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內向的人怎樣改變自己的性格?
實踐證明,一味地在腦力里想是毫無用處的,要想做出些改變就要去踐行。曾經被很多人評價很內向,包括自己的父母有時也會這樣說,所以一度覺得內向是一件壞事,特別是後來上大學後開始參加各種活動,參加過演講比賽,英語比賽,講座的時候當著好多人的面發言,雖說後來還因為問了幾個問題有些愚蠢,之後有些耿耿於懷,不過再丟臉的事隨著時間過去就不會有人再記得,耿耿於懷也沒什麼意義。於是就這樣,我終於變成了一個
依然內向的人。並沒有特別外向~_~。只是和以前不同,以前的我總是覺得內向是不好的,也總是會自卑,沒有自信,但後來才漸漸地體會到其實在我的心裡,還是喜歡內向給我帶來的舒服,因為內向,我還是不喜歡總呆在人群中,班級聚會時我還是最安靜的那一個,喜歡安靜地坐在一個地方,默默看別人唱ktv狂歡,還是難以裝出興緻高漲的樣子。我更喜歡獨自或是與三兩個人在一個安靜的自習室看自己喜歡的書,喜歡沉浸在一個人的世界裡。但這並不意味著什麼都不做改變,其實,在現在的我看來,內向的人要做的本就不是改變性格,說實話性格很難完全改變,但是當你學會與自己和諧相處的時候,你會發現,其實內向並沒有那麼糟糕,他讓你學會了獨立思考,享受孤獨,獨享喧囂世界難得的安靜。我們要做的應當是培養自信心,更加了解自己,做自己喜歡且擅長的事,改變很簡單,只需要勇於接受自己,嘗試些新東西,通過實際行動來完成。改變又不簡單,因為完全接納內向的自己本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但倘若你不是一味抱怨而是開始行動,這就已經成功了一半:)個人見解,希望有所幫助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不管做什麼,都要先有一個了解,了解了之後再去做,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於改變性格方面,自然也一樣。想要改變自己的性格,讓自己變得開朗,首先要了解性格。
我們的性格更多來自於與周圍人,尤其是同齡人的互動。在成長過程中,我們在各自交往範圍內所處的階層與位置,決定了我們的思考角度。當通過某些事情建立了一個認知之後,我們覺得自己不夠優秀,那麼就會發言少,從而逐步走向內向;反之則逐步走向外向。想要改變性格,準確說是改變那可改變的部分,首先就要先改變自己的階層與位置。通過不斷地改變自己與周圍人的溝通方式,改變自己在圈子內的地位,從而慢慢培養性格上的改變。
當然,這點其實很難,因為思維慣性的力量是很大的。另一個方法就是找另一個圈子,然後以一種全新的姿態出現,這樣會更為容易些。
要明白,我們之所以有今天的性格,是由我們與身邊人的互動方式造成的,是由我們對待身邊人的方式和身邊人對待我們的方式造就的。了解了這一點,自然就有了改變的基石。
我們這裡要說的是更為具體的問題。我們知道了性格的決定性因素之後,還要了解性格形成的過程,根據這個過程,讓自己有更多的改變。
關於我們性格的形成過程,一個實驗表述得很清楚。
實驗者隨機找來24名兒童,然後對其性格進行了測試,並記錄結果。
之後實驗人員將這些兒童隨機分為三組,分別給予不同的條件。一組與同齡玩伴在一起,一組與比他們小1到1歲半的兒童在一起,最後一組沒有任何玩伴。
在之後的一個月中,實驗人員一共讓那些成對的兒童在一起玩了10次,每次玩耍的時間為20分鐘。
實驗結束後,實驗人員對兒童的性格進行了第二次測試。
結果證明,跟玩伴們有互動的孩子,性格明顯變得更為開朗了。那些之前明顯極為孤僻的兒童,在比跟他們小的同伴玩耍過了之後,與同學在一起的情況增加了近一倍,基本達到了正常性格兒童的水平。那些與同齡兒童玩耍的被試兒童,他們的社會交往能力也得到了提高,不過沒有像與小於自己的玩伴那組提高得那麼多。
由此,實驗人員總結出這樣一條規律。一對一的遊戲環境,為本身性格並不開朗的孩子提供了變得更為自信的機會。尤其是當與比自己小的玩伴在一起的時候,提高水平更大。同時,他們自身的領導能力也可以得到鍛煉。
由此可見,互動尤其是跟不如自己的人之間的互動,是可以讓一個人變得更加自信,更加開朗的。
不過我們也要注意一點,這是針對兒童的實驗。參與實驗的兒童年紀很小,正處於性格形成期,這時候改變起來相對容易。成年人採用這種方式的時候,效果是沒有這麼明顯的。這時候,就需要了解一些可以解決更深度問題的方法。
在這方面,對孤獨症兒童的行為塑造實驗,有極大的參考價值。
被實驗的病人是一個患有孤獨症的男孩,他只有3歲。小男孩缺乏正常的社會交往和言語行為能力,同時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氣,常常無故發火,而且,發火時往往還伴有自毀行為。
小男孩同時患有白內障。醫生首先給他做了白內障手術,但是手術後,男孩拒絕戴眼鏡。我們都知道,白內障手術後戴眼鏡是幫助患者恢復視力的必要方式。
這時候,實驗人員開始對小男孩進行愉悅條件反射培養。首先,實驗人員找來一個玩具,可以發出滴答聲,而且在玩具發出滴答聲的同時,會給男孩一點水果或糖果。通過這種方式,讓男孩建立愉悅條件反射,並讓聲音成為條件性強化物。
當男孩對聲音的條件反射建立後,實驗人員正式引入沒有鏡片的眼鏡框。最開始,當男孩撿起眼鏡時,玩具會同時發出滴答聲。不久後,只有當男孩握著眼鏡的時候,玩具才會發聲。就這樣,一步一步,男孩將眼鏡拿得離眼睛越來越近。最後,男孩戴上了眼鏡框。
這之後,又通過不斷訓練,男孩最終將眼鏡戴在了自己的頭上,一天能夠戴12小時甚至更多。
透過這兩個實驗,我們基本可以掌握改變性格和行為習慣的秘密了。
從實驗中,我們可以解讀出這樣一個事實。一般來講,人們孤僻、內向,其實是因為不夠自信,是因為內心有些自卑。正因為有些自卑,所以難以開口。因為自卑者往往有更多顧慮。
當他想要張口的時候,內心會有負擔,覺得自己開口後如果說不好,那麼就可能引來嘲笑。於是,會有諸多考量,可是又會不斷覺得自己的考量並不那麼完善,因此產生更多顧慮,從而猶猶豫豫,不敢開口。
不僅跟人交談的時候如此,跟人交往的時候亦然。人們總會害怕自己因為笨拙而鬧出洋相來,索性什麼也不幹,自己在一個角落裡靜默。時間久了,自然內向、孤僻。
這時候,就要培養自信了。這是第一步。
而培養自信的最好方式,不外乎兩個,一是從自己最擅長的領域入手,一是如實驗中所顯現那般,多跟那些閱歷、見解不如自己的人進行一對一的互動。切記,一對一很重要。
在這個過程中,可以從交談、交往中,逐步建立自信。這份自信是一個人從孤僻走向開朗的基石,也是起點。
但我們同時也要注意到這樣一個問題。本書曾經強調過,如果一個人總是跟不如自己的人在一起,那麼雖然可以建立自信,但同時也會讓自己受到麻痹。就像跟窮苦的人在一起,往往就會沒了向上的動力。
這是需要注意的一點。不要迷戀於不如自己者幫助自己建立的那種自信感。那是幫助我們改變的,而不是讓我們留戀其中的。
有了這個基礎之後,就要想辦法加強了。
之所以要有這個基礎,是因為我們生活中跟實驗里不一樣。實驗里有心理學家幫助操作,生活中,這些都要由我們自己來完成。當每次往前邁一步,有所突破的時候,給自己以獎勵,逐漸培養一個漸進的過程。
同時,要學會分階段挑戰。不要定一個特別高的目標,而是細分化。不是我們最終想要達到的才叫目標,那叫作終極目標。在實現終極目標的過程中,將程度細化,分成一個個不需要太多努力就可以達到的目標,然後進入下一階段。要明白一個道理,只有可能實現的才叫目標,不是自己想要的就統稱目標。那些無法實現的,人們更多時候叫它幻想。
給自己一點鼓勵,想辦法逐步建立一種好心情跟努力相聯繫的結合。這樣才可以一點點地逐步改變自己。
但同時也要明白一件事,我們想要建立的是愉悅的條件反射。但實際上,在這個過程中,還是痛苦更多。
改變從來都是不容易的,是一個戰勝痛苦的過程。如果沒有相應的心理準備,必然會因為較大的心理落差,而使自己的改變之路提前夭折。
向上,從來都沒那麼簡單。但也正因為不簡單,成功後收穫才會更大。
改變自己,不僅在於可以讓我們獲得更多的認可和理解,同時也是戰勝自己本身惰性的一個重要條件。有了類似的體驗之後,我們再去擺脫各種各樣的固有心理的束縛,就容易得多了。
那時候,我們所遭受的操控必然也會減少。這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
同時也要記住,有百利而無一害的東西,往往都很昂貴,需要我們花費大精力才能得到。
不用改,做自己,多多豐富生活
小學時我差不多快到自閉症那種程度 上了一年學一個班的同學百分之90叫不上名字 一直到初中遇到他 一點一點把我從黑暗裡拉出來 到現在雖然形同陌路 但是我已經因為他改變成了一個正常人
內向也沒什麼啊性格是每個人的特點不需要強求自己改變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
不用改,做自己,內向有內向的好處...額,內向也不一定是不好啊為什麼要改變呢
要改變性格我覺得要花費的時間是比較長的,我不知道你的年齡是多大
其次我也不知道你想改變性格是想怎麼改變,是從內向變外向還是別的性格
我就說從內向變得外向吧
1.如果想改變自己內向的性格的話就要勇敢地和別人搭話,
前提是那個人你得先打量ta是不是好人
ps:如果一下子看不出來是好人還是壞人的話還是循序漸進的了解比較好
2.多和身邊的人互動,你有你的圈子,你的朋友也有他的圈子互相介紹認識,
去熱鬧的場合多了,和別人說話多了就變得外向了
最主要的還是要多和人接觸,內向的人一半臉皮薄,想要一下子改變自己的性格
可能會覺得有寫不適應,慢慢來吧。
推薦閱讀:
TAG:性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