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會成為下一個科技強國嗎?
十年前,很多人對於中國會躋身世界科技大國的說法還嗤之以鼻,但是今天,這個預言正在成為現實。
從基建狂魔到互聯網應用領跑者,中國在科技領域的發展確實有目共睹,但是放眼全球和更廣泛的科技領域(尤其是基礎科學、生命科學領域),中國會成為下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科技巨頭嗎?
哇....這個問題好多人邀請我....謝邀! 我就不一個一個at了。。。
中國已經是一個實質上的科技大國,也正走在科技強國的路上,至於是不是下一個,只能說如果不發生黑天鵝事件的話,有很大可能成功。
「大」「小」在於體量,「強」「弱」在於能力。科技之路從大到強,是質而非量,在於創造而非模仿。
世界上公認的科技強國有這麼幾個,美國、日本、英國、德國、法國、以色列、芬蘭、瑞典、挪威等等,它們很多都不是大國,卻不能阻擋它們在某些科技領域引領世界潮流。
我們從它們的科技強國之路開始聊聊。
以史為鏡,可知興替
獨立之後的美國
自從二戰以來,不論以諾貝爾獎以及其他獎項得主的數量、科學論文的數量及引文質量衡量,還是以科技投入、實驗室規模、對世界的影響力來衡量,美國都牢牢佔據世界第一的位置。電子計算機、商用運輸機、半導體、固體電子儀器、集成電路、核能、激光、衛星通訊、微波通訊、雷達、抗生素、殺蟲劑、新材料、金屬製造、精密加工、互聯網、人工智慧,美國一直在通過連續不斷的革命性科技改變世界,奠定自己世界頭號科技強國的地位。
這個現實恐怕要大大出乎政治社會學奠基人阿歷克西·托克維爾的預料。19世紀30年代,法國人托克維爾在考察美國時觀察到:美國科學家規模很小,高水平的科學家少。在美國,人們只關於科學的純應用那部分。他懷疑,歐洲社會那種純理論的研究創新是否能在美國這樣一個新生的國家中生根。[1]
然而,1840年左右,美國的研究創新就開始展現了出來--電報出現了。
1876年美國第一所研究型大學,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成立。而後,相當多重量級的私立大學成立,並且大學之間競爭激烈。州有公立大學,還有眾多私立大學爭搶人才,這樣激烈的人才競爭給了高水平研究人員相當大的自主權,讓他們可以做自己想做的研究。
與此同時,杜邦、ATT、通用電氣接連成立工業實驗室,而到1930~1940年,工業研究實驗室已經成為美國的創新主體,讓創新一出現就能投入生產。[2]
(這三點似乎都可以在中國找到萌芽)
二戰其實對美國的科研體系產生了巨大影響,1950年國家自然基金委員會,1957年NASA(國家宇航局),DARPA(國防高級研究計劃署)先後成立,重點資助基礎研究和國防技術。但是需要提醒的是,政府的經費一直都是輔助,科研的主要經費依然來自工業界。當時整個RD經費投入的部門比例約為:政府12~19%,工業63%~70%,大學9~13%。
從此,美國的現代科技創新體系正式形成,並一直延續至今,展現了強大的生命力,主要在於[3]:
- 工業研究實驗室和大學體系相輔相成,滿足市場和基礎研究
- 政府在科學技術發展的適當定位和長期而持續的支持
- 政府、大學與企業三者之間的合作
- 強調自下而上的創造力和自主性
- 支撐制度的完善(如風險資本)
(以上,我國1,2,3已經存在萌芽,4,5似乎還有進步空間,這或許就是近些年強調「產學研」的用意)
90年代的日本
18年18個諾貝爾獎!日本正在以年均一個諾貝爾獎證明自己的創新實力,或許「50年30個諾貝爾獎」並不是做夢。
實際上,90年代的日本的科學依然還在依靠技術引進支撐[4],或許能稱為--「抄襲」。這對他們80年代初提出的「科學技術立國」的口號顯然是一種嘲諷:與其說是「科技立國」,不如說是「引進技術立國」。
據當時的調查顯示[4],同美國比較,日本在基礎研究的生命科學、物質、材料科學、信息電子和海洋地球科學均不佔優勢。儘管統計結果說明,日本的研究投入與歐美髮達國家相比並不遜色,但是當時的研究經費主要由民間企業承擔,政府投入只佔很少的比例。這意味著,沒有經濟回報的學科投資會相當低下。
然而轉折點在1995年的《科學技術基本法》和次年的《科學技術基本計劃》,
在科學技術領域中 , 所謂追趕型的時代 - 既有先進國家作為自己的目標 , 又在相當廣泛的領域中存在著技術引進可能性的時代 - 已經結束 了, 從今以後我們必須作為先頭的一員 ,去憑藉自己的努力挑戰那些尚未開拓的領域, 因此必須最大限 度地發揮創造力去迎接新時代的課題的挑戰。」
同時投入大量資金支持科學技術研發,推進大學和企業之間的合作,培育風險事業,從此開始了日本二十多年就完成的從科技大國到科技強國的轉變。
(聽起來是不是很耳熟?看起來也很眼熟?)
歷史上的科技強國之路,似乎都是一個套路下的不同走法。
那麼,我們來看看中國的科技現狀。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
中國實質上已經是一個科技大國,不論從任何需要數量的維度都是。。
2017年的《國家創新指數報告 2016—2017》給出了如下指標:
《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頒布實施以來,中國科技創新能力顯著增強。創新資源投入不斷增加。RD經費總額已居世界第2位;RD人員總量長期居世界第1位。
知識創造能力穩步提升。國際科技論文數量居世界第2位;國內發明專利申請量保持世界第1位;國內發明專利授權量已超越日本,居世界第1位。科技對經濟發展貢獻日益顯著。科技進步貢獻率穩步提升,已達到55.3%;RD經費投入強度達到2.06%,與創新型國家的差距進一步縮小;知識密集型產業 保持良好發展態勢,產業結構持續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