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問題的重要性一一立意的起始與切合、論證的打開與周嚴
關鍵問題的重要性一一立意的起始與切合、論證的打開與周嚴
通往合理結論的道路往往是從問題開始,並且一路都有問題相伴。 一一《學會提問》如果是寫高考作文,「結論」,就是作文的審題立意的結果,即表現為論點;「一路」,即論證、闡明論點的過程。從審題立意,確立論點,到說理論證論點,關鍵問題始終存在。即圍繞關鍵問題作出回答。作文,答題而已。
立意,是針對作文材料的問題,或說主要矛盾做出的回答。立意,就是確立中心論點,論點,就是對所論述的問題所持的觀點、態度。沒有問題,就沒有論點。發現問題,是確立論點的第一步。 關鍵問題,有兩種: 一是作文材料里含有的矛盾,需要你去發現。這個問題,主要是找到作文材料圍繞著一個什麼需要考生研究討論並加以解決的矛盾、疑難。例如,2018年「倖存者偏差」作文題。沃德為什麼是正確的?軍方為什麼是錯誤的?分析其原因及其給我們的啟示,是命題人的命題意圖、目的,也是考生寫作的核心。2016年小羽創業題,就應該死死抓住「小羽創業創新與市場充斥假冒偽劣」之間的矛盾衝突,大做文章。2017年名句題,核心問題是「無數名句如何化育後世」的? 二是,作文試題中的寫作任務,指令考生需要完成的問題。例如,2015年作文題。這三人中,你認為誰更具風采?請綜合材料內容及含意作文,體現你的思考、權衡與選擇。你的立意,就必須回答這個問題。論點句表現為:我認為xxx更具風采,因為xxx。再如,2016年全國卷作文試題。請根據材料,從自己語文學習的體會出發,比較上述三條途徑,闡述你的看法和理由。「比較」「闡述」是指令性核心任務,也是作文必須回答的問題。2017年全國卷作文試題。請從中選擇兩三個關鍵詞來呈現你所認識的中國,寫一篇文章幫助外國青年讀懂中國。要求選好關鍵詞,使之形成有機的關聯;------。「呈現你所認識的中國」,是問題的核心,也是立意點。「幫助外國青年讀懂中國」,是寫作目的。2018全國卷作文試題。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際遇和機緣,使命和挑戰。你們與新世紀的中國一路同行,成長,中國的新時代一起追夢,圓夢。以上材料觸發了你怎樣的聯想和思考?請據此寫一篇文章,想像它裝進「時光瓶」留待2035年開啟;給那時18歲的一代人閱讀。「聯想和思考」的結果就是立意。吳炳忠 所以說,關鍵問題、寫作任務是作文立意構思的唯一出口。 通往合理結論的道路往往是從問題開始,我們明白了,那麼,一路都有問題相伴,是怎麼回事呢?請看例文: 做一個「取得火種」的人葛福安 應當承認,那位物理學家能「審時度勢」、善用「跨界」思維,打開一片新天地,用材料中比喻的說法,他在有限的時間裡,「拚命鑽了許多孔」,從績效角度看,也是成績斐然,令人讚許的。但是,這些成績卻讓大科學家無法容忍,大科學家覺得,孔不在多,有火則靈!兩相比較中,作為讀者,很容易從中看出那位多孔學者的「急」與「淺」,看出那位科學家的「韌」與「深」。 如果讓我選擇,我會站在大科學家一旁,沒有一絲猶豫,原因很簡單:在我看來,同為鑽孔者,在這個大發展的時代,或者說,在任何一個時代,更需要能取得火種的人。 「朝最厚的地方鑽孔」是一個比喻,正如「取得火種」。但是,並不是所有的鑽木活動都可以取得火種。像那位物理學家,既然稱得上物理學家,那麼,他應該具有相當的專業水平,也具有做學問的某種品格,比如執著,堅韌。如果沒有這些品格,可能他只是一個學物理的,很難成為一位物理學家。我們都知道,做學問是很艱難的,有的人終其一生,可能只是有所小成而未能大成,但是,從學術的傳承上看,卻是前人鋪路搭橋,後人行深致遠。有了這學術接力,持之以恆,「朝最厚的地方鑽孔」,在最吃勁的地方磨礪,才能取到火種,才會有學術品格的提升,才可成其學術人生之「大」! 「朝最厚的地方鑽孔」,於個人而言,可以獲得學術成就,提升學術品格;「取得火種」,對於時代而言,則是開天闢地之功,有促進時代變遷之力。 從人類歷史的發展而言,「取得火種」正是讓人類遠離茹毛飲血的野蠻而走向文明,可以說,「火種」成為人類進化過程中的核心力量,而這火種的取得,正是燧人氏的執著如一,持之以恆,在最吃勁的地方磨礪所取得的。與此類似,人們評價孔子的意義說:「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孔子身上也具有這種「朝最厚的地方鑽孔」的精神,他執著一念,周遊列國,試圖復周禮,行儒道,最終處處撞壁,卻不悔改,退而著春秋,以文化化育後世無數代,終成其聖人之位,為中華民族的文化取得火種,至今不滅。
然而,這種「朝最厚的地方鑽孔」而「取得火種」的精神,在當下日漸成為稀缺,因而,我們更多的是在「最薄的地方」獲得了自以為可以誇耀的成績,甚至自認為這此事成績「舉世矚目」,標榜為「新的四大發明」,誰知別人以一枚小小「晶元」就可以卡住我們的脖子,試圖讓我們無法呼吸。為什麼會這樣?一個有著四大發明的民族,為什麼會如此不堪一擊?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我們少了「朝最厚的地方鑽孔」的那種精神,少了執著與持久,多了「速成」與功利。
當然,這裡也並不是全盤否定「朝最薄地方鑽孔」的意義與價值,只是從時代和民族的角度,借這個故事發出一點聲音:一個民族,一個時代,總需要有一些「朝最厚的地方鑽孔」的人,更需要這個民族、這個時代「取得火種」的人! 這是一道選擇題,我們做出的選擇應該並不困難;這是一道必答題,我們不僅要寫出答案,更要在寫出答案之後的行為:做一個取得火種的人。 我們發現,一路都有問題相伴,就是作者始終帶著問題意識,運用批判性思維,不斷地向內、向外反思、質疑、追問自己的觀點、論據,以及他人的疑問、觀點、論據,目的就是完善自己的論證,使之更有說服力。這個過程就是求真的過程,這個過程也是「答疑解惑」的過程。因此說,文章就是就著問題,不斷地進行疑問/回答式的對話。《六國論》是典例。 因此,文章要有四個部分:論題(問題)、對論題所持的觀點(論點)、提供支持觀點的論證、對支持相反觀點的論證進行反駁。吳炳忠 反思、質疑、追問什麼?追問,提升議論文的思維品質
唐惠忠 高中階段,寫作的學習是語文學習的重中之重,因為作文是體現高中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最好載體:學生的語言建構與使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作、文化傳承與理解都可以從一篇作文的審題、立意、表達上體現出來。 從當前的高考作文命題趨勢看,議論文是首選文體。但是許多所謂的「議論文」,都是乏味的,往往概念不清,論證不明,看起來有很多論據,卻沒有獨立的見解和邏輯嚴密的論證。這種乏味的背後是學生的思維品質低下,或者說我們的寫作訓練沒有讓學生的思維品質得到生長。在《2017年高考語文考試大綱》中寫作的發展等級仍然保留了「深刻」。「深刻」即透過現象深入本質,揭示事物內在的因果關係,觀點具有啟發作用。如何達到這一要求,使學生的思維品質提升?追問是一個很好的方法。 所謂追問,即追根究底的問,多次的問。強調提問的深度和頻次。在寫作教學中,我們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兩方面的追問:對立意的追問和對論證的追問,以提升議論文的思維品質。 一、對立意的追問 作文的審題立意首先要準確,然後需要從準確走向深刻。我們可以從以下兩方面引導學生進行追問,達到上述目的。 其一:追問試題。為什麼命卷人會命這道題?這道題與現實生活,與我們學生有何關聯?試題的關鍵詞是什麼?如何理解?可以從哪些角度立意?我傾向於哪一種?哪一種我掌握的材料多,有話可說,可以揚己所長? 其二:追問中心論點。我的中心論點是什麼?與我中心論點相近、相反的觀點是什麼?有沒有可取之處?如果沒有,錯在何處? 我們以2016年天津卷作文題「我的青春閱讀」為例進行說明:在閱讀方式多元化的今天,你可以通過手機、電腦等電子設備,在寬廣無垠的網路空間中汲取知識;你可以藉助多媒體技術,「悅讀」有形有色、有聲有像的中外名著;你也可以繼續手捧傳統的紙質書本,享受在墨海書香中與古聖今賢對話的樂趣……
當代青年渴求新知,眼界開闊,個性鮮明,在閱讀方式的選擇上不拘一格。請圍繞自己的閱讀方式,結合個人的體驗和思考,談談「我的青春閱讀」。 要求:自選角度,自擬標題;文體不限(詩歌除外),文體特徵鮮明;不少於800字;不得抄襲,不得套作。 追問一:為什麼命卷人會命這道題?這道題與現實生活,與我們學生有何關聯? 閱讀是學生們非常熟悉的話題,同時學生們正值青春年華,對於自己的青春歲月的閱讀時光具有感性的認識和體會。 同時,這個文題所針對的青少年閱讀乃至全體國民的閱讀問題,又是我們當下應該認真思考的一個大問題,在當下這個全媒體時代,多元化的信息獲取方式早已迫使我們思考傳統閱讀方式的優點與局限,反思現在越來越多的快餐式閱讀、碎片式閱讀的長處與缺點;再聯想到時時見諸報端的中國人年均讀書量是其他國家十數分之一的報道,這些無一不刺激著國民的神經,讓我們把閱讀問題提到一個新高度。 所以經過第一步追問,學生的立意範圍應該是清晰而宏大的:能回憶並思考自己青春歲月里閱讀方式的變化、閱讀內容帶給自己的學習啟迪和人生感悟。 追問二:試題的關鍵詞是什麼?如何理解?可以從哪些角度立意?我傾向於哪一種?哪一種我掌握的材料多,有話可說,可以揚己所長? 材料中第一段的關鍵詞是「閱讀方式多元化」,具體來說是「電子設備、汲取知識、多媒體技術,悅讀、紙質書本、墨海書香」。 第二段的關鍵詞是「我的青春閱讀」,具體來說就是「個性鮮明、閱讀方式選擇不拘一格」。因而,可以從兩方面立意:青年學生藉助電子設備和多媒體技術獲取知識和具象的閱讀體驗。青年學生需要堅持傳統的紙質閱讀。追問三:與我中心論點相近、相反的觀點是什麼?有沒有可取之處?
選擇以上兩個立意任何一個都會發現,另一個立意也有可取之處。在追問之下,就會出現第三個具有辯證性的立意:紙質閱讀和電子設備、多媒體閱讀各有優缺點,青年學生應該在批判的基礎上提出自己的閱讀方式,或者闡發自己對上述兩種閱讀方式的思考。可以表述為:在電子閱讀時代,我更贊成紙質閱讀等。 經過三層追問,保證了立意符合命題者的本意,確立了準確性;同時也開掘了思考深度,注意了辯證思考,避免了簡單二分法,有利於學生們表達出自己真正的想法。 二、對論證的追問 寫議論文,要注重論證,減少敘述。論證是有理有據的展開論點的過程。可是,好多同學都覺得論證很困難。所以,取巧之道是多舉例,以論據的列舉代替論證。這種做法讓我們變得懶惰,減少了思考。而論證上有層次的追問能夠讓同學們打開思維,不斷發現寫作對象的本質。 其一:追問「為什麼我堅持這個論點?」運用溯因法發掘原因深入論證。 其二:追問「有沒有更深層的原因?」比較原因,選擇更深刻的原因去論證。 其三:追問「我的論證和論點是否統一?」及時發現問題,加以改正調整。 以學生寫作2016年天津卷作文題的語段為例: 藉助電子設備閱讀成為我們推崇的方式,因為它具有高度的自由。對於社會中的每一個人,每一種職業,它都有著獨特的作用。而對於我們來說,只需要掏出手機,找到信息,幾個簡便的步驟即可。從某種程度來說,它加速了人類的生活節奏。這個語段運用的是溯因法,論證「為什麼藉助電子設備閱讀成為我們推崇的方式」,給出的理由是「它具有高度的自由」。
追問一:「藉助電子設備閱讀成為我們推崇的方式」的原因有哪些?可以進行列舉:方便快捷;交互性強;信息量大、更新快;有設備的人就能了解信息,具有平等性等等。可以引導學生從多個方面進行溯因:內因(職業、性格、行為習慣、價值觀等)和外因(社會環境、制度規定、社會文化心理等)、物質原因和精神原因等。 有了如上原因後,學生們就可以選擇自己熟知的、佔有材料多的原因信筆直書了。回到語段,我們會發現,這位同學選擇的應該是「方便快捷」,卻用「高度自由」來表達,沒有表述清楚。 追問二:以上原因之間有沒有層次差別?哪些是更深層次的原因?可以發現方便快捷、交互性強、信息量大、更新快這些原因是從電子閱讀本身的特徵出發找到的原因,我們稱之為事實歸因。而「電子閱讀具有平等性」是從電子閱讀對閱讀者和整個社會的閱讀氛圍的意義出發找到的原因,我們稱之為意義歸因。二者比較起來,意義歸因比事實歸因更加深刻,因為它不僅看到了電子閱讀的特徵,還看到了它對於社會的意義,以及它作為一個新的閱讀模式對於閱讀活動的重要意義——它讓更多的人參與閱讀。這一歸因跳出事實本身,把事實放到社會的廣度上和歷史的深度上去看,就深刻多了。 追問三:在上述追問的基礎上,寫好論證段落後,我們還需保證自己的段落是不是統一的,能不能論證論點。如以上語段中,「對於社會中的每一個人,每一種職業,它都有著獨特的作用」這一句,其實和「方便快捷」沒有直接關係,不能去論證「我們選擇電子閱讀是因為方便快捷」。 這一層的追問意義在於檢查與校正,防止出現論據敘述與論點無關、論證語句與論點無關的常見問題。 經過三層追問後,學生的語段可以升格如下: 藉助電子設備閱讀成為我們推崇的方式,因為它具有平等性。這種平等性體現在擁有電子設備的人們可以平等的查看信息,享受閱讀。回溯閱讀的歷史,天文學家閱讀一張不復存在的星星圖;動物學家閱讀森林中動物的臭跡;舞者閱讀編舞者的記號法,所有的信息因職業因階層而區隔,但有了電子設備,天文、生物、藝術的知識大門向所有人打開,只要你願意了解。正因為這一平等性,它可能會造就更多元的知識結構、它可能會提供更豐富的知識生長點,它可能會改變整個社會的閱讀氛圍。 對於電子閱讀和傳統閱讀的問題,我們可以參看各大報刊的評論文章,評論員們的文字老道精鍊,反映出深刻的思考: 碎片化閱讀是一種沒有超越性的閱讀。閱讀是對現實生存處境的一種提升而不是迎合,但是碎片化閱讀恰恰不能使人超越生存,而是迎合生存甚至陷入生存。在緊張的工作之餘,在極端有限的時間裡,在沒有任何閱讀計劃的前提下,人們更願意抱著休閑消遣的態度,以「娛樂時尚」為目的,選擇那些輕鬆有趣的文字,排斥有深度有挑戰性的燒腦文章。有人說,碎片化閱讀讓某些不讀書的人開始讀書——在某種層面這確乎是事實,尤其是微信有一個特點,就是它使得很多原來從不讀書甚至從不看報的人都開始一種「閱讀」,但是這是怎樣的一種閱讀呢?眾多庸俗化的心靈雞湯、無數反科學乃至偽科學的「健康知識」,大量多年前就已經被揭露的謠言……這樣的閱讀不但不會提升人生境界,反倒恰恰固化了原有的偏見和謬誤;它不但沒有讓瑣碎卑微的人生得到絲毫反省和超越,反倒使其獲得了一種「知識」「觀念」層面的肯定——這樣的閱讀不是醒酒湯,而是麻醉劑。所以,如果一個人的閱讀只有碎片化閱讀,那麼與真正的深度閱讀相比,碎片化閱讀就成為一種「反閱讀」——它使人誤以為自己利用了碎片化的時間,其實是陷入了一種更體面、更坦然的浪費時間的方式;它使人誤以為自己在閱讀,其實是在做著一件與真正的閱讀應該達到的目的完全相反的事情。——摘自麥小邁《「碎片化閱讀」是一種「反閱讀」 》(《光明日報》2015年8月25日)
該文段針對「為什麼碎片化閱讀是一種反閱讀」這一問題提出原因「因為碎片化閱讀是一種沒有超越性的閱讀」,該原因的提出是從閱讀的本質——「閱讀能夠提升人」生髮出來的,換句話說,是從閱讀對人的意義中生髮而來的,也是一種「意義歸因」。 第一段用事實說明碎片化閱讀與真正閱讀相悖的表現,第二段點明碎片化閱讀的實質。從表面到實質,論點論證統一。 通過追問,磨練發展學生思維,提升作文的思維品質。從作文的本質而言,寫作是尋求真理的方式;從考場作文來說,真正打動閱卷者的文章是自主的,言之有物的,既有堅強的邏輯之「骨」,又有強烈情感之「風」的「風清骨峻」之作。追問,是靠近這一目標的方法之一。
推薦閱讀:
TAG: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