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聽到這樣的話,某某(或孩子或愛人)是ta生活的精神支柱,是問有人能擺脫所有的情感依賴生活的很好嗎?


心理學上的依戀實驗,很著名的一個實驗,就是給小猴弄了兩隻假母猴,一隻是很柔軟的絨布母猴,一隻只提供奶水的鐵絲母猴。小猴喝完奶,也很想跟那個柔軟的假猴在一起。你說,猴尚且如此,何況是人呢。

想擺脫情感依賴的人,往往是因為在情感中受到過傷害,因為他們認為依賴會帶來傷害,情感會帶來傷害,這種痛苦他沒有辦法承受,所以不想依賴任何人,再次感到感受到傷害。他們避免的其實是傷害,而不是不需要依賴。依賴本身沒有錯。

人的幸福感很大一部分要來自於人際關係,完全的離群索居,其實內心會非常的痛苦。


不知道有沒有那種人存在,感覺人存在總要有信念,而我又不信教,就只能是依賴人與人之間的感情了。

結婚前遇到感覺難以承受的事,我告訴自己底線是不能死,因為父母就我一個孩子,還養這麼大了,我死了他們就完了,哪怕為了父母我也要活著。

結婚後,孩子是支柱。他全心全意的信任我依靠我,只要我牽著他,他就敢爬到任何地方走走跳跳,還感覺很安全。每當對老公失望對婆婆的存在不舒服的時候(產後真的特別敏感,婆婆在我坐月子的時候照顧我很感謝,但是一些衝突真的避免不了,畢竟真的是兩代人還是陌生人)我就跟自己說你忍心讓他降低生活質量在單親家庭生活嘛。

也不能說為了別人生活,因為每當吃到好吃的,買了新衣服,讀了好看的小說等等,我還是很高興活著的,感覺自己生活也是很幸福的,但是有這麼個錨點拉扯著,不會讓自己衝動下做最壞的選擇。


雖然,不知道為什麼推送給我這個問題,但我還是來說說自己對於「精神支柱」的一些看法。

一方面,是否有精神支柱。每個人理論上都有屬於自己的精神支柱,是人,或物。有點像信仰,但我們國家大多數人是無教派的,沒有傳統意義上的信仰,那麼這個時候,這種人或物和信仰在功能上具有同等意義:能支持人走的遠,想得開,甚至會因為有這個精神支柱,人才會努力讓自己變得更好,生活上也更努力,更積極健康。如果是有教派的,那有的教派貌似有講到要看淡生死,心無掛礙,方有可能通往另一個世界。所以,可能大多數人,只要還活著,只要內心還不足以如此強大,只要還存有七情六慾,那就是個普通人。當生死來臨時所牽掛的,也許就是精神支柱,只是平時不這樣稱呼,或者未曾在意。

另一方面,有人為什麼常常這樣說。說此話的人,可能是自己的支柱和對方的支柱在理念上有差距,在衝突中產生出這樣的話。A的支柱是旅行,B的支柱是寫作,而C的支柱是ta的愛人或子女。Oh,no!A對B說:C的老公(孩子)是她的精神寄託,balabala…

有精神支柱,不論是人還是物,都是很好的事情,即使,那個精神支柱就是自己的愛人或子女,也是非常好的,因為你愛他們,他們帶給你希望。如果有人說你的愛人或子女是你的精神支柱,那也是很好的,因為有人看到了你對家人的愛。但如果你把愛人或子女作為精神支柱這件事,影響到愛人或子女自己的生活時,可能會出現一點問題,畢竟,愛,也要有尺寸,過了,彼此會喘不過氣,把愛憋死…

只要不會影響到愛人或子女,接納自己,他們就是自己的精神支柱,怎麼了?不需要擺脫情感依賴,本身就是個有七情六慾充滿色彩的人而已。


一般來說,再自私的人也有在意的的人。看著再一個人的人,也會有孤獨的感覺。但是世界之大,無奇不有。所以,誰知道呢?


一般人多多少少都會有這樣那樣的情感關注對象,血緣、親情構成了天然聯繫,人本身也有這種情感和歸屬的需要,只要合群的同時又能保持獨立性,對自己的自我價值很明確,那麼有適當的情感關注對象很正常,人人都希望得到相互的關心和照顧。

但如果這種關注和連接成了依賴甚至支柱,那麼就有可能帶來很多煩惱,畢竟人生無常,誰都不能保證你依賴的情感對象不會發生變化甚至變故。所以理解這些道理的人,他會擺脫依賴,對人生發生的一切能給予理解和包容,花開花落,雲捲雲舒,當然擺脫不意味喪失或淡漠,他仍然可以是一個具備正常的愛和情感的人,而且因為理解了人生無常,反而能更好地珍惜當下的情感。

另外,依賴往往意味失去了自己,對對方來說也會成為一種負擔,所以依賴不是一種好的情感表現方式。


擺脫所有那是很難的,看看魯濱遜。

擺脫不必要的甚至造成拖累的,是可以提高生活品質的,甚至可能飛躍式提升。


拜託精神依賴你的物質生活會更好。內心的空虛感,你得找到填充物。


孫悟空是為了保護唐三藏,唐三藏是為了西天取經普渡眾生,你看看,就連神仙都需要理由活下去,更何況人類


四大皆空的高僧心中還是有個佛祖的。


人之間就是相互依賴啊,沒有任何依賴的人或者事物,都不敢想像該怎麼活下去……當然,過度依賴別人也不好,多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吧


感覺你來晚了,如果3000年前你可以遇到釋迦摩尼,耶穌,他們可以給你完美的答案,如果1000年前你可以遇到悟空,唐僧,他們同樣可以給你完美的答案,可是今天,兄弟,你來晚了!


如果有這麼一個人,他這一生必定過得非常自律、剋制情感,凡事只依賴於自己解決,不把希望、期望、開心、難過寄托在任何一個人身上,像個機器人一樣。

更準確點,沒有朋友,沒有親人,沒有愛人,人是永遠不知滿足的,一旦你有,便會奢望更多。


謝邀,我身邊就有這種事例,不過嚴格意義上說,他並不是脫離了精神依靠沒有精神寄託,只是他的精神寄託就是他自己,你說自私我不過分,他也承認,但他的想法很簡單,所有人從他的生命、時間中划過之後,不會影響他的正常生活,當然一定會有情緒波動,但是不會持續。他現在過得很好,也有正常家庭,在我看來屬於不正常人而過著正常生活的那一類


我覺得如果是一個真正強大的人,答案是可以。失TA最愛的人和失去最愛TA的人,會讓一個人成為一個真正強大的人,因為自己並沒有過這樣的人生經歷,也沒有經歷過真正的絕望,所以此時此刻回答這個問題時底氣是不足的。但精神支柱,於我個人而言,是存在的。人生最灰暗的時刻,應該就是4年前母親手術。在開刀之前各種癥狀全部表現成癌症,這讓全家人都陷入了絕望中。即使我每天推著寶寶的小推車往返於家里和醫院時,也還能在醫院裡強顏歡笑寬慰母親。但當我發著高燒,只能吃片葯,還要在家收拾東西時,實在受不了徹底崩潰晚上躲在被子里痛哭了一場。但擦眼淚時,看著身邊那個打著酣睡的小東西,真的就是一下子變堅強。就算我沒有媽媽了,也要咬著牙撐下去,不能讓我的寶寶沒有媽媽。

別人,我是不知道的,但我是一個一旦成為別人的希望與寄託,就會咬牙堅持下去的人。總歸是不想讓愛我的人失望,自己寧可累,沒什麼。而現在,自己既是父母的依賴,也是家庭的經濟支柱,更是孩子的依靠和另一半的幫手。因為責任重大,所以有時也會被壓的喘不過來氣。但成年人的世界,本來就不是easy模式。更何況別人的期待本來就是我堅持下去的動力。以前也和朋友談論過這個問題,我和她一樣,都是那種更願意自己受委屈,但讓身邊的人過得舒服的人。其實也根本算不上委屈,因為看著身邊的人快樂比自己快樂還重要,這也是一種自私,因為終歸是為了讓自己開心。

我在想有朝一日當我完完全全失去所有所愛的人和愛我的人,我對這個世界應該是沒有任何依戀的,因為失去愛的人就失去了希望,失去被愛就失去了動力。但這只是我,並不能代表大眾。

如果是那種追求實現自我價值的人,他們對這種精神上的依賴會少很多。

思路有些混亂,回答的亂七八糟,湊合看。


題主想擺脫誰呢?這麼主觀的問題,能做到的人從來不會問,問的基本都做不到,不管能不能拜託,先做到獨立是最好的途徑,獨立了選擇範圍也多了。


我算是那種給自己找盼頭才能活下去的人 像什麼明天在哪能偶遇到喜歡的人 幾號又是誰的生日聚會 周六日去哪玩 沒有盼頭活不下去 沒有喜歡的事物也活不下去 活著的全部動力我全部都壓在這一點點喜歡上 不是我喜歡他們 是他們在救我


不過是個託詞。說明自己也離不開這段關係給你的好處,通俗講利大於弊,精神支柱不過是你的借口和台階,沒有任何利益的話,人的本能和讓自己和給自己找trouble的一切事情斬斷聯繫,而且毫不留情,你扔垃圾的時候會猶豫嗎?現在這個社會現金至上,你懂孩子也懂,怎麼選擇也只是時間問題


事實上是沒有的,人總得有個感情寄託


孩子大概是所有人的軟肋吧,我是無法擺脫的


感覺每一份情感,當你在一開始覺得可以依賴的時候,也同時接受了這種情感帶來的束縛吧。當一個人決定了要拜託情感依賴的時候,那一定是發生了什麼,讓他決定要不受情感依賴所帶來的束縛,決定要把自己所有的情感與精力放在他認為在這一個階段所應該放在的地方。

但是,長遠來看,當然是不可行的啊,,一個人,再怎麼強,都會有累的時候啊,過剛易折就是這麼一個道理吧。感覺有個情感依賴,就像是打遊戲時帶的治癒劑一般,遊戲里,受傷了,可以回血,現實中能在人感到孤單無助的時候,給人溫暖。遊戲里可以有一段時間,扛著傷害打過去,但你總會受傷啊,除非你是程序猿咯。

但在現實中,我們都是生活的配角,總得有個情感依賴吧。ヾ(≧O≦)〃嗷~


推薦閱讀:

TAG:生活 | 情感 | 生活方式 | 精神 | 生活態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