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醫生的親人是不是很少得病?

小時候一直有一個疑惑,假如一個家庭里爸爸是醫生,那他平時應該會注意媽媽和孩子的飲食習慣和生活規律,這樣的一家人會不會很少得病呢?


並不是,只是不會拖到太嚴重才去看。


其實生病的概率都是一樣的。

不過看到你說到小孩的問題可以補充一點,大城市會好點,在我老家那邊寶寶只要有點感冒發燒就會送去衛生院打點滴,我一個小時候的哥們他兒子發燒37.5,他說讓他老婆送去醫院打一下消炎藥(消炎藥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抗生素),任何生病首先觀念裡面先考慮的就是消炎藥。所以會隨之而來的耐藥性,抵抗力差。醫生的小孩會相對比較注重這個方面的問題,比如我的寶寶38.5以下精神好能吃除了喝開水物理降溫是沒有別的處理的,超過38.5會給點降溫葯。我爸媽最開始因為我兒子感冒的問題還和我爭過,不過這兩年他抵抗力確實很好二老反而為那時候罵我愧疚了哈哈哈。我家寶寶發燒流鼻涕小咳嗽都是依賴萬能的白開水,3-5天自愈。不過特殊情況特殊而定,需要怎麼去判斷這個度

附圖一張說他給已經戴帽帽的小臭美


他應該沒時間擔心吃什麼。通常情況下,那些能自愈的病醫生都不會當回事,真的生病了,也有很多種辦法去解決。

發病率都差不多,沒有不容易生病這一說。

謝邀!


與其說很少得病不如說很少去醫院

因為爸爸媽媽都是基層醫務人員,所以平時的小傷小病在家就能解決

但是該得病還是會得病,就比如我體質就不是很好,尤其是近幾年幾乎常年都在吃各種藥物,只是看病吃藥和治療都更方便而已

不過我家生活上確實飲食非常清淡,家裡幾乎從不在外面餐館吃飯,特別注意家裡各方面的衛生,從小不喝飲料,小時候也幾乎不吃零食,長大後家裡管不住了才開始放飛自我,但是飲料依舊喝不慣。

從小被科普各種細菌和寄生蟲,導致大學室友養狗之前都沒敢摸過貓貓狗狗,哪怕超級可愛,所以家裡也不允許養寵物,被我媽放話:你以後要是養寵物咱們就斷絕關係!出門遇到貓狗也都被爸媽拉著繞道走。。。

平時身上一點小傷口都會被爸爸拉過去皺著眉頭仔細消毒清潔,導致我也養成這樣的習慣之後總被別人覺得我在這方面過於小題大做

幫受傷的室友處理傷口,會被爸媽緊張的盤問有沒有接觸到室友的血液,我接觸室友傷口的皮膚有沒有破損,然後警告我下次不要再這麼做,要直接帶室友校醫院處理

每次回學校都會被我爸塞一堆備用藥和外傷藥物,導致每學期回家還要額外帶一箱沒用完的葯回去

會定期帶我去抽血檢查,買各種醫療保險,偶爾會想起來:誒?你是不是沒查過甲功?明天沒事的話去查一查吧

被男朋友認為非常愛乾淨的我在家裡一直被爸媽嫌棄邋遢嫌棄到了極點。。。

爸媽超級強迫症加潔癖,每天回家洗好幾遍手,洗手之前什麼都不碰,小時候牽爸爸得手,十次里有九次被拒絕:我還沒洗手呢,別碰

不喜歡我到他們單位找他,到了之後不喜歡我碰他們單位任何東西,凳子也不允許我坐。。。

在家經常就是我睡了他們才回來,我醒了他們已經走了

說了很多題外話,反正醫生的親人也是普通人,只是看病方便而已,不需要總是去醫院


不會,但是會更重視身體,該病還是病……


首先,我們需要明白的是導致疾病的危險因素很多,比如說你說到的飲食習慣,生活習慣,還有我們的基因,心理狀況都會影響我們的健康,甚至於我們的生長環境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你試想一下,一對分別在北京和加拿大長大的雙胞胎,他們的健康狀況會一樣么?明顯會是不同的結果,對吧!

所以,即便在一個家庭裡面,有一個成員是醫生,但是他不注重自己的飲食習慣,生活習慣,整天加班熬夜,吃垃圾食品,他依然會是各種疾病高發,特別是慢性疾病;而且,即便他對這方面特別注意,如果他有家族遺傳病史,而你沒有,你可能患疾病的幾率比他要低。所以,職業對疾病的發生有影響,但是這個影響其實並不太大,可能能占所有疾病危險因素的5%左右。

當然,拋開職業這個因素,如果你比其他人更加註意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那麼你的疾病的發生率要比其他人低得多,世界衛生組織(WHO)有數據表明我們的絕大部分的慢性疾病比如說肥胖、高血壓、糖尿病等都與咱們的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有關(占所有影響因素的70%)。


有跟沒有一樣,冷暖自知


不算醫生,如果真的想你說的就好了,去年十月奶奶手術住院,十一月底公公手術住院,過完年正月十幾我公公又住院,當我公公辦了出院的當天夜裡我爸心梗120緊急住院,在我爸出了院沒兩周,我姑姑手術住院,年底那段時間心力交瘁體質不好生化了一個寶寶現在回想都是噩夢


這麼說吧,醫生自己總有一種自己不會得病的心理。然後醫生每天在醫院的時間比在家的時間多的多的多,並不能很好的指導家屬養生,而且經常不會注意到家屬是否哪裡不舒服,所以,綜上所述,答案是並不會。


爺爺生病住院,隔壁床一個奶奶同癌症。

白天陪床的是奶奶的老伴,腿也不好風濕類疾病。

主治醫生是他兒子。白天上班,晚上陪床。

聽說是肺癌初期。

爺爺兩年後去世,那個老太太活了一年多。


推薦閱讀:

TAG:健康 | 醫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