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cOS的精髓是什麼
macOS的精髓是什麼?我認為有兩點:
- 專註,眾所周知,macOS有多個桌面,而windows在win10才加入的這個功能,而且由於諸多原因,這個功能在win下及其不好用,下邊會進行詳細說明。macOS的通知是有系統統一控制的,而且顯示格式很單一隻有提示音+文字+跳轉,定位很明確,就是通知,具體內容點進去就知道了,是否允許顯示都在系統設置中國統一進行控制,而且是需要用戶許可權認證的。而windows呢,完全就是一個不受管制的地帶,任何程序甚至你不知道的情況下都會彈出一個小窗,什麼都可以顯示,大大分散了用戶的注意力,根本沒有任何辦法禁止。
- 效率,最能體現效率的有亮點,快捷鍵和觸控板,這是最廣泛的輸入設備,對比windows,簡直不是次元級的東西。
- 快捷鍵,windows下有F1~F12,以及Ctrl,Alt 兩個修飾鍵。而mac 有command?,option?,control?。多出來一個修飾鍵帶來的效果是顯而易見的。有大量的快捷鍵可以輔助用戶操作,增加效率,同時基於蘋果的生態,大多數快捷鍵到保持一套邏輯,並不會帶來太大的學習障礙,雖然快捷鍵很多,但常用的會用就好了。由於蘋果開放的sdk,衍生出了很多輔助軟體,如顯示當前可用快捷鍵的KeyCue,自定義快捷鍵的BetterAndBetter等工具。
- 觸控版,無疑PC的觸控板和mac的觸控版根本就不是一個level的。藉助系統自帶的觸控板手勢就已經能夠很方便的提高使用效率了,更何況還有很多第三方的應用能夠讓用戶自定義手勢,比如BetterTouchTool,個人認為是做的最好的,能夠制定1~5根手指,包括滑動,輕拍,點按等各種操作。能夠大大提高使用效率。
macOS設計語言的精華
1. 桌面
我的mac桌面有什麼呢?只有壁紙,是的,只有壁紙,沒有其他任何東西,總之我的桌面上是不會放任何東西的,沒有必要,放東西並不能提高效率,反而會降低。唯一放到桌面上對效率有幫助的就是截圖,用完即刪。
桌面不放東西那該怎麼打開應用程序呢?該怎麼管理臨時文件呢?
我用Alfred來打開應用程序,非常方便快捷、準確。如果不藉助第三方工具的話,使用系統自帶的聚焦搜索也可以,或者用啟動台。
windows右下角是顯示桌面,在win7之前是在開始菜單按鈕的右邊,挪到屏幕右下角確實是一個很好的提升,讓用戶能夠無腦點擊,十分方便。但在macOS里,可以說根本就不存在需要顯示桌面的問題。為什麼?因為按照macOS的設計哲學,桌面就是一個展示美和優雅的地方,而不是放一大堆爛七八糟的文件、快捷方式的地方。有人就要問了,windows的桌面放的是程序的快捷方式,macOS不放桌面上怎麼用呢,macOS有個啟動台,觸摸板的手勢是4指合攏,很方便,鍵盤的快捷鍵是F4,默認情況下F系列快捷鍵是功能鍵,很少應用使用mac的F系列快捷鍵,這個可以用戶自己設置的,選擇權在用戶手裡。
對比windows,打開程序的地方在桌面和開始菜單,而開始菜單存在應用不好找的問題,用搜索到話,macOS的啟動台也有搜索啊,而且比window的好用不知道多少倍,四指合攏,之後鍵盤輸入就能搜索,顯示到的只有程序不會有其他東西,結果只有一個的話直接點擊enter回車就啟動了。而windows會出現一堆結果……連相關文件都會顯示出來。
2. 多桌面
不得不說這是一個非常能夠提升效率的手段,windows也是從win10才開始支持這個特性的,macOS早早就有了,在xp時代就已經有很多第三方應用模擬這個桌面了,還做成了3D的效果。但畢竟windows的很多地方都適合多桌面模式,所以也就作罷,而這次win10自帶多桌面模式也難逃命運。
多個桌面的切換,mac下支持觸摸板三指(四指)滑動或control? + 左右鍵切換,這個功能是很早很早的系統就支持的了,所以mac下的應用程序都不會去佔用這個快接鍵,而win呢,直到win10才加入,這個快捷鍵組合不知道被多少應用程序使用了。win只有contrl、shift、Alt三個修飾鍵,而mac多了一個option,win的這個多桌面就更不好用了。至於觸摸板……那就更沒指望了,觸摸板的功能定位完全在電腦廠家手裡。
macOS的設計語言是簡約,美觀,很多mac下的程序都要比win下的程序美觀好看的多,mac程序的全屏分為窗口全屏和完全全屏,雙擊窗口標題欄,就會將程序填充滿整個桌面,但狀態欄和Dork還在,可以進行多應用的切換,相當於win下的最大化,再次雙擊恢復。每個應用程序左上角的綠色按鈕是macOS的最大化,會打開一個新的桌面,隱藏狀態欄,沒有Dock,是徹徹底底的全屏,相當於win下遊戲的全屏模式。自從macOS升級到10.13之後,這個綠色的全屏按鈕又增加了分屏功能,可以說更好用了。而win下是沒有所謂的全屏模式的,多桌面的切換也是非常不好用,對於觸控板的支持話語權完全在筆記本廠商手裡。
3. 觸控板
mac配套的觸控板很貴,新款要¥800多塊,確實很貴,但這塊觸控板含金量確實很高,對於macOS來說,是值這個價的。mac的觸控板本身系統默認就有豐富的手勢功能,再加上開放的sdk,衍生出很多優秀的app用來自定義觸控板的功能,比如BetterTouchTool,支持幾乎所有單手能夠實現的手勢。
4. 鍵盤
說到mac的鍵盤,我們從兩方面說明。
- 軟體:macOS的鍵盤布局與windows的最大區別就是多了一個修飾鍵。具體與windows的差異可以看如下映射
- shift? -> shift
- command? -> ctrl
- option? -> alt
- ctrl? -> ctrl
發現了什麼,mac比windows多了一個修飾鍵,有人說windows有個win鍵,但win鍵好像幾乎沒有被開發,只有系統默認的幾個操作支持win鍵,姑且先不提。macOS多出來的一個修飾鍵直接導致mac下可使用的快捷鍵理論時是windowd是10倍,雖然我們用不了那麼多,也記不住,但單個修飾鍵的快捷鍵卻是也是多了20%,大大提高了使用效率,避免了跨界鍵的衝突。這4個快捷鍵也都有自己擅長的領域。
- ?,作為上檔鍵,一般都是配合另外三個快捷鍵構成跨界鍵,幾乎沒有見到直接
?+單個按鍵
構成的快捷鍵。 - ?,大部分情況下相當於windows下的ctrl鍵,主要用在系統級的高頻快捷鍵比如:
- ?+c (copy): 複製
- ?+v (Viscidity): 粘貼
- ?+r (refresh): 刷新
- ?+p (print): 列印
- ?+o (open): 打開
- ?+n (new): 新建
- ?+q (quit):退出,會退出整個程序,kill掉進程,而不是單單關閉窗口
- ?+w (window):關閉窗口,對於多標籤頁應用會關閉當前標籤頁,如chrome,iterm2,對於但窗口應用相當於點擊左上角紅點。但保留程序進程。
- ?+s (save):保存
- ?+a (all):全選
- ?+t (tab):新建標籤頁
- ?+f (find):搜索
- ?+g :替換
- ? ,?,系統佔用的比較少,主要供給app自定義使用,也是作為組合鍵必不可少的。
- 硬體:我們都知道15年之後的mac鍵盤換成了蘋果自己研發的蝴蝶架構鍵盤,優點就一條薄,缺點卻是一大堆,容易進灰,按鍵失靈,手感差就像按鋼板一樣。但我發現了一個驚天秘密,MacBook 筆記本的發展方向。新款的MacBook全系標配Touch Bar,不再提供傳統的按鍵版本了。為什麼要這麼做呢?先說說Touch Bar到底替代了什麼。主要有4點
- esc鍵:這是一個相對高頻按鍵,但它在整個鍵盤的左上角,可以做到無腦按,一般連續使用頻率不是很高,對於使用這個按鍵最高的vim黨,應該用
?+[
才是正確的解決方案,因此影響很小。 - F1~F2:對於mac來說,這12個鍵的使用頻率遠沒有windows高,甚至不如在同鍵位的多媒體功能鍵。因此影響也很小。
- 多媒體功能鍵:本身就是低頻按鍵,影響不大
- 開關機鍵:幾乎不用,像我這種不升級系統,不關機的人,一年也用不了幾次。
發現了嗎,Touch Bar替換掉的是對效率影響最低的一排按鍵,換來的卻是一塊顯示內容可定製化的觸摸屏。mac上的觸摸板很早的時候就擁有了媲美機械按動的Force Touch,能夠模擬按下的感覺,優點的曲調了機械按壓結構,但卻沒有帶來缺點,手感還要比原來更好。如果把這種Force Touch技術用在鍵盤上會這麼樣,用戶會覺得鍵程太短,像按鋼板,發現了吧,實際上和蝴蝶架構鍵盤一個反應,換句話說,蝴蝶架構鍵盤很可能是做鋪墊,讓用戶適應短鍵程的鍵盤,為日後做Force Touch鍵盤做一個鋪墊,到那時,MacBook就是一台完全沒有機械變動的機器了,是不是感覺和ipad很像?這會為ipad與mac的融合做更好的鋪墊。
5. 狀態欄+Dock(菜單欄+任務欄)
macOS 的狀態欄+Dock欄實際上就是windows的任務欄+菜單欄。顯示的內容基本上差不多,但排列不同。
windows的任務欄
主要分3個部分構成
- 左側的開始菜單:萬年不變的開始菜單,從win95開始就存在了,不管裡邊怎麼變,開始菜單都有的,核心就是顯示所有安裝的程序,附加一個全局搜索功能,相當於macOS的spotlight。現在說說開始菜單的幾個問題
- 搜索:這個搜索是全局的,也就是說不單單能夠搜應用,還能搜文件,試想,我裝了上百個軟體,想快速查找,mmp,給我顯示那麼多文件幹嘛。
- 程序:既然是顯示程序的,幹嘛把卸載寫顯示在裡邊,甚至還有些幫助,配置文件啥的,甚至還嵌套了多層文件夾,找程序不是更難了。說明這個程序windows並沒有很好的控制,什麼都可以往裡邊放。
- 中間運行程序:win7之後的表現好多了,之前的系統,都是一個個長條狀,當你把任務欄挪到屏幕左右兩側就會發現,mmp,這什麼鬼,根本不能看好嗎?這就導致,整個任務欄只有兩種狀態,顯示在底部和隱藏。對於橫屏的屏幕來說,高度本身有限,絕大多數都是16:9,意味著更寬,但跟矮的屏幕,上邊有個藍色標題欄以及菜單欄,甚至還有工具欄,mmp,我的屏幕可使用空間小的可憐。即便如此將任務欄放到左右兩側也很醜,佔用空間太大。
- 右側狀態圖標:這塊還好,沒有太多可說的,win7及之後右下角是顯示桌面,對於嚴重依賴桌面的windows來說,卻是非常非常好用。但是,右下角也成了彈窗的溫床,除了不怕死的直接彈出來顯示在屏幕中間外,絕大多數windows軟體都把彈窗放到了屏幕右下角,甚至一些流氓軟體,會單獨保留一個進程用來顯示彈窗,還沒有關閉的地方,內容也是不堪入目。到了win10,增加了系統級的通知中心,但亡羊補牢,為時已晚,根本解決不了任何問題,整天被右下角但彈窗無端騷擾著。
windows的標題,菜單欄
眾所周知,絕大多數的windows程序都擁有藍色的標題欄,左上角的icon,標題,右上角是三大金剛(最小化,最大化,關閉)。然後這寶貴的26px就這麼浪費了。
然後是菜單欄,這個不能少,但標題欄和菜單欄一共就佔據了兩行的高度。好浪費,屏幕有限啊。看看隔壁macOS,就一個狀態欄,即顯示標題,又顯示了菜單,右邊還包含了狀態欄,這個稍後單獨討論。
macOS的Dock
Dock很漂亮,功能很單一,windows上有無數的軟體模仿macOS的Dock,但礙於windows的操作模式,根本不好用。macOS的Dock分為兩個區域,左側的動態區域和右側的靜態區域,功能上相當於windows任務欄中間的運行程序區域,但要更好用。windows上顯示的是一長條的icon+文字,而Dock只顯示Icon,如果一個程序開了兩個窗口,可以使用右鍵選擇,或者使用Exposè(三指或四指下滑觸摸板),切換非常方便直觀。而Dock本身就相當於一個高頻程序的啟動器,把高頻使用的程序放到裡邊,使用起來非常方便,大概能放二三十個,放的越多,圖標越小,不推薦放太多,啟動台已經非常方便了,還有很多第三方啟動工具如Alfred之流。我的Dock只有Finder和廢紙簍(這兩個刪不掉,廢紙簍的唯一入口)。
Dock上的圖標都是方的,這意味著,可以將Dock放到屏幕左右兩側,毫無違和感,依舊十分好看,不會像windows那樣異類。屏幕都高度本身就很珍貴,省下了不少像素。MacBook的屏幕比例都是16:10,要比PC機的16:9要高一些,這麼一來,mac的屏幕利用率就更高了,要知道屏幕的寬度只有在電影和網頁的時候才更有意義,大部分的屏幕顯示的網頁左右兩邊都會留有空餘的。高度才是決定效率的因素,想想excel,網頁,word,代碼,你就明白了。
TAG:MacOSX使用技巧 | macO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