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愛閱讀,家長應該怎麼辦?

我家孩子不願意閱讀怎麼辦?有什麼好的方法介紹?


想讓孩子愛上閱讀,其實很簡單,就是在孩子還很小的時候,父母就堅持每天給他讀書。

我們先來看一下《朗讀手冊》中講述的幾個女孩的朗讀經歷——來讓我們看看他們的父母是如何通過親子閱讀幫她們養成了閱讀的習慣,並且閱讀還給她們的人生帶來了非常令人意想不到的收穫。

卡索拉的父母在她4個月大時開始給她朗讀。卡索拉9個月大時,已經對特定的一些故事有反應,並向父母示意哪些是她最喜愛的故事。5歲時,卡索拉已經能夠自己朗讀故事。

卡索拉的經歷特別之處在於,由於染色體受到破壞,卡索拉出生時脾臟、腎臟和口腔都有缺陷,肌肉有痙攣現象,這使她晚上的睡眠從來沒有超出過兩小時。而且直到3歲,她才能用手握住東西。另外,她還弱視,無法看清比自己手指尖更遠的物體。卡索拉3歲時,醫生們都診斷她是「心智及身體生長遲緩」,並建議把她送到特殊的收容機構去。

然後她的父母拒絕了醫生的建議,取而代之的做法是每天朗讀14本書給她聽。在她5歲大時,心理學家發現她的智能發展超出了一般孩子的平均水平,而且社交適應能力良好。

另一個女孩珍妮弗,因先天心臟缺陷,必須住院7周做矯正手術,在這段時間內,她必須接受特別護理。她的父母就是從那時候開始給她朗讀的。他們無法在醫院陪伴她時,會將故事錄音帶留下來,請護士幫忙給她播放。

之後,珍妮弗的父母抓住所有可能的機會讀故事給她聽。當珍妮弗上小學一年級時,她成為班上閱讀成績最好的學生之一。她的閱讀測驗總是得滿分,而且她懂的詞語相當多。下課時,經常可以在學校的閱覽室看到她的身影,在家裡,她也喜歡和父母坐在一起看書。

珍妮弗的故事與眾不同的是,珍妮弗出生時,被診斷患有唐氏綜合症,她兩個月大時,醫生告知她很有可能全盲、耳聾,而且嚴重智障。然而當她4歲接受智商測驗時,她的智商卻高達111。

珍妮弗後來從馬薩諸塞州的康科德高中畢業,並通過了馬薩諸塞州綜合評估系統的考試,成為「美國國家高中榮譽生會」的一員。珍妮弗在藝術方面非常有天賦,她參加了2003年的特別藝術家比賽,參賽選手的身體或智力有缺陷,年齡在16~25歲之間。此次比賽共有15幅作品被選中並進行全國巡展。珍妮弗的作品就是其中之一。2005年,她註冊學習了位於馬薩諸塞州劍橋市的萊斯利大學的入門課程,並於2008年畢業。

如果卡索拉和珍妮弗的父母都可以幫助孩子克服障礙,並成功地教育他們,試想一下,正常家庭如果能夠儘早並且認真地讀書給孩子聽,將會有多麼令人意想不到的結果呢?

有一個幸運的女孩,從她出生的第一天起,一直到她上大學前夕,她的父母堅持每天都朗讀繪本給她聽。

下面就讓我們來看一下這個幸運女孩艾琳的故事吧。

艾琳出生時,她的媽媽擔任小學老師已長達22年,她非常熱衷於讀故事給學生聽。她將課堂上使用的教學方法以及給學生家長的建議,都運用在艾琳身上。

艾琳出生第一天所接觸的第一本書,是羅伯特·馬修所著的《永遠愛你》,艾琳的爸爸用錄像機將艾琳媽媽讀這本書的情景拍了下來。他本來對這本書的內容並不熟悉,但來回聽了好幾次之後,他深受感動併流下了眼淚。這段錄像曾分享給他們的親戚和朋友們,用這種特殊的方式把艾琳帶到他們的生活中。

艾琳出生後的4個月內,都是看一些軟軟厚厚的幼兒書、紙板書或者堅固的翻翻書,這些書除了看之外,還可以當玩具玩。

艾琳4個月之後開始喜歡在嬰兒健身器里,跟著詩歌、童謠和立體書蹦蹦跳跳,每天2至3次,而且每次長達45分鐘。艾琳和父母一遍一遍讀傑克·普瑞拉特斯基的《小小孩朗讀詩》,還跟著《歐美經典兒歌》一起唱。

到艾琳8個月時,她漸漸對嬰兒健身器失去興趣,開始到處爬來爬去,尋找吸引她的新玩意兒。這期間,她很喜歡撕紙,所以她的父母給了她一大堆雜誌去玩,而這時給她看的書必須是很結實的,給她讀的書也一直是這一類的。

到她10個月大時,艾琳的媽媽開始很渴望讀真正的故事書給她聽,所以她決定將艾琳放在兒童用餐的高腳椅上聽她讀故事書,這麼做效果好得令人驚訝。

從一開始,艾琳和媽媽之間就沒有出現過吃飯大戰,因為媽媽忙著讀書給艾琳聽,而不會太在意她吃了多少食物。媽媽讀故事時,艾琳通常手抓食物吃,媽媽也會喂她一些嬰兒食品,她的用餐時間通常都是趣味盎然而且有意義的。往往最後她還會用手指著書架,要求媽媽讀另一本書。像這樣用餐時聽故事的情形持續了許多年,她的媽媽一直都利用早餐及午餐時間讀故事書。當有朋友來訪時,她們也在點心時間讀故事書。

艾琳的媽媽在1990年2月4日的日記里寫道:「早餐後9本書;午餐後10本書、4首詩;晚餐後7本書。」而這樣的閱讀量已經成為家常便飯。

10天之後,1990年2月14日,艾琳媽媽在日記上寫道:「早餐後艾琳要求讀一本書。這個月底我們即將搬家,所以我決定選擇法蘭克·艾許的《房子,再見》。每當我讀完一本,她馬上又要求聽另一本,最後我總共花了75分鐘讀了25本書。14個月的她一直保持著對故事的強烈興趣,她總是認真地聽,指著書上的畫,說出幾個字或發出一些不同的聲音。」

通常艾琳不會立即喜歡上一本新書。艾琳媽媽會先用幾天時間慢慢將書介紹給艾琳,第一天只是看看封面,再談談這本書,第二天才讀一兩頁,接下來的每一天再多進行幾頁,直到第五天或第六天,艾琳媽媽覺得她對書足夠熟悉了,才把整本書讀給她聽。

艾琳一家搬到賓夕法尼亞州不久,艾琳媽媽用之前6個月以來使用的方法給艾琳讀艾瑞·卡爾的《好餓的毛毛蟲》。這本書的第二個句子是:「星期天的早晨,暖和的太陽升起來了。啪!一條又小又餓的毛毛蟲,從蛋里爬了出來。」艾琳媽媽剛要念出「啪」這個字,艾琳就先說出來了,而且是用極生動的語調說出來的。那時,她才17個月。從那之後,她會在聽熟悉的故事時,主動說出其中的一些字,這使得原本已經很愉快的讀故事時間變得更有趣了。

21個月時,艾琳就可以說出完整的句子,到了24個月時,她已經知道上千個詞。這樣的成就並沒有藉助任何識字卡片和訓練技巧來完成。艾琳的父親也參與了讀故事,他們有一些藏書被艾琳貼上了「爸爸的書」的標籤,表示那些是爸爸讀的書。

因為有了聽故事的經驗,艾琳很容易就能集中注意力,而且她對書的興趣也一直在增長。到4歲時,除了繪本,她也可以聽長達100頁的長篇故事。

當艾琳到上小學的年齡時,她的媽媽決定利用自己多年來的專業教學經驗,自己在家教艾琳,而不是把她送進學校。他們覺得應該盡最大的努力給獨生女最好的教育,也就是由具有22年教學經驗的媽媽親自教育她。

在艾琳進入俄克拉荷馬城市大學之前,她的父母決定一起給她朗讀最後一本書——《湯姆·索亞歷險記》。從艾琳4歲起,他們就給她讀章節故事書,迄今為止,這已經是第694本。

這些書完全沒有妨礙艾琳在高中時獲得「美國優秀學生獎學金」,並在SAT考試中獲得辭彙部分800分的滿分。大學時代,她的學術能力也並沒有降低——她以優異的成績從大學畢業,GPA排名全班第一。

艾琳絕不是個書獃子,她還喜歡游泳、壘球和音樂。吉姆·崔利斯(《朗讀手冊》的作者)採訪她時,她表現得既熱情,又泰然自若,充滿天賦,而且口才極佳,是他見過的最出眾的年輕女士之一。

雖然,並非所有的父母都有時間像卡索拉、珍妮弗和艾琳的父母那樣做,但如果能用他們所花時間的一半去讀故事給孩子聽,他們孩子的未來一定會更美好

********************************

接下來再分享一下我家雪球的閱讀經歷。雪球在一歲之前,看的主要都是些認知類的書,我和雪球讀繪本時,主要是用指讀的方式,就是我先指著繪本上的蘋果,告訴她,這個紅紅的、圓圓的是蘋果,然後再問她蘋果在哪裡,雪球會用她的小手把繪本上的蘋果出來。

直到雪球13個月大的時候,我買了《騎鯨之旅》這本書,作者粲然在這本書中分享了和她的孩子米尼共讀繪本的很多經歷。

書中粲然和米尼共讀《逃家小兔》的經歷,讓我深受啟發,原來和孩子共讀繪本是可以照本朗讀的啊:

從米尼十四個月開始,晚上臨睡前吃奶時,我就給他讀《逃家小兔》。這本繪本對我倆的共讀生涯有標誌性的意義。這是第一本我老老實實逐字讀下去,念了不止一千遍的繪本。 這本繪本的魔法,應該是在我讀第一千遍的時候驟然煥發的吧。在讀這本繪本之前,我是一個非常自矜的共讀媽媽,從來不認為應該按書上寫的讀,認為「自己編的都比書上寫的高明」。

瑪格麗特·懷斯·布朗是一個文采卓越的詩人,正因為《逃家小兔》太出色了,我改不了任何一個字,才開始學著耐下心,一遍一遍地讀書。 共讀時「逐字讀誦」的魔法,因此開始發酵。從十四個月開始,米尼每天晚上都要求聽這本繪本,當時,他正牙牙學語。從單字蹦到幾個詞連讀,最後,在不知不覺中,他把整本《逃家小兔》讀了個滾瓜爛熟。

——摘自《騎鯨之旅》 作者:粲然

於是,我根據粲然的推薦,立刻買了《逃家小兔》、《親愛的小魚》等繪本回來。

先拿《逃家小兔》做試驗,我按照繪本里的文字一字不差地讀出來。剛開始,雪球並不是很喜歡這本書,她喜歡看書時用手指指點點書里的內容,可是這本書每頁能指的東西很少。但我每天都堅持讀給她聽,隨著讀得越來越多,她也開始喜歡上這本書了。

就像粲然說的《逃家小兔》中的文字實在是太出色了,比如下面這段:

「如果你來追我,」小兔說,「我就要變成溪里的小鱒魚,游得遠遠的。」

「如果你變成溪里的小鱒魚,」媽媽說,「我就來變成捕魚的人去抓你。」

「如果你變成捕魚的人,」小兔說,「我就要變成高山上的大石頭,讓你抓不到我。」

「如果你變成高山上的大石頭,」媽媽說,「我就變成爬山的人,爬到高山上去找你。」

如果我用自己的話來講這段,那肯定是下面這樣的:

「小兔跑到河裡了,媽媽拿著魚竿和網去捉它。」

「小兔又跑到山上了,媽媽也跟來了。」

很明顯,瑪格麗特的文字更優美有韻,也更能深深打動孩子的心。

我也愛上了這種共讀方法,對我來說,照著繪本中的文字一字不差地讀出來,比我自己瞎編不費腦子,更省力。

隨著我一遍又一遍地和雪球共讀這些繪本,很快朗讀的魔法先在我身上體現出來了——我能把這些繪本中的文字一字不差地全背下來了。好處就是每天晚上關燈後哄雪球睡覺的時候,我可以把這些繪本再挨個背一遍給她聽。

不知不覺中,朗讀的魔法也開始在雪球的身上顯現。從剛開始蹦一個字,然後到幾個詞連續,到現在她已經能講出繪本中的一整段文字了。

比如,我給她讀《親愛的小魚》,在最初朗讀的那段時間裡,每次我讀到「希望早點看見你回來」時,她就會馬上說一聲「哦」:

我也會在夜裡繼續等待,希望早點看見你回來。 哦!我會扔出唯一的帽子,看你會不會把它帶回來。

——《親愛的小魚》

再比如,現在,我每次給她讀《森林裡的櫻桃樹》時,她都要說:「讓我講,讓我講。」然後,搶先講出繪本中開頭那段文字:

在森林的最深處,有一顆很大很大的櫻桃樹,每當夏天到來時,樹上就會結滿亮晶晶的紅櫻桃。 一陣風吹過,甜甜的果香味,四處瀰漫。於是森林裡的每一個居民都收到了消息:櫻桃成熟了。

——《森林裡的櫻桃樹》

一口氣講完上面那段文字之後,她就會說:「好了,媽媽講。」

……

生活中,雪球的口語辭彙也越來越豐富。「大大的」「甜甜的」「長長的」「高高的」「紅撲撲」「亮晶晶」「光禿禿」等繪本中經常出現的形容詞,她運用自如。雖然,有時候也會說出「畫一坨甜甜的便便」這樣讓我捧腹的話語。

我們一起讀了《小狐狸的第一個冬天》後,她知道了掉在地上的樹葉,還可以叫「落葉」。

讀了《我媽媽和我》後,她知道了跑跑跳跳還可以叫做「奔跑跳躍」。

讀了青蛙費洛格成長故事中的《幸福的新年晚餐》後,她知道了開心快樂還可以叫做「幸福」。

……

不過,她到現在為止還不能像米尼一樣講一個完整的繪本故事,需要我中間不停地提醒,才能完成。我也不會強求她一定要能把這些繪本從頭到尾一字不差地講出來,那樣就違背了我給她朗讀繪本的初衷了,只是順其自然而已。畢竟每個孩子都是不一樣的。

*****************************************************

如果前面講的這些還不能讓你認識到給孩子朗讀繪本的重要性,那麼下面就讓我們來看看國外的一些研究,給孩子朗讀繪本到底是如何影響孩子未來的。

3200萬詞的差異

美國堪薩斯大學的貝蒂·哈特與托德·雷斯利博士做的一項名為「美國兒童日常經驗的有意義的差異」的研究,結果令人瞠目結舌。

研究人員將42個正常家庭按社會與經濟水平的不同分為3組:福利家庭、工薪家庭、專業人員家庭。從孩子7個月開始,研究人員一個月拜訪家庭一次,每次1小時,持續了兩年半。在每次的拜訪中,研究人員把在孩子面前發生的所有對話都用錄音機錄下來,並對孩子的行為做了書面記錄。

通過1300小時的拜訪,研究人員總共累積了2300萬位元組的信息資料庫。然後,研究人員將收集到的信息進行整理,發現了42個家庭間「有意義的差異」。

如果將三組孩子每天聽到的詞累積4年,那麼,到4歲的時候,專業人員家庭的孩子會聽到4500萬詞,工薪家庭的孩子會聽到2600萬詞,福利家庭的孩子只聽到1300萬詞。這時,他們之間辭彙量的差距已高達3200萬詞。3200萬詞,需要每秒鐘講10個詞,連續講900個小時,才能全部說完。

圖表來源:《朗讀手冊》

這42個孩子表現各異,是因為他們的辭彙量構造了不同的大腦。當這些孩子長到3歲時,專業人員家庭孩子的辭彙量已經達到1100個,而福利家庭孩子辭彙量只有525個。研究結束時,他們的智商分別是117和79。

這些差異與父母愛孩子的程度無關。每個父母都希望給予他們最好的一切,只是一些父母有更好的教育觀念。他們知道應該將單詞放在有意義的句子和問題中,反覆說給孩子聽。他們還知道把一個兩歲的孩子丟在電視機前3小時是有害無益的。

社會學家喬治·法卡斯和庫爾特·貝隆研究了6800名3~12歲的學生,發現來自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入學時辭彙量往往較低,而且隨著他們長大,也很少有人能夠彌補自己的辭彙量不足。

這類研究的結果毫無歧義:造就孩子不同人生的並不是房間里的玩具,而是他們頭腦中的辭彙量。

繪本朗讀,是如何影響孩子未來的?

思維的縝密性取決於至少兩個非常重要的後天習得的能力:辭彙能力和閱讀理解能力。增加辭彙量和閱讀理解能力的最佳方法,就是父母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就開始為他們朗讀。

孩子是通過聽來學習說的,如果這個詞你沒聽過那你一定不會說。

如果你從沒講過一個詞,那麼在印刷讀物上看到這個詞時,你就幾乎不可能懂它的意思。

如果你從來沒有說過或讀過這個詞,你又如何知道怎麼書寫它呢?

所有的語言藝術都來源於聽力辭彙,因此需要有人來填滿孩子的聽力辭彙庫,就這麼簡單。

當你給孩子朗讀時,你會把文字以及文字的發音灌輸到孩子的耳朵里。另外,通過繪本朗讀,你為孩子補充了必需的背景知識,幫助他理解身邊並不常見的事物,例如鯨魚或者火車頭。

上學前,最重要的一項技能就是掌握入學前必需的辭彙,因為它是決定孩子未來成績優劣的重要因素。孩子進入學校後會學習新的辭彙,但是他已經掌握的辭彙決定了老師說的話他能夠理解多少。因為上幼兒園的三年和上小學的第一年裡,大部分指令都是口頭的,所以辭彙量最大的孩子就能理解得最多,而辭彙量最少的孩子理解的也就最少。

隨著年級的升高,學習內容也變得更複雜,一旦開始閱讀,辭彙量就會幫助會阻礙理解。

豐富的辭彙在哪裡呢?在交談中還是在閱讀中?

無論是成人之間還是成人對孩子,一般的語言交流大多平淡簡單,只使用5000個基本詞語。事實上,與孩子的正常交談的詞,有83%來自於最常用的1000個詞。另外還有較少使用的其他5000個詞,這一萬個詞被我們稱為常用詞。在這一萬個常用詞之外,就是在閱讀中扮演重要角色的生僻詞。我們的語文程度並非由那一萬個常用詞決定,而是取決於了解多少生僻詞。

如果我們不常在交談中使用這些生僻詞,那麼在哪兒找到這些詞呢?下面的圖表顯示,印刷文本中包含了最多的生僻詞。大人對三歲的孩子說話時,每千字只用9個生僻詞,但童書中的生僻詞是其3倍之多,報紙的生僻詞高達7倍以上。

圖表來源:《朗讀手冊》。日常的家庭對話可以包含基本辭彙,但是當你給孩子朗讀時,就開始涉及生僻詞。這對孩子入校並開始正式學習大有裨益。與此同時,你用了一種可以給孩子帶來快樂的方式,讓他們熟悉了印刷讀物。

從圖表可以看出,在積累辭彙方面,口語交流明顯不如印刷讀物。貧困家庭的孩子聽到的辭彙量較少,在家接觸書本的機會不多,問題更加嚴重。這些孩子面臨著巨大的辭彙短缺問題,影響了他們在學校中的閱讀發展。

最後多說幾句,一定會有很多父母聲稱要忙於工作學習,以及被生活中的各種瑣事拖累,而沒有時間陪伴孩子,所以沒時間給孩子朗讀繪本。

那麼,沒關係。但是,請你明白,即使是最忙的人也會為他們認為真正有價值的事情擠出時間。

如果看了上面的文字,讓你意識到了朗讀繪本的重要性,而且你是真的在乎孩子和他們的未來,那麼不要猶豫,請你擠出時間,即使每天只有十分鐘,也請開始為你的孩子開始大聲地朗讀吧。

參考文獻

1. 吉姆·崔利斯,朗讀手冊,新星出版社,2016-07-01

2. 粲然,騎鯨之旅,譯林出版社,2014-03-01

———————————————————————————————————————

微信公眾號:雪球媽媽 ( snowballmom )—— 分享有趣有料、有理有據的育兒知識。

我是3歲小女孩雪球的媽媽,當媽3年來,積攢了一肚子的育兒經驗和教訓,無人分享。

歡迎大家和我交流育兒生活中的問題。(*^__^*)


對於孩子「愛不愛閱讀」,僅僅和孩子的興趣有關。

對於孩子的興趣進行正確的引導,自然而然他就會喜歡上學習相關的知識。

主動式學習和閱讀才是有用的,被動僅僅是給鴨子灌食而已。


孩子是受大人影響的,我覺得首先大人要做好榜樣,學著靜下心來讀書,或者在孩子面前要學出愛讀書的樣子;可以嘗試拉動孩子一起閱讀,比如一起讀一本書,比賽誰讀的快,或者每天給對方講故事等等


大多數孩子都是很難坐下來靜靜閱讀課外書籍的,所以現在市面上推出了很多有聲書籍,電子書等。我在網上偶然發現卓越大語文的教學方式,覺得挺感興趣的。就親自帶孩子去試聽了一節課,那節課剛好是《中華上下五千年》的專題班。裡面的老師講課非常有趣,老師在講各種文學小故事時,都會要求同學們參與進來,這樣孩子們參與度高了,上課的專註力也在提升中。我很滿意這樣的方式,所以當場就給孩子報名了。

現在孩子去上了5節課左右,每節課回來,孩子都跟我分享學到的知識。孩子講了很多古代名人的故事,再加上老師都不會把故事的結尾說完,所以孩子回家後都會自行閱讀資料,這樣在無意間提高了他的閱讀能力。


家長自己就不愛閱讀,平時聊的都是家長里短房子股票,你讓孩子怎麼辦?


有位家長跟我說,她的孩子周末在家休息,不是眼睛盯著手機就是iPad,一天時間裡和家人主動說話不超過三句,吃飯隨便扒拉幾口又回房間玩遊戲了。她提醒幾次,孩子就嫌煩耍橫。每年暑假她怕孩子在家耗費太多的時間玩遊戲刷劇從而荒廢學業,所以,就給他報了好多補習班。不過,這麼多年她以高昂的學費投入企圖換取孩子的學業進步似乎收穫寥寥。現在快開學了,她覺得終於可以鬆一口氣了!

她還問我,孩子這麼痴迷電子產品該怎麼辦?我告訴她「試著給孩子買點課外書,讓他多讀書!」

恰好,前幾天讀完了台灣教師宋怡慧的《愛讀書的孩子,不會變壞》這本書。在書中她如是說「可以給孩子一台iPad,也可以給孩子一本好書」;「教育做不到的,交給閱讀」;「用一本書柔軟孩子的內心,用一本書燃起孩子的行動力」。對宋老師所提出的這些觀點,我深以為然。

閱讀是體驗多彩生命的重要途徑,是對話偉大靈魂的隱秘通道,也是自我休憩的舒適場所。通過閱讀,我們可以在困惑迷茫之時,參考別人的經驗,少走彎路;可以在裹足不前之時,根據智者的指引走出困境;可以在滿心歡喜之時,找尋靈魂深處的共鳴者一起分享喜悅。如果,我們想要一個內心柔軟、信念堅定的孩子,那麼就鼓勵孩子閱讀吧!可是,孩子不願閱讀該怎麼辦?該怎麼引導才能讓孩子喜歡閱讀呢?閱讀真的能改變孩子嗎?

這三個問題,是父母提及最多的。我根據自己的經驗和讀宋怡慧老師書籍後的體會,談談我的看法。

01 孩子不愛閱讀該怎麼辦

要讓孩子喜歡閱讀,父母得營造一個良好和諧的家庭氛圍,還得改變自身的觀念。

1、父母想讓孩子少玩手機,你自己先得做到

在玩手機這件事上,父母和孩子之間都是平等的,尤其是父母不能儀仗著自己家長的權威而享受「特權」。現在有太多的家庭,一家幾口在同一個客廳歪七扭八地躺在沙發上用手機聊天、看新聞、刷劇、打遊戲。這已經是我們大多數人在家的生活常態,明明是近在身旁,卻彷彿咫尺天涯。父母可以這樣做,孩子當然可以在網上和別人聊得熱火朝天,懶得搭理身旁的父母。

因此,想讓孩子靜下心來讀書,父母就少在孩子面前玩手機,或者乾脆不玩手機。親子溝通之間,存在著一個手機的距離。

2、給孩子買書和挑書

挑選書籍的兩個指標:第一指標是有趣,第二指標是有用。

對於不愛閱讀的孩子,我認為家長在甄別優劣後,應當先確保有趣。有趣的書孩子大多願意嘗試讀下去,讀著讀著也就慢慢咀嚼出了讀書之味。等累積到一定的量,在老師和家長的引導之下也可以接受高一階梯的閱讀材料。

班上有個孩子,作文寫得特別好。後來我發現這孩子很喜歡看各種網路懸疑小說,也加入了很多小說談論群。之前我帶著自己的偏見,總以為此類小說無聊透頂。後來一次和她聊天過程中才發現,懸疑小說步步驚心,每一個人物的出場,每個事件的發生看似毫無聯繫實則緩緩相扣,讀下去會讓人慾罷不能,非常有趣味。她覺得我這個只讀經典的「85後老古董」老師也許不會接受網文,所以推薦了我一本東野奎吾的推理小說《白夜行》,我讀著也覺得趣味盎然。

因此,如果您的孩子不愛讀書,試著先讓他們讀一讀他們感興趣的書,好的網路小說、漫畫、繪本都可以。

如果父母不太清楚哪些書有趣,孩子喜歡讀,那麼可以多買一些,讓孩子多一些選擇。有個媽媽能為一個剛上初中孩子買幾千元的蘋果手機,不符合孩子年齡的化妝品,卻不想給孩子訂半年30元的中學生期刊。她的理由是:她家孩子在家不看書的,訂了也浪費。而另一個媽媽做法卻截然不同,她的兒子也不愛看書,但是她還是訂閱了期刊,因為她覺得花30元買期刊可以讓孩子有更多的閱讀選擇餘地。即便買回去兒子不讀,她也可以看,至少通過閱讀這個年齡段的期刊了解一點孩子的所思所想,也沒有壞處。

對於這30元的花法,兩位媽媽的做法都有道理。不過,我個人更傾向和認同於第二個媽媽的價值觀。

02 該怎樣引導孩子閱讀

對於一出生就是數字原住民而言,要喚起他們的閱讀興趣得下一番功夫。宋怡慧老師為我們提供了一些有價值的建議:

1、為孩子布置一個溫馨、自在的閱讀環境

2、為家人留一筆買書基金

3、陪伴孩子,從閱讀做起

4、營造和孩子聊書的氛圍

5、閱讀便利貼,激活書寫的契機

6、讓孩子動手整理自己的書單

7、交換書籍,建立親子共讀的默契

上述七個建議,具有極強的可執行性。

我曾經看過一篇育兒帖子,一位爸爸把客廳的電視機撤了,把電視背景牆改造成了書架。一家人在客廳經常躺在沙發上看書,坐在地上看書,閱讀的氛圍特別濃厚。也有好多網友在下面留言時表示,自己家的廁所、房間、陽台等開闢了閱讀角,孩子跑到哪裡都能見到書,想讀書了隨手都可以拿到書。這樣的家庭出來的孩子自帶有一股濃濃的書卷味,於他們而言,讀書已經內化到了自己的骨肉。

再者,留一筆買書基金,然後和孩子一起買書,讓孩子動手製作書單也是一件很棒的事。很多時候,我們會設置家庭旅遊基金,購物基金,卻很少設置閱讀基金。有些人甚至捨不得買書,其實在中國書籍是很廉價的,一頓飯的錢可以換來十幾本精神食糧,何樂而不為呢?和孩子一起挑書,指導孩子製作閱讀清單,會激起孩子主動讀書的慾望,增強他們的成就感。

我認為宋老師的七個建議中最重要的一點應該是:家長必須自己讀書,最好能和孩子共讀,能與孩子一起聊書。

有些父母自己壓根兒不愛讀書,手機不離身或者是麻將桌上的常客,卻要求讓孩子讀書那是不可能的。很多時候孩子能成為怎樣的人,不是「龍生龍,風生風,老鼠的兒子能打洞」這麼簡單的基因遺傳,更多的是父母的言傳身教帶給孩子的影響。

昨天聽了這麼一個故事,覺得挺有意思的。一位虎媽自己經常吆三喝五地出去打麻將,或者呼朋引伴地逛街購物,在家看看電視打打遊戲,卻要求孩子必須乖乖地好好在家看書,考個名牌大學。孩子高三模擬考考得不理想,就發雷霆之怒,言下之意就是我都花了那麼多錢下去,給你請最好的老師,你還是一樣沒出息!

孩子是委屈!您生我養我,給我吃穿,給我花錢補習功課。可是您卻沒有真正地感同身受高三學子的壓力,就輕易給我「判刑」。有人支招說,這麼媽媽說得輕巧,那你有能耐當初怎麼就沒考上名牌大學呢?你考不上憑什麼一定要求孩子考上呢?反正你也全職在家,那麼花一年時間和孩子一起複習,看看高考到底怎麼樣?

這位媽媽不是不愛孩子,也是不惜重金地在栽培孩子,期待他能考個名牌大學,未來的人生路能比自己走得更長遠。可是,媽媽沒想過自己在家不看書,也不了解高三的功課到底怎樣,又怎能理解孩子的感受。換句話說,就是用高昂的代價換來了廉價的外包教育。

所以,父母想要孩子怎麼做,自己先嘗試著去做。如果想要孩子愛讀書,那麼請您一起和他(她)讀書吧,讀完,聊聊彼此的看法,共同關照,一起成長。

03 孩子真的能通過閱讀有所改變嗎

楊絳先生曾經說過:你的問題在於讀書太少而想得太多。閱讀不一定能保證讓一個孩子考取高分,閱讀也不會讓一個原本醜陋的孩子變得膚白貌美,閱讀也不會讓一個家庭突然變得家財萬貫……如果你想通過閱讀來改變這些,恐怕是想多了。

那麼閱讀能改變孩子什麼呢?

宋老師提出,閱讀會讓你知道:能夠評價、定義你的價值和存在,永遠只有自己。也就是說,孩子通過閱讀可以做到自我審視。

《愛讀書的孩子,不會變壞》一書中,宋老師分享了閱讀能夠培養的27種能力:關於付出、關於面對失敗、關於做自己、關於愛情……

這27種能力的培養,宋怡慧老師詳細地列舉了一系列清單。適合青春期的孩子讀,也適合家長讀。

突然間,想起了我高中時代的閨蜜。她原本是個大大咧咧,甚至有點不知天高地厚的姑娘。突然有一天她告訴我,她喜歡上了那個高大陽光的男孩子,只是暗藏心裡,未曾向他吐露心聲。後來,看著他身邊有了一個小鳥依人的可人姑娘,她自卑、難過。晚自習下,我們一起在昏黃的路燈下互換書籍,彼此的一個眼神都能讀懂對方。愛情,對於一個十七歲的姑娘,是個美好的念想。我們一起讀《簡愛》,敬佩那個其貌不揚卻獨立自強,在愛情面前不卑不亢的家庭教師,幻想著多年後我們都能遇到自己的羅切斯特先生;我們一起品讀《紅樓夢》,為寶黛的無疾而終的愛情而悲傷,也終於懂得有些人可能從此再也不會相見,愛過、懂過方知情深;我們一起聊過三毛的《夢裡花落知多少》,為這句「記得當年年紀小,你愛談天我愛笑」而產生共鳴。

閱讀,讓閨蜜從還未戀愛就已失戀的悲傷中走了出來,努力讓自己變得更加堅強,更加美好。「看不到未來的路,該何去何從?還是會有一本書帶著我去思考生命的價值為何。」

開學了,我們的孩子又升高了一個年級,也許家長們還在抱怨:孩子愈加難管,變得越來越不可理喻了。那麼我還是要向你們推薦,去認真讀一讀宋怡慧老師的《愛讀書的孩子,不會變壞》這本書。或許這本書可以給你們帶來一些啟迪。想要孩子不變壞,請從改變自身開始,請和孩子一起開啟閱讀之旅,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讓書香浸潤孩子的心靈!


推薦閱讀:

TAG:閱讀 | 教育 | 早教 | 兒童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