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開口說英語,怎麼辦?

給孩子報了一個英語班,但是他在課堂上就死活都不張嘴說,我每次都急的不得了,就想讓他開口說,怎麼辦?(我家孩子是已經學過一段時間的英語了)


聽到足夠多足夠多,自然就會開口說了,這個是有個過程的,積累量不夠孩子又害羞一點是很難開口啊。可以在家裡有意無意的給孩子聽聽英文的兒歌,看看英文的動畫片,平時坐車啊什麼的就聽聽兒歌,在家玩的時候也可以當背景音樂放著,不一定非要老老實實的坐在課堂里聽,只要輸入量足夠,不用你催,到那個時候他自己就開口說了。這個量,我覺得,每天一個半小時,2~3個月堅持下來,應該可以看到效果了。


孩子學說話需要一個反覆記憶再輸出的過程,你可以多說多重複,引導他,比如遊戲,或者對話,讓他理解明白


本文轉自我的公眾號【一招英語】,歡迎關注,轉載須授權。

做事情,方向一定要正確。如果方向錯了,速度快慢就無關緊要了。

先說背景:我教了十幾年英語,極度尊重語言學習方法和邏輯。從女兒4歲,我開始帶她做英語啟蒙。為此,我參考了二語習得的諸多專業書籍、課程、理論,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和對女兒的啟蒙實踐,總結了十條我認為最重要的原則。

並且,非(chou)常(bu)認(yao)真(lian)的將它們命名為《英語啟蒙的摩西十誡》。


第一條:啟蒙要趁早,外語學習是童子功!

3~7歲是兒童語言發展的黃金期,這個時候進行第二語言的起步,是比較合理的選擇。原因如下:

  • 3歲左右的孩子,母語的發展已基本穩定;
  • 正處在語言發展的黃金時期;
  • 孩子還沒有上幼兒園,時間充足。

國內很多小學,是從3年級(9歲)才開設英語課程,坦率的講,這完美的錯過了孩子語言學習的敏感期。所以,家長們一定要學會「自救」

如果已經錯過,那就馬上開始!不要因為錯過了春天,就連夏天一起放棄。

第二條:先學「英語」,後學「英文」。

語言學習的正確邏輯順序是:聽→說→讀→寫 。簡單說,就是先能聽,然後會說話,上學了再讀書識字。兒童啟蒙一定要遵循這個邏輯。

先聽,後說!先聽說,後讀寫!絕對不可以聽說讀寫齊頭並進!這是無視學習邏輯的行為。

第三條:家長不需要充當老師!

在兒童英語啟蒙的過程中,家長的工作絕對不!是!教!學!家長要給自己準確的定位:引導者和陪伴者。

家長不必糾結自己發音不好、口語不好這些問題,更不能強迫孩子跟讀、背誦,甚至是抄寫。

第四條:重視輸入,不可急功近利!

英語啟蒙,輸入大於一切!

聽、說、讀、寫四個板塊,聽和閱讀是輸入,說和寫作是輸出。聽不見的人,不可能會說話!不讀書的人,不可能懂寫作!

動不動就要求孩子開口,卻無視聽力訓練,這是典型的功利主義。

第五條:輸入的量,一定要大!

習得沒有捷徑,就是大量的接觸!聽和讀的材料,可以是繪本、動畫、錄音、歌曲、點讀……方式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量要足!

去年一年,我陪女兒Moriarty精讀和泛讀的英文繪本,加到一起超過1000本。這個量只能通過家庭完成。一本教材無論多經典,一個培訓班無論多負責,都很難滿足「大量」這個原則。

第六條:不要製造痛苦,要有趣!

學英語不是階級鬥爭,不用苦大仇深。無論是材料本身,還是親子方式,都必須以孩子喜歡為前提。

尤其是不要搞強迫跟讀、機械操練那一套!良好的二語習得過程,應該在學習者不知不覺中,輕鬆愉快的進行。

第七條:必須牢記的黃金準則:i+1理論

  • i,就是「我」,指的是學習者現有的水平。
  • +1,就是指在現有的水平上,加上一點點新的內容。

所謂i+1,就是指:輸入材料必須是可理解的,最好是在學習者現有水平上,增加一點點新的知識。這是我們為兒童設計輸入材料的大前提。

第八條:要善於整合學習資源!

家長不要糾結自己的英語水平。家長的責任,是幫助孩子找到符合「i+1」理論的材料,並引導孩子使用。

這個材料可以是動畫、繪本或錄音,也可以是其他形式。家長需要做的,就是利用這些資源,去營造一個迷你的家庭型雙語環境

第九條:家長一定要懂理論!

家長甚至可以不懂英語,但一定要懂語言學習的基本原理。不然,連什麼樣的材料適合孩子都無法分辨,很容易人云亦云、盲目跟風,甚至被一些不負責的老師和機構牽著鼻子走。

我甚至見過有的機構,要求兒童啟蒙階段背《新概念英語》。恕我直言,在下不敢苟同,並有點想打人。

第十條:家長要與孩子共同成長!

啟蒙孩子的過程,也是自己成長和修鍊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家長可以與孩子一起提升。看看下面這兩種思維:

  • 自限型思維:因為我的英語不好,所以我沒有辦法教孩子英語。
  • 成長型思維:因為我的英語不好,所以我正好和孩子一起學習,共同成長。

這兩種思維,您是哪一種?父母對待語言的觀念,是孩子的二語習得的天花板。

【這麼長都能看完?那就送個小福利吧!】

給大家推薦一部英文啟蒙動畫片:《Big Muzzy》,中文名叫《瑪澤的故事》。 這是BBC專門為外語入門的初學者製作的,本身定位就是一個學習類的動畫。它圍繞常見辭彙、日常用語和句型結構,進行多次重複性的展示,這是一般的普通動畫片所無法比擬的。 這是我的女兒Moriarty接觸的第一個英語動畫片,她超級喜歡,反覆觀看了很多遍,以至於她有一段時間的英語口音,跟裡面的反派Corvax的一模一樣。

【獲取方式】關注我的公眾號:一招英語,並在後台回復「BM」,即可獲得Big Muzzy全集視頻!然後,就可以帶你家娃開工啦!


我覺得一方面先讓孩子對英語感興趣,比如多聽英文歌,生活中說他感興趣的英文,另一方面家長也要多點耐心,學英文歌,和孩子一起唱,一起陪他學英語。我家孩子兩歲半,會10+首英文歌,他自己愛唱,還喜歡改編。


一個是興趣,一個是自信,可能老師沒有引導出孩子的口語興趣,這和上課方式,課堂氣氛,趣味性息息相關,再一個是可能孩子口語這塊自信心不夠不好意思張口。如果是活潑有趣的外教課堂,同學氣氛活躍會有帶動作用


其實開不開口對應試教育沒什麼影響。不過如果有更高的要求,在缺少語言環境的情形下,自信以及是否熱愛英語更為關鍵。給孩子心理暗示,反正我英語說的爛耳朵遭殃的人不是自己,讓孩子明白雖然我有不足,但我開口了能得到更好的指導會有進步,那他就不會畏懼開口。以上個人拙見。


謝邀……

作為「孩子」

我覺得我說不好英語的話,會很丟人,就不想要去嘗試

然後看美劇吧,一些口語是很喜歡的,讓他喜歡英語,會覺得那是一種酷酷的語言。

個人認為


謝邀。

這個問題還挺常見,另一種類似的就是在課堂上能回答老師提問,出了教室就變啞巴。

我覺得吧,出現這種現象,原因有兩點:一是缺少英語環境,二是還學的不紮實。不說孩子,我們自己有什麼時候會主動開口說英文呢?如果工作中遇到非讓我們使用英文的情形,是不是也緊張的要死?

為什麼跨國家庭的孩子普遍都能掌握兩種或兩種以上語言?因為ta從出生起每天都要用啊,聽得多自然就懂了。想想我們學中文,呱呱墜地後我們其實什麼語言都不懂,但架不住周圍所有人都用中文跟我們表達;即使這樣,有的孩子三歲了話也說的不是很溜,那我們憑什麼期待學了幾天英文的孩子能主動開口跟我們說英文呢?

我們常說語言是活的,不僅是因為語言很靈活,更因為語言是活人在活生生的環境里使用的。實物對應單詞,場景對應句子和語法,這不是一句空話。孩子不是在學校里看了apple的閃卡就掌握了這個詞的,ta必須看過聽過摸過嘗過千百萬此以後,才能真正掌握apple;而不是你問他「寶貝,蘋果的英文是什麼」ta能回答你「蘋果的中文是apple".那是鸚鵡學舌,那不叫學英文。

給足ta時間,給足ta訓練,保證大量的聽說,孩子的開口才能水到渠成。


先說一個,我家寶寶還不會說話呢!

說個搞笑的:母雞不願意下蛋,我們著急它就下了?

說點實在的:母雞為啥不願意下蛋?

是不是生病了下不出來?

是不是嫌自己下的蛋太丑怕別人笑話?

是不是肚子沒吃飽沒力氣下蛋?

是不是早就一肚子蛋了但是下蛋的地方被什麼卡住了蛋出不來?

還是它的蛋需要在肚子里生長更長時間?

還是它本身就討厭下蛋?

可是它為什麼要討厭下蛋呢?


推薦閱讀:

TAG:兒童教育 | 孩子 | 父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