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孩子不合群?

朋友家孩子,平時也會和小朋友一起玩兒,但是玩兒玩兒的就自己玩了,上課的時候基本自己想做什麼就做什麼,不聽老師的,有時候也會不進教室,就自己在外面玩兒,朋友帶去看過醫生,智力方面沒有問題,但是理解能力上確實感覺差點~,同事現在很頭疼~不知道怎麼辦好,所以我好奇上來問問,看有沒有知道的,孩子已經10歲了


謝謝邀請。

考慮阿斯伯格。


熱播劇《虎媽貓爸》第12集,裴大媽看到虎媽趙薇用繩子拴著茜茜跑步,認為趙薇把茜茜管得太嚴,會得自閉症,其他人也跟著附和,說得了自閉症的孩子有多慘。

虎媽趙薇也擔心由於姥爺的嚴厲管教,茜茜會出什麼心理問題,於是就鼓勵茜茜下樓玩。可是,茜茜被居委會大媽送回來了,說她觀察茜茜很久了,茜茜都是自己一個人呆著,說茜茜有自閉症。虎媽趙薇為了讓茜茜融入其他小朋友,又是送玩具又是買好吃的。

在「自閉症」這個詞語被大張旗鼓地宣傳的年代,性格內向一點的孩子很容易被不明所以的人對號入座。所以,當孩子不合群的時候,首先要做的就是搞清楚不合群的原因,而不是輕易根據風向潮流給孩子貼標籤。孩子不合群的原因有很多,比如:

(1)父母的影響。家庭中,爸爸或媽媽可能是性格比較內向的人,不太擅長與人交際,。因為父母本身是這樣的性格特徵,所以他們也不喜歡自己的孩子到別人家裡去玩耍,可能也不喜歡別人家的孩子到自己家來玩耍。

(2)父母保護過度。比如爸爸媽媽總是擔心外面的世界有太多潛在的危險,擔心孩子遇到不測,比如人販子、汽車等,每一樣都是不安全的因素。同時還有外面渾濁的空氣,被污染的環境等,所以長年累月把孩子關在家裡。

(3)孩子不受歡迎。可能是孩子在家被當成小王子、小公主,養成了霸道任性的性格,這樣的孩子是不受老師和其他孩子的歡迎的,所以孩子也就不會有朋友。

(4)孩子自身膽小內向。有的孩子本身性格就膽小內向,害怕與其他人交流,不願意參與一些運動類的遊戲,寧願自己站在旁邊看或者自己一個人靜靜玩。

了解原因後,家長可以對孩子表達自己對孩子的期望,同時還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解決問題的方法,請孩子配合執行,比如:

(1)和孩子一起參與遊戲。當有很多小朋友一起玩遊戲時,家長參與進去,並徵得大家的同意,帶著自己的孩子一起玩。有爸爸媽媽在,孩子就會更勇敢地邁出交往第一步。

(2)常請孩子來家裡玩。準備一些有意思的活動,邀請更多的小朋友們一起來參加。在自己的家裡,孩子會更放得開。

(3)教會孩子學會分享。帶孩子和自己一起去把一些好東西分享給街坊鄰里,同時也可以給孩子多帶一些好吃的和好玩的,鼓勵孩子邀請大家和自己一起來分享。

(4)引導孩子學會主動。平時多引導孩子主動跟他人打招呼,也教育孩子在幼兒園或小學裡,想參與什麼遊戲主動去詢問:「請問,我可以和你們一起玩嗎?」

(5)常帶孩子出去走走。不要把孩子長時間關在家裡,常帶孩子去外面走走,多見識一些不同的場合,多遇見一些不同的人。

(6)讓孩子結伴上下學。比如叫上鄰居家的孩子一起上小學,叮囑兩個小朋友相互照顧,這樣可以加深孩子與其他孩子的交往。

孩子不合群主要是源於內心的恐懼,可能是擔心被父母批評,可能是擔心不被接納,可能是擔心自己表現不好,而恐懼的最主要原因是對未知的不確定。所以,多經歷,多體驗,多嘗試,就是最好的良藥。


看描述不是不合群的問題,感覺更象是心理發展沒跟上,是不是提早上學了?


關於一個孩子合不合群的問題。那很多家長會很擔心自家的孩子比較內向,然後跟朋友在一起的時候不是特別的合群,其實合群群處的這個能力。在我們前面講過了很多親子課當中,我會講到十個孩子培養的標準點,那在這些標準點當中,可能有一些老學員是很清晰的。有些新學員,可能你今天第一天來聽這個課程。那你可以回到我們的公眾號裡面

去找找早聽裡面有這十個標準,那在這十個標準中間。其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標準叫做「群處能力」,什麼群處能力對於孩子特別特別重要的,因為人類他是一個群居的動物。特別是孩子到了小學五六年級;初中的這個階段,他的學習意願。包括他去學校的意願以及他的幸福指數和成就感,就來自於群處來自於他的朋友圈。那如果他不擁有這樣的能力,未來他可能影響的是第一他的人際關係,第二可能更影響的是她對於學校的認同度以及學習成績所以呢。

今天我想跟大家一起來聊一聊:關於群處能力的問題。

那一個孩子有沒有群處的狀態,他是不是內向的狀態,其實跟父母是有很大關係的。我們曾經說了很多遍的是:孩子是我們的複印件;而父母是我們的原件。當一對父母他人際關係非常好。群處能力非常高的,這樣的一對父母養出來的孩子他的群處能力一定很強。所以我們今天不論我們找更多的課程給孩子上,夏令營給孩子上也好,還是我們找很多的朋友跟孩子玩也好,或者說我們想盡一切辦法,想去訓練孩子也都好這些的用處有沒有。

「有」。

更大的用處是我們父母每天做的事情是什麼?

那你的朋友多嗎?你的朋友還有你朋友的這種層次高嗎?以及你朋友的不同的興趣愛好的,這種不同專業或者是不同領域不同層級的朋友多嗎?如果不多

就不要怪孩子沒有群處能力。所以今天第一個:我們父母要提高孩子的能力的方法是先提高我們的群處能力,先提高換一個朋友圈,換一個圈子。你比如說有很多家長從自從進入的女人慧的學習的這一個環境裡面的,他的朋友越來越多,而且朋友從事的這種行業不同行業的朋友越來越多,讓她的孩子經常的在

跟這些朋友的孩子在一起,我們就會發現這個孩子慢慢的人際關係就會變得越來越好。第二個我們要特別注意的是:內向的孩子她喜歡自語自己喜歡對內觀

而如果一個群處能力強。他一定是往外的注意力一定要需要往外走。這個時候最好的方式是:從兩歲半就可以開始培養一直到小學三年級這個過程是非常重要的去培養孩子群處能力的這個敏感期。那怎麼培養他呢?其實蠻簡單的,就是讓他去到幼兒園或者小學的時候,剛剛去到一個新的班級的時候,讓他慢慢的把關注點和注意力慢慢的外放,比如:下課了之後放學,你去接他的時候

不要去問他作業的事情。而是問他「你班上有多少人呢」,他可能根本不知道班上有多少人。你問多幾次了之後,他第二天他就會去問去注意這個班有多少人,同時第二天你可能你就問他男的多還是女的多。接下來他就會去了解男的多還是女的多,同時那在這個過程當中你在問他同桌叫什麼呀。是男孩女孩你的同桌是哪裡人呢;他多大呀;生日什麼呀;他喜歡什麼,慢慢的一點一滴的

讓這個孩子從他自己的內心慢慢地走出來去面對更多的外面的世界好的。

那麼第三個呢!第三個是讓孩子在他的朋友圈當中非常有影響力。那怎麼讓這個孩子擁有影響力的?就是這個孩子能夠知道別的孩子不知道的東西,很多孩子就願意跟這個孩子玩,因為所有的影響力來自於什麼,來自於我知道你不知道,所以一個孩子你帶她去觀世界。讓他形成非常寬闊的這種世界藍圖世界觀

然後呢讓他讀他同齡人或者是平常孩子沒有讀到的東西舉個簡單的例子:比如說「在女人慧有很多家長的孩子」他們在讀什麼,讀財商的書,讀一些靈性修鍊的書,讀一些宇宙太空,讀一些他們自己興趣愛好以及天賦潛能的書他到了孩子當中到那個群體當中他就有談資。他一說起來別人都不懂就只有他懂周圍就很多人願意聚集在這個孩子身邊,他就成為這個孩子玩,那他的人際關係能不好嗎!所以今天如果你作為家長的話:你應該去接受更多的知識更多的系統更多的人,你換的圈子就換了一個未來,你同時給孩子換了一個非常強大的這樣的一個朋友圈,所以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的:孩子內不內向能不能群處,跟孩子有沒有關係「有」但少跟父母有更大的關係希望我剛才說的這三點的小小的建議能夠給你一些幫助。


家庭環境對孩子的成長非常重要,因為孩子能夠由此看到家庭在社會生活中的參與程度。換句話說,家庭環境給予孩子關於人與人之間合作的最初印象。那些在封閉的家庭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孩子,通常會嚴格地將家人和外人做出區分。在他們心中,有一條難以逾越的鴻溝將他們的家庭與社會隔絕開了。這類孩子總是對外界充滿敵意。這種家庭不會增進與外部世界的社會關係,這會使孩子的疑心變得更重,還會造成孩子在社會交往中總是以自己的利益為主。如此也就無從發展孩子的社會情感了。

當孩子3歲時,家長就應該鼓勵他們與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使他們逐漸消除對陌生人的恐懼。不然,孩子長大些再與陌生人接觸就會變得局促不安、臉紅膽怯,甚至對其他人抱有敵意。這種情況通常出現在那些被溺愛的孩子身上,他們總是想著「排擠」別人。

父母如果能夠較早發現並矯正孩子的這些缺點,那麼,孩子長大後就能免去很多麻煩。如果一個孩子在3~4歲間受到良好的養育,家長總是積極鼓勵他和其他孩子一起遊戲,他自然而然就會形成集體意識,那麼,孩子在今後的交往中不僅不會局促不安和以自我為中心,身體和心理也能得到健康發展。而那些生活封閉、不願意與人交往的孩子,很可能患上神經功能症或神經錯亂症。

在討論訓練兒童的合作能力這一話題時,我們不得不提到的是,家庭經濟變化對孩子的成長造成的不利影響。如果是原本富裕的家庭遭遇經濟變故,家道中落,尤其是在孩子年幼的時候,這種變故會讓孩子更加難以接受,因為他們已經習慣了原來優渥的生活。而現在失去了那種優越的待遇,他們會十分懷念原來的生活。

如果原本經濟困頓的家庭一夜之間富足起來,也同樣對孩子的成長產生不利影響。這時父母可能不懂得怎樣合理地運用金錢,尤其在對待孩子上他們可能會犯錯。他們覺得不必在金錢上對孩子吝嗇了,他們會儘可能地給孩子提供優越的生活。這也是在暴富家庭中常常會出現問題孩子的原因。

如果能夠恰當地訓練孩子的合作精神和能力,那麼上述的問題完全可以避免。在上述的所有情形中,孩子總是能找到逃避鍛煉他們合作精神和能力的訓練,對此我們要特別留意。


推薦閱讀:

TAG:心理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