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跟感性面通常都會有很衝突的答案。你可能想要低訓練成本,但卻又想要有高品質;你想要更具潮流感的機種,但出品流量卻又無法支撐支付專業咖啡師的薪水。
設備,也可以是裝潢的一部分。在機能相當下,依照預算挑選外觀,也不失為一個好方法。
預算優先順序大解析
選擇器材通常是一家咖啡店在規劃的時候,店主最興奮的任務,是一個美夢的實現。器材選擇,會影響到咖啡店的流程設計、人力分配,也會影響到你對咖啡的詮釋。
依照開店的順序,我們先講預算。到底該花多少錢去買咖啡機呢?這是許多朋友在與我們做開店諮詢的時候,常常感到苦惱的問題。我通常會建議准業者用反推的方式,將可承受的設備採購金額預估出來,然後依照這個金額,去挑選適當的機器。最忌諱的是,開店預算出來之後,先把咖啡機跟磨豆機規划到一個預算區塊後,剩下的才拿去做室內設計、平面設計等等。所以我討論的順序會是這樣:
A. 你準備開的店面多少平方?
B. 你的店是內用還是外帶?
C. 平面設計以及印刷品的延伸?
D. 菜單出來沒?需要多少設備,有沒有規划出來了?
E. 準備期的人事開銷
F. 周轉金多少?
G. 最後,你還有多少錢可以花?
坪數確認後,可預估室內設計及裝潢費用。(凱映商業攝影有限公司 林福明攝)
當你有了店面平方數,便可以預估室內設計費用以及室內裝潢費用。當你有了菜單,便可以計算該配備的設備(比方說烤爐、微波爐、冰淇淋機之類的)。當你有了內用或外帶的概念後,平面設計該做什麼樣的延伸與支出,也會更有概念。粗略估計的金額,加上周轉金與準備期的人事開銷,剩下的金額,你就可以撥出若干比例,來當作咖啡設備的投資金額。通常我不建議把這個金額花到滿,因為剛開店的狀況,你可能會有一些採購與磨合費用忘記估算,所以能預估保守些,絕對是好事。
機器採購金額開出之後,這數字可能高也可能低。我會直接建議,那就依照價位與外觀,選擇一個你喜歡的機器,從一而終。這個方式很詭異,我相信很多咖啡人會覺得開咖啡店一定要用好機器,但我卻不以為然。一家好的店,勢必要有好的氛圍、好的視覺、好的商品呈現。咖啡機對你最大的影響,可能是你在圈內人心目中的江湖地位而已;講白了,買潮一點的機器,主要是讓你在同溫層里互相做比較。所以記得:把必花的預算認列完了之後,再把剩下的拿來買機器。有了這個概念,你才有辦法盡量用全方位的角度,來思考開店的流程,而不是單一的咖啡視野。
詮釋理想風味的設備
所以搞定預算後,你該思考的是:我想要衝煮的咖啡,希望是擁有什麼樣的烘焙風格?
有些人在拿到機器後,可能會產生疑惑:選用的機器明明這麼好,為什麼咖啡會這麼難喝?假設你自己本身是中淺焙的愛好者,但購買的設備可能詮釋的強項是中深焙,那麼可能會煮得極不開心──是的,設備影響到萃取率的表現。機器的結構,確實會影響到萃取率的表現,磨豆機基本上也是這樣。假如你自己是中淺焙的愛好者,同時也認同利用提高萃取率來拉高甜度,那麼預浸功能與錐刀磨豆機,就會是一個很不錯的搭配。但是假如你也跟我一樣喜歡老派,喜歡富有紳士的溫暖感中深焙咖啡豆,那麼如何抑制萃取率來避免苦味,反而會是你要注意的;這時候如果你還跟著咖啡網紅們追求預浸功能、VST濾杯、或者是錐刀磨豆機,無非在客人的咖啡裡頭,添加一個再也無法讓他們回頭的苦澀味。所以假如購買機器前有做足功課,你會發現,現在很多咖啡機的設計,確實是為了提高萃取率,但你的咖啡豆,是不是也適合這樣的沖煮對待?這個值得我們在花錢之前,好好了解一下。
當確定好了菜單,就可確認所需的設備有哪些
接著是咖啡沖煮的穩定性。咖啡機會影響到沖煮的穩定性。Scott』s Laboratory花了相當多的心思,在沖煮穩定度上面去做觀察。我們不是採用杯測的方式品飲成品,而是透過大量的實驗設計與取樣,了解連續操作下,咖啡濃度與萃取率的安定性。我們確實觀察到,有些咖啡機會得到一連串誤差很大的沖煮結果,但是有些咖啡機的設計,卻可以相對安定許多。所以這是一個很宿命的決定,假如你選擇錯誤的咖啡機,那麼你很可能製作出一連串品質飄忽不定的咖啡而渾然不知。廠商通常會透過一些預浸設計,比方說漸進式預浸、針閥式的變水流預浸、電磁閥開關的預浸等等,來增加沖煮穩定度;但是別忘了,預浸本身也會提高萃取率,所以並不適用於所有的咖啡。風味考量,一路延伸到現在說的安定度表現,感覺是獨立狀況,實際上卻是一連貫的決策與妥協。
刊文、圖片提供:陳俞嘉
下期主要講Mojo吧台器材分享
歡迎關注「咖啡志」
台灣知名咖啡大咖韓懷宗老師主編的《咖啡志》
綜合行業大咖撰寫咖啡行業各個領域的心得
TAG:咖啡 | 咖啡館 | 咖啡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