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肺結節診治中國專家共識【上篇】

在不同國家或不同地區肺癌的發生率均不相同,根據我們國家肺癌的發病特點及治病因素的不同,中華醫學會呼吸分會肺癌學組和肺癌聯盟討論定製出中國肺結節診治共識,目的為建立科學和規範的肺結節評估隨訪策略,提高良性惡性鑒別能力水平,使惡性肺結節患者儘早獲得治療的同時避免良性肺結節患者過度治療。


本文從七個方面對肺結節做出精確的定位,強調了肺結節的影像學診斷和鑒別診斷;注重準時隨訪並觀察肺結節的外部結構和內部特徵等,旨在提高我國各級醫院醫生對肺結節的診治水平。


這裡總共講前四個要點——




一、肺結節的定義和分類

定義:

影像學表現為直徑≤3 cm的局灶性、類圓形、密度增高的實性或亞實性肺部陰影,可為孤立性或多發性,不伴肺不張、肺門淋巴結腫大和胸腔積液。孤立性肺結節多無明顯癥狀,為邊界清楚、密度增高、直徑≤3 cm且周圍被含氣肺組織包繞的軟組織影。

1.數量分類:

單個病灶定義為孤立性,2個及以上的病灶定義為多發性。

2.病灶大小分類:

為便於更好地指導分級診療工作,對肺結節患者進行精準管理,特別將肺結節中直徑<5 mm者定義為微小結節,直徑為5~10 mm者定義為小結節。微小結節可在基層醫院管理;小結節可在有診治經驗的醫院,如中國肺癌防治聯盟肺結節診治分中心管理;10~30 mm的肺結節則應儘早請有經驗的專家診治。隨訪時間仍根據流程分別管理實性和亞實性肺結節。

3.密度分類:

可分為實性肺結節和亞實性肺結節,後者又包含純磨玻璃結節和部分實性結節:(1)實性肺結節(solid nodule):肺內圓形或類圓形密度增高影,病變密度足以掩蓋其中走行的血管和支氣管影;(2)亞實性肺結節(subsolid nodule):所有含磨玻璃密度的肺結節均稱為亞實性肺結節,其中磨玻璃病變指CT顯示邊界清楚或不清楚的肺內密度增高影,但病變密度不足以掩蓋其中走行的血管和支氣管影。亞實性肺結節中包括純磨玻璃結節(pure ground-class nodule,pGGN)、磨玻璃密度和實性密度均有的混雜性結節(mixed ground-glass nodule,mGGN),後者也稱部分實性結節(part solid nodule)。如果磨玻璃病灶內不含有實性成分,稱為pGGN;如含有實性成分,則稱為mGGN。

二、篩查人群和評估手段

(一)篩查人群

2011年美國國家篩查試驗(National Lung Screening Trial,NLST)的隨機對照研究結果顯示,與X線胸片相比,採用胸部低劑量CT對高危人群進行篩查可使的病死率下降20%[8],鑒於上述研究結果,我國推薦高危人群應每年進行低劑量CT篩查,以早期診斷[9]。因我國吸煙及被動吸煙人群比例較高、大氣污染及發病年輕化的現狀,參考美國國立綜合癌症網路(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NCCN)篩查指南、美國胸科醫師學會(American College of Chest Physicians,ACCP)發布的臨床指南[3,6]及中華醫學會放射學分會心胸學組發布的"低劑量螺旋CT篩查專家共識"[9],建議將我國高危人群定義為年齡≥40歲且具有以下任一危險因素者:(1)吸煙≥20包年(或400年支),或曾經吸煙≥20包年(或400年支),戒煙時間<15年;(2)有環境或高危職業暴露史(如石棉、鈹、鈾、氡等接觸者);(3)合併慢阻肺、瀰漫性肺纖維化或既往有病史者;(4)既往罹患惡性腫瘤或有家族史者。

(二)評估手段:包括臨床信息、影像學、腫瘤標誌物、功能顯像、非手術和手術活檢

1.臨床信息:

採集與診斷和鑒別診斷相關的信息,如年齡、職業、吸煙史、慢性肺部疾病史、個人和家族腫瘤史、治療經過及轉歸,可為鑒別診斷提供重要參考意見。

2.影像學檢查:

雖然X線能夠提高肺癌的檢出率,但大多數<1 cm的結節在X線胸片上不顯示,故不推薦X線胸片用於肺結節的常規評估。與胸部X線相比,胸部CT掃描可提供更多關於肺結節位置、大小、形態、密度、邊緣及內部特徵等信息。推薦肺結節患者行胸部CT檢查(結節處行病灶薄層掃描),以便更好地顯示肺結節的特徵(1C級)。薄層(≤1 mm層厚)的胸部CT可更好地評價肺結節的形態特徵。分析腫瘤體積可科學地監測腫瘤生長。建議設定低劑量CT檢查參數和掃描的範圍為:(1)掃描參數:總輻射暴露劑量為1.0 mSv;kVp為120,mAs≤40;機架旋轉速度為0.5;探測器準直徑≤1.5 mm;掃描層厚5 mm,圖像重建層厚1 mm;掃描間距≤層厚(3D成像應用時需有50%重疊)。(2)掃描範圍:從肺尖到肋膈角(包括全部肺),掃描採樣時間≤10 s,呼吸時相為深吸氣末,CT掃描探測器≥16排,不需要注射對比劑。

3.腫瘤標誌物:

目前尚無特異性生物學標誌物應用於的臨床診斷,但有條件者可酌情進行如下檢查,為肺結節診斷和鑒別診斷提供參考依據[10]:(1)胃泌素釋放肽前體(pro gastrin releasing peptide,Pro-GRP):可作為小細胞的診斷和鑒別診斷的首選標誌物;(2)神經特異性烯醇化酶(neurone specific enolase,NSE):用於小細胞的診斷和治療反應監測;(3)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目前血清中CEA的檢查主要用於判斷肺腺癌複發、預後以及治療過程中的療效觀察;(4)細胞角蛋白片段19(cytokeratin fragment,CYFRA21-1):對肺鱗癌的診斷有一定參考意義;(5)鱗狀細胞癌抗原(squarmous cell carcinoma antigen,SCC):對肺鱗癌療效監測和預後判斷有一定價值。如果在隨訪階段發現上述腫瘤標誌物有進行性增高,需要警惕早期。

三、肺結節的影像學診斷要點和臨床惡性概率評估

(一)肺結節的影像學診斷和鑒別診斷要點

可以從外觀評估和探查內涵兩個角度初步判斷肺結節的良惡性,包括結節大小、形態、邊緣及瘤-肺界面、內部結構特徵及隨訪的動態變化。功能顯像可進一步協助區分肺結節的良惡性。

1.外觀評估:

(1)結節大小:隨著肺結節體積增大,其惡性概率也隨之增加。但肺結節大小的變化對GGN的定性診斷價值有限,還需密切結合形態及密度的改變;(2)結節形態:大多數惡性肺結節的形態為圓形或類圓形,與惡性實性結節相比,惡性亞實性結節出現不規則形態的比例較高;(3)結節邊緣:惡性肺結節多呈分葉狀,或有毛刺征(或稱棘狀突起),胸膜凹陷征及血管集束征常提示惡性的可能;良性肺結節多數無分葉,邊緣可有尖角或纖維條索等,周圍出現纖維條索、胸膜增厚等徵象則常提示結節為良性;(4)結節-肺界面:惡性肺結節邊緣多清楚但不光整,結節-肺界面毛糙甚至有毛刺;炎性肺結節邊緣多模糊,而良性非炎性肺結節邊緣多清楚整齊甚至光整。需要注意的是,GGN病變的浸潤性與實性結節相比相對較低,病灶周圍毛刺征的出現概率也相對較低。

根據外觀判斷良惡性是"以貌取人",儘管"分葉、毛刺、胸膜凹陷征"是惡變的特點,但由於小結節中的早期很少見到這些特點,所以同時需要內部特徵協助鑒別診斷。

2.內部特徵:

(1)密度[10,11]:密度均勻的pGGN,尤其是<5 mm的pGGN常提示不典型腺瘤樣增生(atypical adenomatous hyperplasia,AAH)[21];密度不均勻的mGGN,實性成分超過50%常提示惡性可能性大[22],但也有報道微浸潤腺癌(minimally invasive adenocarcinoma,MIA)或浸潤性腺癌(invasive adenocarcinoma,IA)也可表現為pGGN;持續存在的GGN大多數為惡性,或有向惡性發展的傾向;GGN的平均CT值對鑒別診斷具有重要參考價值,密度高則惡性概率大,密度低則惡性概率低,當然也需要結合結節大小及其形態變化綜合判斷。(2)結構:支氣管被包埋且伴局部管壁增厚,或包埋的支氣管管腔不規則,則惡性可能性大。為了更加準確評估結節病灶內及周邊與血管的關係,可通過CT增強掃描,將≤1 mm層厚的CT掃描圖像經圖像後處理技術進行分析、重建,結節血管征的出現有助於結節的定性。

3.功能顯像:

對於pGGN和≤8 mm的肺結節一般不推薦功能顯像[12];對於不能定性的直徑>8 mm的實性肺結節建議進行功能顯像,推薦PET-CT掃描區分良惡性。增強CT掃描顯示增強>15 HU,提示惡性結節的可能性大[13]。

4.定期隨訪]:

定期隨訪比較肺結節的外部結構和內部特徵,對肺結節的良惡性鑒別診斷具有重要意義,隨訪時要注意和保證每次檢查的掃描方案、掃描參數、圖像顯示、重建方法和測量方法一致。建議在軟體協助閱讀的條件下觀察。

隨訪中肺結節有如下變化者,多考慮為良性:(1)短期內病灶外部特徵變化明顯,無分葉或出現極深度分葉,邊緣變光整或變模糊;(2)密度均勻或變淡;(3)在密度沒有增加的情況下病灶縮小或消失;(4)病灶迅速變大,倍增時間<15 d;(5)實性結節病灶2年以上仍然穩定,但這一特徵並不適用於GGN,因原位腺癌(adenocarcinoma in situ,AIS)和MIA階段的GGN可以長期穩定。所以這裡定義的長期指需要超過2年或更長時間,但究竟穩定時間多長提示良性,還需要更加深入的研究。

肺結節在隨訪中有以下變化時,多考慮為惡性:(1)直徑增大,倍增時間符合腫瘤生長規律;(2)病灶穩定或增大,並出現實性成分;(3)病灶縮小,但出現實性成分或其中實性成分增加;(4)血管生成符合惡性肺結節規律;(5)出現分葉、毛刺和或胸膜凹陷征。

(二)臨床惡性概率的評估

儘管不能可靠地區分多數肺結節的良惡性,但在活檢之前根據臨床信息和影像學特徵評估臨床惡性腫瘤的概率(表1)仍具有重要意義,有助於選擇合適的後續檢查方法和隨訪模式。

表1惡性腫瘤的概率評估

ACCP指南採用的是由梅奧臨床研究人員開發的最廣泛應用的預測模型。原研究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歸方法分析了419例非鈣化、胸部影像學檢查結節直徑為4~30 mm的患者,確定了6種獨立的預測惡性腫瘤的因子,其中包括年齡(OR值為1.04/年)、目前或過去吸煙史(OR值為2.2)、結節發現前的胸腔外惡性腫瘤史>5年(OR值為3.8)、結節直徑(OR值為1.14/mm)、毛刺征(OR值為2.8)和位於上葉(OR值為2.2)。預測模型:惡性概率=ex/(1+ex);X=-6.827 2+(0.039 1×年齡)+(0.791 7×吸煙史)+(1.338 8×惡性腫瘤)+(0.127 4×直徑)+(1.040 7×毛刺征)+(0.783 8×位置),其中e是自然對數,年齡為患者的年齡(歲),如果患者目前或以前吸煙,則吸煙史=1(否則=0);如果患者有胸腔外惡性腫瘤史>5年,則惡性腫瘤=1(否則=0);直徑為結節的直徑(mm),如果結節邊緣有毛刺征,則毛刺征=1(否則=0);如果結節位於上葉,則位置=1(否則=0)。值得注意的是,對於判斷惡性腫瘤的準確性,儘管模型預測結果和臨床醫生判斷結果相近,但兩者之間的相關性較差,故建議依據目標人群的特點、易用性以及驗證的程度來選擇模型。此外,ACCP指南中"位於上葉的肺結節腫瘤概率大"並不完全適合我國和大部分亞太地區的國家和地區,因為上葉尖後段也是肺結核的好發部位。

四、孤立性實性肺結節的評估與處理原則

(一)8~30 mm的肺結節[1,2,3,4,5]

可根據圖1的流程評估直徑為8~30 mm的實性結節,同時考慮表2中列出的影響直徑8~30 mm實性結節評估和處理的因素。

表2影響直徑8~30 mm實性肺結節評估和處理的因素

圖1直徑8~30 mm實性肺結節的臨床管理流程

1.單個不明原因結節直徑>8 mm者:

建議臨床醫生通過定性地使用臨床判斷和(或)定量地使用驗證模型評估惡性腫瘤的預測概率(2C級)。

2.單個不明原因結節直徑>8 mm,且惡性腫瘤的預測概率為低、中度(5%~65%)者:

建議行功能成像,有條件者可考慮PET-CT,以便更好地描述結節的特徵(2C級)。

3.單個不明原因結節直徑>8 mm,且惡性腫瘤的預測概率為高度(>65%)者:

視情況決定是否使用功能成像(2C級)[27],對於高度懷疑腫瘤者可考慮直接行PET-CT[12],因其可同時進行手術前的預分期[28]。

4.單個不明原因結節直徑>8 mm者:

建議討論無法取得病理診斷的替代性管理策略的風險和益處,並根據患者對管理的意願而決定(1C級)。

5.單個不明原因結節直徑>8 mm者,建議在下列情況下採用定期CT掃描隨訪(2C級):

(1)當臨床惡性概率很低時(<5%);(2)當臨床惡性概率低(<30%~40%)且功能成像檢測結果陰性(pet-ct顯示病變代謝率不高,或動態增強ct掃描顯示增強≤15>8 mm的實性結節應使用低劑量CT平掃技術。

6.單個不明原因結節直徑>8 mm者:

建議在3~6個月、9~12個月及18~24個月進行薄層、低劑量CT掃描(2C級)。需注意的是:(1)定期CT掃描結果應與以前所有的掃描結果對比,尤其是最初的CT掃描;(2)如果有條件,可行手動和(或)計算機輔助測量面積、體積和(或)密度,以便早期發現病灶的生長。

7.單個不明原因結節直徑>8 mm者:

在定期的影像學隨訪中有明確傾向的惡性腫瘤增長證據時,若無特別禁忌,建議考慮非手術活檢和(或)手術切除(1C級)。

8.單個不明原因結節直徑>8 mm者:

建議在伴有下列情況時採取非手術活檢(2C級):(1)臨床預測概率與影像學檢查結果不一致;(2)惡性腫瘤的概率為低、中度;(3)疑診為可行特定治療的良性疾病;(4)患者在被充分告知後,仍希望在手術前證明是惡性腫瘤,尤其是當手術併發症風險高時。需注意的是,選擇非手術活檢應基於:①結節大小、位置和相關氣道的關係;②患者發生併發症的風險;③可行的技術及術者的熟練程度。

9.單個不明原因結節直徑>8 mm者:

建議在下列情況下行手術診斷(2C級):(1)臨床惡性腫瘤概率高(>65%);(2)PET-CT顯示結節高代謝或增強CT掃描為明顯陽性時;(3)非手術活檢為可疑惡性腫瘤;(4)患者在被充分告知後,願意接受一種明確診斷的方法。

10.單個不明原因結節直徑>8 mm者:選擇外科診斷時,建議考慮胸腔鏡診斷性亞肺葉切除術[29,30,31](1C級)。需注意的是,對深部和難以準確定位的小結節,可考慮應用先進的定位技術或開胸手術。

(二)≤8 mm的肺結節

可根據圖2流程評估≤8 mm的實性結節,並注意以下具體事項:(1)單個實性結節直徑≤8 mm且無危險因素者,建議根據結節大小選擇CT隨訪的頻率與持續時間(2C級):①結節直徑≤4 mm者不需要進行隨訪,但應告知患者不隨訪的潛在好處和危害;②結節直徑4~6 mm者應在12個月重新評估,如無變化,其後轉為常規年度隨訪;③結節直徑6~8 mm者應在6~12個月之間隨訪,如未發生變化,則在18~24個月之間再次隨訪,其後轉為常規年度檢查。CT檢測實性結節>8 mm時,建議使用低劑量CT平掃技術。(2)存在一項或更多危險因素的直徑≤8 mm的單個實性結節者,建議根據結節的大小選擇CT隨訪的頻率和持續時間(2C級):①結節直徑≤4 mm者應在12個月重新評估,如果沒有變化則轉為常規年度檢查;②結節直徑為4~6 mm者應在6~12個月之間隨訪,如果沒有變化,則在18~24個月之間再次隨訪,其後轉為常規年度隨訪;③結節直徑為6~8 mm者應在最初的3~6個月之間隨訪,隨後在9~12個月隨訪,如果沒有變化,在24個月內再次隨訪,其後轉為常規年度檢查。CT檢測實性結節≤8 mm時,建議使用低劑量CT平掃技術。

圖2直徑≤8 mm實性肺結節的臨床管理流程


前四個要點就講到這裡,其他請查看下篇文章。


推薦閱讀:

TAG: | 結節 | 癌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