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園慧式」原生家庭,是這個時代最難得的稀缺品

作者丨藍莓小姐

來源丨壹心理(ID:yixinligongkaike)

總有一些父母打著「我是為你好」的旗號,用沒有縫隙的控制,取代了親情原本的溫柔。

好的家庭應該是什麼樣的呢?

或許我們可以從傅園慧身上看到答案。

-1-

「為何愛會傷人?」

有個朋友說,自己快抑鬱了。畢業後,她按照父母意願,在醫院當了3年行政,實在不開心:「每天像行屍走肉」。

好不容易下定決心,獨自找工作。父母死不同意,覺得體制內工作無可挑剔。

她說,真是怪了,整天說為我好。但沒人問我一句:這工作,我喜不喜歡?我過得開不開心?

她說,坦白講我挺感恩我爹媽把我養大的,從小就想盡辦法給我最好的生活。但,他們唯一沒給我的,是自我生存的空間和幸福的能力。

我想不通,但也改變不了他們。

我本以為,這是個例。後來發現,不少父母都說,自己是愛孩子的。朋友問我:你說,為什麼 「愛」 會傷人呢?

我今天要說的真相,可能有點傷人。

-2-

「她毀了我整整一年的期待」

天下沒有不愛孩子的父母。

的確。

很多父母眼裡,他們是愛孩子的。只不過,是在他成功的時候,在他達到自己要求的時候,在他無條件聽自己話的時候。

很多父母,給孩子的都是有條件的愛。你聽我的話,達到我的要求,我才愛你。而孩子即使內心痛苦,也基本會照做。因為,他們對父母的愛,很純粹。

有些父母甚至在關鍵時候,不會伸出手,托孩子一把。反而是,只要失敗,回復的都是打擊。這種打擊,來自聲稱世上最愛你的人。殺傷力爆炸。

我認為,這種愛,是 「假愛」。

-3-

「我是最棒的,最好的」

想起同樣經歷低谷期的傅園慧。

拿到奧運季軍後,傅園慧成了「洪荒少女」,在全網爆紅。

但沒過多久,因傷病嚴重,比賽接連失利。她在游泳池大哭,壓力大到讓人嘔吐。一瞬間,所有人都非常失望。

「什麼洪荒少女?人一紅,就飄了。」

網路暴力,不給人任何喘息的機會。

傅園慧崩潰了。消失了。

父母找了她一天一夜。找到她時,她在傾盆大雨中走了十幾公里。傅爸沒怪罪她一句話。只說了一句:你不要想太多,然後陪她回家。

那一刻她突然想起:的確,所有人都對她很失望。

除了,父母。

父母,的確從來沒有對她失望過。即使她比賽成績再不好。

傅園慧剛進省隊,就跟大一點的姐姐們說,自己是個天才。傅爸送傅園慧去鍛煉,有人跑過來跟傅爸說,「你們家傅園慧在游泳隊里說自己是天才!」話語里,滿是張牙舞爪的嘲笑。

一般父母,可能面子掛不住: 「哪有哪有,別聽她胡說。」轉頭還要批評孩子一句:「你要謙虛一點,別到處張揚。」

但傅爸卻在女兒面前,對那個孩子說:「是的,我們傅園慧真的是天才。」他的語氣里,有一種不容辯駁的堅定。

父母永遠都不知道,自己隨意說的一句話,就成了孩子一生的信仰。

每次比賽,傅園慧都會對自己說:「我是最棒的,最好的。是個天才。這聽起來挺傻的。但是當你遇到很多困難的時候,別人都不相信你的時候,攻擊你的時候,這三句話就會成為你最重要的力量源泉。」

2018 年世錦賽,傅園慧終於打破亞洲紀錄。

不得不承認,傅園慧被在父母愛的教育下,成了一個願意愛自己,相信自己的人。

遺憾的是,傅園慧式的原生家庭就像這時代的稀缺品,實在太少了。

-4-

「你必須完美,因為我不完美」

為什麼有些父母說愛你,卻在你頹廢痛苦時,比外人還要落井下石呢?

為什麼他們不會擁抱你,對你說:沒關係,你還有機會呢?

武志紅的解釋很犀利:

父母總喜歡誇 「別人家孩子」,而不願誇自己家孩子。這會給自己孩子這種感覺:你必須全能。否則「別人家孩子」總有比你強的地方。這很可能是,父母將 「我必須完美」 的嬰兒式渴望,投射到孩子身上,變成,「你必須完美」。

父母也是人,對孩子有所期待本無可厚非。但當這種期待完全凌駕於愛孩子之上,這種愛,變成了一種病。

因此,天下沒有不愛孩子的父母,成為了世界上最大的謊言之一。

-5-

「你不是真的愛我」

「假愛」最大的特點,就是 「控制」。

曾看過一個故事:

女孩從小就特聽話。中學時,她有個關係特好的女生朋友,在她最痛苦時給了她很多愛。但她媽嫌棄她好朋友學習成績差,就讓她和自己最好的朋友不再來往了。

她留長發是心思不正,沒放在學習上;穿弔帶裙,是可能在談戀愛,穿給喜歡的男生看的。

總之,所有與學習無關的,通通是妖魔鬼怪。

她去了離家幾千公里的大學後發現,自己交朋友,不懂任何社交技能。做什麼事情,總是唯唯諾諾,很不自信。談戀愛很小心翼翼,又敏感喜歡多想,完全不懂怎麼跟男友相處,總是搞得一團糟。

印證了那句話:

控制欲,是萬病之源。

為什麼父母一定要控制呢?

曾奇峰曾給女兒寫信說,有些父母會把自己弄的慘兮兮的,對孩子說:為了你,我捨不得吃、捨不得穿,拚命地工作。

「他們這樣做,實際上是想操控孩子。使孩子喪失維護自己權利的倫理立場和道德勇氣。對父母哪怕是無理的要求,都無條件地服從。」

目的是,想把孩子,改造成自己想要的樣子。

這個樣子,是父母想成為,卻沒能成為的。這樣的父母,看不見孩子的真實存在。他看見的,是他投射到孩子身上的 「理想自我」。

而這時,父母必須承認:你愛的並非是孩子,而是你自己。

-6-

「請不要用愛,溫柔地殺人」

更可怕的是,在「假愛」之下長大的人,一般很難自信。

為什麼?

美國心理學家埃文斯講過一個真實故事。

一位媽媽和她7歲女兒買冰淇淋。

「你要哪種冰淇淋?」她問女兒。

「我想要香草的。」

「有巧克力的。」

「不,我要香草的。」

「我覺得巧克力的更好一點。」

「不,我就要香草的。」

「你不應該要香草的。我知道你喜歡巧克力的東西。」

「我現在就想吃香草的。」

「你怎麼這麼倔,真夠怪的。」

這段對話看似平常,卻暗藏殺機。

媽媽為何一定要讓女兒吃巧克力冰淇淋?「因為我覺得好吃,所以想給女兒吃啊。因為我太愛她了啊。我想給她最好的。」媽媽覺得委屈。

為什麼媽媽覺得好吃,就一定要女兒吃呢?埃文斯覺得,很多「溺愛」背後真正原因是:媽媽自己內心有一個小孩,一個喜歡吃巧克力冰淇淋的小孩。

所以她把自己的心理需求投射到孩子身上。她覺得好,就一定要讓孩子覺得好。而且,孩子不可以反駁。否則,就是在否定自己。

如果你反駁我,我要告訴你:你內心的想法、你自己的選擇、你自己的判斷,是錯的。

這等於,用愛,溫柔地殺人。

埃文斯在《不要控制我》中分析道:

如果一個人總接受別人對自己的定義,就會相信他們的評價更真實。通過別人的觀點來認識自我,只能使對自我的認識更加模糊。

結果就是:不再信任自己。潛意識裡全是 「我不行,我不行,我不行」。這,很可能是一個人不自信的根源。

所以父母對孩子真愛,還是假愛,用一個指標可以看出來:看孩子是不是可以做自己。

-7-

「我不是當年那個小女孩了」

很多生活在嚴厲精神控制之下的人,長大後沒有強大的自我。那他們還有機會找回自己嗎?

當然有。

上面那個上大學後,發現自己完全沒有自我的女孩下決心要改變。

她參加各種社團鍛煉自己,做項目;大二就去全球第一傳媒公司實習;大三修完所有學分,自己打工窮游世界;畢業之後,她堅決不按她媽想法回老家,還交了小自己 3 歲男友。

因為工作經驗強大,一畢業就找到自己喜歡的,工資一萬多的工作。

但她媽看不上,說:你的工作,讓我丟臉。你根本不像我的女兒。你不要回來了。

但,她已經不是當年那個小女孩了。

現在的她,經濟獨立,精神獨立,工作發展空間大,也很會處理感情上的問題。

最重要的是,她認清了,自己想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

《原生家庭》里說,當你把父母的感受當做人生決定的基礎時,當父母的感受永遠在你心裡占首位時,你的人生也將永遠由他們駕馭。

-8-

「你真的可以成為這樣的人」

不管是知乎還是豆瓣,我都常常能看到同一種困惑:我知道父母把我養大不容易,他們也總說是愛我。為什麼,我就是不幸福?

其實,當一個人意識到父母的愛可能有問題時,很可能意味著你的自我真正開始覺醒。你開始思考:到底什麼,才是真正的愛?

羅傑斯給出的答案是:愛,是深深的理解和接納。

是可以肆意談論自己喜歡的男(女)孩,而不擔心被評判。

是可以淡然說出自己被欺負被排擠,不擔心反被質疑自己不會處理人際關係。

是不想要的,可以拒絕。

想要的,可以堅持。是可以痛哭,可以頹廢,可以憤怒,可以失敗。

是在你面前,我,可以做我自己。

這才是「愛」。

卡爾·羅傑斯也曾非常具象地描述真正的 「愛」:

如果有人傾聽你,不對你評頭論足,不替你擔驚受怕,也不想改變你。這多美好啊。每當我得到人們的傾聽和理解,我就可以用新的眼光看世界,並繼續前進。這真神奇啊。

人性是自私的,也是複雜的。能做到不把自己的慾望,凌駕在孩子的自我之上,真的需要有很大的勇氣和自我犧牲。但這樣的人,才真正懂得生命的意義。

雖然不是每個人都成長於傅園慧式的原生家庭,但當我們懂得了什麼是真正的「愛」,我們有非常大的幾率,找回獨立自我,成為一個全新的人,主宰自己的人生。

我想那時,傅園慧式的原生家庭,就不再是這個時代的稀缺品了。

世界和我愛著你。

廣告合作 13521193309(手機和微信同號,聯繫請備註品牌+姓名)

—END—

評論區來必有戲!

等你的觀點~

?【刷屏朋友圈】對不起,咱們的國沒有那麼厲害

?《都挺好》:世界正在狠狠懲罰溺愛孩子的父母

?痛心埃航,無人生還!事故最新近況及原因分析


推薦閱讀:

TAG:傅園慧 | 原生家庭 | 時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