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粘性指標分析

一.用戶粘性指標分析:

初粘性,持粘性,強粘性。

初粘性的關鍵:在於你能get到用戶的點,不管是痛點、癢點還是爽點,get 不到,用戶就缺乏起碼的初始興趣,難以產生最初的好感。

而持粘性則是在用戶產生好感後,能夠持續使用並且逐漸養成習慣,這一方面需要產品的持續的體驗優化,另一方面需要不斷觸發用戶使用,甚至「上癮」。

強粘性更多代表用戶的忠誠度,所謂患難見真情,如果無論市場環境如何變化,甚至在產品體驗上有所下滑,而用戶仍然堅持使用,那就說明產品的強粘性較高。當然,用戶不離開也許是不願離開,也可能是懶得離開或無法離開,某種程度上就是產品護城河,讓競品難以逾越。

二.三種用戶粘性的測量

初粘性、持粘性、強粘性並不等同於初期存留、中期存留和長期存留。初粘性和初期存留類似,但著眼點不同,前者關注產品對新用戶尤其是目標用戶的吸引力,而後者關注的則是新用戶的行為本身,也正因此,後者可以作為前者的指標。持粘性和中期存留的差異則較大,所謂中期存留,實質上其分析對象還是某段時間產生的新用戶,只不過是長時段的考察。而持粘性的所考察的對象則是老用戶或者成熟用戶,即已經對產品產生好感的用戶,他們在持續使用產品方面的表現。最後,強粘性與長期存留所指代則完全是兩種概念,強粘性代表了產品對用戶的勾力,是一種壁壘和護城河。而長期存留則是強粘性的一種表現,用戶忠誠度則更能說明強粘性。

三、三種用戶粘性指標的應用及提升

通常我們會關注用戶的次日、七日和次月存留,以此來衡量產品對用戶的吸引力或滿足用戶的能力。但假如一個APP的次日和次月存留率都很低,我們是否能認為是產品本身有問題呢?答案是否,因為可能是渠道的問題,引來的用戶都是非目標用戶,導致存留率很低,這時除了看初粘性,持粘性則是更能說明產品本身是否達到PMF點的指標。

相反,初粘性和持粘性高,產品經理就能高枕無憂了嗎?君不見,滴滴折騰了半天,以為終於可以傲視出行市場,沒想到美團一個優惠政策就召來了大批司機和用戶的倒戈。強粘性才是用戶立於不敗之地的關鍵。

提升初粘性的策略主要是縮短用戶體驗到產品核心價值的路徑,儘快get到用戶的點,具體包括路徑分析找到卡點、漏斗分析找到流失環節、相關分析找到魔法數字或促進因素。提升持粘性的方法就是目前我們最常用的一些提升存留的方法,如增加高頻場景、拓展新場景、觸發(各種通知)、激勵政策等。提升強粘性的常用方法就是增加用戶離開的成本,如建立社交關係、會員、積分、充值以及其他強關係等。

感知有用性:

能否真正解決用戶的痛點,滿足需求,對用戶有真實的價值;

是否能夠讓用戶獲得精神、物質上的收益,或者便利性

轉移成本:

用戶從這個APP到競品或者其他替代方式所付出的成本,包括時間、情感、經濟成本;

可替代性:

是否存在較多能夠能夠滿足同樣需求、解決同樣痛點的直接競品或者替代方案

競品和代替方案是否在有用性、用戶體驗方面有重要優勢

需求頻次:

產品背後的真實用戶需求的發生頻次

廣義用戶體驗:

使用體驗(交互、視覺、可用性)

情感體驗

滿意度

對比圖:

人人網:

淘寶:

支付寶:

重點案例:

抖音復盤之如何做好用戶增長

用戶增長大概可分為3個途徑:新用戶的獲取,老用戶的維繫以及流失用戶的召回。對應AARRR轉化漏斗模型,其存在於拉新、促活、提留三個階段。

我們來再次明確下這三個階段的定義:

拉新,即流量獲取,指讓潛在用戶首次接觸到產品,達到「用戶量增長」,這一階段的來源路徑多樣,如廣告推廣、搜索發現、熱點借勢等。

促活,即用戶激活,指通過引導用戶完成關鍵業務行為,使其認可產品價值,完成從新用戶到忠實用戶的價值升越。激活包含召迴流失,但減少流失並不能提高激活率。

提留,即提高用戶粘性,是用戶激活後的關鍵問題,因為留住一個老用戶的成本一般遠遠低於獲取一個新用戶的成本,因此提高存留,是維繫產品價值、延長生命周期的重要手段。

抖音的增長曆程:

下圖中,抖音的發展分為了三個階段:產品打磨期(2016.9-----2017.5),第一波高速增長期(2017.5-----2017.12),第二波高速增長期(2018.1——至今)

抖音的增長策略:

產品打磨期的增長策略

產品打磨期,這一階段更多的是在驗證MVP產品的可行性,是否達到了Product/Market Fit(這一階段最好拿Musicai.ly來分析,畢竟抖音是完全照搬)。這一階段,抖音並沒有做大規模的用戶獲取,也沒有特意做運營(微博用戶關注量極低),是通過不斷調整產品發展策略,來驗證用戶激活的有效手段,以保證用戶來了後有留下的慾望。

產品發展期,這一階段開始了大規模的拉新,具體手段主要為贊助綜藝節目實現品牌的大規模曝光。由於前期已經驗證了產品發展規模及部分用戶激活手段,可以有效避免用戶大規模來又大規模走的情況,因此這一階段抖音的功能模塊已基本無大變動,主要目標在存留上。通過一系列運營手段,提高用戶粘性,搶佔市場。

整體來說,抖音的發展模式同互聯網以「唯快不破」的法則是有些許衝突的,它先潛下心打磨產品,探索最完美的發展方向,一旦打造出PMF,才會大規模推廣拉新,並輔助多方運營策略,搶佔市場。這和當下用戶的心理狀態息息相關:過去的用戶是饑渴的,因為想要;而現在的用戶則是冷淡的,因為選擇恐懼。

具體分析:產品打磨期的用戶激活:

用戶激活的主要目的是使新用戶認識產品的價值,產生重複使用產品的動力。這一階段抖音面臨的兩個問題是:如何獲取第一批冷啟動用戶,如何確定完善的用戶激活模式。

1. 關於用戶冷啟動

作為一個定位做娛樂,受眾多為年輕人的產品,用戶冷啟動可以邀請網紅IP養成KOL,以帶動運營的發展;增強社交屬性,完善自傳播機制。

雖說抖音一直宣揚「去中心化」的UGC思想,但在發展初期的運營策略卻無一不圍繞著「中心化」的PGC:聯絡直播平台家族公會,從美拍批量導入KOL和承接頭條的明星資源,做以KOL為核心的粉絲傳播吧;初期抖音專門開闢了一個頁面用於添加好友,可從通訊錄、QQ微信、微博添加好友。

2. 如何確定完善的用戶激活模式

關於用戶激活,可以作的文章很多,而且用戶激活也是一個通過數據不斷優化迭代的過程,直到找到能促進用戶轉化的幾個 Aha Moment.

抖音對外開放的版本最早是2017.7的版本,最早版本迭代紀錄停留在9個月前,因此筆者也無從得知抖音探索期的產品形態。

用戶激活是讓用戶認可產品價值並完成產品的關鍵業務行為,以此促進新用戶留存,所以其手段就離不開功能設計及數據監測。一般來說,就是圍繞目標,設計激活手段,監控激活表現,不斷迭代激活手段。

1. 在設計激活手段方面,我們可以利用心理學上的HOOK上癮模型,設計出一套促進用戶主動使用產品的閉環。在這裡要想清楚的幾個問題是:

產品的核心功能是什麼?這是一個大前提,只有產品功能明確了,HOOK模型的第一步「觸發」部分才有根基去打造引爆點;

用戶的什麼行為促使他留下來?這裡對應著HOOK模型的第二步「驅動用戶行為」,產品必須找到促進新用戶存留的價值點,滿足用戶心理預期,才有可能進一步轉化用戶。

促使用戶存留的功能中,哪些功能能夠快速低成本的體現產品價值?這裡對應著Hook模型的後兩部分部分,包括用戶體驗提升、增加沉沒成本等。

2. 在監測激活表現上,需要注意的數據為激活用戶數、激活用戶比例;

3. 在迭代激活手段方面,需要圍繞著激活轉化漏斗中的流失較高的部分,通過產品+運營的手段進行Call to action的優化,並輔以過程激勵策略,來提高整體的激活轉化率,直至建立最優的激活策略。

以下是抖音激活策略的具體分析:

作為激活的第一步確定核心功能,抖音把重心放在了音樂短視頻的定位上,並最大化的展示該核心功能:在內部建立話題視頻挑戰,刺激視頻庫的增長;僱傭專業的舞蹈或者音樂達人拍攝視頻,發布到各個主流視頻平台上進行宣傳引流。

引流的H5頁面也設計的很棒,這裡優化的點是在用戶訪問路徑上:當新用戶打開朋友分享的抖音短視頻後發生點贊、評論等操作行為時,就會跳轉至APP Store下載產品;且該H5分享頁會有多個同類型視頻推薦,點擊亦可跳轉下載。

作為一款短視頻產品,能促進新用戶存留的操作行為有多種,譬如刷幾條視頻、點贊、評論、分享、自己拍攝視頻等。抖音的視頻展示頁面比較簡單,下滑即可切換視頻(演算法在這裡起的作用大家都明白,不細講了),右側羅列著點贊、評論、分享幾個核心功能按鈕;抖音小助手也專門開了課,教用戶怎麼玩轉抖音,拍攝高逼格視頻;

在對用戶的反饋上面,抖音做的大多是隱形的工作,諸如優化演算法邏輯、提升載入速度等。筆者曾體驗過另一款短視頻產品「奶糖」,它的反饋就比較明顯,2天之內會給我(新用戶)上傳的視頻點30+個贊,甚至還有評論,而進一步分析這些點贊的用戶,發現他們大多是無任何信息的「水軍」。

具體分析:產品發展期的拉新與提留:

這一階段,抖音已確定了完善了用戶激活機制,因此可以大規模的推廣以獲取流量;短短的半年內,用戶量增長了10倍以上!這一階段主要的增長引擎是運營端。

拉新時採用的慣用套路均為渠道投放,包括預裝、廠商、第三方商店的資源推廣。不止抖音,其他成長型APP諸如快手,拼多多等。

而這裡需要考慮的問題是怎樣提高投放效率,解決手段大家也都想得到,對於投放素材來說就是優化素材提高CTR,對於投放策略來說就是精細化投放提高ROI,可以通過演算法做到個性化運營,根據用戶的註冊時長、活躍程度等進行精細化投放。

對於抖音來說,發展期的目標用戶就是年輕的弄潮兒,因此它贊助了《中國有嘻哈》,《快樂大本營》和《天天向來》等這些受眾相似的綜藝,快速收攬一大批追求獨立、個性和無處安放寂寞的中國小花朵。

這是截止到目標抖音最重要的一個發展階段,在一階段讓抖音完完全全的暴露在大眾視野,視線品牌和產品雙擴散,奠定了音樂短視頻類目的佼佼者。


推薦閱讀:

TAG:用戶粘性 | 互聯網產品 | 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