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學基礎知識總結 上篇

目錄

生物學基礎知識總結 上篇

第一章 生物分類

第二章 研究方法

第三章 基礎化學

第四章 生物化學

生物學基礎知識總結 下篇

第一章 細胞生物學

第二章 遺傳學

第三章 生理學

第四章 進化和生態

第五章 生物工程


第一章 生物分類

(一)生物的特徵

(1)細胞是生命活動的基本單位。生物由細胞組成(病毒除外)。分子不是生命活動的基本單位,因為分子就不是生命,細胞才有生命活動。

(2)新陳代謝。新陳代謝的字面意思是新物質代替陳舊的物質,在生物專業中指生物體中所有化學反應的總稱。

(3)穩態和應激性。生物體具有調節機制,可以應付外界的理化刺激,以保持內環境的穩定狀態。

(4)生長和發育。生長是細胞數量增多、體積變大。發育是生物生長、成熟、衰老、死亡的轉變過程。

(5)生殖和遺傳。生物通過生殖,把基因遺傳給下一代。

(6)進化和適應環境。進化是遺傳變異和自然選擇使生物由低等到高等的過程。生物適應環境才能生存。

(二)生物的分類

真細菌不是真菌:真細菌是原核生物,例如細菌,而真菌是真核生物,例如蘑菇。

(1)原核生物:

簡單地說,原核生物裡面只有蛋白質表達系統:DNA、RNA、蛋白質、核糖體,而沒有真核生物的細胞器,但是包裹的卻比真核細胞厚,由細胞膜、細胞壁、莢膜三層包裹。還有鞭毛和纖毛,方便運動。

微生物世界:病毒、細菌、真菌、原生生物等。

真細菌包括:細菌、藍細菌(藍藻)、放線菌、螺旋體、衣原體、立克次氏體和無細胞壁的支原體等。

細菌按形態:

特殊的原核細胞:

1.藍藻(藍細菌)能光合自養,雖然沒有葉綠體,但有光合片層。

2.支原體是最小的原核生物,是唯一沒有細胞壁的原核生物。

古細菌與真細菌的區別:

原核細胞與真核細胞的區別:

(2)真核生物:

原生生物(草履蟲、變形蟲):一個細胞就是一個生物,所以是最複雜的細胞。

真菌(例如酵母、黴菌、蘑菇、木耳)既具有動物細胞特徵:沒有葉綠體、異養(所以蘑菇要長在樹上,吸取樹的養分),又具有植物細胞的特徵:細胞壁。

真菌有單細胞的(例如酵母),也有多細胞的(例如蘑菇)。

植物細胞與動物細胞的區別:植物細胞有葉綠體、液泡、細胞壁,而動物細胞沒有。動物細胞有中心體,而高等植物細胞沒有。

(3)病毒:

組成:只有蛋白質和核酸。病毒的核酸(遺傳物質)要麼是DNA,要麼是RNA。

病毒分為:動物病毒(例如艾滋病病毒、乙肝病毒)、植物病毒(例如煙草花葉病毒)、細菌病毒(例如專門侵染細菌的噬菌體)。

(三)動物的進化和分類

進化順序:

1.多孔動物:最先形成的動物,例如海綿。無法運動,滿身是孔,沒有組織結構:沒有上皮組織、肌肉組織、結締組織、神經組織。再簡單的動物,也要有呼吸、攝食、排泄、生殖。

2.刺胞動物(腸腔動物):具有刺細胞,用於捕食、攻擊、防衛。出現神經系統和眼點,能夠運動,身體輻射對稱(中心對稱,例如車輪就是輻射對稱),例如水母、水螅、珊瑚。

3.扁形動物:身體扁平,是最早出現的兩側對稱(左右對稱)動物,兩側對稱方便定向運動。但沒有體腔(身體是實心的,消化管不算是體腔),例如渦蟲。

4.線蟲動物:最早出現的有體腔動物,但為假體腔(沒有體腔膜和肌肉層)。最早出現的有肛門動物,組成完整消化系統,而刺胞動物和扁形動物都是有口無肛門,只能從口排泄。身體呈圓筒形。例如線蟲、蛔蟲。

5.軟體動物:柔軟的身體外有外套膜,例如章魚、貝類、蝸牛。出現真體腔、腮和肺。

原口:原口是胚孔發育成的口。後口:後口指胚孔發育成肛門,而另一側開孔形成口。

6.環節動物:身體規律重複的分節,例如蚯蚓。出現閉管循環(血液始終在血管里流動)。

7.節肢動物:身體雖然分節,但不是規律重複的,例如螃蟹。

8.棘皮動物:外皮具有刺狀突起,例如海星、海參。

9.脊索動物:脊索是背部起支撐作用的棒狀結構,脊椎就是一種脊索,例如人類。

生物分類方法:界、門、綱、目、科、屬、種。

界:

生物分五界: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植物界、真菌界、動物界。(病毒也算是生物,但未被列入五界)

門:

按照進化順序,動物界分為九門:多孔動物門、刺胞動物門、扁形動物門、線蟲動物門、軟體動物門、環節動物門、節肢動物門、棘皮動物們、脊索動物門。脊索動物門分為頭索動物亞門、尾索動物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綱:

脊椎動物亞門分為:圓口綱、軟骨魚綱、硬骨魚綱、兩棲綱、爬行綱、鳥綱、哺乳綱。哺乳綱分為:原獸亞綱(卵生,但又不算是鳥,因為有哺乳特徵,例如鴨嘴獸)、後獸亞綱(袋鼠等袋類動物,無胎盤,出生的胎兒會發育不全,還要在袋裡繼續發育,所以不算真正的胎生)、真獸亞綱(真正的胎生,出生的胎兒發育完全)。

目:

真獸亞綱包括:

靈長目:人、猿、猴。

食肉目(大多為吃肉的猛獸):老虎、獅子、豹子、貓,狼、狗、狐,熊、熊貓。

偶蹄目(有蹄的偶數腳趾的食草動物):牛、羊、豬、鹿。

奇蹄目(有蹄的奇數腳趾的食草動物):馬。

兔形目:兔類。

嚙齒目:鼠類。

特殊的目:翼手目(翅膀上有手的蝙蝠)、長鼻目(長鼻子的大象)、鱗甲目(身上有鱗片的穿山甲),蝟形目(身上長刺的刺蝟),鯨目(鯨魚不算是魚類,而是哺乳動物),還有其它少見的目。

科:

貓科包括:家貓、老虎、獅子、豹子等。

犬科包括:狗、狼、狐等。

靈長目包括:人科、獼猴科(獼猴就是最常見的猴子)、猩猩科(黑猩猩很聰明)、長臂猿科(手臂很長)、狐猴科等科。

從動物界的門、綱、目、科來看,「門」強調進化順序,「綱」強調動物從水生到陸地的過程,「目」強調動物的特徵,「科」強調外形已經相似的動物,「屬」和「種」是精細的劃分了。

人:動物界-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哺乳綱-真獸亞綱-靈長目-人科-人屬-人種。

(四)植物的進化和分類

植物進化:

植物分類:

孢子植物:不產生種子,而產生孢子這種生殖細胞來繁殖,分為藻類植物、苔蘚植物、蕨類植物。

種子植物:用種子繁殖,分為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孢子是單細胞,而種子是器官,由種皮、胚、胚乳組成。

藻類植物一般生活在水中,既為水中產生氧氣,又作為魚的食物。地球最早的氧氣來自藍藻,我們吃的海帶也是藻類。

相對藻類,苔蘚已經是陸地植物了,而且有莖和葉的分化,但是莖中沒有疏導水分的導管,而且根是假根,也就是由表皮細胞延伸而成,不是胚根發育而成。苔蘚非常矮小。《陋室銘》講「苔痕上階綠」,就是說石頭台階變綠,是因為上面長了苔蘚。

蕨類植物就有真正的根莖葉了,蕨類的複葉小而多。蕨類植物和苔蘚植物都生長在潮濕陸地。蕨類植物一般為草本植物,唯一的木本植物就是桫欏,而且個頭較大。

種子植物可以生長在乾旱的地方,而孢子植物不能。裸子植物的種子沒有果皮包裹而露出,而被子植物的種子有果皮完全包裹。俗話說「開花結果」,被子植物才有開花和結果,裸子植物的「花」其實是葉球,裸子植物的「果實」其實是它的種子。松樹就是典型的裸子植物,松樹結松球,松球裂開,裡面就是松子。

(五)生物的結構層次

原子→分子→細胞(單細胞生物,細胞就是個體,病毒沒有細胞層次)→組織→器官→系統(植物無系統)→個體→種群→群落→生態系統→生物圈。


第二章 研究方法

(一)

【假說】

科研過程:觀察現象-提出假說-驗證假說。

1.直接證明:獲得可直觀看到的事實依據。

實驗是為了證實假說或駁斥假說,實驗最終要能獲取到一定的數據,實驗必須能被其他科學家所重複。

2.間接證明

(1)A事物存在,就能引發B事物,無法判斷A事物是否存在,就去看B事物是否存在。

生物專業搞的就是間接證明,因為生命現象的本質是分子機制,可是人的肉眼和顯微鏡都看不到分子和原子,以及它們的活動,只能用間接證明的方式。

雖然看不到分子和原子,但是不同的官能團對紅外線的吸收不同,所以通過不同的吸收峰,來判斷不同的官能團。

把目的基因和熒光素基因連帶在一起,導入細胞,如果細胞中觀察到熒光蛋白,那麼目的基因也就成功導入細胞了。

不透光的密閉容器微小漏液,難以發現,那麼給溶液中加入熒光劑,黑暗中觀察熒光溢出,則容易發現漏液。

有的實驗,判斷電路是否有電,就看電路上的燈泡是否亮。

(2)A事物存在,就能消除B事物,無法判斷A事物是否存在,就去看B事物是否消除。

把目的基因插入到細菌的抗藥基因上,使抗藥基因插入失活。如果細菌不再抗藥,說明目的基因已經成功插入到細菌的基因上,而如果細菌依然抗藥,說明目的基因沒插入成功。

3.等價代換把原有事物等效轉換為容易被觀察和分析的事物,把一個問題轉化為等效的另一個問題,使證明過程變得容易。

《曹沖稱象》的故事中,無法直接稱量大象,可先把大象放到船上,記錄船下沉的程度,然後用使船下沉同樣程度的石塊來代替大象,分別稱重石塊。

染色:顯微鏡中看不出某種物質,就根據其染色特異性進行染色觀察。

標記追蹤:用放射性原子代替普通原子,根據放射性來追蹤原子。熒游標記蛋白質,來追蹤蛋白質。

標記檢測:DNA探針放射性雜交。

模式生物:長壽藥物用人做實驗,需要觀察的時間太長,而用線蟲這種模式生物代替人體實驗,能顯著縮短實驗觀察時間。

4.排除法證明

福爾摩斯說過:「當排除了所有其它的可能性,還剩一個時,不管有多麼的不可能,那都是真相。

排除法還能縮小研究範圍,如果研究範圍太大,就會研究無用的問題而走彎路和浪費時間。

5.資料證明

可靠的資料文獻可以作為證據,或為驗證假說提供指導幫助。

不一定要做實驗來證明自己的觀點,牛頓說自己站在巨人的肩上,就是說很多觀點已經被前人做實驗證明了,只要找到相關的資料文獻,就可以作為證據。

【對照實驗】

對照實驗:變化後,與未變化時的狀態進行對比,從而發現變化程度。

對照組:各種性質都是初始的、不變化的基準性質,作為參照物,就是記錄著變化前的性質狀態。實驗組:改變某一個基準性質,來看變化後的效果,作為研究物。

變數:改變的基準性質。一個實驗組只能設置一個變數,否則就說不清是哪一個變數造成的結果。自變數:人為設置的變數,作為原因。因變數:隨自變數而改變的變數,作為結果。無關變數:這些變數雖然與實驗目的無關,但會影響到實驗,無關變數應維持恆定不變,在所有實驗組中保持一致。

例如:研究酶的性質,自變數是溫度,因變數是酶的催化活性。實驗組改變某一個自變數,來觀察因變數的變化,和對照組做對比,得知因變數的變化程度。

(二)

【生物結構和功能的建造】

(1)基礎限制高級:分子的結構和功能限制細胞結構和功能的建造,細胞的結構和功能限制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建造。就像七巧板拼圖一樣,圖形限制在七個板子的制約下。

(2)生物結構和功能的建造限制在環境制約下,因為生物必須適應環境。動漫人物的眼睛很大、很漂亮,但是現實環境下,如果人的眼睛那麼大,就容易進風沙,所以進化中,生物的眼睛較小。捕食的動物(例如老虎、獅子)眼睛長在臉的中間,方便集中視線,頂住遠處的獵物,而被捕食的動物(例如牛、羊)眼睛長在臉的兩邊,方便擴大視角,及時發現捕食的動物。

(3)生物結構和功能的建造是動態平衡、循環利用。生物體不斷的降解舊分子,然後由新合成的分子來補位。組成生物體的分子,來源於環境,最終又回到環境。

(4)辯證法講矛盾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生物體就是矛盾構造的。常見的矛盾:正與負、正與反、是與否、對與錯、黑與白、開與關、冷與熱、有與無、大與小、長與短、輕與重、增與減、強與弱、實與虛、靜與動、快與慢、內與外、入與出、合與分、前與後、上與下、直與曲。

矛盾雙方的五種關係:相互對立鬥爭(好與壞)、相互補充配合(男與女)、相互依存(冷熱相對而言)、相互包含(安全中潛伏者危險)、相互轉化(熱變冷)。

方圓:宇宙製造的自然存在的事物都趨向於圓,例如:星球和細胞都趨向於圓形,生物肢體趨向於圓柱。而人類製造的事物,趨向於方形,例如:家電和傢具都是方的,樓房、房間、窗戶、門也都是方的。這個世界就是方圓結合的。

(5)生物不是建造成完美的,而是湊合夠用。例如有時喝水會嗆住,因為本該進入食管的水,卻流進了氣管。再例如有生就有死,如果生物只生不死,地球生物早就滿了,所以生物有衰老和死亡。

(三)

【把握宏觀與微觀的關係、表面現象與本質的關係】

宏觀的生命現象,本質原理是微觀的,也就是說:生命現象的本質是分子機制,要搞清生命現象,就要搞清其分子機制。

表面現象是本質的外部體現。表面現象是豐富多彩和多變的,能直接觀察到,而本質是單純的、穩定的,需要間接觀察到。科學研究就是先觀察表面現象,然後研究其本質原理,從而使認識從感性上升到理性,從主觀上升到客觀。

一個小事物雖然效果很弱,但是一傳十、十傳百的級聯方式,就可以擴大效果。例如:細胞信號轉導和核裂變就用到這种放大方式。

【把握共性與個性的關係、普遍性與特異性的關係】

共性:很多有個性的事物,可以歸納出共同性質。例如:所有生物共用一套遺傳密碼子,使基因在生物之間的傳遞成為可能。再例如「相似相溶」原理和「物以類聚」原理。

個性:例如目的基因與質粒基因、待檢測基因與探針,都是特異性的互補結合。生物學上很多技術都基於分子間特異性的互補結合(怎樣得知已經特異性結合?例如結合的一方帶有放射性標記或熒游標記,一旦結合,就無法洗脫掉,可被觀察到,如果無法結合,就洗脫掉了)。分離混合的物質,主要看個性的差別(特異性):根據顆粒的沉降係數不同而離心分離,根據顆粒大小不同而過濾,根據顆粒溶解度不同而萃取或沉澱,根據吸附力、親和力、顆粒大小不同而色譜分離,根據顆粒的電荷、質量不同而電泳分離。

【把握偶然與必然的關係】

偶然中蘊含著必然。例如:遺傳學上,某個性狀看似偶然出現,其實是由基因控制的必然。

有些必然,難以被清楚的觀察和分析,所以視其為偶然。例如:拋出一枚硬幣,落地時的正反面是偶然的,其實由拋出時的力度、角度等因素必然決定落地的正反面。任何結果的產生,都有原因和前提條件,沒有絕對的偶然。

混沌系統:事情時而發生,時而不發生,系統中物質不規則的運動,感覺沒有固定的規律,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和不可預測性。混沌系統可要用概率來描述。取樣統計時,如果有主觀傾向,就可能取到特殊部分,而不是隨機取樣。取樣太少,統計概率時,就可能失真。

(四)

【基本關聯】

1.系統關聯(包含關係):

系統從大到小看是包含關係。例如:人體由八大系統組成,其中消化系統又分為消化腺系統和消化管系統這兩個子系統,消化管系統又分為食管、胃、小腸、大腸等,於是系統劃分出多個層次。

系統從小到大看是相互協作的組織關係。例如:食管、胃、腸相互協作,組成消化管系統。

2.流程關聯(順序關係):

把一個流程,分成多個階段,階段之間是先後順序。例如:小學、中學、大學。

3.因果關聯:

原因決定結果,因果推理是科研中常用的方法。正向推理是由原因推理結果,逆向推理是由結果推理原因。

因果鏈:原因產生結果,而這個結果又作為另一件事的原因,繼續引發下去。

4.條件關聯:

任何事情的產生,都需要一定的原因和前提條件。

條件觸發:這是一種被動等待的方式,達到一定條件,才會觸發事件。例如:細胞膜上的受體,一直等待著配體,一旦配體和受體結合,受體就被激活,激活的受體開始細胞信號轉導。

5.對比關聯:

通過對比,找出相同處(共性)、相似處、不同處(特異性)、相反處。

此外,關聯的結構:線狀(一對一,例如一因一果,以及一階段完成,開始固定的二階段)、樹狀(一對多,例如一因多果,以及一階段完成,根據完成情況來選擇二階段。多對一,例如多因一果)、星狀(一對多,由中心發出星射線,所有事物都圍繞這個中心)、環狀(首尾相接)、網狀(多對多,顯得複雜)。

【系統和流程】

1.事物以包含關係組成系統,事物以先後順序關係組成流程。

2.推測物質在系統中的作用:

(1)從關聯看物質:系統中,想要了解一個不明的物質是幹嘛的,就看它的來源和去向,以及它與其它物質的相互作用。

例如:一個物質,由高爾基體分泌到細胞膜上,其它分子跟它結合後,就被運出了細胞,可以推測該物質為轉運蛋白。

(2)失去了它,才知道它的作用:無法知道有了它會怎樣,就去想沒有它會怎樣。

例如:不知道某種分子對生物體起到的作用,就去除掉這種分子或使其失活,然後觀察生物體缺少這種分子後會怎樣。

(3)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生物的結構和分子的結構,都是為了方便實現一定的功能。

例如:肋巴骨的環繞結構,明顯是為了保護內臟。細胞膜上發現一種物質,其中心還有孔道,推測其為通道蛋白。

推論:物質的組成結構相似,其功能往往也相似。

例如:發現一種蛋白質,不知道其理化性質和功能,可在資料庫中找結構序列相似的蛋白質,其理化性質和功能也往往相似。

3.系統湧現的新功能:

分子組成細胞,細胞卻擁有分子所不具備的功能。也就是說:物質組成系統,這個系統湧現出原有物質所不具備的新功能,而不是原有物質功能累加之和,湧現的新功能其實是原有物質相互協作(關聯)而產生的效果。

4.出入控制:

把系統作為一個盒子來看,這個盒子有輸入、處理、輸出。例如:發酵罐和酶反應器就是輸入(底物)、處理(轉化)、輸出(產物)。

一個系統的輸出,作為另一個系統的輸入,從而使兩個系統關聯在一起。

兩個系統的連接處是系統介面,負責物質的輸入輸出(好比入境關口),不是任何事物都可以進出系統,要經過檢測和篩選(好比入境檢查)。如果系統沒有介面,系統就孤立封閉了,如果系統介面上沒有檢測和篩選,有益有害的物質都能進入系統,系統就崩潰了。然而系統普遍存在系統漏洞,有害物質可通過漏洞進入系統,還有些有害物質是系統自己產生的,而不是進入的。

為了防止系統出現異常狀態,需要監測,監測分為實時監測和階段監測。階段監測就是每完成一個階段,就檢查一下是否正常,而溫度控制系統需要實時監測,否則等到了溫度監測時間,系統可能已經燒壞了。

5.開關、正負反饋、正負調控、極端狀況:

(1)開關:系統根據情況,開啟或關閉些某部分,使系統能靈活應對處境變化。例如:人體幾乎所有的化學反應都需要酶的催化才能進行,而酶作為蛋白質,是基因表達的產物,只要關閉基因,就關閉了酶,從而關閉了該酶所催化的化學反應。

(2)反饋:負反饋是系統的輸出物,又回到該系統中,來抑制系統產生輸出物,從而抑制輸出物過多。正反饋則相反,輸出物回到系統中,是刺激系統產生更多的輸出物。

(3)正調控(從無到有):事件原本沒有發生,得到某個事物(激活物),事件就會發生。負調控(從有到無):事件原本就發生,得到某個事物(抑制物),事件就停止。

(4)極端狀況:有些性質,只有系統處於極端條件下,才能表現出來(或表現的清楚突出),而平時看不到。為了讓這個性質表現出來(或清楚突出),就要營造極端條件。

6.簡化系統:

(1)建立模型:建立模型使事物簡化、突出重點、生動形象、容易理解和記憶。如果具體表現,信息量就太大了,有些不用去思考的信息,也呈現出來了。

(2)「黑盒法」只關心系統的輸入和輸出是否合理,而不關心系統內部的具體結構和怎樣處理輸入輸出。有時把系統比喻成一個盒子,不管內部怎樣,於是像個黑盒。

7.改造系統:

生物、醫學、藥學專業,都是研究「生命系統」的專業。陰陽矛盾構造的世界,就是好壞參半、冷熱並存、破破爛爛、湊合能用,而不是完美的。因為「生命系統」不完美,存在缺陷和系統漏洞,需要改造,所以才有生物醫藥類專業。

改造形式分為:增、刪、改。「增」是添加系統原本沒有的因素,「刪」是去除系統已有的因素,「改」是修改系統已有的因素。示例:增:細胞融合是將兩個系統合併成一個系統。刪:免疫系統消除病原體(系統入侵者),刪可以使系統純化,例如發酵系統中,滅菌就是為了純化系統,而排除無用的物質。改:改造蛋白質的基因或對蛋白質進行化學修飾,以提高其活性和穩定性。


第三章 基礎化學

(一)無機化學

化學性質:物質在化學變化中表現出來的性質。例如:酸性、鹼性、氧化性、還原性、可燃性。

物理性質:不需要化學變化就能表現出來的性質。例如熔點:物質溶化(固態變為液態)的溫度。沸點:液體沸騰時的溫度。升華:固態直接變為氣態。壓強:物體在單位面積上受到的壓力。大氣壓強:大氣受到重力作用產生的壓強。密度:單位體積的質量,密度等於質量除以體積。

【物質組成】

離子:帶電荷的原子。分為陽離子和陰離子。

原子的核電荷數 = 質子數 = 核外電子數。

元素:具有相同質子數(核電荷數)的一類原子的總稱。

同位素:質子數相同,而中子數不同的元素,互為同位素。有些同位素具有放射性。

【質量】

相對原子質量:碳12(質子數和中子數都為6,加起來一共12)原子質量的1/12作為標準,其它原子的質量和它的比值就是相對原子質量。由於質子和中子的質量幾乎相等,而電子質量輕的忽略不計,所以碳12原子質量的1/12約等於一顆質子的質量,也約等於一顆中子的質量,可見相對原子質量反映了原子核里有多少顆粒子(質子和中子)。H的相對原子質量為1,也就只有一顆質子。

相對分子質量:相對原子質量的總和。元素的相對原子質量乘以原子個數,再加到一起。可見相對分子質量反映了這個分子里包含了多少顆粒子(質子和中子)。

道爾頓(D、Da):分子量單位,1D = 碳12原子質量的1/12,也就是一顆質子的質量。例如:分子量為500,就是500D,表示這個分子是500顆質子的重量。

某元素的質量分數:該元素的相對原子質量乘以原子個數,除以相對分子質量,乘以100%。

1mol物質含有阿伏伽德羅常數(約6.02×1023)個微粒,所以「物質的量」方便計量所含的微粒個數,能用摩爾來稱量,說明已經精確到微粒個數了。

摩爾質量:單位物質的量(1mol)的物質所具有的質量,單位g/mol。

量濃度:單位體積(1L)的物質,所具有的物質的量,也就是所具有的微粒數。

相同溫度和壓強下,任何氣體粒子的間距可以看作是相等的,因此氣體的粒子數相同,體積就相同。反過來說,氣體體積相同,所含粒子數就相同。

氣體的物質的量等於氣體的體積(V)除以氣體摩爾體積(Vm)。

【化學式和反應式】

化學式:用元素符號表示純凈物組成及原子個數的式子。1省略,氧化物的氧寫右邊,鹽的金屬離子寫左邊,非金屬離子寫右邊。

反應式(化學反應方程式):化學式來表示化學反應的式子。反應前後原子數目不變(只是重新組合了),因此可以配平,配平用最小公倍數法。生化反應一般不用配平,且默認指生物體內的常溫、常壓。

加熱用三角符號表示,氣體上升用↑表示,固體沉澱物用↓表示,但是如果反應物和生成物都有氣體,則不用寫↑,若都有固體,則不用寫↓。

配平的化學反應式中,物質的質量比等於(乘以化學計量數的)相對分子質量比。可見配平後,只要知道反應式中一種物質的質量,就可以得知其它物質的質量。

離子方程式刪掉等號兩邊相同的離子。

【溶液】

溶質溶解在溶劑中,形成溶液。溶液的質量 = 溶質的質量 + 溶劑的質量。

溶質的質量分數 = 溶質的質量 除以 溶液的質量 乘以 100%。

相似相溶:極性溶質容易溶解在極性溶劑中,非極性溶質容易溶解在非極性溶劑中。

水是最常見的極性溶劑。

飽和溶液:溶質不能繼續溶解。

溶解度:在一定溫度下,某固態物質在100g溶劑中達到飽和狀態時,所溶解的溶質的質量。

升高溫度,溶解度增加。

結晶:飽和溶液冷卻後(溶解度降低),溶質以晶體形式析出。就是原本溶解的,現在又不溶解了。

晶體:大量微觀物質單位(原子、離子、分子等)按一定規則有序排列的結構。宏觀上晶體各部分性質是相同的(因為是重複的),晶體內部具有對稱性。

溶液粒子小於1nm(碳原子的原子半徑只有0.077nm),濁液粒子大於100nm,1-100nm之間的叫膠體,膠體有丁達爾效應(光路)。

【酸鹼】

酸:給H+(質子),吸電子。例如:HCl、H2SO4。

鹼:給電子,吸H+(質子)。例如:NaOH、Ca(OH)2。

酸鹼中和:酸和鹼反應,生成鹽和水。例如:NaOH + HCl = NaCl + H2O。

pH:氫離子濃度指數。pH可以表示酸鹼度,取值0-14,7為中性,小於7為酸性,大於7為鹼性。

【化合價】

化合價:一種原子與另一種原子化學合成時,原子的整體電荷。

例如:Na和Cl結合後,Na的一個電子給了Cl(形成離子鍵),這時Na的電子比質子少了一個,正大於負,正負相互抵消後,還剩一正,Na整體電荷為+1,而Cl得到一個電子,電子數比質子數多一個,負大於正,正負相互抵消後,還剩一負,Cl整體電荷為-1。

得電子(增加負性),化合價降低。失電子(減少負性),化合價升高。

分子中化合價的代數和為0(否則就帶電了),單質的化合價為0,官能團作為整體顯示化合價。

常見化合價:

化合價推算分子中的原子數:最小公倍數法。例如:五氧化二磷,P是+5價,O是-2價,化合價確定最小公倍數:2×5=10(最小公倍數),10÷5=2,10÷2=5,所以是P2O5。

【氧化還原】

被氧化:物質失去電子,負的減少了,化合價升高。狹義而言,被氧化就是和氧氣反應,這也會失去電子。

被還原:物質得到電子,電子還原回來了,負的增加了,化合價降低。

氧化反應:物質被氧化的反應。

還原反應:物質被還原的反應。

還原劑(具有還原性):處於還原狀態(電子歸位)的試劑,所以可以被氧化(失電子)。

氧化劑(具有氧化性):處於氧化狀態的試劑,所以可以被還原。

氧化產物:被氧化後的產物。

還原產物:被還原後的產物。

氧化反應和還原反應同時發生,因為有得就有失,如果只有失電子的,沒有得電子的,那個電子就跑到體系外面去了。

氧化還原反應的本質:電子的得失。特徵:化合價的升降。

【化學鍵】

化學鍵:使原子(或離子)相結合的作用力。

離子鍵:離子之間相互作用形成的化學鍵。

共價鍵:原子之間共用電子對形成的化學鍵。

非極性共價鍵:共用電子不偏向任何一方的共價鍵。也就是說:兩邊對電子的吸引力相等,所以電子不向任何一邊偏移。反之,叫做極性共價鍵,既共用電子偏向其中一方。

配位鍵:特殊的共價鍵,只由一方提供共用電子對,另一方只提供空軌道。

金屬鍵:多個原子共用自由流動的電子而形成。電線導電,就是因為金屬原子的電子能自由流動。

次級鍵:分子間弱相互作用。分為范德華力、氫鍵、疏水作用等。生物的次級鍵,是為避免太牢固的結合,例如DNA複製時,次級鍵使雙螺旋容易打開。

分子間作用力(范德華力):取向力(極性分子與極性分子之間相互吸引)、誘導力(極性分子與非極性分子之間,誘導非極性轉為極性,從而相互吸引)、色散力(從瞬時而言,電子不可能分布的完全均勻,疏密不同,造成正負極性)。

作用力:離子鍵>共價鍵>氫鍵>范德華力。

【元素周期表】

元素周期表,7橫18縱,一橫一周期,一縱一個族,按元素核電荷數(質子數)遞增順序編號。

原子序數 = 核電荷數 = 質子數 = 核外電子數。

周期(橫列):周期數表現電子層數。同一周期的元素,電子層數相同,而最外層電子數目遞增。第一周期2元素,第二、三周期各8元素,都為短周期,其它周期則為長周期。

族(縱列):族數表現最外層電子數。同一族的元素,最外層電子數目相同,而電子層數遞增。分為主族A、副族B、0族(惰性氣體)。

向右、向上:吸電子能力增強,既酸性增強,非金屬性增強,原子半徑遞減。

向左、向下:給電子能力增強,既鹼性增強,金屬性增強,原子半徑遞增。

電子層數增多,原子半徑增大。正負電荷增多,相互吸引力增大,原子半徑減小。

最簡單的分區:金屬和非金屬。

生物主要研究前20號元素,因為C、H、O、N、P、S,以及Na、K、Ca、Mg都在前20號元素以內,但是微量元素Fe、Cu、Zn、Se、I在20號元素之後。

根據價層電子(最外層電子)來分區:

s區:最外層是s軌道。p區:最外層是p軌道。

【能量】

化學能是一種很隱蔽的能量,它不能直接用來做功,只有在發生化學變化的時候才可以釋放出來,變成熱能或者其他形式的能量,通常為熱能。化學能屬於勢能,是靠原子特定的空間排列而具有的能量,就像把水放到高處位置,水就有自己往下流動的能量。

一般而言,化學反應分為吸熱反應和放熱反應,但是極少數化學反應釋放的不是熱量,而是光能或其它形式的能量,所以嚴格的說:化學反應分為吸收能量的反應和釋放能量的反應。

大多數分解反應要吸收能量,因為斷鍵吸熱,大多數化合反應釋放能量,因為成鍵放熱。氧化燃燒、酸鹼中和反應都是放熱反應。

化學反應涉及兩個階段的能量:第一階段是活化能,分子先吸收熱量,變成活化態才能發生化學反應,第二階段是反應熱,就是化學反應過程中,吸收或釋放的熱量。

活化能:分子從常態轉變為容易發生化學反應的活躍狀態所需要的熱量,單位kJ/mol。

特殊:氫氧根和氫離子已經是活化態,它們的反應不需要活化能。

反應熱(焓變):化學反應中,吸收或釋放的熱量,單位kJ/mol。

質量守恆定律:化學反應前各物質的質量總和,等於化學反應後各物質的質量總和,因為還是那些原子,只是重新組合了。

鍵能:在標準狀況下,將1mol氣態分子AB解離為氣態原子A和B所需的能量。通俗的說:鍵能就是斷裂這根鍵所需的能量,而不是指這根鍵里蘊含的能量。

鍵能越大,斷鍵所需的能量就越大,反應也就越難發生,這種物質就越穩定。

有效碰撞:能夠發生化學反應的碰撞。要求活化分子,且有合適的碰撞取向。

能量可以相互轉化,例如:光合作用把太陽能轉化為化學能。

【化學反應速率】

化學反應速率:化學反應速度的快慢。用單位時間內,反應物濃度減少量或生成物濃度增加量表示。就是量濃度的變化除以所需的時間,單位mol/(L·min)或mol/(L·s),括弧括起來,就是讓min也處於分母中,-1次方,也可使其處於分母中。

底物濃度增加:分子相互碰撞的概率增加。

溫度升高:吸收能量而活化的分子增多,而且分子熱運動增強使分子相互碰撞的概率增加。

催化劑:降低活化能,從而使活化分子增多。

分子熱運動:分子永不停息的無規則運動。溫度升高,分子運動速度加快。

擴散現象:分子無規則運動產生的,分子由有高濃度向低濃度的自發運動。

【化學平衡】

化學平衡:正反應和逆反應速率相等,反應物和生成物的濃度不再改變。

反應開始時,反應物濃度較大,產物濃度較小,所以正反應速率大於逆反應速率。隨著反應的進行,反應物濃度不斷減小,產物濃度不斷增大,所以正反應速率不斷減小,逆反應速率不斷增大。當正、逆反應速率相等時,系統中各物質的濃度不再發生變化,反應就達到了平衡。此時系統處於動態平衡狀態,不是反應停止。

當然,有些化學反應是沒有逆反應的,例如:紙能燒成灰,灰不能變回紙。

公式中的濃度指可逆反應化學平衡時各物質的濃度。

化學計量數:化學反應方程式中,參與反應的物質前的係數。化學計量數之比,等於分子數之比,也等於物質的量之比。

平衡常數的意義:表現正向反應的進行程度。一個反應的K值越大,說明平衡時生成物的濃度越大,反應物剩餘濃度越小。

電離:電解質在水溶液中產生離子的過程。

電解質:水溶液中能夠導電的化合物。

弱電解質部分電離,強電解質(強酸、強鹼、大多數鹽)完全電離。

電離平衡常數和化學平衡常數的寫法類似,但是不用寫化學計量數。

電離平衡常數越大,電離程度越大。電離平衡常數一般指弱電解質,因為強電解質就完全電離了。

【自然界的無機物】

空氣組成:氮氣約78%(化學性質不活潑,不可燃),氧氣約21%(用於呼吸,可燃),稀有氣體約0.94%(惰性氣體,化學性質最不活潑),二氧化碳約0.03%。

氧氣O2:氧氣主要用於氧化反應。大多數金屬可以和氧氣反應,生成氧化物,所以大多數金屬礦物是以氧化物的形式存在,但是金不與氧氣反應,所以價值高,象徵永恆。

二氧化碳CO2:C完全燃燒,生成CO2,不完全燃燒生成CO。二氧化碳易溶於水,形成碳酸,使溶液顯酸性。H2CO3(碳酸) = CO2 + H2O,二氧化碳使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因為CO2 + Ca(OH)2 = CaCO3↓ + H2O

氮氣N2:放電或高溫:N2 + O2 = 2NO,2NO + O2 = 2NO2,3NO2 + H2O = 2HNO3 + NO

氨NH3和銨NH4+:氨的工業合成:高溫高壓催化劑下:N2 + 3H2 = 2HN3,氨的實驗室製法:加熱:2NH4Cl + Ca(OH)2 = CaCl2 + 2H2O + 2NH3↑,NH3 + H2O = NH3·H2O(氨水),NH3 + HCl = NH4Cl(銨鹽),催化劑、加熱:4NH3 + 5O2 = 4NO + 6H2O

氫氣H2:H分為氕氘氚,H幾乎都是氕,原子核只有一個質子,而沒有中子。氘和氚有中子。

鈉Na: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決定Na太活潑,極容易被氧化,還容易跟水反應,生成NaOH和氫氣。Na在氧氣中燃燒形成過氧化鈉,而過氧化鈉在水中又能形成NaOH和氧氣,這可以作為化學供氧方式。過氧化鈉和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碳酸鈉和氧氣。

鐵Fe:通常說的鐵是Fe2O3,而Fe3O4是磁鐵。Fe是過度金屬,有兩個化合價:+2和+3。+3鐵得電子後變為+2,給出電子後又變回+3,所以生物體內鐵是電子的傳遞體。Fe被氧化後,形成疏鬆的氧化膜就是鐵鏽。與酸反應(離子式):Fe2O3 + 6H+= 2Fe3+ + 3H2O,FeSO4 + 2NaOH = Fe(OH)2↓ + Na2SO4

鋼:碳素鋼:鐵碳合金,含碳量高,變得更硬。合金鋼:碳素鋼的基礎上,再加入鉻等其他元素,製成不鏽鋼。

碳C:碳是比較穩定的元素,所以成為了有機物的碳骨架,假如碳活潑,就成為官能團了。碳原子的排列不同,既可以形成石墨,又可以形成鑽石。

硅Si:硅也比較穩定。SiO2是岩石、沙子、土壤的主要成分。

氯Cl:食鹽的主要成份是NaCl,水中以離子形式存在。氯氣有很強的氧化性,容易氧化金屬,形成金屬氯化物。Cl + H2O = HCl + HClO(次氯酸),次氯酸強氧化性,可用於消毒。

硫S:硫燃燒:S + O2 = SO2,二氧化硫:SO2,SO2 + H2O = H2SO3(亞硫酸),2SO2 + O2 = 2SO3,SO3 + H2O = H2SO4(硫酸),加熱:2H2SO4(濃) + Cu = CuSO4 + 2H2O + SO2↑,加熱:2H2SO4(濃) + C = CO2↑ + 2SO2↑ + 2H2O

【化學實驗基本操作】

固體藥品放在廣口瓶里,用藥匙或鑷子取。固體藥品放入時,廣口瓶橫放,然後緩慢豎起來,以免打破容器。葯匙用完要擦乾淨。

向試管倒液體,試管傾斜,瓶口緊挨試管口,使液體沿試管壁流下,以防倒在外面。為防止藥品粉末粘在試管壁,試管傾斜,用藥匙放入,或用紙卷放入。

視線與量筒凹液面水平,然後讀數。

滴管不要平放或倒置,以免液體倒流而沾污橡膠帽。滴管用完要衝洗乾淨。

酒精燈用燈帽蓋滅,不能吹滅。禁止用酒精燈引燃另一酒精燈。酒精燈用外焰加熱。

(二)有機化學

有機物:碳氫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的總稱,但是碳的氧化物、碳酸和碳酸鹽除外。

烴:只有C和H兩種元素組成的化合物。烷烴:飽和(沒有雙鍵和三鍵)的烴。烴基:烴失去一個H,剩下的部分。烷基:烷烴失去一個H,剩下的部分。

正四面體結構:甲烷(最簡單的有機物)

甲烷的C、H為正四面體關係,C在中心,H在邊角。C-H鍵之間夾角為109.5度。

甲烷的正四面體結構可以推知:有機物碳骨架的多個碳原子之間,不是直線關係,而是折線關係,例如丙烷:

有機物的結構表示:

(1)凱庫勒簡寫式:C、H省略,而且不表現電子。

(2)路易斯電子式:橫線表示共用成鍵電子對,點表示未成鍵電子。

同分異構:分子式相同,但是結構不同。

構造異構:分子式相同,但原子連接不同。

立體異構:分子式相同,原子連接也相同。

碳鏈異構:碳鏈連接不同。

位置異構:官能團或取代基的位置不同。

構型異構:原子或原子團的空間排列不同。

構象異構:化學鍵旋轉造成的。(單鍵可以旋轉,雙鍵和三鍵不能旋轉)

順反異構:相同官能團在同側為順式,對側為反式。

旋光異構:手性(好比左手和右手互為鏡像,但又不能重疊)不同,使偏振光的偏轉方向不同。

有機物命名:

(1)寫法:

支鏈寫在主鏈前,用數字標明位置。

相同取代基可合併命名,位置用逗號隔開。

小的取代基寫前面,大的取代基寫後面。

(2)位次:

選最長碳鏈做主鏈,離支鏈最近的一端做起點。

有多條相同長度的主鏈,選支鏈最多的。兩邊首個支鏈位次一樣,選首個支鏈最簡單的一端做起點,如果這也一樣,就讓所有取代基位次盡量小的一端做起點。

如果有雙鍵或三鍵,主鏈必須包含雙鍵或三鍵,編號從最靠近該鍵的一端開始。

苯環取代基可用鄰(相鄰)、間(間隔1位)、對(對面)表示。

官能團:決定化合物特殊性質的原子團或原子。

常見官能團及其化合物:

乙醇的消去反應、取代反應、氧化反應:

酯化反應:羧酸(或含氧無機酸)與醇脫水縮合,生成酯和水。

乙醇:CH3CH2-OH,醋酸:CH3-COOH,乙醇和醋酸發生酸鹼中和的酯化反應:

一分子甘油(丙三醇)和三分子脂肪酸,酯化反應形成脂肪(三醯甘油、甘油三酯)。

基本有機物的關係:

共軛雙鍵:電子在苯環中跑動,瞬間而言,三個雙鍵、三個單鍵,隨後單雙鍵就改變,所以整體而言,介於雙鍵和單鍵之間,稱為共軛雙鍵,也可以理解為1.5鍵。

有機物燃燒:大多數有機物徹底氧化燃燒,最終產物是二氧化碳和水。

均裂:電子對平均分配,分開後,雙方都不帶電,既自由基,因為電子數等於質子數。常見於非極性共價鍵(兩邊拉力一樣)。

異裂:電子對全給一方,分開後,失去電子對的一方帶正電,因為電子數小於了質子數,而得到電子對的一方帶負電,因為電子數大於了質子數。常見於極性共價鍵和離子鍵(兩邊拉力不一樣)。

親電試劑:帶正電荷,吸電子。成因:當初異裂時,電子對給了其它原子。

親核試劑:帶負電荷,給予電子。成因:當初異裂時,得到了電子。

自由基:不帶電。成因:當初均裂時,電子對平均分配。

(三)化學反應機理

1.自發反應的動力:能量降低,混亂度增加

放熱反應使能量降低,容易自發進行,而有些吸熱反應能使混亂度增加(熵值增加),所以也能自發進行。

焓變(溫度變化):ΔH = ΔH(生成物)- ΔH(反應物)

熵變(混亂度變化):ΔS = ΔS(生成物)- ΔS(反應物)

溫度升高,混亂度增加,絕對0度,熵值為0。

吸熱反應ΔH為正,放熱反應ΔH為負值,單位kJ/mol。

能量和混亂度都考慮,就是吉布斯自由能,自發反應總是向吉布斯自由能降低的方向進行。

吉布斯自由能變:ΔG = ΔH - TΔS。ΔG<0,能自發進行。T是絕對溫度,單位K,絕對0度是零下273.15度。

分子能量降低:兩個分子發生化合反應,結合成一個分子,成鍵放熱,整體能量通常降低(小於兩個分子原有能量之和),所以活躍的官能團會自髮結合,而「正負相吸」為這種結合提供了條件。

原子能量降低:原子最外層電子滿8飽和,此時原子能量最低,所以最外層電子不滿8的原子,容易發生化學反應。

2.正負相吸

A原子的質子吸引B原子的電子,B原子的質子吸引A原子的電子,於是A原子和B原子相互吸引而結合。但是由於A原子里質子和電子的正負相互抵消,最終要看不能抵消的質子或電子,才起作用。

如果電子數等於質子數,正負相等,原子整體而言,正負相互抵消,不帶電。如果電子數小於質子數,負小於正,離子整體而言,帶正電荷(陽離子)。如果電子數大於質子數,負大於正,離子整體而言,帶負電荷(陰離子)。

正負電極的產生:

(1)異裂產生正負電極(陰陽離子):

離子鍵沒有方向性和飽和性。

(2)誘導作用產生正負電極:

誘導作用:電負性不同,σ鍵的電子云偏向電負性大的一端,電子云分布不均,產生的分子內極性。共軛作用:π鍵的電子離域產生的給電子效應。(不形成π鍵,只考慮誘導效應,如果形成π鍵,還要考慮共軛效應)

共價鍵的電子偏向電負性大的一端,所以電負性大的一端負大於正,該局部帶負電,而電負性小的一端正大於負(電子云偏移而變得稀薄),該局部帶正電。

如果共價鍵兩邊電負性一樣,電子就不偏移,是非極性共價鍵。如果兩邊電負性不一樣,電子偏向電負性強一方,就是極性共價鍵。

競爭電子云:兩個官能團,以相反方向拉扯C的電子云,兩邊拉力相互抵消,電子云偏移程度降低,電極正負差值也就降低。

帶電離子與極性分子的正負相吸:

擇優原則:「強正」優先選擇「強負」,而捨棄原來結合的「弱負」,「強負」優先選擇「強正」,而捨棄原來結合的「弱正」。

推拉原則:一個基團,「母體」排斥它(推力),而另一個基團吸引它(拉力),它就更容易離開「母體」。因為推拉兩種力量,比推或拉的單一力量強。

3.最外層電子滿8飽和

第一周期(H、He)元素,最外層2個電子飽和,其它周期,最外層8個電子飽和。

原子之間形成共價鍵,就是為了共用電子,從而使各自的最外層電子達到飽和,使原子能量降低,這是一種互利共贏的合作方式。

Na和Cl正負相吸而結合時,Na為什麼要給Cl一個電子,而不是多個?因為Na把最外層那個電子給Cl後,Na滿8飽和的次外層就成為了飽和的最外層。Cl也只需要一個電子,使最外層滿8。

上圖可知,「正負相吸」為「滿8飽和」提供了條件,那如果沒有「正負相吸」,還能不能「滿8飽和」?可以的,自由基不帶電荷,也沒有正負相吸,但由於最外層電子不滿8,為了原子能量最低(最外層電子滿8),依然能與其它原子反應:

4.電負性:

電負性:原子吸引電子的能力。所以電負性大,電子偏移程度就大,也就造成正負極性。

(1)往右上角,電負性增加,往左下角,電負性降低,和元素周期表的酸鹼性變化規律一樣。

(2)電負性差值大的原子(大於1.7)形成離子鍵,電負性差值小的原子(小於1.7)形成共價鍵。

給電子基團:-(CH3)3C >-CH3>-NH2

吸電子基團:-NO2> -CN > -COOH > -F > -Cl > -Br > -COOR > -OR > -COR > -OH >

-C三C- > -C=C- > -H

5.電離和水解

電離:本質是分子形態和離子形態的相互轉化。

水是一種弱電解質,能少量的電離出H+和OH-。

水解:水電離出的氫離子和氫氧根離子,與其它分子電離出的離子相互結合。

6.有機反應的基本類型

對分子的改造,有三種情況:增、刪、改。增是加成反應和縮合反應,刪是消除反應,改是取代反應、氧化還原反應、重排反應。加成反應是小原子團,加到大原子團上,這兩個原子團不一樣,而縮合反應是兩個大的原子團,組成更大的原子團,這兩個原子團可以一樣。氧化還原反應是從電子轉移的角度來說的,而取代反應和重排反應是原子團轉移的角度來說的,取代反應有外源的原子或原子團加入,而重排反應是原有的原子或原子團的轉移。

1.取代反應:飽和化合物單鍵上的基團被替換。

(1)親核取代:由親核試劑進攻而發生的取代反應。

(2)親電取代:由親電試劑進攻而發生的取代反應。

吸電子的親電基團進攻苯環上易於給予電子的大π鍵,常見於芳香族化合物的H被其它基團取代。

(3)自由基取代。

自由基雖然不帶電,沒有正負相吸的動力,但是為了最外層電子的滿8穩定,而攻擊其它基團。

三個階段:鏈引發(自由基碰觸非自由基分子)、鏈增長(如同接力賽)、鏈終止(兩個自由基相碰)。

2.加成反應:加成反應必須有雙鍵或三鍵,才能加上去,如果飽和,就沒法再加了。還有一個條件,雙鍵兩邊有正負極性,起到吸引作用。

(1)親電加成。

碳正離子機制:HX與烯烴加成,由於烯烴雙鍵兩邊的電子云分布不均,產生正負極性,氫正離子與碳負離子結合,然後負離子X與碳正離子結合。

(2)親核加成。

羰基是一個極性官能團,氧原子的電負性大於碳原子,電子偏移,使氧原子帶負電,碳原子帶正電,帶負電的親核試劑進攻帶正電的碳原子。

(3)自由基加成。

3.消除反應:分子內消除兩個原子或基團。1,2-消除最常見。

4.氧化還原反應(前面已經說過了)。

5.縮合反應:兩個(或多個)分子組合成更大的分子。

A + B + C → A-B-C

6.重排反應:基團在分子內遷移。

(四)電子軌道

一、量子基礎

量子化:能量只能是最小單位(量子)的整數倍,而不是連續變化的。一個物理量如果存在最小的不可分割的基本單位,則這個物理量是量子化的,並把最小單位稱為量子。

1.量子數

3是主量子數,P是角量子數,x是磁量子數,2是自旋量子數。

(1)主量子數(n):決定電子層,描述電子出現概率最大的區域離原子核的遠近。分為K、L、M、N、O、P等層。

(2)角量子數(l):表示電子亞層,決定電子云形狀。

電子云不是由很多電子組成的雲霧,而是電子出現的概率密度。電子軌道也不是電子的運動軌跡,而是電子云所佔據的空間,電子的運動軌跡是無法測量的。

分為s(球形)、p(啞鈴型)、d(花瓣型)、f(180°、90°棒槌型)等。

(3)磁量子數(m):決定電子云的伸展方向,也就是s、p、d、f的軌道各有多少個,決定簡併軌道。例如:Px、Py、Pz就是P亞層的三個軌道。

(4)自旋量子數(ms):電子有逆時針自旋(↑表示)和順時針自旋(↓表示)兩種旋轉方向。

2.原子軌道規則

(1)能量最低原理:

1s→2s→2p→3s→3p→4s→3d→...

在不違反泡利原理、和洪特規則的條件下,電子優先佔據能量較低的原子軌道,使整個原子體系能量處於最低,這樣的狀態是原子的基態。

順著填充方向,軌道能量逐漸升高。

前20號元素從1s填充到4s,其中沒有d軌道,從第21號元素開始出現d軌道。

(2)洪德規則:

電子分布到能量簡併的原子軌道時,優先以自旋相同的方式分別佔據不同的簡併軌道,因為這種排布方式原子的總能量最低。所以在能量相等的軌道上,電子儘可能自旋平行地多佔不同的軌道。

簡併軌道:同一亞層的軌道。例如:Px、Py、Pz是P亞層的三個簡併軌道。

例如:有Px、Py、Pz三個簡併軌道,填充順序:Px1e、Py1e、Pz1e、Px2e、Py2e、Pz2e。

(3)泡利不相容原理:

不能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電子具有完全相同的四個量子數,既原子中每個電子的狀態都是不同的。

1-20號元素的原子軌道:

雖然描述電子的運動,但是叫做原子軌道,而不叫電子軌道。

元素周期表的原子序數 = 核電荷數 = 質子數 = 核外電子數,所以知道原子序數,就知道有多少個電子。

電子按照原子軌道規則,填充下圖:

圖中2p的3個方格,分別表示px、py、pz。按照「能量最低規則」,電子先填充1s,然後填充2s,之後填充2p。按照「洪德規則」,逆時針電子先填充px,然後填充py,之後填充pz,隨後順時針電子依次填充。px軌道可以填充2個電子,一個是逆時針自旋的電子(用↑表示),另一個是順時針自旋的電子(用↓表示)。按照「泡利不相容原理」,電子不能有完全相同的狀態,所以一個軌道上不能有↑↑,而是↑或↑↓。

二、軌道雜化

1.雜化類型

在成鍵的過程中,由於原子間的相互影響,同一原子中幾個能量相近的不同類型的原子軌道可以進行組合,重新分配能量和確定空間方向。

雜化過程分三步:基態 → 激發態 → 雜化態

基態的電子吸收光能後,進入能級較高的電子軌道,成為激發態。然後能級較高的電子軌道中,能量相近的幾個軌道進行雜化,形成雜化態。

由於不同原子的電子狀態不同,所以不同原子會吸收不同波長的光,形成不同的原子吸收光譜。

電子由基態躍遷到激發態,只能維持極短的時間,然後釋放光能,躍遷回基態。

一個原子中,最外層的電子軌道,三種雜化方式:sp、sp2、sp3

sp雜化:s軌道(帶2電子)和p軌道(不帶電子)雜化,形成2個等同的sp雜化軌道,每個軌道含1/2的s,1/2的p,直線結構。

sp2雜化:s軌道(帶2電子)和p軌道(帶1個電子)雜化,形成3個等同的sp2雜化軌道,每個軌道含1/3的s,2/3的p,正三角形結構。

sp3雜化:s軌道(帶2電子)和p軌道(帶2個電子)雜化,形成4個等同的sp3雜化軌道,每個軌道含1/4的s,3/4的p,正四面體結構。

2.σ鍵與π鍵

(1)σ鍵:

「頭碰頭」的形式,重疊的電子在兩核的連線上,重疊度大,受原子核束縛力大,比較牢固,但是能量低,活躍程度低。

成鍵的時候,優先選擇σ鍵,因為σ鍵的能量比π鍵低。

形式:s軌道和s軌道匹配而形成,s軌道和Px軌道匹配而形成,Px軌道和Px軌道匹配而形成。

(2)π鍵:

「肩並肩」的形式,重疊的電子分布在兩核連線的兩側,受原子核束縛力小,能量高,比較活躍,但是不如σ鍵牢固。

π鍵不能單獨存在,總是和σ鍵一起形成雙鍵或三鍵,因為成鍵時,先形成σ鍵,後形成π鍵,所以沒有σ鍵,也就不會有π鍵。

形式:Py軌道和Py軌道匹配而形成,Pz軌道和Pz軌道匹配而形成。

大π鍵:兩個以上的π鍵。例如:苯環就是大π鍵,由6個π鍵組成。

(3)成鍵判斷規律:

單鍵:σ鍵。

雙鍵:一個σ鍵,一個π鍵。

三鍵:一個σ鍵,兩個π鍵。

3.分子軌道

原子最外層的價電子,在整個分子里流動,而不是局限於某個原子軌道。分子軌道理論是對原子軌道理論的補充。

(1)原子軌道形成分子軌道遵循的原則:

軌道對稱性匹配。決定是否成鍵。正波瓣配正波瓣,負波瓣配負波瓣。

軌道能量相近。決定成鍵效率。

軌道最大重疊。決定成鍵方向。

(2)成鍵軌道與反鍵軌道

分子軌道中,能量比原子軌道低的分子軌道為成鍵分子軌道。

分子軌道中,能量比原子軌道高的分子軌道為反鍵分子軌道。(加*符號表示)

分子軌道中,能量和原子軌道能量持平的軌道為非鍵分子軌道。

能量:反鍵分子軌道 > 非鍵分子軌道 > 成鍵分子軌道。

成鍵軌道的電子和反鍵軌道的電子分布空間不同,成鍵軌道趨於向中間,而反鍵軌道趨於向周圍。

有軌道不一定有電子,沒有電子的軌道叫空軌道。

如果成鍵前,軌道上只有一個電子,成鍵後,電子優先到成鍵軌道,能量降低。

能量比較:

(1)相同電子層:

σs < σp ,σ < π < π* < σ* ,σpx < πpy = πpz < π*py = π*pz < σ*nx

(2)不同電子層:

σ1s < σ*1s < σ2s < σ*2s

第四章 生物化學

(一)細胞的元素和分子

生物化學:用化學的方法,從分子水平研究生物。

一、組成細胞的元素

(1)大量元素:C、H、O、N、P、S以及K、Ca、Mg等。

(2)微量元素(含量占生物總重量萬分之一以下):Fe、Cu、Zn、硒、錳、鉻等。

(3)Na、I雖常見,但不是構成細胞的元素,而是調節生理的元素,所以不屬於微量元素。

二、組成細胞的分子

(1)水:生化反應的溶劑,流動來運輸物質,參與水解反應。

水分子間,通過氫鍵,相互內聚在一起。水分子與其它物質之間,也可通過氫鍵粘附在一起。

親水和疏水:極性分子和水,由於正負極性,還有氫鍵,從而相互吸引(親水),而非極性分子(例如油脂)和水之間沒有吸引力,所以互不相溶(疏水)。

(2)無機鹽:金屬酶的輔因子,調節滲透壓。

(3)糖類:主要的供能物質,細胞信號識別(糖蛋白)。

(4)脂類(脂質):次要的供能物質、保溫(肥肉)、構成細胞膜(磷脂)、激素(例如膽固醇)。

(5)蛋白質:身體結構(肌肉)、酶(催化)、激素(例如胰島素、生長激素)、抗體、較弱的供能物質。

(6)核酸(DNA和RNA):攜帶遺傳信息(DNA、mRNA)、核酶(催化作用的rRNA)、轉運氨基酸(tRNA)。

(二)糖類

單糖屬於醇類,由C、H、O組成,分為醛糖(葡萄糖)和酮糖(果糖)。

葡萄糖會自發的從鏈式(上圖)變為環式(六邊形),環式葡萄糖又會相互結合,形成多糖。反之,多糖水解,形成單糖。

(三)脂類

脂肪(由C、H、O組成):

脂肪酸:R-COOH,R:烷基。R展開後:例如CH3CH2CH2CH2CH2CH2CH2COOH

如果有不飽和鍵(碳碳雙鍵),碳鏈就會彎曲。

脂類一般是非極性的(疏水),但是磷脂頭是極性的(親水),向外和水結合。

(四)氨基酸

氨基酸的中心是碳原子(Cα),碳原子分別連接:氨基(-NH2)、羧基(-COOH)、H、R基團。氨基酸的區別就是R基團不同。

羧基在水中容易提供H+,而顯酸性,然後成為-COO-,而氨基的N在水中容易吸引H+,而顯鹼性,然後成為-NH3+。

人體有20種常見氨基酸,其中8種為必需氨基酸(人體不能自己合成,必需從食物中獲得的氨基酸):甲硫氨酸、纈氨酸、賴氨酸、異亮氨酸、苯丙氨酸、亮氨酸、色氨酸、蘇氨酸(記憶法:甲攜來一本亮色書)。鳥氨酸和瓜氨酸不參與蛋白質的合成,只是代謝產物。

氨基酸脫水縮合形成肽鏈,肽鏈經過加工、摺疊、組裝後,形成蛋白質。

氨基酸數目較少的,稱為多肽,而不叫蛋白質,但是兩者本質是一樣的。

氨基酸的種類、數量、排列順序決定蛋白質的多樣性。

氨基酸分類:

1.根據化學結構的分類:

(1)芳香族(具有苯環)氨基酸:酪氨酸、苯丙氨酸、色氨酸。

記憶法:老(酪氨酸)、笨(苯丙氨酸)、色(色氨酸):他一身芳香味,但是又老、又笨、臉色也不好。

(2)雜環族(環中含有雜原子)氨基酸:組氨酸、脯氨酸。

記憶法:祖(組氨酸)父(脯氨酸)的雜環。(「脯」念fu,不念pu)

(3)剩下的就是脂肪族(碳氫化合物)氨基酸。

2.按R基分類:

(1)酸性氨基酸(中性溶液中帶負電,-COO-):天冬氨酸、谷氨酸。

記憶法:天(天冬氨酸)谷(谷氨酸):很深的大峽谷被稱為「天谷」。

(2)鹼性氨基酸(中性溶液中帶正電,-NH3+):賴氨酸、精氨酸、組氨酸。

記憶法:來(賴氨酸)警(精氨酸)組(組氨酸):來警察小組。

(3)剩下的氨基酸是中性的。

中性非極性氨基酸:甲硫氨酸、脯氨酸、苯丙氨酸、丙氨酸、異亮氨酸、亮氨酸、色氨酸、纈氨酸。

記憶法:甲父笨病,一亮色鞋。

中性極性氨基酸:甘氨酸、蘇氨酸、天冬醯胺、谷氨醯胺、半胱氨酸、絲氨酸、酪氨酸。

記憶法:甘肅天谷半死老(甘肅的天谷,有一個半死的老人)

(五)蛋白質

蛋白質由C、H、O、N組成,有些蛋白質含S(二硫鍵)。

蛋白質的結構:

蛋白質的一級結構:氨基酸殘基序列以及二硫鍵。(氨基酸組成肽鏈之後,氨基酸就叫氨基酸殘基,因為脫水後,結構不完整)

蛋白質的二級結構:局部空間結構,α-螺旋,β-摺疊,β-轉角,無規捲曲。

Cα可旋轉,形成不同的二級結構,但是肽平面不可旋轉,因為肽平面是共軛雙鍵,只有單鍵才能旋轉。

二級結構主要靠氫鍵維持:

氫鍵:氫原子與電負性大的原子(O、N等)相互吸引。由於H的電子被N強烈吸引,H成正極性,基本上成了一顆質子,而C的電子偏向O,使O成負極性。正極性的H和負極性的O相互吸引,形成氫鍵。

氫鍵使肽鏈由直線結構變為螺旋結構。

電荷排斥和R基的大小形狀,會影響α-螺旋的形成。

β-轉角:肽鏈180度迴轉。例如:脯氨酸無法形成氫鍵,使α-螺旋中斷,從而使肽鏈發生迴轉。

無規捲曲:肽鏈鬆散的自由捲曲。

半胱氨酸的-SH基形成二硫鍵。

蛋白質的超二級結構:由多個二級結構組成。

蛋白質的三級結構:一整條肽鏈的三維空間結構。

維持三級結構的化學鍵:次級鍵:疏水作用、氫鍵、鹽鍵、范德華力。此外還有二硫鍵。

鹽鍵:基團之間的離子鍵。

疏水作用:相似相溶,疏水基團趨向於相互聚集,而被親水基團(例如水)包裹。

這些鍵使肽鏈聚集成球狀。

結構域:蛋白質三級結構中,摺疊相對緊密,且具有一定功能的區域。

一條肽鏈就是一個亞基。

蛋白質多亞基的作用:(1)相同亞基裝配蛋白質可以節省DNA的編碼序列,不用重複編碼,(2)蛋白質合成錯誤,造成一條亞基失活,那麼亞基越長,損害的範圍就越大,而亞基小,損害範圍小。

蛋白質的四級結構:多條肽鏈組裝在一起的三維空間結構。

維持四級結構的鍵:次級鍵。

一級結構相似的肽鏈,自然形成的高級結構往往也相似。

蛋白質變性:二級、三級、四級結構被破壞。(一級結構很牢固,不像次級鍵那麼不牢固)

蛋白質(包括酶)構象改變,就會喪失活性。

(六)核苷酸

核酸由核苷酸組成。

核酸分為DNA(脫氧核糖核酸)和RNA(核糖核酸),DNA由脫氧核苷酸組成,RNA由核糖核苷酸組成。

DNA的鹼基:A、T、C、G,RNA的鹼基:A、U、C、G。鹼基配對:DNA:A=T、C三G,RNA:A=U、C三G。

核酸由C、H、O、N(鹼基含N)、P(磷酸含P)組成。

核苷酸中,核糖1位連鹼基,3位和5位連磷酸。核苷酸之間通過磷酸二酯鍵相連。

DNA鏈的兩端:磷酸在外的是5端,核糖在外的是3端。(上圖中的DNA鏈,上面的是5端,下面的是3端)

醇的OH和酸的OH脫水縮合時,醇提供H,酸提供OH。例如:C-OH和-COOH、C-OH和P-OH。而酸在水中電離,產生H+,而不是OH。

(七)DNA

DNA是反向平行的雙螺旋結構。反向平行:兩條鏈條中,一根鏈從3端到5端,另一根鏈從5端到3端。

雙螺旋是為了保護裡面的鹼基,而大溝和小溝方便基因調控蛋白直接接觸鹼基。

DNA的螺旋結構靠疏水作用產生的鹼基堆積力維持,而雙螺旋結構(兩條鏈的結合)靠鹼基之間的氫鍵維持。

DNA和RNA都含有CG,CG之間是三鍵,比AT或AU之間的雙鍵更牢固,所以CG含量高,DNA和RNA更穩定。

DNA旋轉一周(螺距)為3.4納米,其中含了10個鹼基對,因此兩個鹼基對之間的距離為0.34納米。雙螺旋直徑為2納米。

原核生物核外DNA是質粒,真核生物核外DNA是線粒體和葉綠體中的DNA。原核生物的DNA基因數量少,沒有內含子,也沒有重複序列,所以很精簡。

(八)酶

酶:對特定底物具有高效催化作用的蛋白質或RNA。(99%以上是蛋白質)

活化能:分子從常態轉變為容易發生化學反應的活躍狀態所需要的能量。酶能降低化學反應的活化能。

酶的特點:酶在化學反應前後質量不變,酶只能加速化學上允許的反應。

酶的性質:高效性、專一性(特異性,對底物有嚴格的選擇,只能催化一種或一類化學反應)、易失活(對溫度和pH值要求苛刻)、可調控。

酶的組成:單純酶、結合酶。結合酶有蛋白質部分和輔因子組成,結合疏鬆的輔因子叫輔酶,結合緊密的叫輔基,為共價結合。

命名:習慣命名:例如澱粉酶,系統命名:底物 + 反應類型 + 「酶」字。(先說底物,再說把底物怎麼樣了)

活性中心:結合基團(酶的特異性)、催化基團(酶的高效性)。

酶的分類:

酶的作用機理:

(1)專一性:鑰匙與鎖學說、誘導契合學說:

鑰匙與鎖:酶與底物的形狀如同鑰匙與鎖一樣互補結合。

誘導契合:酶與底物的形狀本來不是互補的,在底物的誘導下形成互補結構。

(2)高效性:酸鹼催化、共價催化:

酸鹼催化:酶通過給予底物質子或抽取底物的質子,使底物變成高能量的、不穩定的過渡態物質,從而容易發生化學反應。

中間過渡態產物已經是高能量的活躍態物質了,所以需要的活化能很低。也就是說:底物由常態變為容易發生化學反應的活躍態,並不再靠吸收熱量而獲得活化能的傳統方式,而主要靠酶的催化來實現。底物由常態變為活躍態,光靠酶的催化還不完全夠,再補一點熱量形式的活化能就夠了,所以說酶能大幅降低化學反應所需的活化能。

共價催化:酶與底物共價結合,使底物變成高能量的、不穩定的過渡態物質,從而容易發生化學反應。

(3)高效性:臨近效應、定向效應:

臨近效應:底物分子和酶的活性中心有相互靠近的趨勢,相當於局部濃度增大而易於相互碰撞。

定向效應:底物分子的反應基團與酶分子的催化基團之間,能以正確有效的方向結合。

鄰近效應和定向效應的原理:如果酶的活性中心不在裂縫裡,而在酶的外側,底物碰上小小的活性中心,概率就很低了,而酶裂縫的體積比較大,底物碰上酶裂縫的概率就大,然後底物就鑽進酶裂縫,一路向前,就能碰到酶的活性中心。而且酶裂縫限制著底物的運動方向,使底物能以正確的方向碰上酶的活性中心。

(4)疏水微環境:

酶的活性中心在裂縫中,裂縫是疏水環境,有利於底物和活性中心結合。假如有水分子,極性的水分子就會對極性基團之間的結合產生影響。

酶的抑制:

不可逆抑制:抑製劑和酶以共價鍵結合,結合後不能分離。可逆抑制:抑製劑和酶以非共價鍵結合,結合後可分離。

競爭性抑製劑與底物結構相似,兩者競爭酶的活性部位。非競爭性抑製劑不佔據酶的活性部位,所以不叫競爭,但會佔據另一個部位而改變酶的形狀,使活性部位不適合接納底物。反競爭性抑製劑本身不能與酶結合,只有酶與底物結合後,酶的結構改變,這時反競爭性抑製劑才能結合上去。

低溫降低酶的催化活性,但不會改變酶的空間結構,而高溫、過酸、過鹼會改變酶的空間結構,使酶永久失活。

(九)ATP

ATP是所有生物通用的、高效的、直接的供能物質。

ATP含有兩個高能磷酸鍵(磷酸之間的鍵),但通常只斷裂最外側的高能磷酸鍵(ATP → ADP + Pi + 能量),高能磷酸鍵斷裂時會釋放大量的能量(熱量),可以被其它物質吸收,從而給其它物質供能。

(十)細胞呼吸

人的呼吸分為外呼吸和內呼吸,外呼吸是人體呼吸,就是肺吸收氧氣,再由血管把氧氣帶給全身細胞。內呼吸是細胞呼吸,細胞吸收血液帶來的氧氣和葡萄糖,並轉化成能量,也稱為有氧呼吸。

有氧呼吸的過程:

供氫體(NADH、FADH2)是還原劑,失電子,才有電子鏈的傳遞。

供氫體產生的H+(質子)用於穿越ATP合酶,從而作為ATP合成的動力。

有氧呼吸第一階段:糖酵解

葡萄糖 + NAD+ + ADP + Pi → 丙酮酸 + NADH + ATP + H+

發生場所:細胞質基質

記憶法:

葡葡(葡萄糖、葡萄糖-6-磷酸)、果果(果糖-6-磷酸、果糖1,6-二磷酸):兩位小朋友的名字。

二槍病痛鄰(二羥丙酮磷酸),干三鄰(甘油醛-3-磷酸):中了兩槍的病痛的鄰居,幹掉了三個鄰居。

磷酸甘油酸:林算干:這事是林算(姓林名算的人)乾的,干這事的時間是13:32(1,3- 3- 2-)。

林算、喜春、病痛(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病痛(丙酮酸):林算喜歡春天,可是身體卻帶著病痛,於是哀嘆:病痛啊。

也就是說:葡葡、果果是林算的孩子,林算在下午1點半左右幹掉了三個鄰居,可是自己也中了兩槍。林算喜歡的春天來到了,可是身體還帶著槍傷的病痛,他哀嘆道:病痛啊。

有氧呼吸第二階段:檸檬酸循環

丙酮酸 + NAD+ + 輔酶A → 乙醯輔酶A + NADH + H+ + 二氧化碳

丙酮酸進入線粒體,並轉化為乙醯輔酶A,參與檸檬酸循環。

乙醯輔酶A + NAD+ + FAD + GDP + Pi → 輔酶A + NADH + H+ + FANH2 + GTP + CO2

發生場所:線粒體基質

記憶法:

寧屋一草(檸檬酸、順烏頭酸、異檸檬酸、草醯琥珀酸):寧(靜的)屋(子里種了)一(棵)草。

童虎虎(α - 酮戊二酸、琥珀醯輔酶A、琥珀酸):(有個兒)童(名叫)虎虎。

鹽瓶草(延胡索酸、蘋果酸、草醯乙酸):浪漫的工藝品。

也就是說:寧靜的屋子裡,叫做虎虎的兒童,在鹽瓶里放了一棵草。

有氧呼吸第三階段:電子鏈傳遞和氧化磷酸化

電子鏈傳遞:NADH和FADH2作為供氫體和供電子體,開始電子鏈傳遞,生成水。

氧化磷酸化:ADP + Pi → ATP

發生場所:線粒體內膜

記下這張寺廟地圖,就記下了電子鏈傳遞:一進門肯定是佛門佛寺(FMN Fe-S),佛門佛寺、法德佛寺(FAD、Fe-S)、比才藝佛寺(b c1 Fe-S)環繞著Q型的湖,再往後走是月牙形的湖(c),寺廟後門就是銅門A,走出銅門A,大叫了三聲:啊啊啊。

線粒體內膜外側的質子(H+),通過內膜上ATP合酶的質子通道進入內膜內側,這種勢能用於合成ATP。

底物水平磷酸化:不是所有的ATP都通過ATP合酶產生,有些代謝產物把自身的高能磷酸基團轉給ADP,使之變成ATP。例如:糖酵解過程中,就是通過底物水平磷酸化合成ATP。

1分子葡萄糖參與有氧呼吸,最終產生30或32分子ATP。

葡萄糖、脂肪、蛋白質都參與了細胞呼吸:

無氧呼吸:細胞在缺少氧氣的時候,產生能量物質ATP的方式。

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相同步驟:糖酵解(葡萄糖→丙酮酸),此階段能產生少量ATP,此後階段就不同了。

厭氧生物只進行無氧呼吸。

(十一)光合作用

有氧呼吸與光合作用是相反的。

光合作用分為光反應和暗反應(碳反應)兩部分:

CO2的固定:C5化合物和CO2形成C3化合物。還原:C3化合物還原成C5化合物。

植物的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同時存在,但是兩者卻是相反的、相互抵消的,呼吸作用釋放CO2,而光合作用吸收CO2,所以最終的整體效果,要看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誰佔主導優勢:

光照強度增大,光合作用增強。

光補償點: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力量相等,既植物光合作用釋放的二氧化碳等於植物呼吸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所以凈光合作用速率為0。

光飽和點:光合作用是有極限的,光合作用速率達到最大,既二氧化碳吸收量達到最大。

紙層析:層析液在濾紙上擴散,濾液(葉綠體色素)中溶解度大的色素,隨層析液擴散的遠。

影響光合作用的因素:光照強度、溫度、二氧化碳濃度。

冬天葉片變黃:低溫破壞了葉綠素,但沒有破壞類胡蘿蔔素。Mg是葉綠素成份,缺Mg也會使葉片變黃。

線粒體和葉綠體都是雙層膜。

線粒體和葉綠體是半自主性細胞器,就是有自己的DNA,但也依賴於細胞核的DNA。

葉綠體的類囊體組成基粒,基粒膜是光反應的場所,基質是暗反應(碳反應)的場所。

(十二)複製、轉錄、翻譯

一、中心法則

主要:DNA複製DNA、DNA轉錄RNA、RNA翻譯蛋白質。

次要:RNA病毒的RNA可以自我複製,也可以逆轉錄DNA。

基因位於DNA上,基因是有遺傳效應的DNA片段,一個基因決定一條肽鏈。

二、DNA複製

半保留複製:一條鏈是新的,一條鏈是原來的,原來的DNA是模板。

DNA聚合酶複製DNA,但需要RNA做引物:

倒插鼓包:DNA聚合酶只能沿著模板3』到5』方向,複製出5』到3』方向的DNA。DNA聚合酶順著模板前進,如果模板本來就是3』到5』方向,那就好辦,模板順插到DNA聚合酶里,順暢的複製出的DNA叫前導鏈。而如果模板是5』到3』方向怎麼辦?那隻能由模板DNA倒插(從後面插入)到聚合酶里,這樣聚合酶依然能沿著模板的3』到5』方向前進,但因此會鼓出個小包(下圖所示),結果複製出一段一段的不連續的DNA,形成後隨鏈,不連續的片段叫做岡崎片段。

鼓包釋放和繼續解鏈:

遺憾:圖中最左邊的缺口無法填補,因為DNA聚合酶只能在已有DNA(或RNA引物)的基礎上延長DNA,而最左邊沒有DNA,也就沒法延長。這就是DNA每複製一次,端粒就會縮短一點的原因。端粒被稱為「細胞的生物鐘」,隨著DNA複製次數增加,端粒越來越短,端粒短到一定程度,細胞就死亡了。

環狀DNA的複製:

θ複製:細菌。滾環複製:噬菌體。D環複製:線粒體。

三、DNA轉錄RNA

RNA聚合酶沿著3』到5』方向的DNA模板鏈,按照A-U、C-G的規則,合成5』到3』方向的RNA。

DNA的兩條鏈,各自轉錄出不同的RNA,而不是轉錄出相同的RNA,也不是只有一條鏈轉錄。

DNA轉錄的RNA分為三種:mRNA(信使RNA)、tRNA(轉運RNA)、rRNA(核糖體RNA)。

DNA在細胞核中轉錄hnRNA(核內不均一RNA,不成熟的RNA)、rRNA(核糖體RNA)、tRNA(轉運RNA),而hnRNA在細胞核中,通過內含子剪切掉,外顯子選擇性剪接、加帽子(m7GpppNmNm)和尾巴(poly A),從而轉化為mRNA(信使RNA,成熟的RNA)。

然後,mRNA、rRNA、tRNA離開細胞核,到細胞質中。

外顯子:表達蛋白質的DNA序列。內含子:不表達蛋白質的DNA序列。

四、核糖體、tRNA、密碼子

核糖體的結構:大亞基和小亞基。核糖體的組成:rRNA和蛋白質。

小亞基(底座):結合mRNA。大亞基(蓋帽):含有轉肽酶,能把氨基酸(殘基)連到肽鏈上。

原核生物核糖體沉降係數70S(50S大亞基和30S小亞基,但不等於50和30相加),真核生物核糖體沉降係數80S(60S大亞基和40S小亞基)。

密碼子是mRNA上決定一個氨基酸的三個相鄰鹼基。

mRNA上的密碼子連接的是tRNA上的反密碼子,兩種密碼子是互補關係:A-U、C-G。

密碼子的特點:專一性(一種密碼子決定一種氨基酸)、簡併性(有的氨基酸可以由多種密碼子決定)、通用性(所有生物共用一套遺傳密碼)。

RNA上,翻譯的起始密碼子AUG(甲硫氨酸),終止密碼子UAG、UGA、UAA。

五、RNA翻譯蛋白質

比喻:把項鏈的珠子串接成項鏈,珠子就是氨基酸,串成的項鏈就是肽鏈(蛋白質)。

mRNA好比項鏈設計師,決定項鏈珠子的排列順序。例如:規定第一顆珠子是紅的,第二顆珠子是綠的。

tRNA好比珠子的搬運工,把珠子從貨艙里搬運到加工台上。

rRNA好比針線工,把珠子串接在一起,也就是把新來的珠子加到已經成串的珠子上。

蛋白質的翻譯過程:

(1)進位:氨基醯-tRNA進入A位。

(2)成肽:轉肽酶(rRNA)使P位的肽鏈(或氨基酸)連接到A位的氨基酸上。

(3)移位:A位的肽鏈移到P位,原來的P位的tRNA移到E位,而釋放出去。

(4)核糖體向前移動一個密碼子。

RNA閱讀方向:5』到3』,肽鏈閱讀方向:N端到C端。

複製、轉錄、翻譯的比較:

(十三)基因調控與修復

一、基因表達調控

基因:具有遺傳效應的DNA片段。

管家基因:其產物是維持細胞基本生命活動所必需的,所有細胞都要表達,而且是持續性表達,不受環境的影響。

基因表達:DNA遺傳信息經過轉錄和翻譯形成蛋白質。表達 = 轉錄 + 翻譯。

基因表達的時空特異性:不同階段、不同區域,基因表達不一樣。

基因表達的方式:(1)組成性表達:管家基因的表達,恆定和不受調控。(2)誘導和阻遏表達:環境信號激活或抑制基因。

原核生物以被動的負調控為主,真核生物以主動的正調控為主。

轉錄水平的調控是最主要的。

啟動子是RNA聚合酶特異性識別和結合的DNA序列。起始密碼子(AUG)不是啟動子,因為啟動子不包含結構基因編碼區。

原核生物基因表達調控示例:

調節基因表達的阻抑蛋白與操縱基因結合,造成啟動子上的RNA聚合酶無法滑動到結構基因上,從而使結構基因無法轉錄RNA,也就無法翻譯蛋白質。如果阻抑蛋白和誘導物結合,就不與操縱基因結合(因為阻遏蛋白與誘導物結合,從而改變阻遏蛋白的構象,就不能與操縱基因結合),那麼RNA聚合酶就可以順利的滑動到結構基因上,開始轉錄RNA。

操縱子包括啟動子、操縱基因、結構基因。操縱子不是操縱基因,操縱子不包括調節基因,因為一個調節基因可以作用於多個操縱子。

真核生物基因表達調控示例:

增強子:增強轉錄的DNA序列。

轉錄激活因子先與增強子連接,然後和其它轉錄因子一起結合在啟動子上,這樣能使RNA聚合酶正確的連接在啟動子上,有利於轉錄的起始。

二、DNA修復

(1)直接修復:紫外線使相鄰的兩個嘧啶形成二聚體,DNA光解酶使其解開。

(2)切除修復:AP內切酶將損傷部位的DNA鏈切開,形成AP位點,DNA外切酶切除損傷部位(一段DNA鏈),DNA聚合酶和連接酶完成補全和縫合。

(3)錯配修復:鹼基錯配後,切除子鏈上錯誤的核苷酸,最後DNA聚合酶和連接酶完成補全和縫合。

(4)重組修復:先跳過損傷部位,複製後再修復。新合成的鏈留下損傷部位對應的缺口,把另一條同源染色體的正常的母鏈的DNA移至該缺口,然後補上母鏈的空缺。

請繼續閱讀《生物學基礎知識總結 下篇》


推薦閱讀:

TAG:生物 | 生物學 | 生物專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