得以前有一個名廚說得很好,開餐館做飯不是講求菜式口味上的創新,往往很多成功的餐館是做出「媽媽的味道」。
以前的食物在到達食用的標準時會講究一個食物的形成時間。 舉個栗子,就像我們這邊的地區的老一輩會認定家禽需要養育夠一定的時間才能食用,否則會有毒素。就像野山豬這種在山上到處跑的,存活時間長而且運動量大,肉確實比飼料豬美味。雖然在今天科學的角度來說不管養多久都會在體內產生一定的毒素,可是養的時間長一點的確實比現在速成的要美味。
我們可以把這樣的觀點延伸到西瓜土豆等農作物上,現代農業的發展在為了提高經濟效益,會調整方法來培育作物,其中就有縮短了生長周期來達到產量增加。外形上看起來沒多大變化,可是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相對以前的食物要少,自身結合出來的產物少了或者相對分布比較稀,口感上吃起來就沒有以前本身的味道濃郁了。
推薦閱讀:
TAG:食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