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發性痛風雖然被認為是最古老的代謝病之一,但人類對它的了解,仍然充滿了未知。所以,現在談及原發性痛風,大多病因不明,或歸咎於酶缺陷、多基因遺傳缺陷等,對於病因不明的疾病,根治自然也無從談起。接下來,我們試著從痛風發病率上的差異,來試著探究原發性痛風的病因。
1、痛風發病率的地理差異
目前,高尿酸血症和痛風呈全球性分布,但不同地區間痛風的發病率有顯著不同。我國台灣地區的高山族人,痛風發病率超過了10%;紐西蘭的毛利人,痛風發病率超過了6%;紐西蘭的歐洲人,痛風發病率則接近3%。伊朗、沙特、科威特等地的痛風發病率非常低,平均不足0.1%。
這些地域差異顯著的痛風發病率,充分說明痛風的發生和地域環境有著極大的關聯。即使是同一人種,在改變生活的地域環境後,痛風的發病率也會有所不同。國外一項歷時14年的年齡標化研究發現,從太平洋島國(托克勞島)移民到紐西蘭的人群,痛風發病率顯著升高,其痛風發病率是仍居住在托克勞島居民的9倍,而且這種情況在引進現代飲食方式前就已經存在。
上世紀90年代中期,國內的痛風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廣東汕頭地區痛風的發病率約為0.18%,低於同期上海的調查結果(0.34%),高於同期山東的調查結果(0.03%)。汕頭、上海和山東的居民不但屬於同一種族,而且都屬沿海地區,但緯度差異較大,氣候、生活習慣也有所不同。正是這些差異,可能導致了痛風的發病率的變化。
除了發病率,居住環境的不同,也會影響人們對痛風的易感性。有研究發現,來自平原的高原痛風患者,在返回平原生活後,大部分患者都可以恢復正常,而世代居住在高原的居民,痛風的發病率則相對較低。由此分析,居住地的變化,可能導致生活方式和人體代謝的改變,由此可推測,環境因素可能參與血尿酸水平的調節。
不同地區的不同氣溫,對痛風的發病和嚴重程度也有一定影響。眾所周知,尿酸鹽的溶解度和溫度密切相關,寒冷是誘發痛風並使病情加重的重要因素。來自山東痛風臨床醫學中心的數據顯示,青島的全年平均氣溫為20攝氏度,哈爾濱的全年平均氣溫為零下20攝氏度,和常住青島的痛風患者相比,哈爾濱痛風患者的痛風石(19%對28%)和腎結石(10%到30%)發生率明顯升高。
2、痛風發病率的種族差異
不同種族之間遺傳背景和飲食結構上的不同,也會影響痛風的發病率。2009年,針對北京社區老年居民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痛風在回族人群中的患病率明顯高於漢族人群(5.8%對2.6%),這可能與回族人更偏好食用牛羊肉等高嘌呤食物有關。來自美國的流行病學調查結果則顯示,黑種人的痛風發病率無論男性女性,都要高於白種人。
新疆地處寒冷地區,經常飲酒吃肉的人很多,理論上高尿酸血症和痛風的發病率應該高於內地。但2015年的一項高尿酸血症和痛風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新疆少數民族的高尿酸血症患病率雖然不低於漢族,但是痛風的發病率卻低於漢族。顯然,這不能僅用生活方式不同來解釋,種族差異可能是造成這種差別的主要原因。
結一下:痛風發病率的高低,受很多因素的影響,遠不止上面提到的地理和種族因素,經濟發展程度、社會生活水平、文化狀況、精神應激、職業、遺傳、醫療水平、診斷標準和統計方法等也會影響。由此可以看出,痛風是一種「多靶點」的疾病,如何找出最重要的靶點(病因),如何找出所有的靶點,是逆轉痛風的關鍵所在,也是治癒痛風的難點所在。
推薦閱讀:
TAG:痛風 | 血尿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