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論阿彌陀佛的發音(上)


緣 起

「南無阿彌陀佛」是一句中國人念了快兩千年的佛號,正如「南無」(na mo)不能念成南無(nan wu),「阿」也不能念成a而應念o,在北方則為e。「南無」和「阿彌陀佛」都是梵語譯音,南無是歸依,歸命,敬禮等意思,而阿彌陀佛則為無量(壽)佛或無量(光)佛。這句佛號應按古音念,阿的古音是o,南無念na mo。

中國古代就有「家家阿彌陀,戶戶觀世音」之說,那麼為何中國人這句耳熟能詳的佛號到今天竟然有三個音?a音哪來的?o、e之別又是怎麼回事?據說民國時期佛教界就有o、e音之爭,到今天a音又加入進來,看來有關這句佛號的發音問題已經是越來越嚴重了。這個千古之迷不破,現在和將來的佛弟子只會越來越困惑。而欲破此迷,需要多少懂得一些歷史上的民族變遷,地理上的南北分界線及南北口音差異變化,還有音韻學等方面的知識,所以也並非容易。

經過兩三年甚至更長時間的查找資料,調查研究,思惟總結,最後總算是把這個問題弄清楚明白了。當自己回過頭去看一看,想一想,好象不少事情真的就象早已安排好了一樣。不知道是不是有什麼使命,如果真的有的話,向世人揭示阿彌陀佛的傳承音,破解這個千古之謎或許算一個吧,不然憑什麼佛門中這麼重大的一件事情要由一介白衣來做?竊以為這件事情真的算是力挽狂瀾,就護持傳承音這一點上講,確實是挽大廈於將傾。

其實中國漢地佛教史上本無a音,這個音在歷史上是不存在的,本土音應是南方人念的o音,而北方則念e。這兩個音本是指向同一個古音o,只不過因南北地域差異而讀法稍有不同。a音的來源一是受藏密影響,二受日本本願念佛法門影響,八十年代以前中國大陸根本不存在這個音。

誠然,由一位在家人來做這樣的一件事情,要面對的是那些宣揚a音的大大小小各種名望的出家眾以及他們千千萬萬的信眾,承受的壓力可想而知。那麼他的信心來自哪裡?是誰給予的力量?當然是事實真相,是永恆的真理,是對佛法的虔誠與守護。眾生法身慧命大於一切。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心經云:「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

感恩佛菩薩的慈悲加持,感恩天龍等護法善神衛護,還要感恩一位同修,如果沒有她的三番兩次催促,就不會有這本書面世。最後就是感恩所有捐資助印的同修們的鼎力支持。南無阿彌陀佛。

無論信佛還是不信,這本書都應該有值得您看看的某個方面。或許在閱讀的過程中時不時地產生這樣那樣的疑問,乃至於小小的反對,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也再正常不過,畢竟歷史跨過多少個年頭之後走到今天,有些觀點學術界也無法統一。這個時候您要做的就是放下,先把這些小小的疑惑或反對放到一邊去,不妨先接受作者的觀點,先假定書中所說都是對的,然後一如既往地把它讀完,到最後您會驚奇地發現,心中的疑惑竟然一個一個都土崩瓦解了,不復存在,而是無比的歡暢與痛快,並感嘆地說:沒錯,他說的看起來很有道理,應該是對的,全書最終的結論與事實真相大體上也相符。如果真的這樣,那麼作者的願望與目的也就達到了。

下面我就將為大家一步步揭開o、e、a這三個音的前世今生,從而使諸位最後都能作出正確的抉擇與取捨。

慚愧佛弟子:藏檀

公元二O一五年六月十六日


目 錄

緣起…………………………………………………………………………………………………………2

第一章 佛經的翻譯及念佛的由來………………………………………………………………………4

第二章 摩訶不是馬哈……………………………………………………………………………………7

第三章 中國八九十年代影視曲中的佛號發音…………………………………………………………10

第四章 印度文字及梵語「阿」的發音…………………………………………………………………11

第一節 印度文字演變史……………………………………………………………………………11

第二節 梵語和非梵語………………………………………………………………………………14

第五章 諸位法師及相關人等有關佛號發音的錯誤觀點………………………………………………17

第一節 凈空法師的錯誤……………………………………………………………………………17

第二節 南懷瑾教授的錯誤…………………………………………………………………………20

第三節 慧律法師的錯誤……………………………………………………………………………22

第四節 大安法師的錯誤……………………………………………………………………………24

第五節 幾點補充……………………………………………………………………………………26

那時候…………………………………………………………………………………………………27

第六章 結束語……………………………………………………………………………………………28


第一章 佛經的翻譯及念佛的由來

末法時代,去聖日遙。眾生障深慧淺,不明佛意,不解正法,對於許多問題眾說紛紜,莫衷一時,就連中國人念了快兩千年的阿彌陀佛聖號的發音,這個不是問題的問題,現在也越來越嚴重地困擾著越來越多的佛弟子。有鑒於此,末學不才,希望儘可能理性地、客觀公正地和大家一起探討這個亟待釐清的問題,以去除大家心中的疑惑。

一、從佛經的翻譯來看

這個問題,如果要追根溯源的話,就一定要從佛經的翻譯上尋找突破口,因為這是最根本的原則與依據,是一切討論的基點。

我們知道,二千五百多年前,本師釋迦牟尼佛示現於古印度,宣說無上妙法普度眾生。佛涅槃後,弟子們將佛所說之法予以結集併流傳於世,這就是佛經的由來。印刷術是中國人的發明,古印度是沒有印刷術的,最初的佛經刻在貝葉上,一種便於刻寫的樹葉,經過一定的處理後將佛經刻在上面,這就是貝葉經的由來。貝葉經就是寫在貝多羅樹(又名多羅樹、扇椰子)葉子上的經文。那麼貝葉經所使用的是什麼文字呢?根據史料及現存的貝葉經,我們可以知道是用梵文記載的。不過這梵文是悉曇體梵文,而非今天的拉丁字母化的新梵文,這一點必須加以注意。

現在問題來了,悉曇體的梵文是古印度的文字,中國人怎麼可能認得?是的,中國人使用的是漢語而非梵語,這是兩種不同的語言,是兩個遠隔萬里不同國家的語言,當然不能互通。那要怎麼辦呢?別急,事情總會得到解決的。下面我們簡單回顧一下佛教是怎麼從古印度傳入中國的。大約在西漢末至東漢初年,也就是公元前後佛經開始經絲綢之路由西域僧人傳入中土,其代表人物有安世高、支婁迦讖(chèn)等法師。中國佛教大致經歷了譯經、形成學派、創立宗派三階段。古印度佛教最初在中國的傳播,從譯經開始。

支婁迦讖(公元147年~卒年不詳),月氏國(西域古國)人,精通漢語,於東漢桓帝末年來到洛陽從事佛經翻譯工作,是最早將大乘佛教傳入中國的西域高僧。光和二年(公元179年)譯出《般(bō)舟三昧經》二卷(現存本三卷),這是西方凈土思想傳入中國漢地的開端。

《般舟三昧經》云:[如是颰(bá)陀和。其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持戒完具。獨一處止。心念西方阿彌陀佛。今現在隨所聞當念。去是間千億萬佛剎。其國名須摩提。在眾菩薩中央說經。]這個地方,是漢語佛經中第一次出現「阿彌陀佛」四個漢字字樣。「復有一國有一比丘。誦阿彌陀佛經及摩訶般若波羅蜜。是人慾死時語弟子言。阿彌陀佛與彼大眾俱來。即時動身自歸。須臾命終。命終之後弟子積薪燒之。明日。灰中見舌不燒。誦阿彌陀佛經故。見佛自來。誦般若波羅蜜故。舌不可燒。」這段文字出自鳩摩羅什法師譯訖於公元405年的《大智度論》,沿用的也是「阿彌陀佛」這一譯法,還有我們常誦的《阿彌陀經》和《金剛經》都是羅什法師翻譯的。由此我們知道,將悉曇體的梵語佛經翻譯成我們能夠讀懂的漢語佛經,最初是西域來的高僧完成的,功德無量。這些西域來的高僧,他們都是精通梵語的,而且也精通漢語,唯有如此,才有可能完成佛經的梵漢翻譯工作,否則便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現在請我們大家想一想:這些西域來的高僧,他們不懂梵語嗎?不可能。他們不懂漢語嗎?不可能。既然如此,梵語「

」的讀音他們讀不準確?不可能。漢語「阿彌陀佛」的讀音他們讀不準確?不可能。既然如此,我們現在是不是有足夠的理由確信當東漢時期西域來的高僧支婁迦讖法師將梵語的西方極樂世界的佛的名號譯成漢語的「阿彌陀佛」這四個字的時候,其音,其形,其義都已確定下來了呢?當然是這樣的,這是毫無疑問。那麼接下來的就是「阿」的發音問題。

「阿」的發音,可能按今天的音來念嗎?這肯定是荒唐的。既然是古人翻譯了佛經,那麼佛號也應依古音來念才對。我們怎麼知道這個「阿」字的古代發音呢?不要急,當然有辦法。古代沒有今天的漢語拼音,但古人有音韻書。所謂音韻書就相當於今天的注音書,一個字怎麼發音從音韻書中查得到。佛經的翻譯工作到宋朝時差不多就完全停止了,這裡我們查宋朝的音韻書《廣韻》,查得「阿」的發音是「烏何切」。所謂「烏何切」是古代的拼音方法,即取「烏」的聲母與「何」的韻母相拼而得到一個音。如果按現代漢語拼音來說,烏的聲母是w,何的韻是e,得到一個we音,而w是影母,視為不發音,(為了使問題簡單化這裡不深入討論影母)所以最後的發音是e,這就是為什麼北方人念佛念「阿(e)彌陀佛」的原因。(現存有錄音可查的代表人物有宣化上人和夢參老和尚等)但是古代是沒有漢語拼音的,如果按古代音韻書又是怎麼發音的呢?按古音的話「烏何切」會得到wo,最後的發音是o音,這就是為什麼南方人會念「阿(o)彌陀佛」原因。(現存有錄音可查的代表人物有廣欽老和尚、妙蓮老和尚等)「阿」的古音是o,但隨著歷史的變遷特別是多次的民族大融合,北方方言區最後演變成了今天的e。雖然看起來是兩個音,其實仍很接近,都是喉音,讀快了很難分辨彼此,並且兩個音指向的實際上仍是同一個古音o。

《廣韻》全稱《大宋重修廣韻》,五卷,是我國北宋時代官修的一部韻書,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由陳彭年、丘雍等奉旨在前代韻書的基礎上編修而成,是我國歷史上完整保存至今並廣為流傳的最重要的一部韻書,是我國宋以前的韻的集大成者。我們再查更早的音韻書《說文解字》,「阿」仍是「烏何切」。清代陳昌治刻本『說文解字』卷十四:「【

部】大陵也。一曰曲(同上)也。從(同上)可聲。烏何切。」《說文解字》總結了先秦、兩漢文學的成果,給我們保存了漢字的形、音、義,是研究甲骨文、金文和古音、訓訪不可缺少的橋樑。特別是該書對字義的解釋一般保存了最古的含義,對理解古書上的詞義更有幫助。《說文解字》簡稱《說文》,作者是東漢的經學家、文字學家許慎(獻給漢安帝)。成書於漢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年)到安帝建光元年(121年),是我國第一部按部首編排的字典。《般舟三昧經》翻譯於公元179年,二者年代非常接近,實際上這個「阿」字的讀音依據《說文解字》當然顯得更合理一些。不過無論是東漢的說文還是宋代的廣韻,雖時隔近千年,但「阿」字的發音不變,都為「烏何切」,這足以說明中國歷史上的這句佛號有著悠久而穩定的傳承音。

將梵語「

」譯成漢字的「阿彌陀佛」,正是《四分律》中「佛言。聽隨國俗言音所解誦習佛經」的體現,這項工作已經由古代的譯經師給我們做好了,我們遵照就是,沒必要再違背古人言教創新一個a音出來。難不成我們再將佛經從梵語到漢語翻譯一遍?即使這樣仍是違背佛陀教誨的,因為這項工作已經由前人完成了,重新來過就變了一國有兩個標準,與佛說不合。

《毗尼母論》中又有:「佛告比丘:『吾佛法中不與美言為是。但使義理不失,是吾意也。隨諸眾生應與何音而得受悟,應為說之。』是故名為隨國應作。」我們由「隨國應作」可知,這說的是隨一個國家而作,既然古代中國已有譯經師譯為「阿彌陀佛」,那麼這就是中國這個國家所認定的佛號,為漢語中的佛號,應予遵守,不可違背,其讀音當然也不能違背。

實際上,《四分律》屬律藏,《毗尼母論》是注釋《律藏》〈犍度品〉的典籍,根據佛制,在家人都是不可以看的!但既然論壇上有人拿出來,我就直接加以引用,並作適當解說。其實這更說明了西方極樂世界的佛的名號以漢字「阿彌陀佛」翻譯過來後,其形、音、義後人都當遵守,不得擅改。

再者,梵語的「阿(o)」對應的漢語意思是「無」,「阿彌陀佛」翻譯過來就是無量(壽)佛。還有如阿(o)羅漢(不生)、阿(o)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阿(o)難(無染)、阿(o)僧祗(無數)等等「阿」都是無的意思。念「阿(a)」多用在稱謂前,如阿公、阿婆,無意義,不具有「無」的意思,這樣「無量(壽)佛」就變成了「量(壽)佛」,肯定是不對的。佛說「但使義理不失」,現在義理皆失,明顯有問題。從阿(o)變成阿(a)的那一刻起,這句佛號對於末法眾生來說已經不能念全。

二、從調查結果來看

對「阿」字歷史發音的調查,主要是通過一定的方式徵集中國民間南北各地六七十歲以上老人的發音情況來加以綜合判斷,並最終得出結論。

經過現實生活中的觀察和網路上(論壇、QQ群)的調查統計,現在基本上可以肯定在中國的民間,南方人念佛「阿」字多念o音,北方人則念e。

屬於南方的廣東省不論白話、客家話還是潮汕話,都是念o的。福建話也念o,聽聽廣欽老和尚念佛就很清楚。不可否認,廣東、福建(台灣講閩南話)兩省方言較其它任何省份更接近古音,較完善地保留了中國古漢語的發音,而唐宋之後佛經翻譯工作基本停止,所以說這個字一定要發古音的。根據古代各種音韻書可知,「阿」根本不存在a的發音,因此我們完全可以判定佛經中阿彌陀佛的「阿」不可能發a音,而是o音。

根據調查,除廣東、福建兩省外,浙江、江蘇(部分)、安徽(部分)、江西、湖南、湖北、四川、重慶以及雲南、貴州、廣西等大部分地區都發o音。也就是說,長江流域及其以南的所有地區(中國南部及中部),都是念o。不但如此,o音甚至還可能延伸到黃河流域的某些地區,可見,大半個中國都是念o的。除以上地區外,其餘的中國北方地區發e音,相對於o音地區的人數要少得多。也就是說,在中國民間,南方人念佛時念o,而北方人念e,都是對的,這其實也就是千百年來中國人念佛的傳統發音。

至於為什麼南方人念o而北方人念e呢?雖然這兩個音挺接近,為什麼還是有所不同?這是我一直困惑的事情。我一直認為可能是地域的不同而導致的方言差別。直到有一天突然念頭一閃,我終於明白了其中的奧妙,找到了問題的答案——確確實實是因為地域的不同而造成的發音差異。實際上南北不同的這兩個音,本來指向的就是同一個古音,完全是同一個音在中國南北方的不同讀法。

那麼我是怎麼悟透這個問題的呢?本人是湖北黃岡人,念佛按老家發音「阿」是o音。黃岡方言其實不屬於江淮官話,也不屬於西南官話,有人認為是古楚語。就其許多發音特點來看,和南方話比較接近,比如「上街」讀上gai,「中間」讀中gan,「穿鞋」讀穿hai,「上下」讀上ha,等等。而e這個音在黃岡方言中是不存在的,一律代之以o。比如「上課」讀上ko,「大哥」讀大go,「科學」讀ko學,「蝌蚪」讀ko蚪,「婀娜多姿」讀作婀(o)娜多姿等等。沒有e這個音,它是不存在的。反之,在老家方言中,許多地方發o音的,到了普通話中就要相應轉變成e。這就說明,南方的o音,在中國北方地區後來慢慢演變成了e音,如果從根本上看二者本來就是同一個音,只是因為地域的不同和歷史的變遷,南方仍念o,而北方則慢慢變成了e!就是這麼回事。歷史的真相揭開,o、e音之爭就這麼破了。

想到這裡,豁然大悟:原來如此,原來北方的e就是南方的o!南方的o就是北方的e,再也沒有疑惑了。而這一點,又更加證明了阿彌陀佛的「阿」,按傳統講確確實實是應發o音的。

至於說到a音,則完全是八十年代以後的事。真正流行開來則要推遲到公元2000年之後,人類已經進入了二十一世紀。作為佛經中一尊佛的名號,歷史上從來不曾有過a的發音,否則的話,中國民間一定應該保留有這樣的念法,但是通過調查統計,這樣可能性並不存在。

三、從現實情況來看

經過「文革」十年動亂,中國大陸佛教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寺院被毀,佛像被砸,經書被燒,僧人被強制還俗,最後甚至連「阿彌陀佛」這句佛號該怎麼念都沒師父教了,僅僅只在中國民間暗地裡流傳著。八十年代後,隨著中國大陸宗教政策的恢復,台灣佛教潮水一般湧入大陸:凈空法師念a,大力宣揚a音佛號;南懷瑾教授也念a,肯定a;還有慧凈法師也是念a,宣揚六字洪名。說到大陸自身,其後的大安法師在凈土祖庭廬山東林寺也宣揚a音。大陸今天念佛人中念a音的,主要有如上四大傳承。我就奇了怪了:為什麼台灣宣揚o、e音的就沒來大陸?為什麼?豈非眾生業力若此耶?

分析這四派,如果追根溯源的話,可以看出一些端倪:凈空法師師從過李炳南老居士等,(李老居士是北方山東人,應念e。)如果說到發a音,很有可能是源於「章嘉大師」。(凈空法師這麼稱呼)章嘉大師即章嘉呼圖克圖,藏密僧侶。南懷瑾教授早年入川(川西緊靠西藏)求法及閉關,後來還曾親自入藏,也有著深厚的藏密背景。這兩位發a音應和藏密有關。至於說到慧凈法師,早年曾學習日本本願念佛法門。日本佛教雖然是從中國經朝鮮半島傳入,但經過歷史的不斷發展與演變,已經與中國佛教相差很大。日本人念佛念a音。稍晚的東林寺現主持大安法師念a,這個應和近年來大陸一片念a音不無關係,具體原因無法考證。(大安法師俗家江西南昌,那裡講贛語,屬南方語系,念o。)

可見,念a音的,多是受外來因素影響,一者是西藏,二者是日本,而並非中國漢地的本土發音。我們看看中國早期的電影如《達摩祖師》、《六祖惠能傳》等,以及一些歌曲裡面念佛一律是o音或e,從無a音的。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a音只是八十年代以後的事,不過二三十年的時間。根據《唐韻》、宋本《廣韻》等中國古代音韻書,「阿」字在古代沒有a這個音,中國歷史上念佛根本不可能念a。

一個可以看得見的事實就是:雖然現在教內的人「啊」聲一片,但是反觀中國的民間,問起那些不信佛的人,念佛仍是阿(o)彌陀佛或阿(e)彌陀佛。這說明了什麼?正是說明了大陸佛教在六七十年代的巨大斷層,證明了其後八十年代恢復宗教政策以後,以上a音流派對於中國千年傳承的巨大破壞乃至顛覆。

至於台灣為什麼有那麼多念a音的,主要是因為中日甲午戰爭之後,清朝被迫將台灣割讓給日本,成了日本的殖民地,並建立了許多的本願寺院,直到今天台灣仍有許多法師在弘揚本願念佛法門。當然台灣的情況很複雜,念o、e音的也不少。

這篇文章定稿於二O一四年五月三十一日,是在前前後後幾篇文章的基礎上進行多次修改並最後組合起來的結果,時間上有一個較大的跨度,大概有兩三年的時間。

第二章 摩訶不是馬哈

(一)

有了上面這些知識作基礎,接下來再看看前幾天我們群里發的內容,就更清楚明白了。時間是二O一五年四月二十七日。

這幾時和那位蓮友時不時地談起有關阿彌陀佛的發音問題,還發給我不少以前相關討論帖的網址。我看到一位同修在一個帖子中的回復大體上是這樣說的,他說Maha如果按現在的「新梵語」讀的話是「馬哈」,但如果按古梵語讀則是「摩訶」,意思是說現在的新梵語發音錯誤,佛經中譯的是「摩訶」,顯然「摩訶」和「馬哈」的讀音差別太大了。(智度論三曰:「摩訶,秦言大,或多或勝。」)在論壇的有關討論中,我也一直堅持羅馬字母化的新梵語讀音不準確,用新梵語發音推讀古梵語根本站不住腳,這樣的作法不靠譜。我之所以堅持這樣的觀點,也是搜索和查看了許多資料的結果,所以有底氣。一直都在大力宣揚新梵語靠不住,在我們的群里也一直是這樣講的,記性好的同修應該還記得。

昨天凌晨大概四五點鐘的樣子,上完洗手間後回來躺在床上,頭腦很清醒,莫名地上面那位同修的話浮現出來,然後就在不自覺地思惟這個問題。本來說我對這句佛號發音的調查研究告一段落,而且已經得到了準確無誤的答案,所以也就沒有再繼續深究這件事的必要,因為我認為它已經告一段落了,那麼凌晨時分心中又不自覺地浮現這件事,就我自己來說完全是無意這樣做的結果,因為這件事我已放下。既然有此因緣,那就隨緣吧,然後我就在床上繼續思惟那位同修所說的內容。

maha現在念「馬哈」,這個a完全是按漢語拼音的a來念的,所以amita(阿彌陀)的a自然就念a了。現在堅持念a音的,很多人是根據這個來的,成為他們念a的堅強理由。但是現在問題來了:為什麼佛經中是「摩訶」?也就是為什麼古代的譯經師要譯成漢語「摩訶」二字呢?「摩訶」可是念mo he的啊。大家能明白這其中的奧秘嗎?這裡我很欣慰地告訴大家:這個相當令人困惑的疑難問題又一次想通了,這個謎又被我破了。那天凌晨在床上思惟的結果,就是我們又得到了一個證明這句佛號正確讀音的答案,更證明了自己以前的那些推測和理論是完全正確的,從而使自己的研究更進了一層。藉助以前的理論,我現在向大家道出其中的秘密。

如果我們假定古代的譯經師是正確無誤的,那麼maha無疑應譯為「摩訶」,也就是說梵語中的a譯到漢語中對應的拼音是o而不是a!為什麼?很簡單嘛,梵語maha對應的既然是摩訶,而「摩訶」的拼音是「mo he」,那麼a對應的不就是o嗎?是的,正是如此。且慢,你這隻解釋「摩訶」的「摩」(mo),那麼「訶」讀he又是怎麼一回事?a怎麼又對應e了呢?你可不要騙我!a怎麼又對應e了,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如果沒有人能說服我,我肯定不會信你。這個現在已非難事,因為我在前面已經作過明確無誤的回答。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在漫長的歲月里,北方經過歷史的變遷和多次的民族大融合,南方人念的o音在北方慢慢演變成了e音,而從源頭上講,這兩個音其實都是指向的同一個古音o。這就是為什麼現在南方人仍念阿(o)彌陀佛,而北方人會念阿(e)彌陀佛的原因。「摩訶」如果按普通話來念為mo he,而如果按我的老家話念就是mo ho,就是這樣。說到這裡大家就全明白了,maha對應的「摩訶」如果按南方音,它就是mo ho,兩個a對應的都是o!這樣就毫無懸念了,是不是?這就是語言變遷的奧秘,確實難以破解。(悟超:「大悲咒的『摩訶』,我注意了下,讀音是『moho』。)

我可以舉例說明南方的o音在北方慢慢變成了e,以證明自己觀點的正確無誤。很早以前看電視,我注意到某個地方的人講普通話帶有地方口音,現在認為可能是東北三省的,他們有不少人講到o音時,就是變成了e音的。我注意到「破」(po)被讀成了(pe),類似的字還不止一個,但以這個變音給我的印象最為深刻。因為當初聽到時覺得奇怪,所以就記下了。如果有東北的同修,並且理解了我的意思,請出來證明一下。如果沒有同修來證明我的觀點,也不要緊,因為我知道自己說的都是正確的。大家以後不妨留心一下,電視中確實有人將「破」(po)念成(pe)的,還有「玻(bo)璃」念成玻(be)璃,o音的其它某些字也應存在這樣的情況。(果華:「嗯,師兄這一說,還真是,po我們就是讀成pe。雖然我不是東北人,是河北的。」真如:「確實我們日常說話時會把po說成pe,不看還不知道只有北方這麼讀呢。我是東北的。」藏檀:「感恩蓮友們出面證明。」)

所以大家現在可以知道了:南方口音的阿(o)彌陀佛,在北方地區後來慢慢變成了阿(e)彌陀佛,就是這樣!若論其根本,指向的仍是同一個古音,即阿(o)。但我們現在查字典,「阿」字現在已經沒有o的注音了,因為在普通話(以北方話為標準)的拼音系統中,它已經以e代替。

回到「摩訶」上來,按現在的北方音念mo he,如果按南方音就是mo ho,這也就是說梵語ma ha如果按古音確實是念mo ho的,也就是「摩訶」。古代的譯經師沒錯,一點也沒有錯,完全正確。maha是「摩訶」(mo ho),而決不是「馬哈」!再如【那由他】(雜語)Nayuta,數目名,當於此方之億。根據這個理論,「那」讀作挪,「他」讀作拖,a都要發o音的。看看,一通百通!真理就是這麼奇妙,放到哪裡都正確。

那麼最後的結論就出來了:既然maha是摩訶(mo ho),那麼amita當然就是阿(o)彌陀(to)啊!這還用說嗎?而且我還要告訴大家:佛經中的「阿」全部是發o音的,(北方音可以念e)見了這個字就這樣念,不會有錯,而且都是「無」的意思。amita不是阿(啊)彌陀(他),不要念錯了!(心空悅成:「有一次我在夢中夢到自己好像到終南山去了,忽然間就聽到一個蒼老的聲音敲著木魚念南無阿彌陀佛,我聽的很清楚是念o。我以前看南懷瑾的南禪七日,我念的a,我後來也搜索了很多資料,以及我們本地老人的念法,我認為,念o才是正確的。我看百年虛雲中,老虛雲也是念的o,有時候又像是念的e。曾經為這個糾結了很久,也是蓮友說要念o,我也在網上查了很多資料,後來就決定念的o,現在一直都是。)

(二)

這兩篇文章下來,那麼這句中國人念了一兩千年的佛號要怎麼念我們也就再清楚不過了,南方人念o北方人念e這是鐵板釘釘的事實,是誰也無法否認和改變的。

在繼續討論這個問題之前,我想提請諸位同修蓮友清凈身口意三業,我們只是就事論事,只就這句佛號的發音問題進行相關探討,而不涉及到任何人特別是出家眾的戒行、品德及操守,這一點請大家務必小心在意。感恩大家。阿彌陀佛。

(三)

極樂佛子:「我曾為此發音專門搜了宣化大德講阿彌陀經的視頻,確實是念e。宣化上人師承虛雲,且本身也神通廣大,不可思議。然今人都念a。我記得奶奶病重時,我教她念佛,奶奶說是o彌陀佛嗎?我說是a彌陀佛。奶奶當時就眼神略覺詫異,反不念了。現在想來,不如順她老人家的口音,說不定會繼續念下去呢?」

喇嘛遷諾:「日本高野山是空海創立,至今仍在學習源自唐朝的悉曇梵文。因此發音不會太偏,阿彌陀佛的阿字發a音。吞米桑布扎遊學印度,學習聲明。以梵文字母為藍本創立藏文字母。後來西藏僧人不斷的遊學印度,學習佛教。西藏的發音也應該不會太偏,而藏文阿字仍舊發a音。而仔細看看漢傳佛教的經典就應該發現,阿彌陀佛最初是無量壽佛。阿字又有啞字的異譯。至於阿字本身應該發什麼音?阿爸、阿哥、阿叔、阿弟……這些詞似乎不會讀成e或o。同樣,阿拉伯、阿訇、阿門等外來語也不會讀成e或o。而這些詞也不是八十年代後來到中國的。而中國古代譯經師的翻譯水品真不好說,比如能在印度辯倒一大片的玄奘,梵文學的肯定好。奇怪的是在其翻譯的咒五首經中梵文om字居然有唵、暗、瓮這三種對譯,不動如來咒和滅惡趣王陀羅尼更是與眾不同。」

這是我們的一位同修心空悅成蓮友把我的《摩訶不是馬哈》發到網上後,別人回復中的兩個。大家可以看看,現在這句佛號的發音問題已經到了多麼嚴重的地步。

「我曾為此發音專門搜了宣化大德講阿彌陀經的視頻,確實是念e。宣化上人師承虛雲,且本身也神通廣大,不可思議。然今人都念a。我記得奶奶病重時,我教她念佛,奶奶說是o彌陀佛嗎?我說是a彌陀佛。奶奶當時就眼神略覺詫異,反不念了。現在想來,不如順她老人家的口音,說不定會繼續念下去呢?」

今人都念a就對了嗎?老人家念o明明是對的,而且是千年傳承音,現在卻聽到別人說念a,叫老奶奶怎麼想?念還是不念?可憐啊。可悲,可嘆,可惜。

「我記得奶奶病重時,我教她念佛,奶奶說是o彌陀佛嗎?我說是a彌陀佛。奶奶當時就眼神略覺詫異,反不念了。」

這是怎麼教人念佛的呢?還怎樣作善知識啊?佛號都念錯,不是遺笑大方嗎?如果此時勸老人家念阿(o)彌陀佛,老人家一定會念的,而不會感到詫異,說不定還能往生,怎麼會發生「反不念了」的悲劇呢?這件悲劇的發生,誰之過?該什麼人承擔責任?

眾生法身慧命高於一切啊!這是佛一再強調的。

喇嘛遷諾:「日本高野山是空海創立,至今仍在學習源自唐朝的悉曇梵文。因此發音不會太偏,阿彌陀佛的阿字發a音。吞米桑布扎遊學印度,學習聲明。以梵文字母為藍本創立藏文字母。後來西藏僧人不斷的遊學印度,學習佛教。西藏的發音也應該不會太偏,而藏文阿字仍舊發a音。而仔細看看漢傳佛教的經典就應該發現,阿彌陀佛最初是無量壽佛。阿字又有啞字的異譯。至於阿字本身應該發什麼音?阿爸、阿哥、阿叔、阿弟……這些詞似乎不會讀成e或o。同樣,阿拉伯、阿訇、阿門等外來語也不會讀成e或o。而這些詞也不是八十年代後來到中國的。」

大家再來看看這個人,這就是典型的拿外來音滅漢地千年傳承音。

「而中國古代譯經師的翻譯水品真不好說,比如能在印度辯倒一大片的玄奘,梵文學的肯定好,奇怪的是在其翻譯的咒五首經中梵文om字居然有唵、暗、瓮這三種對譯,不動如來咒和滅惡趣王陀羅尼更是與眾不同。」

「而中國古代譯經師的翻譯水品真不好說」?敢說出這番話來的人,大家可以想想是何等的囂張與狂妄。末法時世,眾生障礙深,智慧淺,邪見熾盛,剛強難服,因此恢復阿彌陀佛千年傳承音這件事就顯得尤為迫切和更加困難。

池中紅玉:「我只知道木匠學的魯班書中,是念的阿(o)彌陀佛。」

魯班書現在是很難見到的,我是沒見過。人家既然這麼說,應該是看過了。那麼魯班書中為什麼會有這句佛號?這個就不太清楚了。如果這件事是真的,那麼又從側面證明了o確實是古音。

(四)

在這裡我想說明的是:大家儘可能地不要使自己陷入到這件事之中,因為這件事有一定的危險性。為什麼我要提出這樣的要求?一是因為恢復傳承這件功德無量的事,弄得不好反成執著,最後障礙到自己念佛往生,這是得不償失的;二是在做這件事的時候須清凈身口意三業,面對各種境界不動於心,這樣才能一切無礙,不會造成護法反成造罪甚至護法反成壞法的悲劇,所以這是我一定要事先申明的。還有一條必須注意的是我們只就阿彌陀佛的傳承音進行探討和維護,只是就事論事,而不涉及到任何人特別是出家人的戒行、操守與品德等一切無關的方面,這是絕對不可以的,否則就有違我們的初衷了。佛說不說四眾過,(四眾即出家男女二眾和在家男女二眾)禪宗六祖惠能大師說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有關這個方面,我們必須特別予以強調。須知因果可怖。各人吃飯各人飽,各人因果各人背。所以這件事說起來我真的不敢要求任何人和我一起做,我們各位同修管好自己就好。自己知道中國漢地千年傳承音,自己知道應該怎麼念,如果可以的話,遇到有緣人勸他們念佛時,按傳承音教給他們,這樣就行了,足矣。

平常心是道,安寧詳和是道,不貪不嗔不痴是道。這些是對我們諸位同修的勉勵,更是對自己的勉勵。

阿彌陀佛。我佛慈悲。


第三章 中國八九十年代影視曲中的佛號發音

一、電影《少林寺》

演員:李連杰、于海、於承惠、計春華、丁嵐 導演:張鑫炎

地區:內地 / 中國香港 年代:1982年

電影《少林寺》(1982年)

12:39 13:01 方丈:「阿(e)彌陀佛」

16:21 僧值:阿(e)彌陀佛

16:24 師傅:阿(o)彌陀佛

16:26 眾弟子答:「阿(o)彌陀佛」

二、《濟公》(游本昌版) 12集

類型:古裝 喜劇 神話 地區:大陸 年代:1985年

第一集《濟公出世》

09:10 童年李修緣(濟公)放生鯉魚時誦念佛號:「阿(o)彌陀佛」

31:32 青年道濟(濟公)回家面向老婦人施禮誦念佛號:「阿(o)彌陀佛」

42:27 濟公唱歌:「南無阿(o)彌陀佛」

三、楊潔導演的86版《西遊記》

第四集:《困囚五行山》

19:04 觀世音菩薩:「阿(e)彌陀佛」

40:47 唐僧:「阿(e)彌陀佛」

四、《六祖慧能傳》

國家/地區:香港 發行日期:1987 大地影業公司出品

電影《一代禪宗大師?六祖慧能傳》

2:34 兩位出家人口誦佛號:「阿(o)彌陀佛」,下面顯示的英文:amitabha

五、《達摩祖師》

1993年由袁振祥執導,爾冬陞(飾演達摩)、樊少皇(飾演二祖慧可)主演的佛教影片。上映於1994年4月22日。

電影公司:袁振洋電影製作公司

上映地區:香港

《達摩祖師傳(高清DVD)》

00:50 眾武僧合十齊聲誦念「阿(o)彌陀佛」

六、歌曲《三個和尚》

演唱者:甘萍

「阿」念e

1994年,獲第六界「通業杯」全國青年歌手電筒視大獎賽三等獎,《親親美人魚》獲中央電視台MTV大獎賽銀獎,《三個和尚》獲銅獎。《三個和尚》具體創作年份不詳,詞曲作者為陳小奇。

七、電影《變臉》

《變臉》(1996年金雞獎,吳天明導演)

46:32 佛祖:著將小國昏王,打進阿(o)鼻地獄。(唱戲《觀音得道》)

49:13 眾齊唱:南無阿(o)彌陀佛(fu)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即使在中國八、九十年代的影視歌曲中,佛號還是按傳承音o、e來念的,根本就不存在a音。但也正是差不多這個時候,a音開始由佛教內部慢慢向外傳播。

(弘化:「現在的局面是,念佛的大多念『啊』,周圍不信佛不念佛的反而隨口念得『哦』。」藏檀:「說得不錯!堡壘正是從內部被攻破的。」)


第四章 印度文字及梵語「阿」的發音

第一節 印度文字演變史

印度是世界上的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公元前2000年以前就創造了燦爛的印度河文明。大約於公元前322年左右建立了孔雀王朝,形成了統一的國家。8世紀起,阿拉伯人開始從西北部入侵印度,並引進了伊斯蘭文化,到13世紀時,印度的佛教完全被伊斯蘭教滅亡。16世紀初,建立了莫卧兒帝國 (伊斯蘭教封建王朝) ,成為當時的世界強國之一。

近代西方國家在印度的殖民活動開始於15世紀末16世紀初,1757年以後逐步淪為英國的殖民地。1947年6月3日,英國公布「蒙巴頓方案」,同意把英屬印度按宗教信仰分為印度和巴基斯坦(包括現在的巴基斯坦國和孟加拉國)兩個自治領。同年8月15日,印巴分治,印度實現獨立。1950年1月26日宣布成立印度共和國,但仍為英聯邦成員國。

阿育王(公元前273年——前232年在位)又稱無憂王,是古代印度摩揭陀國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國王,同時也是佛教的護法名王。年輕時嗜殺成性,並發動過大規模的戰爭,屍體堆積如山,血流成河。戰爭的慘狀終於使其幡然醒悟,並歸依佛教,從「黑阿育王」轉化為「白阿育王」。公元前3世紀,阿育王統治時期的印度疆域廣闊,政權強大。阿育王將佛教定為國教,還派人向世界各地四處弘揚。他將佛教的戒律刻在石碑及岩石上,這就是阿育王石柱的由來。從這些雕刻的文字來看,我們今天知道它是一種在全印度通行的婆羅米字母,漢語文本《法苑珠林》中顯示這種字母的名字是婆羅米。

1、婆羅米文

婆羅米字母是古印度最重要,也是使用最廣泛的字母,原意是來自大梵天的。這種字母公元前6世紀已開始使用,一直到公元3世紀,變體頗多。近百年來在中國新疆發現的古代梵語以及其他文字的殘卷就是用所謂中亞婆羅米斜體字母書寫的,隨著佛教東傳到西域地區。

婆羅米文演化出被稱為婆羅米系文字的一組多樣文字,其中很多被用來書寫梵語。梵語被認為是梵天的語言,是印歐語系的印度語族的一種語言,是印歐語系最古老的語言之一。和拉丁語一樣,梵語已經成為一種屬於學術和宗教的專門用語,印度教經典《吠陀經》即用梵語寫成。婆羅米文是印度最古老的字母,是婆羅米系文字如悉曇文、城文、天城文、孟加拉文等等文字的來源。

在笈多王朝(公元320年-540年)時期,婆羅米系文字呈南北兩支發展,在北印度的笈多王朝演變為笈多文,8世紀時,笈多文的東部變體演變為城文,其後,在其基礎上誕生了孟加拉文和天城文,天城文是書寫南亞主流語言印地語和梵語的主要文字;(梵語用天城文書寫,印地語也是天城文書寫,所以不要見到天城文就以為是梵語,它很有可能是印地語!而印地語是今天一小部分印度人的語言,和古梵語已經不是同一回事,相差很大。估計念a音的人這裡出了問題,搞錯了。)對笈多王朝時使用的笈多文的另一種改良產生了悉曇文,被佛教所使用。在南印度,婆羅米文也演變出許多重要的文字。此外,吐火羅人使用的吐火羅文也是由婆羅米文演變而來。

2、笈多文

笈多文(有時叫做笈多婆羅米文或後婆羅米文)用來書寫梵語並且關聯於印度的笈多王朝,它是物質上繁榮以及宗教和科學巨大發展的時代。笈多文起源於婆羅米文並引出了城文、夏拉達文和悉曇文。這些文字在此後引出了很多最重要的印度文字,包括天城文(自從十九世紀後書寫梵語最常用的文字)等。(近代西方以及日本的學者去印度考察,看到的十有八九就是天城文,並且理所當然地把以天城文書寫的印地語當成了梵語。如果不是這樣,a音的笑話又是怎麼鬧出來的?)

3、悉曇文

悉曇文字,意為成就或完美,是公元約六百至一千二百年間書寫梵語的文字。悉曇文字是對笈多王朝時使用的笈多文的改良。

悉曇梵字約於六世紀定型,並於南朝的梁代左右傳入漢地。沿絲綢之路傳入中國的佛經多以某種版本的悉曇文字寫成,於唐宋時期最為盛行。中國有1000多年的翻譯佛經的歷史,對梵語的語言特點非常注意。唐代出現了一批有關梵語的書籍,比如智廣撰《悉曇字記》,義凈撰《梵語千字文》等等。(古人不懂梵語,現在的人才懂梵語?那不是一個天大的笑話嗎?)

4、城文

城文又稱城體,在古印度大約於公元8世紀作為笈多文的東部變體出現(而夏拉達文是西部變體)。它分支出多種文字,比如天城文、東城文等。姊妹書寫系統是悉曇文、夏拉達文,子書寫系統為天城文和孟加拉文。(現在的孟加拉雖然是一個獨立的國家,但在歷史上仍屬於古印度,孟加拉語其實就是印度加爾各答的地方方言。孟加拉文和悉曇文有著非常親近的血緣關係,後面我們可以看到二者在字形上差不多一樣,應該說是一模一樣吧。)

5、孟加拉文

孟加拉文是用於書寫孟加拉語的城文東部變體,它和天城文二者都派生自古代城文,連同其他印度次大陸書寫系統一起屬於婆羅米系文字。

6、天城文

天城文又稱天城體,最早出現在13世紀初,直接由城文演變而來,是對城文的優化及標準化而成,優化後的城文為彰顯其神聖前面加了個梵文「天」字而成為天城文。天城文是眾多的婆羅米系列字母中流傳最為廣泛最為強勢的字母,用來拼寫梵語、印地語、尼泊爾語等語言。(天城文出現的時間較晚。)

7、印地語

印地語是印度斯坦族的語言,屬印歐語系印度語族,是由古梵語發展而來的一種現代印度-雅利安語言,主要分布於中北部的兩個邦即北方邦和中央邦,又稱北印度語,是印度國內最為通行的一種語言,但是能夠懂得該語言的人只佔印度全國人口的三分之一。基本辭彙大部分是從梵語演變而來的,在穆斯林統治時期吸收了大量波斯語和阿拉伯語借詞,英國統治時期又吸收了大量英語借詞,至今還在不斷地從英語吸收新的借詞。

根據印度憲法規定,印地語和英語同為官方語言。當一九四七年印度獲得獨立時,印地語便被選作民族共同語,但是由於它沒能贏得講其它語言的人的承認,因此只好與英語分享官方語言的地位。不過現實生活中,印地語影響力卻不如英語,在官方場合只起陪襯作用。在南方,印地語的影響力更是微乎其微。

印地語使用天城文作為自己的書寫系統。

第二節 梵語和非梵語

(一)印地語非梵語

印地語是梵語嗎?這是一個我們必須面對和一定要作出回答的問題,不可以逃避。基於前面的認識,我們現在可以肯定地說印地語非梵語,雖然它有許多辭彙來自於梵語,而且書寫系統採用的也是梵語的天城體,但我們還是不得不說它和梵語其實是兩碼事。歷史上多次的外族入侵如八世紀開始的伊斯蘭教的入侵和十五六世紀開始的西方人對印度的殖民統治,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印度歷史和文化的斷層。可以看得到的事實就是印度本土宗教佛教的滅亡,本來以婆羅門教和佛教為主的印度社會變成了今天的印度教、伊斯蘭教和基督教共存的局面。印度語大部分來自梵語,但也有大量的波斯語和阿拉伯語,後來又吸收了大量的英語,而且發音和書寫也發生了一些變化,今天的印地語早已非昔日的梵語。實際上今天的印度仍懂梵語的人廖廖幾無,並且主要是在宗教儀式上使用。梵語的復興艱難重重,遭到基督教徒和穆斯林的極力反對。「梵語是一門非常印度教的語言,基督教徒或者穆斯林並不使用,所以,為什麼要把它強加給所有人呢?」這是那些反對者的強硬理由。

(二)梵語中「阿」字的發音

天城體梵語

古典梵語的母音和它們的詞首天城文符號,在輔音邊上的變音符號,IAST 轉寫,IPA 表示的發音及其特徵描述,與最近似的英語等價者(預設GA)和漢語近似者(普通話)列出如下:

孟加拉語

我們現在來看看悉曇體梵語和孟加拉語的前兩個字母(短音「阿」和長音「阿」),

是不是很象?這是天城體的

,相對來說孟加拉語和悉曇體梵語還要更象一些。而在孟加拉語中,它就是發o音的!

今天無意中搜索梵語字母,竟然搜到了孟加拉語,也屬於印度語系的一支,忽然間發現二者看起來怎麼這麼象?再一對比,何止是象?真的就是啊!只是悉曇文多以毛筆書寫,筆畫粗,而孟加拉文的筆畫細,二者不過筆畫粗細的區別而已,其它的看起來都是差不多的。再查資料,原來這二種語言竟是由同一種古老的語言即笈多字體變化而來。(為了徹底弄清楚這個問題,我查閱了大量的資料,這就是第四章主要內容的由來。)

孟加拉地區人民早期多信奉佛教、印度教,13世紀受外來影響改信伊斯蘭教。孟加拉語屬於印歐語系印度語族,文字採用由古印度婆羅米字母演變而成的孟加拉字母,印度西孟加拉邦首府加爾各答一帶的方言被公認為孟加拉語的標準語。孟加拉字母來自婆羅米字母,11世紀時,由與其密切相關的梵文字母中分歧並獨立出來。

由前文可知,笈多文衍生出悉曇字母,而孟加拉語竟然也是源於笈多文字,說明這兩種文字之間有著非常親近的血緣關係,笈多文字再往前追溯就是婆羅米文。既然孟加拉語的

發o音,再結合中國南方念佛的發音,因此我們有理由懷疑悉曇體的

同樣也是發o音的,雖然今天的西方學者用國際音標[?](相當於漢語拼音的e)來標註它。

(三)轉寫

從十八世紀後期,梵語已經被使用拉丁字母轉寫。amita不是梵語,而是梵語的轉寫,是將梵語用拉丁字母轉寫後的結果。今天最常用的系統是IAST(國際梵語轉寫字母)。

IAST是國際梵語轉寫字母的英語名稱(International Alphabet of Sanskrit Transliteration)的縮寫,是學術上對於梵語轉寫的標準,亦變成了一般出版界,如書籍及雜誌的非業界標準。隨著Unicode字型的普及,它在電子文本的使用亦因此而相應地增加。這項標準是於1912年在雅典舉行的東方學會議(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Orientalists)上訂立的,而它又基於了1894年在日內瓦舉行的東方學會議制定的標準。

IAST是羅馬化梵語和巴利語的最流行的方案,它允許無損的天城文轉寫(和其他的印度文字比如克什米爾語的傳統文字夏拉達文的轉寫),而且不只是梵語的音素,還允許本質上的語音標註。

母音和它們的排列:

在維基百科中,短音

(即「阿」的天城體梵語)明確指出是喉音,而不是宣揚a音的那些人所說的開口音a。按國際音標為 [?],相當於漢語拼音的e。無論是南方的o還是北方的e,都屬於喉音!所以從這一點上講,又證明了古代的譯經師是正確無誤的,而宣揚開口音a的那些人,無異於又吃了一悶棍。

(四)總結

無論是悉曇體梵文,還是天城體梵文,正統的寫法都是詞與詞之間沒有空格隔開,有人把梵文詞與詞之間人為地用空格隔開寫,這是不正統和錯誤的做法。如今印度的官方語言印地語,詞與詞之間是分開的,並對字母做了相應的調整。許多人有一個誤區,即看到天城體便以為是梵語,甚至認為印度使用的就是梵語,這是錯誤的看法和認識。如今我們普遍見到的天城體其實是印地語,尼泊爾也使用它作為自己的字母體系。也就是說,雖然今天的印地語使用的是天城文,但它卻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梵語,二者在不少方面還是有區別的。在所有的婆羅米系文字中,短音「阿」如悉曇體的 及天城體的 等等都是以國際音標 [?]表示,相當於漢語拼音中的e,在孟加拉語中 發o,但在印地語中,它卻是發[Λ]的,相當於漢語拼音的a,四聲,而且是唯一的。

由此觀之,當今國內那些擅自將千年傳承音o、e改成a音的,一開始應是受人誤導了。始作俑者未深入研究,不明就裡,誤將印地語當作梵語,這才錯誤地得出了梵語的「阿」發a音這樣的一個悲劇結果。這真是一個天大的誤會,恐怕是上個世紀全世界語言學上最大的冤案。

我曾經比較反感和反對將梵語用羅馬字母轉寫,以為錯誤的a音是因為轉寫的結果。其實人家沒錯,是我誤會了,梵語的「阿」雖轉寫為英語的a,但其發音人家明明說了是[?]的啊,什麼時候說過念a了?現在看來情況還不錯,近代西方學者雖轉寫為a,但明確指出讀音是[?],這麼說錯誤的a音就不關人家的事了。這同時也說明了古代的那些譯經師是完全正確的。


推薦閱讀:

TAG:宗教 | 佛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