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家孩子,平時也會和小朋友一起玩兒,但是玩兒玩兒的就自己玩了,上課的時候基本自己想做什麼就做什麼,不聽老師的,有時候也會不進教室,就自己在外面玩兒,朋友帶去看過醫生,智力方面沒有問題,但是理解能力上確實感覺差點~,同事現在很頭疼~不知道怎麼辦好,所以我好奇上來問問,看有沒有知道的,孩子已經10歲了
謝謝邀請。考慮阿斯伯格。
熱播劇《虎媽貓爸》第12集,裴大媽看到虎媽趙薇用繩子拴著茜茜跑步,認為趙薇把茜茜管得太嚴,會得自閉症,其他人也跟著附和,說得了自閉症的孩子有多慘。
虎媽趙薇也擔心由於姥爺的嚴厲管教,茜茜會出什麼心理問題,於是就鼓勵茜茜下樓玩。可是,茜茜被居委會大媽送回來了,說她觀察茜茜很久了,茜茜都是自己一個人呆著,說茜茜有自閉症。虎媽趙薇為了讓茜茜融入其他小朋友,又是送玩具又是買好吃的。
在「自閉症」這個詞語被大張旗鼓地宣傳的年代,性格內向一點的孩子很容易被不明所以的人對號入座。所以,當孩子不合群的時候,首先要做的就是搞清楚不合群的原因,而不是輕易根據風向潮流給孩子貼標籤。孩子不合群的原因有很多,比如:
(1)父母的影響。家庭中,爸爸或媽媽可能是性格比較內向的人,不太擅長與人交際,。因為父母本身是這樣的性格特徵,所以他們也不喜歡自己的孩子到別人家裡去玩耍,可能也不喜歡別人家的孩子到自己家來玩耍。
(2)父母保護過度。比如爸爸媽媽總是擔心外面的世界有太多潛在的危險,擔心孩子遇到不測,比如人販子、汽車等,每一樣都是不安全的因素。同時還有外面渾濁的空氣,被污染的環境等,所以長年累月把孩子關在家裡。
(3)孩子不受歡迎。可能是孩子在家被當成小王子、小公主,養成了霸道任性的性格,這樣的孩子是不受老師和其他孩子的歡迎的,所以孩子也就不會有朋友。
(4)孩子自身膽小內向。有的孩子本身性格就膽小內向,害怕與其他人交流,不願意參與一些運動類的遊戲,寧願自己站在旁邊看或者自己一個人靜靜玩。
了解原因後,家長可以對孩子表達自己對孩子的期望,同時還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解決問題的方法,請孩子配合執行,比如:
(1)和孩子一起參與遊戲。當有很多小朋友一起玩遊戲時,家長參與進去,並徵得大家的同意,帶著自己的孩子一起玩。有爸爸媽媽在,孩子就會更勇敢地邁出交往第一步。
(2)常請孩子來家裡玩。準備一些有意思的活動,邀請更多的小朋友們一起來參加。在自己的家裡,孩子會更放得開。
(3)教會孩子學會分享。帶孩子和自己一起去把一些好東西分享給街坊鄰里,同時也可以給孩子多帶一些好吃的和好玩的,鼓勵孩子邀請大家和自己一起來分享。
(4)引導孩子學會主動。平時多引導孩子主動跟他人打招呼,也教育孩子在幼兒園或小學裡,想參與什麼遊戲主動去詢問:「請問,我可以和你們一起玩嗎?」
(5)常帶孩子出去走走。不要把孩子長時間關在家裡,常帶孩子去外面走走,多見識一些不同的場合,多遇見一些不同的人。
(6)讓孩子結伴上下學。比如叫上鄰居家的孩子一起上小學,叮囑兩個小朋友相互照顧,這樣可以加深孩子與其他孩子的交往。
孩子不合群主要是源於內心的恐懼,可能是擔心被父母批評,可能是擔心不被接納,可能是擔心自己表現不好,而恐懼的最主要原因是對未知的不確定。所以,多經歷,多體驗,多嘗試,就是最好的良藥。
看描述不是不合群的問題,感覺更象是心理發展沒跟上,是不是提早上學了?
關於一個孩子合不合群的問題。那很多家長會很擔心自家的孩子比較內向,然後跟朋友在一起的時候不是特別的合群,其實合群群處的這個能力。在我們前面講過了很多親子課當中,我會講到十個孩子培養的標準點,那在這些標準點當中,可能有一些老學員是很清晰的。有些新學員,可能你今天第一天來聽這個課程。那你可以回到我們的公眾號裡面
去找找早聽裡面有這十個標準,那在這十個標準中間。其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標準叫做「群處能力」,什麼群處能力對於孩子特別特別重要的,因為人類他是一個群居的動物。特別是孩子到了小學五六年級;初中的這個階段,他的學習意願。包括他去學校的意願以及他的幸福指數和成就感,就來自於群處來自於他的朋友圈。那如果他不擁有這樣的能力,未來他可能影響的是第一他的人際關係,第二可能更影響的是她對於學校的認同度以及學習成績所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