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愛者對善待自己的人不好,反而關注對自己不好的人,到底是為什麼呢?

你的身邊有對你好的人,也有對你不好的人,你分別是用什麼態度對待他們的?

如果你對待他們的態度差不多,甚至對對你不好的人更關注、更熱情,你覺得會發生什麼?

公眾號:依戀心理


/對我好的我不愛/

由於缺愛者的親子依戀關係模式不夠安全、不夠穩定、不夠健康互愛,所以缺愛者對那些對自己好的人會感覺陌生,不知道如何相處,對那些對自己特別好的人更感覺陌生,可能會特別擔心這種不真實的感覺,一旦沉浸進去,難以自拔的時候,對方突然變了,自己就完蛋了。——輿論八卦中,這樣的案例很多很多。就算沒聽過,身邊的「過來人」可能也會「語重心長」得提醒他/她。

所以缺愛者對對自己好的人,內心都有兩個未解之謎:

為什麼會對我這麼好?——肯定是另有所圖,我不能上當,不能讓他/她得逞。

會對我好多久?——我要通過折騰來試試他/她。於是各種「作」。

每個人都追求安全的依戀關係,而不熟悉≈不安全,所以缺愛者內心的傾向,會對這種雖然對自己很好、但是內心一點都不熟悉的依戀關係感到非常危險、不真實、不長久,寧可折騰分手了傷心後悔,也無法不折騰,好好相處。

/對我不好的我喜歡/

缺愛者從理性上會明白,對自己好的人才值得關注,對自己不好的人不應該關注,但是在感性上,很難把注意力從對自己不好的人身上拽回來。投射對對方的怨恨、安慰自己別太在乎對方,不斷怨恨與自我安慰中內耗,但是仍然會去關注。為什麼呢?兩種可能。

一是因為熟悉這種不被好好對待的依戀關係模式——原生家庭的關係模式就這樣,父親或者母親也是對自己很苛責的、經常打罵的、經常批評的。這種情況,稱作「依戀模式的強迫性重複」,依戀模式由於熟悉、有大量未處理的情結,潛意識不自覺得關注了。

二是因為從小是個很守各種規則的人,潛意識認為自己各種克制壓抑,是個好人,而那種不守規則、很多方面看起來都不夠道德的壞人,為什麼活的比自己開心呢?很費解。這種情況,稱作「壓抑榮譽的消逝」,本來通過壓抑本我獲得好名聲的榮譽感消逝了。

所以,缺愛者找的對象,總有父母缺點的影子。可能缺愛者從小都告誡自己,不要找個跟我爸一樣暴脾氣的人,但是最終找的就是這樣的人——如果不是這樣的人,就惹怒對方,讓對方變成這樣的人。

畢竟,對於內心最強烈的依戀需求而言,熟悉≈安全。

/這種情況怎麼破/

缺愛者內心最親近的依戀對象是——父母。

缺愛者內心最熟悉的依戀模式是——不夠安全、不夠穩定、不夠健康互愛的。

缺愛者對與父母的依戀關係的態度是——有怨恨、有不滿、有期待修復的願望。

缺愛者在社交過程中、在婚戀關係中,一旦與人情感交流的時候,最容易激活的是原生家庭帶來的依戀關係模式——親子依戀關係模式。

缺愛心理導致了不安全依戀的心理結構,內心與他人的情感聯結是不健康的或者不穩定的,要想改變,需要:

1、潛意識的改變。意識層面的「知道」和「克制」效果甚微,需要潛意識層面的深層改變。

2、圍繞愛的改變。人是關係中的人,心理健康的標準是除了自己之外至少還有一個人互愛。所以要以愛與被愛的主題來構建健康穩定的依戀心理結構,而不是追求成為完美的孤獨個體。

3、成長性的改變。缺愛導致依戀能力沒有得到健康發展,在社交中缺愛同伴依戀的能力,在婚戀中缺乏兩性依戀的能力。


推薦閱讀:

TAG:缺愛 | 情感 | 戀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