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和同齡人過多地作無謂的聊天,因為你們聊的都沒有深度?

最近看到這樣的一段話:不要和同齡人過多地作無謂的聊天,因為你們聊的都沒有深度,假如一段話中不能給你帶來思考,那麼這些時間都是沒有價值的,你應該多讀點書,不要參加無謂的聚會,那隻會使你淺薄

如何看待這種觀點?求個理性高質的解答!


你還是你,你不會因為某個人的話而改變什麼,深度依然是他自己的。

你喜歡找誰聊,就找誰聊。

我有種猜測。你覺得這句話對,說明你自己不喜歡聊這樣的,在某種意義上你覺得所聊的話題厭煩和無聊。你可以聊些別的

這句話有個別的意思——你也是別人的同齡人——你能不能讀點書(「深度」 沒經驗,那隻能依靠知識了)

這句話好多年了吧。


感覺快樂就忙東忙西,感覺累了就放空自己,別人說的話隨便聽一聽自己做決定。

可別活得像個高仿。


大道理有的是,做得到才是真。


我覺得跟同齡人交流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我會和我的朋友交流共同的愛好動漫,繪畫技巧之類的。也會交流家常里短,生活規律,未來的計劃,還有談談誰有對象之類的八卦

也有的同齡人 ,說話明顯對我有敵意,自我為中心,連自己的腳趾甲都要跟你說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但不會聽一句你想說的話,我又不是別人的樹洞垃圾桶,我也不想和她做過多的交談。

所以,如果你覺得和她交談純粹是浪費時間,沒有深度,不好玩,沒意思。甚至不想和她做過多的交談,那就換一個朋友交談吧。

畢竟,人類肯定是需要社交的。


凡事都不能走極端,過度了都不好。

無論是讀書還是社交,要有一個合理的可控制的程度。

聚會聊天的主要目的不是長「知識」,而是社交,溝通以及知道別人的生活,當然這也算是一種知識,不過我更願意稱之為見識。

這些東西是僅僅靠讀書不能得到的。

書本上很多東西學到了,要用到實踐當中,才能理解的更透徹。

出世讀書,入世辨理。

還是那句話,凡事都要掌握好尺度,過猶不及。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孔子早就告訴大家了。


我們聊的都挺沒深度,衣服,包包,化妝品……


其實我覺得完全可以去聊天。

就像你面前有一個看起來還不錯的蛋糕,但是你朋友跟你說:這蛋糕不好吃,我吃過,你不要買。

這個時候你可能選擇相信朋友,想著不好吃我就不買了,下次再看到你也會記得這蛋糕不好吃,我不買;但是你也可能會半信半疑,想著不合他口味說不定會合我口味呢?於是買了,結局也是兩個,一是這蛋糕確實不好吃,然後你會想以後再也不買了;還有一種就是這蛋糕真的合你口味,你覺得好吃,你可能再去買一個,以後也可能接著買,直到不喜歡吃為止。

以上幾種做法都挺好,最怕的就是,你對朋友的話半信半疑,但最後沒有買,還心心念念著:說不定會好吃呢?下次再看到還是回到起點,會猶豫買還是不買。

所以,就像你面前有一個坑,已經過去的人跟你說:你前面有個坑,你從旁邊繞過來。這個時候就算你聽他的從邊繞過去,你也會時不時的想:我說不定能跨過來呢。只有你真正去跨了那個坑,不管你是掉下去還是跨過來,你才會真切的感受到它,才會在以後的日子裡再也不去想它,下次再遇到,做一個直截了當的決定。

回到題目,所以我覺得完全可以去聊天,可能聊了幾次你就會發現聊的東西真的挺無聊的、挺沒有深度的,這時候你會乖乖的選擇去看書,並且以後也不會在聚餐和自己看書間糾結,因為兩個你都體驗過了,知道哪個是更適合你的。

所以說,絕知此事要躬行。


同齡人也有很多階段、層次的同齡人,為什麼不要和同齡人過多的交談?你要是不和他們交談,你怎麼知道你的同齡世界是個什麼樣的,你怎麼知道他們只停留在「同齡世界」,生理年齡並不代表心理年齡,更何況交談本來就是有了共同話題才有交談,當然,如果你發現你和同齡群體都沒了話題可談了,當然是不做交談了。


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 你也是「同齡人」之一啊哥們


推薦閱讀:

TAG:選擇 | 理性 | 自我提升 | 同齡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