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貧窮教育的孩子長大之後瘋狂想要補回缺失的東西,是種怎樣的心理?
舉個栗子
小時候一直穿表姐的衣服,現在特別喜歡買衣服,會念念不忘,
小時候從來沒得吃過零食,現在買零食總會一箱一箱的買
小時候因為被別人嘲笑衣著寒酸,所以在去陌生地方的時候總會認為別人「先敬羅裳後敬人」
小時候總是跟父母說「我不想要」,所以一遇到自己喜歡的東西,買得起就立刻買下
因為「我家窮」
其實我覺得這些「現在的行為」很多人身上都有,但是自己似乎總會有一種「衝動」的感覺
我這樣的心理是不是有問題?
如果是,我要怎麼改?
這不是很正常嗎?為什麼要改?
自己想要,喜歡,有慾望,是正常的,只要是通過正常渠道獲得,就無可厚非。
祝好!
你好,其實你的缺失不只是在你小時候你外在的生活條件,它也深深的印刻在你的心裡,形成一種你意識不到的自我的意向,你成年以後,儘管你的生活條件已經有了很大的改觀,但是那個意向還在你的心裡,在心裡覺得自己是缺失的,就像小時候撈不著吃肉,長大了都不缺肉了,可是肉食還是他的最愛,吃到身體三高了,還是止不住。心裡缺的就要從外界補,很多貪污犯也是相同的道理
大多數人都在做的事情可以說正常,但不見得正確。
首先,我會尊重每個人不同的價值觀,比如是買零食還是買衣服,是買飛機還是買手辦,都沒什麼問題,人不是不可以有慾望,但如果你已經覺得慾望溢出,那麼建議稍稍節制,因為任何事物都是否極泰來,泰極否來,不要等到亢龍有悔的時候才後悔當初過度縱慾。
其次,盡量避免從眾行為,多思考行為的意義。眾的意思是大多數,而社會是金字塔型的,上少下多,所以眾的組成大多都是處在金字塔底部的人,因此從眾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就是從弱,從底。所以,多思考,多審視自己的行為,也許你會發現有些以前追求的東西並不是很想要,而有些被忽視的東西才是你追求的,清楚自己內心的真實慾望,會對人生有指導性意義。最後,不要把購物習慣與童年的貧窮掛鉤,這種購物習慣並不是貧窮教育的孩子特有的,有當下社會購物誘惑和主流價值觀的因素在內,這個鍋貧窮教育不背。希望題主自信從容,成為更好的自己。十分正常,真的
刻在基因里的趨利避害,人就是這樣一步一步缺什麼補什麼走過來的,歷史也是。
既然已經明白了這個心理是怎麼來的。看破它就行了。人設/心理。不過是過去經歷形成的。經歷是什麼?外部對我的影響。外部為什麼能影響我?我為什麼要受外部影響?唯心所造陰陽平衡之理
另外,福報也是這麼回事兒
別人欠你的越多,你的福報越多,
你欠別人的越多,你的福報就越少
這很正常,控制一下購買慾就好了,比如你買那麼多零食,吃的掉嗎?會不會不利於減肥?那麼多衣服,真的喜歡,適合你嗎?我覺得可以每個月給自己一個限額,挑一些自己最喜歡的東西,買完就算了。好的消費習慣也是可以慢慢培養的。
說到底還是心理自卑,這種心理無法滿足但可以遺忘
題主你認為是問題就是問題,不認為是問題就不是問題
我也有這種情況,小時候窮,沒吃過麥當勞,沒去過飯店,現在看到外面的店就像有魔力吸引我一樣。
有時候我就會花錢滿足一下自己。
匱乏是真的,幼時的缺失也是真的,最好的解決方式是滿足!而不是強行堵死。
如果你覺得滿足自己的要求是罪過,那你可以儘管強行約束自己……反正我受夠了。
有些事越約束越想要。
活著是為了什麼,完全看別人臉色活著?
是一種愧疚心裡和有一點點的嫉妒心理,我從小便是被窮養的人,小時候家裡不是很富裕,爸媽總是跟我和我弟說要省著花錢,爸爸媽媽賺錢很辛苦,有時候想買一個跟學習無關但很有意義的東西都會想很久爸媽會不會同意,想上培養興趣的課爸媽也不同意,他們覺得現在小的時候除了讀書其餘都是沒用的東西,什麼跳舞,寫毛筆字都是在荒廢學習,搞到後來我都真的這麼覺得了。
家裡很窮,錢不能多花這種觀念被從小到大,然後現在進入大學了才發現以前那些觀念是個屁!
有一句話說的好,貧窮限制了你我的想像,這不僅僅指精神上的貧窮會限制想像,其實也指組織生活。偶爾刷刷抖音,看著抖音上面那些神人,什麼舞蹈、書法、樂器、武術,那些牛人都玩的很好,搞得我是真的羨慕嫉妒恨,但羨慕並沒有什麼卵用,別人那基本功都是從小練起來的,別人做不來很正常,畢竟你沒有做出別人那樣的努力。貧窮教育搞得我現在對於錢這個上面總是猶豫不決,買東西時總是選這個選個,最後選擇的永遠是最便宜但不是我最喜歡的,因為我總感覺花的錢多就會有一種愧疚感,往往沒有別人那麼眼界開闊,一度搞得我很煩躁。
在看看我的家裡,其實並沒有爸媽所說的那麼窮,至少買了車買了房,還有個幾十萬的存款,可能我小的時候家裡是真的比較窮,但我覺得不要總是去以貧窮教育方式來教育孩子,因為這一不小心就會是跟隨一生的,貧窮本身沒有錯,因為貧窮去節約更沒錯,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但因為貧窮教育而影響往後的決定就得不償失了。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