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會成為下一個科技強國嗎?

十年前,很多人對於中國會躋身世界科技大國的說法還嗤之以鼻,但是今天,這個預言正在成為現實。

從基建狂魔到互聯網應用領跑者,中國在科技領域的發展確實有目共睹,但是放眼全球和更廣泛的科技領域(尤其是基礎科學、生命科學領域),中國會成為下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科技巨頭嗎?


哇....這個問題好多人邀請我....謝邀! 我就不一個一個at了。。。

中國已經是一個實質上的科技大國,也正走在科技強國的路上,至於是不是下一個,只能說如果不發生黑天鵝事件的話,有很大可能成功。

「大」「小」在於體量,「強」「弱」在於能力。科技之路從大到強,是質而非量,在於創造而非模仿。

世界上公認的科技強國有這麼幾個,美國、日本、英國、德國、法國、以色列、芬蘭、瑞典、挪威等等,它們很多都不是大國,卻不能阻擋它們在某些科技領域引領世界潮流。

我們從它們的科技強國之路開始聊聊。

以史為鏡,可知興替

獨立之後的美國

自從二戰以來,不論以諾貝爾獎以及其他獎項得主的數量、科學論文的數量及引文質量衡量,還是以科技投入、實驗室規模、對世界的影響力來衡量,美國都牢牢佔據世界第一的位置。電子計算機、商用運輸機、半導體、固體電子儀器、集成電路、核能、激光、衛星通訊、微波通訊、雷達、抗生素、殺蟲劑、新材料、金屬製造、精密加工、互聯網、人工智慧,美國一直在通過連續不斷的革命性科技改變世界,奠定自己世界頭號科技強國的地位。

這個現實恐怕要大大出乎政治社會學奠基人阿歷克西·托克維爾的預料。19世紀30年代,法國人托克維爾在考察美國時觀察到:美國科學家規模很小,高水平的科學家少。在美國,人們只關於科學的純應用那部分。他懷疑,歐洲社會那種純理論的研究創新是否能在美國這樣一個新生的國家中生根。[1]

然而,1840年左右,美國的研究創新就開始展現了出來--電報出現了。

1876年美國第一所研究型大學,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成立。而後,相當多重量級的私立大學成立,並且大學之間競爭激烈。州有公立大學,還有眾多私立大學爭搶人才,這樣激烈的人才競爭給了高水平研究人員相當大的自主權,讓他們可以做自己想做的研究。

與此同時,杜邦、ATT、通用電氣接連成立工業實驗室,而到1930~1940年,工業研究實驗室已經成為美國的創新主體,讓創新一出現就能投入生產。[2]

(這三點似乎都可以在中國找到萌芽)

二戰其實對美國的科研體系產生了巨大影響,1950年國家自然基金委員會,1957年NASA(國家宇航局),DARPA(國防高級研究計劃署)先後成立,重點資助基礎研究和國防技術。但是需要提醒的是,政府的經費一直都是輔助,科研的主要經費依然來自工業界。當時整個RD經費投入的部門比例約為:政府12~19%,工業63%~70%,大學9~13%。

從此,美國的現代科技創新體系正式形成,並一直延續至今,展現了強大的生命力,主要在於[3]:

  • 工業研究實驗室和大學體系相輔相成,滿足市場和基礎研究
  • 政府在科學技術發展的適當定位和長期而持續的支持
  • 政府、大學與企業三者之間的合作
  • 強調自下而上的創造力和自主性
  • 支撐制度的完善(如風險資本)

(以上,我國1,2,3已經存在萌芽,4,5似乎還有進步空間,這或許就是近些年強調「產學研」的用意)

90年代的日本

18年18個諾貝爾獎!日本正在以年均一個諾貝爾獎證明自己的創新實力,或許「50年30個諾貝爾獎」並不是做夢。

實際上,90年代的日本的科學依然還在依靠技術引進支撐[4],或許能稱為--「抄襲」。這對他們80年代初提出的「科學技術立國」的口號顯然是一種嘲諷:與其說是「科技立國」,不如說是「引進技術立國」

據當時的調查顯示[4],同美國比較,日本在基礎研究的生命科學、物質、材料科學、信息電子和海洋地球科學均不佔優勢。儘管統計結果說明,日本的研究投入與歐美髮達國家相比並不遜色,但是當時的研究經費主要由民間企業承擔,政府投入只佔很少的比例。這意味著,沒有經濟回報的學科投資會相當低下。

然而轉折點在1995年的《科學技術基本法》和次年的《科學技術基本計劃》,

在科學技術領域中 , 所謂追趕型的時代 - 既有先進國家作為自己的目標 , 又在相當廣泛的領域中存在著技術引進可能性的時代 - 已經結束 了, 從今以後我們必須作為先頭的一員 ,去憑藉自己的努力挑戰那些尚未開拓的領域, 因此必須最大限 度地發揮創造力去迎接新時代的課題的挑戰。」

同時投入大量資金支持科學技術研發,推進大學和企業之間的合作,培育風險事業,從此開始了日本二十多年就完成的從科技大國到科技強國的轉變。

(聽起來是不是很耳熟?看起來也很眼熟?)

歷史上的科技強國之路,似乎都是一個套路下的不同走法。

那麼,我們來看看中國的科技現狀。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

中國實質上已經是一個科技大國,不論從任何需要數量的維度都是。。

2017年的《國家創新指數報告 2016—2017》給出了如下指標:

《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頒布實施以來,中國科技創新能力顯著增強。創新資源投入不斷增加。RD經費總額已居世界第2位;RD人員總量長期居世界第1位。

知識創造能力穩步提升。國際科技論文數量居世界第2位;國內發明專利申請量保持世界第1位;國內發明專利授權量已超越日本,居世界第1位。科技對經濟發展貢獻日益顯著。科技進步貢獻率穩步提升,已達到55.3%;RD經費投入強度達到2.06%,與創新型國家的差距進一步縮小;知識密集型產業 保持良好發展態勢,產業結構持續優化。

GDP、Ramp;D人員、Ramp;D經費、SCI論文與國內發明專利授權量世界分布(《國家創新指數報告 2016—2017》)

同時RD經費投入增長也領跑全球,

部分國家Ramp;D經費增速(按不變價計算)(《國家創新指數報告 2016—2017》)

研究人員,支出,專利,論文均佔世界前二(日本既視感),

那麼從大到強的創新之路,我們走的怎麼樣了呢?

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2018年全球創新指數》[5]顯示:

創新指數世界排名第17,按照組別排序的話,在人均收入中等偏上的組別中排名第一。

同時,中國從2016年開始位列前 25位,並持續上升至今年的第17位。唯一一個持續接近前25位的中等收入經濟體是馬來西亞(第35位)。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認為,中國在不同領域的創新能力愈加凸顯。近幾年進步最大的指數是全球研發公司、高新技術進口、出版物質量和高等教育入學率

(雖然我個人依然對現在的部分出版物質量非常不滿,但是也不得不承認正在逐漸提升)

詳細指標如下圖:

可以看到,主要的劣勢在監管、高等教育、生態可持續性、信貸、投資、海外投資、創意服務部分。可能有人會想知道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的評估框架是什麼,我這裡也貼一下:

這裡有份很漂亮的數據,GII(創新指數)得分和人均GDP的排序,可以看到中國的排名已經很高了,假如我們以法國為基線(藍色基線) 的話,中國實際上已經接近了法國的創新水平,也就是說,一隻腳已經「踏入」了科技強國序列。

但是我個人覺得,這個圖裡,中國受低人均GDP的影響非常大,相比更有意義的還是GII排名。

GII排名如下圖:

中國排名第17,位列英國,德國,法國,日本,韓國,瑞典,瑞士,荷蘭,新加坡,愛爾蘭,以色列,香港,盧森堡,丹麥,芬蘭等之後。

也算比較符合預期。

綜上所述,可以看到其實我國的創新水平接近了科技強國水平,但是顯然和目前的科技體量排名相比,還有一定差距,需要時間才能到複合體量的位置(前5)。

未來會怎麼樣呢?

以己為鏡,可以明得失

現在世界形勢和美國當初崛起時不同,經濟有很大的下行壓力,不過比日本90年代經濟崩潰的時候要強一些。現在我國國內國外也矛盾重重,如果同時考慮這些因素來分析的話,結果幾乎不可預料。

因此,只能根據現有趨勢和政策,不考慮未來其他國際因素,綜合一些經驗做對比[6]:

據歷史,英國依靠科技和產業的協同,把研究轉化成產業結果,推動科技發展;

法國依靠戴高樂將軍設計的鍋里科研機構完成了「輝煌三十年」;

德國依靠從柏林大學,到帝國物理研究所,到威廉皇帝學會,馬普學會,弗勞思霍夫學會、亥姆霍茲學會和萊布尼茲學會的不斷制度創新,維持科技生命力。

美國和日本如上所述。

從成功者的政策來對比國內政策,

目前國家自然基金計劃逐漸強大,人才引進計劃和高校人才競爭,對產學研的逐漸看重,這些政策方向上都沒有出現與多個成功歷史經驗相悖的大問題;

雖然目前科學創新依然存在從上到下,導向過於嚴重,企業資金不多,人浮於事,看量不重質等等問題,但是從目前的新政策(加強自然基金,依靠代表性論文做評價指標)來看,似乎政府正在著手解決。

再同時考慮我國其實正接近科技創新強國門檻的現實場景。。

下一個科技強國成為現實的可能性還是蠻大的。

[1]托克維爾:《論美國的民主》(下冊) 商務印書館 1991

[2]Mees, C. E. K, The Organization of Industrial Scientific Research,McGraw-Hill, New York 1950

[3]美國是怎樣成為世界科技強國的,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科學傳播中心

[4]節艷麗 ,楊艦, 新時期日本科技政策的轉型, 科學研究

[5]Global Innovation Index 2018Cornell University, INSEAD, WIPO

[6] 解讀世界科技強國發展之路,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信息網。


首先說一下結論:會。

2017年1月26日,在同一天,有兩則十分有趣的科技新聞:

1是中國造出「N2爆彈」,不是核彈勝是核彈。中國第四代核武器技術獲突破 N2爆彈已與美並駕齊驅 (N是氮,氮爆彈)

2是美國造出「金屬H」,不是氫彈勝是氫彈。美國科學家將氫氣壓縮製成「金屬氫」:室溫中的超導體

自從世界各國簽屬「停止核試驗協議」以來,主要大國再沒有從事核炸逼的實驗。核武器的發展物理上處於停滯狀態。

然而,大流氓們並沒有就此收手,分別沿著不同的路徑,在不違反「停止核試驗協議」的前提下,研究新的威力更強的大炸逼。

於是,巧就巧在同一天,有了美國的金屬氫,兔子的N2爆彈。(氮爆彈貌似更牛叉一些)

然而,其他的一些流氓,約翰牛、高盧雞、北極熊,也絞盡了腦汁,卻一無所獲。

這一點,讓我深信,中國,這個大國,在地球上雄據5千年,不是沒有原因的。


最近(2019年初),日媒公布30項尖端科研排名,中國拿下23個第一

在30項前端技術主題中,中國在23項中佔據首位,美國拿下7個第一

我對這張圖是十分認同的,因為它驗證了我對美國科研的觀察。

大家仔細看看這張圖,看看美國的科技優勢領域,幾乎全是「醫療生物技術」,還有個化工和新材料。

大家如果實地接觸一下在美國學習理工科的中國留學生,你會發現,確實多半是「醫療、生物」專業,或者是「化工、新材料」。

為什麼會是這樣?因為美國的醫療支出和投入太大,佔到GDP的18%。(然而,美國的醫療產業是為少數有錢人服務的,美國的人均壽命、嬰兒死亡率等指標在發達國家中處於墊底水平,並不比中國好多少)所以,很多錢投入到醫療相關的研究中,用於研究新葯、新的療法,為最有錢的人續命。

然而,在真正的工程科學中,如電池啊、光電啊、晶體啊、氧化物啊,美國反而有被中國趕超的趨勢。

大家看出了「醫療生物」和工程科學二者的不同嗎?

醫療生物基本上是一個獨立的、孤立的派別,其發展不會牽涉到其他領域,不會幫助其他領域發展,不會影響其他行業的發展。

工程科學就不一樣了,工程科學領域是一環扣一環的。比如沒有好的鋼,你就造不出好的刀具,你就加工不出好的機床,你就生產不出高精度的模具,你就造不出好的軸承,你就造不出好的變速箱。。。

也就是說,工程科學的每一項技術,對其他技術都會產生一定影響。在醫療生物領域有一項短板,只會影響到醫療生物領域的應用,不會影響到晶元啊、發動機啊、5G這些東西。但工程領域有一項短板,可能在很大範圍內影響整個產業的升級。

很幸運(也是全體科研人員的努力),我們在這些新興的工程科學領域的競爭中跑在前面了。

相關回答:

如何看待顏寧被評為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而在國內卻評不上院士??

www.zhihu.com圖標


這是我們大家的期望,也是我們中華民族百年的夢想。今天,我們距離這個期望和夢想空前的接近,真心我們能看到這一天的到來。

我不想談論我們能否實現,我只想提醒大家:推動和實現這個夢想的人不是別人,就是我們自己。

我是電氣工程師,我舉一個例子給大家,讓大家看看我們該怎麼做。

開關電器的新產品研發出來後,若想在市場上推廣和銷售,必須獲得國家重點實驗室的測試確認。這種試驗,叫做開關電器的型式試驗。型式試驗是產品走向市場最關鍵的一步。

某次,我在上海低壓電器研究所測試中心參加某款新產品的型式試驗,另外一個實驗室中正在做某國產斷路器的飛弧性能型式試驗。所謂飛弧,指的是斷路器開斷時,電弧不會飛出傷害周圍的其它電器和操作人員。據說,這家公司生產的斷路器順利地通過了測試,測試完成後,他們把樣品斷路器放在室外的架子上,大家都離開實驗室吃飯去了。我忍不住就過去看看他們是怎麼實現的。當我用他們留下的工具打開斷路器後,發現此款斷路器零飛弧的秘密,原來他們在飛弧通道中放入了石棉,而不是利用斷路器的優秀設計來消除電弧熾熱氣體,以此矇混過關!

從此以後,我對這家國內斷路器生產廠商的任何產品連看都不看,也不過問此公司的任何技術。也許他們的產品價格便宜,但就算送我也不要。

這個例子說明了什麼?

如果我們大家都象這家公司一樣,也來弄虛作假,別說科技強國的夢想無法實現,連我們自己都會瞧不起自己。

所以,要實現科技強國的夢想,我們首要的就是要讓中國製造具有優秀的品質。就像我們的高鐵技術,還有港珠澳大橋,這些過硬技術自然就會得到世界各國的點贊和採用。

要實現科技強國,我們還要走很多路。例如集成電路技術,例如航空技術,以及數控技術等等,我們距離國外頂尖技術的距離還很遠。

不久前我到一家LED封裝材料的公司去辦事,這家公司的總工告訴我,這項技術目前還是日本為主。這些封裝環氧樹脂的成本不過幾元錢,但賣給我們就要幾十元,甚至上百元。「我們自己就生產不出來嗎?」我問他。他告訴我,國內到現在也沒有研發出來。聽了真難受。

我們有一種偏見,在研發時總想著掏錢去買技術,以為錢就能解決一切。其實,真正的技術用錢是買不來的,這在任何領域都是如此。

我們還有一種偏見,就是瞧不起技術人員,特別瞧不起技工。而在國外,恰好反過來,例如德國,他們最關心的就是技術人才。他們知道,技術人員才是科技強國的中堅力量。

可見,想讓我國走向科技強國,需要我們社會各階層人員一起努力。大家腳踏實地認真工作,拿出毫無水份的優秀產品和設計。只有這樣,才會有希望。也許我們的步伐會較慢,但步履堅實。假以時日,肯定能實現科技強國夢的。

讓我們大家都來努力吧。


題主想問的應該是指藍星最強吧?如果是十六強,八強,現在已經算是了。

如果是指超越美國,領跑藍星。只能說,有可能。

預測未來這種事情 ,已有的數據,案例都只能是條件,不一定會導致必然結果。

上個世紀初,美國國力蒸蒸日上。但如果不是兩次世界大戰,美國就算成為世界第一,大概率不會成為今天這種一騎絕塵的世界第一。

中國目前和美國差距還是很大的。有時候彌補差距不是簡單的舉國之力,眾志成城就一定行的。畢竟誰都不能孤立發展。一場戰爭,一次突發或不可避免的危機都會帶來無法預料的變數。

日不落時的英國,一直認為法國才是對手,那時誰也無法想像美國才是未來的老大。

所以,我們目前盯著美國,美國千方百計壓制中國,好像印證了這個星球上只有中美是棋逢對手。但不要總盯著美國的衰落。美國只是成年了,不再飛速發展,但依舊在發展進步。而且因為基礎盤巨量 ,每年的增長是很可觀的。希望看到他完蛋了,才顯出我們,這是比爛,太小家子氣。再說兩個對手和周邊虹吸夥伴的關係是立體多維的。不一定是此消彼長,還有可能是一損俱損,解放了未知變數,讓他人漁翁得利。

體量很重要,體量大很容易由量變引起質變。但體量大的不只我們一個。有人說印度種種問題。一百年前,我們的問題更多。我不是印吹,只是舉個例子。十幾年前我們夢想超過日本都會被群嘲。現在夢想實現了。但下一個,只能努力,無法預測。也許一個黑天鵝事件,美國就沒落了。但世界上不是只有中美,非此即彼。美國就算沒落,也許最大受益者不是中國,而是不知道的誰。就好像美國千辛萬苦整垮蘇聯時,他眼裡的中國搞不好還不如印度呢,這才幾年啊。


分享一個科普視頻。

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17932364?share_medium=androidshare_source=copy_linkbbid=81824D9B-AA4A-4B88-8F99-62C84A8EF1CF103061infocts=1546653925606?

www.bilibili.com

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17991526?share_medium=androidshare_source=copy_linkbbid=81824D9B-AA4A-4B88-8F99-62C84A8EF1CF103061infocts=1546654021802?

www.bilibili.com


作為一個生命科學和醫學領域的研究者,我覺得會,那麼我就從基礎科學研究的角度用事實和數據說一下我的看法。

第一,目前我國的年研發投入僅次於美國,位居世界第二,全球佔比為21%,而且還在持續高速增加。投入增速保持世界領先,2013—2016年間,我國RD經費年均增長11.1%,而同期美國、歐盟和日本分別為2.7%、2.3%和0.6%。

圖中球體力大小代表研發投入多少,X軸代表研發經費GDP佔比例,Y軸代表每百萬人口科研工作者比例

我國每百萬人均科學工作者數量和發達國家還有一定差距,美國每100萬人口中僱傭了4295名研究人員,而中國只有1096名說明我們還有很大成長空間。

第二,國家大力注重作為創新源頭的基礎研究,從政策和資金層面給予了很大支持,目前已初步取得一定成績。

2018年國際頂級期刊自然(Nature)公布的囊括基礎研究學科眾多重量級期刊的自然指數(Nature Index)中國位居世界第二,與美國的差距進一步縮小。

同時全球科研機構自然指數成長最快名單前十中國佔據九席,對你沒有看錯,是九個!前20佔15個,前 100名佔51席!

自然2018全球創新城市排名北京位列全球第一,上海全球第七

第三,人才引進力度持續加強,各類海外人才回國建功立業的意願更加強烈。

國家千人計劃青年項目是中組部牽頭實施的旨在引進一批有潛力的海外優秀青年人才的項目。從2011年開始實施,至今已累計引進了九批次青年千人(其中2012年引進了兩批),歷年共有3535名青年科學家入選青年千人,這些頂尖青年人才大多成為了各高校的學術骨幹。2018年青年千人更是較2017年多出1000人參與競爭。

眾多高校一把手深入海外高校一線招聘,海外招聘態度積極、誠意感人。

資金投入、政策支持、人才引進、重視基礎,中國科學的未來一片光明,中國科技的未來相信也會一片光明!


有可能,請看下面這個分享。袁嵐峰老師真情實感的演講,沒有華麗的辭藻和過度包裝的演講技術,真正可以感動和給我力量的演講,用數據說話,用不加修飾的情感——

和美國有差距,但進步遠大於美國。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41497174?

www.bilibili.com

以上視頻里大量的數據以及硬盒的科技對比,比如中國石油勘探軟體,中國軍用吉普「猛士」10個指標優於美國的「悍馬」等……

只要中國人口中,科技至上主義者的人口總數和人口比例,都保持大於美國。一切問題只是時間問題,中國大有希望,大華人大有希望。


中國現在已經是世界科技大國強國,綜合水平僅次於美國

世界各國產業格局可以分成幾類:

1 美國佔據壟斷地位

晶元與操作系統為代表。美國佔據壟斷地位的行業不多,主要是這兩個。

2 多國競爭,中國作為重要跟隨者

比如機械石油航運飛機手機等等。多國未必包含美國。實際上,很多行業里,美國是落後的,甚至壓根沒有的,比如通信,高鐵與半導體顯示。

3 多國競爭 中國作為領先者

這還不多,但有一些,比如通信,高鐵,港口機械,民用無人機與數字安防

4 雙頭競爭 中美兩國遠遠高於其他國家

比如互聯網與人工智慧。全球前十大互聯網企業,6家來自美國(谷歌,亞馬遜,臉書,Altaba,易貝,Priceline),4家來自中國(阿里巴巴,騰訊,百度,京東).因為網路是邊際收益遞增的。美國在所有發達國家中人口最多,中國在所有國家中人口最多,中國其他產業已經發展到相當高程度,足以為中國網路產業發展提供支持;人工智慧論文數與企業數中美兩國已經遠超其他國家。

不只是人工智慧這樣新興領域,在整個自然科學的基礎研究之中,中國所佔比例都是越來越大的。整個自然科學基礎研究都在走向一個中美的雙頭研究

5 中國開創

目前有一個例子,量子保密通訊

觀視頻工作室-科技袁人《定位中國——一勺思想圓桌會》

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27093393?p=2amp;amp;share_medium=androidamp;amp;share_source=copy_linkamp;amp;bbid=30255385-31F8-4BA6-9B01-D3761E3602D713036infocamp;amp;ts=1546401712123?

www.bilibili.com

學術界之外的大多數人可能都沒有意識到,根據若干種客觀指標來評價基礎研究的現狀,中國都在日本之上。沒錯,我說的是中國在日本之上。如果你是我的文章的長期讀者,你大概不會感到奇怪。而如果你沒有看過我的文章,那麼你也許會感到吃驚。請平心靜氣地往下看,我這就來舉三種客觀指標,它們是:自然指數(Nature index)、研究前沿(research fronts)和高引用研究者(highly cited researchers)。

第一個指標,自然指數。這是世界頂級科學期刊《自然》制訂的一個指標,通過統計一年中在82家一流科學期刊上發表的論文,來衡量各個國家或各個研究機構的基礎研究產出。在2017年的自然指數國家排名(https://www.natureindex.com/annual-tables/2018/country/all)中,第一位是美國, 19579.02。第二是中國,9088.65。第三是德國,4363.57。第四到第十位分別是英國、日本、法國、加拿大、瑞士、韓國、西班牙,它們之間的變化就比較平緩了。

2017年自然指數前十位的國家

因此,自然指數基本的分布是:美國大約是中國的兩倍,中國大約是德國的兩倍,然後緩慢下降。單獨拿出中日來對比的話,中國大約是日本的三倍。此外,2017年相對2016年的變化率,美國和日本是下降1.4%和3.0%,中國是上升13.3%。實際上,在自然指數前十位的國家中,有九個國家在下降,只有中國在迅速上升

第二個指標,研究前沿。它的定義是:如果有一組論文頻繁地被共同引用,那麼就認為這裡存在一個研究前沿,這一組論文稱為這個研究前沿的核心論文。在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諮詢研究院、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與科睿唯安公司聯合發布的《2017研究前沿熱度指數》報告中,定義一個國家的研究前沿熱度指數等於兩個分指標之和:國家貢獻度和國家影響度。無論看哪一項指標,都是美國第一,中國第二,英國第三。下圖是研究前沿熱度指數前20位的國家,可以看到,美國大約是中國的2.4倍,而中國、英國、德國處於同一梯級。

2017年研究前沿熱度指數前20位的國家

關於2017年的研究前沿熱度指數,我有過一次很好笑的經歷。我第一次在演講中介紹這個指標,是2018年1月在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當時在透明片中顯示的是表,而不是圖。那個表格包括了20個國家,由於透明片高度的限制,我只截取了前10個國家。結果現場就有一位觀眾提問:「請問日本在哪兒?」我仔細一看也蒙了,對呀,日本在哪兒呢?怎麼沒看見日本?難道日本連前十位都排不進?於是我跟他說,我下來仔細看看《2017研究前沿熱度指數》報告的原文。回去一看,你猜怎麼著?日本排在第12位!單獨拿出中日來對比的話,中國大約是日本的3.3倍。好吧,從此以後,我在演講中展示的都是這個圖,而不是表!

第三個指標,高引用研究者。這是科睿唯安制訂的一個指標,通過統計在22個大類中發表的高引用論文,來確定各個領域的頂尖科學家。2017年,全世界共有高引用研究者3348人。其中主要單位位於美國的最多,高達1644人,接近一半。第二是英國,344人。第三是中國,249人。第四是德國,193人。然後是澳大利亞127人,加拿大102人,法國89人,瑞士87人,日本75人,西班牙58人,義大利46人,韓國33人等等。單獨拿出中日來對比的話,中國大約是日本的3.3倍

高引用研究者這項指標最有趣的地方是,中國排在第三位,而不是像自然指數和研究前沿那樣排在第二位。這說明高引用研究者度量的是頂級成果,另外兩個指標度量的是一流成果,頂級比一流更加狹窄。中國處在快速追趕中,所以肯定是先追上一流中那些次頂級的,而追上頂級的還需要更多的時間。

有些人可能在看了這麼多客觀指標後,還是覺得難以置信。他們會嘀咕:中國的基礎研究真的已經這麼強了嗎?會不會是造假的?這些指標會不會是專門為了討好中國造出來的?其實,這種問題用一句話就可以回答:中國基礎研究水平暴增的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中國對研發的投入在暴增

暴增到什麼程度呢?許多數據都表明,中國的研發投入僅次於美國,排在世界第二,而且增速驚人。例如最近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的報告《科學與工程指標2018》(https://www.nsf.gov/statistics/2018/nsb20181/report),統計了各個主要經濟體在2000年-2015年的研發支出(按購買力平價計算),如下圖所示:

各個主要經濟體在2000-2015年的研發支出

在這個圖中,最驚人的是中國的曲線,那條淺紫色的線。在2000年,中國的起點還很低,根本看不清絕對值是多少,只是看起來好像和法國、英國差不多,顯著地低於德國、日本和美國。在這15年中,中國的曲線划出了驚人的斜率,依次超越了法國、德國、日本,在2015年超越了……超越了誰呢?不是超越哪個國家,而是超越整個歐盟!單獨拿出中日來對比的話,中國大約是日本的2.4倍

現在,研發支出比中國高的只有一個國家,就是美國。任何人都可以看出來,中國正在迅速接近美國。因此,許多研究機構都在預測中國的研發投入超過美國的時間。無論預測值是2020年、2025年還是2030年,具體的年份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這個明確的趨勢。

href="https://zhuanlhttp://an.zhihu.com/p/46628940">日本諾貝爾獎現在多於中國很正常,但未來屬於中國 | 袁嵐峰


---------------------2018/12/30-------

大家很多都是從技術層面來回答,我們從產業升級的角度來看會比較明顯。

國內要順利的實現產業升級的關鍵,不是說很多東西做不做得出來(一般來講是做得出來的),而是要做出來的東西賣的出去,並且有一定的高利潤率,從而維持高科技的持續投入,這樣才能夠保證可持續的發展。

而產業升級生產出來的產品,需要有一個巨大的消費市場,這個消費市場就是中產階級。只要這個巨大的市場在,就會吸引各種資源進行投入,無論是國內國外的公司或者人,都會主動在國內加大投入,比如說現在高通,微軟,亞馬遜,英特爾,西門子,霍尼韋爾等...都在國內設立研發中心,招兵買馬...當公司和人員越多,越會形成集聚效應和規模效應,加速正向反饋。

從這個角度上講,能不能培育出龐大的中產階級群體,決定了產業升級是否成功,進而決定了科技強國的實現。

除了中產階級這個消費群體的因素以外,體制和文化的吸引力也是很重要的一個方面。比如說,美國是世界上公認的科技強國在於他能夠吸引最優秀的人才,它的文化和價值觀還是具有很強的包容性。

自力更生是好事情。但是保持開放的心態,能夠吸引全世界的人才會更好。

-------------------------------------------2019/1/2-------

吸引企業和人才最重要的一點是,給資本,企業和人才提供很多機會,中產階級消費能力的升級就是這些資本,企業和人才最大的機會。。。中產階級消費能力的培育,其中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減稅....很高興國家在這個時候能出台個人所得稅減稅的政策..這個時機確實比較合適。

------------------------------------------2019/1/3---------------------------------------

再從圍棋的角度來說明一下, 圍棋裡面講究的是勢. 改革開發前40年,靠的是後發優勢的「勢」能。未來發展的「勢」頭,在於擁有消費產業升級產品的巨大內需消費能力,也就是中產群體,讓中產階級有能力消費升級,而不是降級。巨大的中產階級消費能力,就是國內市場的戰略縱深,就算在全球化紅利衰竭的今天,也能保證好的東西賣的出去。

舉幾個國內產業崛起的例子:

中國高鐵在世紀上的領先,除了高鐵技術之外,更多的是中國巨大的鐵路出行人口這個巨大的市場可以維持昂貴的高鐵建設和維護費用,使得巨大的成本投入,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出行人口的不斷增長,邊際成本越來越低。

國產手機的發展,也是因為巨大的國內市場帶動國內手機越做越好,進一步帶動國產晶元行業的崛起。海思的崛起得益於,華為手機的暢銷,使得海思晶元能夠有足夠的利潤和動力持續研發,進而達到領先的狀態。

國內互聯網公司的巨大成功,也是依託國內巨大的網民數量。

-------------------------------------2019/1/10----------------------

最近聽說android下半年要對OEM要收費了,瞬間覺得國產手機的崛起實際上是空中樓閣,國產手機的崛起,還是依賴於Google Android的開源和開放,免費的時候沒人覺得它重要,已收費或者不開放這下就要了命了,就像空氣對於人一樣。我相信很多領域也一樣。中國科技的發展受惠於全球化紅利,有它的時候,你不覺得重要,沒有的時候,你才能覺得它是致命的


毫無疑問,中國肯定會成為一個工業強國。

為什麼?

中國從積貧積弱到現在的工業大國靠什麼?數億廉價的勞動力,發展大量勞動密集型產業。

未來,中國從工業大國成為工業強國靠什麼?從勞動密集型行業到資金密集型+技術密集型行業轉型。

需要什麼?資金和技術。

資金哪裡來?很簡單,房地產。大家都懂,不多說。

技術哪裡來?發展技術的根子在人才。不好意思,99年高校大擴招之後,中國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已經爛大街了。大量985生化環材的研究生,為了一個月薪七八千的工作趨之若鶩。中國已經成功將技術密集型產業變成勞動密集型,了解一下。不得不說,中國政府真的是非常非常深謀遠慮,早就留有後手了。高校擴招,弊在當下,利在千秋。

我們要不惜一切代價實現民族偉大復興。而這個過程中,作為「代價」的一部分,我們這代年輕人,被剝削感肯定是非常嚴重的。所以,擺正姿態,提高覺悟吧。


我覺得,這是個關於中國能否躋身超級大國的問題中的最重要的一個,是個真正的問題。

我見識少,就隨便說兩句。

我覺得中國能成為科技強國,但目前看離星球科技最強國還有很大距離。

一方面,中國的科技水平的確像某些人所說,日新月異,增量愈發增加,是增量在增加,不僅僅是總量在增加。目前全球最大的科學機構,按照袁嵐峰先生所說,應該是中國科學院,質量也很優秀。和美國比,增量還遠不夠,但和其他國家比要好過許多。我覺得這主要拜許多人所唾棄的應試教育所賜。就像知乎網友常說的,應試教育雖然抑制了一部分創新能力,但卻有效的培養了許許多多足夠合格的工程師和科研人員。

但另一方面,漢芯事件和韓春雨事件的結果令人心寒,也可能會讓科研人員看到學術造假的成本的降低。學術造假的科研人員得不到嚴懲,就會有人懷疑努力搞科研的意義。要知道,科研這種事是很困難的。一個科研人員付出的努力可能會因為許多原因付之東流,如果讓人看到了學術造假沒有懲罰的缺口,後果不堪設想。

當然,目前我國還是有著許許多多奮鬥在科研一線的人們,他們不辭勞苦沒日沒夜地努力搞學術,是他們讓我們的國家從最基礎的地方開始富強起來的。畢竟科技才是第一生產力。在此向他們致敬!

另外中興事件也讓人們意識到了晶元產業被卡脖子的嚴重後果。中國人正在努力追趕。這不是一朝一夕能趕上的事,願中國晶元產業崛起的那一天早些到來。

中國是真的想實現復興,可不只是說說而已。目前中國正在各行各業努力追趕,科技力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不能成為科技大國,無論做什麼都只是為別人打工。但是,如果科技大國真的實現了,那麼,我們就會成為唯一的超級大國,注意是真的成為科技大國,世界第一的科技大國。這樣,美利堅就會不戰自退,新的秩序將由我們建立。(暢想一下)


港珠澳大橋,東接香港,西接珠海、澳門,全長55公里,是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

港珠澳,是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

蘭渝鐵路,縱貫中國南北,沿途地質狀況之複雜,堪稱中國鐵路建設之最!

蘭渝鐵路,堪稱中國鐵路建設之最

世界上最高的橋,就在中國,它名字叫北盤江大橋。

世界上最高的橋,北盤江大橋

不定期更新……


也許會,但是還有很長很長的路要走,很艱難的蛻變要完成。

看到有些朋友信誓旦旦的說一定能,一定會,還舉出了一些所謂的科研經費數字,專利數,論文數來說話,我只能說他們過分樂觀了,這種過分樂觀,在於他們對於科研和技術的深層次的規律不了解。

誤區1:科研經費多,就能造就科技大國

首先我要跟大家講的,不是說大家都知道的,科研經費存在著巨大的貪污和浪費。而是從科研經費獲取的根源就出現了一些虛假的問題。

由於學校科研經費能夠影響在大學比賽的評分,進而影響到大學校長的政績,中國大部分學校把科研經費的任務指標層層下壓的普通老師。把天量的工作量壓給老師,工作量從正常的寫論文和教學工作是不可能完成的。例如給老師如果想要評成教授職稱,要求的是2000課時(折算)。而普通上課授時,就算是每周天天上課,每天都上兩個課時。一年也不過就是五六百個課時。然後發表論文最多也可以拿到五六百課時的,剩下的1000個課時怎麼辦呢?就是必須讓老師直接到外面拉企業進行校企合作科研。張三老師,將自己的積蓄100萬元拿出來,然後委託其社會的一位老同學李四(企業小老闆),讓李四和自己找自己學校聲稱該企業委託這位張三老師進行科研研究,經費100萬元。

然後這100萬元歸張三老師進行支配,但是他要各處在社會上買各種發票,虛報勞務,然後再從企業學校裡面報銷。

可以看到這種虛假的科研經費,轉了一圈,張三不好好上課教學,也沒有寫過幾篇正經的論文,但是憑著這種財務技術,評上了教授。讓這個大學的科研經費憑空增加了100萬。然後層層上報,我們所看到的中國的大學,科研總經費的數量也增加了100萬。

有很多人看到這個數據,覺得這100萬讓中國向科研大國強國又向前了一步呢!

這種虛假的科研經費,在所有非國家自然基金撥款的科研經費當中,尤其是二流以下學校與企業合作的,科研項目,共建實驗室,超過一半。

川大老師周鼎在網上公開發表他的自白書,悲憤的說那個好好教書的人死了,被誰逼死的,被學校逼死的,學校,為什麼不想要一個好好教書的老師,因為把學生教好,在大學排名和校長政績上體現不出來,僅此而已。

我借用某位朋友所發的圖,給大家看看也能看出這種水分有多大。

中國的科研經費的金額對美國佔比是達到3/4,同時

『我國每百萬人均科學工作者數量和發達國家還有一定差距,美國每100萬人口中僱傭了4295名研究人員,而中國只有1096名。說明我們還有很大成長空間。』(中國人口是美國人口的四倍)

誤區2,專利多就代表技術強

大家知道,2017年新聞報出來專利申請最多的企業是誰嗎?是中興,超過高通和華為。

那麼中興的技術實力是否超越了高通和華為,我相信大家心裡是有數的。

https://xw.qq.com/tech/20170316029780/TEC2017031602978000

誤區3,論文數量多

論文和論文差距是巨大的。我舉個例子來說,去年有一個沸沸揚揚的基因編輯兒童事件。它其中所採取的crisper技術,只發表了幾篇論文。但是全世界各個地方的技術實驗室,在採用這種技術去驗證多種編輯手段的時候,每一個有效的應用也都可以發表1篇論文,這個論文是前者的衍生,數量要比前者多得多的多了。或我們中國南方科技大學的賀建新副教授,也可以發表一篇

http://m.sohu.com/a/116853797_464081

不同的學科要發表論文的數量的難度是完全不一樣的,論文與論文的含金量也是不一樣的,譬如生命科學,在發明一種新技術後,然後可以進行成千上萬次不同『應用』,舉個更通俗的例子吧,19世紀的時候,本生髮明了本生燈——光譜測試技術,將光譜用於化學定性分析。其本身的發明只敘述一篇論文,但是接下來各個大學和研究人員可以用這種技術去測定各種各樣常規或者物質,比如氰化鉀,二氧化硅……把它的光譜發表,這就能產生上百篇論文。我們中國近幾年在醫學和生物上發表的論文的數量增長極為迅速,這並不是因為中國的生物醫藥科研水平高,而是因為中國的生命科學博士碩士都很便宜,幾千塊錢工資就能夠讓這些博士在實驗室里對付小白鼠,記錄實驗數據,幹上一個月,中國有很多國內大學花重金引進實驗設備之後,就讓博士生以廉價勞動力的形式做大量實驗,刷論文。

大家看過《中國合伙人》,鄧超在裡面所扮演的角色,孟小俊就在美國的實驗室里喂小白鼠,現在只是根本不需要中國人大老遠到美國去喂小白鼠,中國許多大學花重金從美國購置實驗設備,然後在中國做實驗,刷出了大量的實驗數據,發表論文,以國際主義的精神,供全世界的科研工作者無償引用。中國人用最優秀學子的青春,國家科研經費,所產生出來的僅僅是大量低價值論文,大學校長的政績,以及我們自娛自樂的大學排名。

——順便插句話,由於中國醫藥及生物技術方面的高學歷人才的成本比較低,美國許多大公司都把新葯研發放到了中國,葯明康德就是一個典型企業。

這裡所謂新葯研發,其實是國外實驗室完成核心部分研發,而由國內企業代為完成非核心的試驗部分,用個通俗的說法就是國外研發了一種新型的滅鼠劑成分。

中國把這個耗子葯。給從零歲到三歲的小老鼠。按周差異(52*3)劑量分50個檔,每個實驗條件100隻,進行試驗記錄性狀,然後把報告整理出來52×3x50×100份基礎數據和初步報告給國外。不準確大概就是這麼意思。

一篇能夠改變學科面貌的頂級論文,能夠得諾貝爾獎的論文,抵得過成千上萬篇灌水的論文。

以上三個誤區都說明了,外行人容易對科研所產生誤解在於沒有意識,科研成果的『質量』,『含金量,』而非數量,才決定了科研技術的水平。『絕非數量,絕非數量,絕非數量』重要的事情說三遍,世界一流大學和二流大學的差距,就在一流大學及其學者都有耐心,十年磨一劍,準備想衝擊的是『傳世之篇』和『諾貝爾獎』級別的科研成果。

https://wk.baidu.com/view/a16d64673968011ca30091b4

對於這點,浙大的校長楊衛有篇文章說得很好,推薦閱讀。

我們現在中國在成為科學研究真正大國道路上最大問題,我們經濟發展所遭遇的問題是一致的,那就是通過資源投入,卡KPI,數字化簡單粗暴的進行泰勒管理的方法,已經行不通了。而要進行衝擊一流大學,需要自上而下的專家治理理念,自由寬鬆學術氛圍,在學術優先而非行政級別優先文化基礎奠定的前提下,貫徹教授治校理念,而這又與中國目前採用黨偉書記,校長雙首腦負責制,行政化管理體系是不兼容的,至於中國學者是否能衝出這個桎梏,還是說能探索出了有中國特色,能夠讓行政化管理等等大學和一流的科研產出共存的體系,我對此不做結論,把這份問題留給讀者。

FAQ:

01,難道美國就沒有這樣的問題嗎?難道其他國家就沒有這樣的問題嗎?

答:學術腐敗,學術不端,低質量論文灌水,當然不是只有中國有的問題,全世界都存在。

但是,『大家都有問題』並不能作為『問題輕重與否』的遮羞布,就像,常年排名透明國際,第1第2位的丹麥,紐西蘭等國家,也不能說完全禁絕了腐敗。

如果說,『其他國家也有』,做為現狀的遮羞布,那首先就是狡辯。

其次再談問題的嚴重程度。

http://itech.ifeng.com/44900037/news.shtml?srctag=pc2mback

http://scitech.people.com.cn/GB/12623548.html

考慮施一公身份

——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曾任清華大學副校長,歐洲分子生物學學會外籍會士、美國人文與科學院外籍院士。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最年輕的講席教授。說他是世界最頂級的一流學者,同時還對中國和美國的科研製度都有非常深刻的了解和親身體會這話不為過吧?

同時,他還是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科協)副主席。全國政協委員

考慮他發表言論的所在場合及嚴肅程度:

1,政治協商會議科技組會議上發表議政意見。也就是對中央政府,所提直接提出來的建言意見。

2,英文版以社論形式發表在美國《science》雜誌上。

.

我沒有看到過,美國科學院院士,哈佛耶魯,斯坦福,麻省理工這樣,頂級的名校的副校長,在美國國會眾議院(注)公開發表意見,或者是聯合同樣頂級名校的院長級的知名學者,在這個世界上最頂級的兩大學術期刊(nature和science)之一,公開發表意見,批評美國的科研製度里存在著『體系性』的嚴重問題。

『…… problems with Chinas current research culture: It wastes resources, corrupts the spirit, and stymies innovation』

『……中國目前科研文化中的問題。它浪費資源、腐蝕精神、阻礙創新。』

註:美國當然沒有政協,就其職能和許可權而言,美國國會眾議院和中國政協的許可權地位有近似之處,姑且做此類比。


前年有幸進入了視頻監控行業,為避免有打廣告的嫌疑,我就不提公司名字了。

以前覺得監控是個比較low逼的行業(相對於網路來說),又窮又沒啥技術含量。進來後才發現東家的利潤率和蘋果不相上下。

公司海外賣的最火的產品,都不是國內最高端的,一方面海外注重個人隱私(加拿大好像還不允許實時監控),另一方面海外的網路基礎設施不足,維護人員素質太差,產品高端沒法維護。(當然也有可能因為國安問題,高端產品進不去。)

國外的監控廠家以高端產品為主,因為中低端都死掉了,相信不久以後,國外產品只能靠貿易壁壘活著了。

視頻監控簡單講由視頻採集、網路傳輸、存儲、數據分析組成,這個行業占著網路和大數據兩個熱點,國外一步慢以後會步步慢。

國內部分城市部署的監控系統比好萊塢大片精彩多了,行為預警、肢體分析、"上街"人流預警,某個平安城市已經監控到所有的下水道蓋子,如果沒蓋好會自動通知人員處理。

上班時間手打了幾百字,大家將就著看。我相信中國會成為下一個科技強國,而我讀了這多年書,上能一展所長,下能養家糊口,很幸運。畢竟自己練號沖級,和直接玩滿級號感覺還是不一樣的。(世界安防廠商排名,大家可以百度,記得看看那幾家國內廠商的地址。)


大家對科技定義的範圍太窄了。航天器、晶元固然都是科技。但科技的外延還更廣。

怎麼樣建設一個覆蓋上百萬平方公里國土的可靠供電網路並維護它,這就是強勢科技。

中國電網在世界上的地位不用我說吧?

怎麼樣用可靠的橋樑、涵洞,公路鐵路網路連接百萬平方公里國土?這也是一系列了不起的科學技術。

怎麼樣為10億人提供可靠的移動通訊服務。從北京的寫字樓到西藏的喇嘛廟都有信號?這是了不起的科技。

怎麼樣讓河北的企業和廣東的企業分工合作生產不同的兩個零件,再把他們運輸到新疆去組裝?

怎麼把生產、資金、物流理順?這些都是科技。

並且如此規模的科技應用,如果苛刻複雜的現實條件。僅我國需要並且有動力有能力去研發、解決一個個難題。

從深圳的通訊實驗室到昆崙山的一線基站。只有我們能找到這麼多果敢聰明的人,來解決這些困難的問題。

所以我說,我們作為一個科技大國是不需要有什麼爭議的,並且我們一定會成為一流科技強國。這不過是個時間問題。

不為別人。就因為我們堅毅果敢智慧的同胞們。

不管國內還是國外,沒有任何人,能阻止他們奔向更美好的生活。

年底了,借知乎感謝所有默默努力工作支撐著這個社會的同胞。謝謝大家。我,也會努力的。


推薦閱讀:

TAG:科技 | 中國 | 生命科學 | 基礎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