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社會儒家思想是不是已經不適應了?
這個課題很大,但又是尊崇儒家思想的人必須面對的課題。那麼多牛人都沒有明確的回答,我自忖能力不足,勉力為之。
我想要從三個角度來分析:儒家思想的核心價值是什麼,儒家思想相比現代其他思想主張的優勢在哪裡,儒家思想的不足和問題在哪裡?
(註:我曾經在別的提問下寫了自己的見解,但隨著學習和交流,越來越覺得自己只是井底之蛙,掛一漏萬是難免的。有不足之處先行謝過!)
一、我個人認為儒家提倡的核心價值,起點是每個人要做到「仁」,從個人推廣出去後是「修齊治平」所體現的家國責任。在集體人格上的影響是君子人格,在社會意識上的影響是家國一體。簡要介紹一下:
二、仁,是推己及人。世界雖大,歷史雖久,但人性中有普遍共通之處。這人性的基礎也是思想和哲學的起點。在這裡找到的人性基礎是,每個人都是愛自己的。儒家的思想選擇將這種愛升華,推廣出去,就是推己及人。積極的一面是「忠」,己欲立而立人;消極的一面是「恕」,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如果在二者之間再選擇一個更基本的,我認為是恕。恕是控制自己不做不該做的事。而抱著好的目的做了不好的事,這種例子其實俯拾皆是,所以即使是己所甚欲,也要慎施於人。這樣的主張,我認為永遠不會過時。
這個點就已經很可貴,因為基於同樣的人性基礎,別人的選擇卻未必是推己及人。法家思想對其發展是對每個人都要警惕和懷疑,甚至越親近的越危險,人和人之間只有利害,沒有愛(有很多精彩的論述,但我不主張,也就不轉述了,喜歡的人可以買書來讀)。這當然有道理,但我覺得太冷酷。所以我和朋友推薦法家著述的時候,往往加一句,先用儒家的溫情打底,再喝法家的冷湯,不然容易著涼。
而西方經濟學的邏輯基礎,一則是資源的稀缺,一則就是每個人都是理性人,這理性就是計算自己的利害得失,每個人在爭取自己利益最大化的時候,實現社會財富的積累。這裡對人性的發揮不是道德升華,而是功利選擇。這也是與儒家主張的不同。
所以,我曾說過,性善還是性惡,很可能不是判斷題,而是選擇題。
我們現在聽到「推己及人」覺得平平無奇,認為儒家不過如此。這恐怕是以果為因了,如果沒有儒家,或許我們壓根不會這樣熟悉「推己及人」,文化風貌也不會是現在的模樣。
但推己及人的理念雖然好,卻也有問題。
一是容易讓人走向泛道德論,用道德解釋一切問題。古代治亂興衰,常常歸於道德,盛世就是明君賢臣,亂世就是昏君奸臣,卻忽略了經濟發展規律的作用。二是容易道德綁架,既然道德這麼重要,那就處處都提道德,其實道德是律己不律人的。三是道德力量有其界限。既然律己不律人,那別人就是不聽,怎麼辦?而且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道德主張,在自己的角度都是對的,放在一起卻未必行得通,怎麼辦?
所以法家的思想、西方的文化,都要拿來用。
二、家國責任和家國一體。從「仁」的「推己及人」出發,我愛自己,就把這種愛推廣到別人身上;我喜歡美食,就想著別人有沒有飯吃;我孝敬自己的父母,就想著別人的父母有沒有人照顧。用這種心去做人做事,先愛自己,然後愛家人,然後愛鄰居朋友同事,然後愛中國人,然後愛全人類。如果可以做到極致,就是理想社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就是家國責任。比如「修齊治平」,比如「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都是這種精神的具體表現。
所有人都是我的兄弟姐妹,都是父老鄉親,國是大的家,家是小的國。這就是家國一體。比如君父、子民、父母官、子弟兵、兄弟單位、姊妹篇。這種思維習慣也是中國文化的特點,與儒家的思想發展也有深刻的內在聯繫。
這種思維習慣過時了嗎?我覺得還是要具體分析。如果走向了狹隘的一面,變成「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或者如西方的種族歧視,那格局太小,道德也不過關;如果走向另一個極端,撒向人間都是愛,超過了生產力的承載能力,那就成了白左和《三體》的程心,聖母婊。
這個理念我是很喜歡的,但在實踐中的尺度如何把握?我覺得中國的真理大討論就是答案: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一切都要實事求是。
三、君子人格。從孔子《論語》開始,君子從一個社會階層的名詞(君之子,貴族才有資格稱為君子),轉變為了道德人格。
(手頭有事,先寫到這裡,回頭再更)
謝邀。
這個題目很大,泛泛而談也沒有意義。至於如何調整也是我一直思考的核心:
儒學?www.zhihu.com
我堅信的是通過點點滴滴的批判與思考,才能重新勾勒出當代中國儒學當如何的輪廓。
請諸君監督之
任何思想都能適應當今社會。看看沙特,你就知道伊斯蘭思想是怎麼適應當今社會的了。
任何思想都有時代性,同時也有進步性。
漢之公羊,宋之程朱,陽明心學,對於思想本身,沒有適不適合,只有進不進步。
儒家在德行上強調「孝」為仁之本,在社會結構上強調「齊家」為治國之本。今天重視孝、重視家庭並沒有過時,如果每個家庭都和和睦睦、其樂融融,豈不是盛世?不是人人都開豪車住豪宅、內心卻麻木不仁,才叫盛世。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