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 可怕但可防
這些年,聽多了「瘋子」這個詞,看多了精神分裂症患者傷人肇事的報道,再加上精神分裂症可能遺傳、容易複發、難以回歸正常生活等特徵,不僅患者嚇懵了,家屬嚇傻了,社會大眾往往連了解精分的勇氣都沒了。
但事實又是怎樣的呢?
其實, 「瘋子」這個說法,是社會對精神障礙患者污名化的表現。精分患者傷人肇事的個例確實存在,但在整個精分群體中,這樣的比例、概率很小。正常人肇事肇禍的次數只會更多,但有誰會在意這一點呢?
「可能性遺傳」,研究表明大部分精神分裂症病人都是偶發個案,偶而有家族史,但少有三代以上的家族病史,無法套用目前基因連鎖定位來做致病基因的染色體定位。從這一點來說,遺傳的可能性有多大,至少還有待證實。
至於「容易複發」、「難以康復並回歸正常生活的群體」,目前的治療手段有限是一個客觀因素,此外還有其他方面的原因,比如患者自身、家庭影響、周圍社會支持系統。這三個方面,每一方面都全力以赴了嗎?都有效配合了嗎?是什麼原因導致不能全力以赴的?如果仔細分析,不難找到應對方案。
一件問題的解決,往往難在問題的拆解上。一件事情可能複雜,但如果能夠清晰分成若干個小問題,分別看清事實,各個擊破,也許就沒那麼難了,事情也沒那麼可怕了。對精神分裂症,從出現發病徵兆到回歸社會,可以拆分為五個階段:潛伏期、發病期、治療期、康復期、回歸社會。然後對這五個階段分別採用最有效的解決方案,就會降低問題的難度,就會看到更多希望。
發病危險,但有跡可循
精神分裂症病發前都有不同長度的潛伏期。就我而言,最早在2004年10月,我開始出現精神異常:先是焦慮,然後是恐懼,最後是多疑。這種狀況持續久了,就開始出現妄想:懷疑宿舍同學下毒,妄想別人跟蹤我……直到2006年3月,我才正式被送到醫院確診。假如早診早治,我的情況就會好很多。
要想在潛伏期做到有效預防,患者本人或其家屬需要具備一定的精神疾病知識。但事實上,只有極少數患者或家屬能夠做到。病發之前,每個人都覺得精神障礙離自己很遠;一旦遇上了,就容易因為缺乏精神障礙知識而錯失最佳就醫時機。
對於病情發作中的患者,目前沒有好的救助辦法,只能靠藥物控制。這個時期有兩個難題:一是送患者就醫,二是堅持長期服藥。
絕大多數精分患者發病時缺乏病識感,讓他配合就醫非常難,有時不得不採取一些策略或技巧,不得已時甚至要強制就醫。我三次住院,每次都是非自願的,都是在我爸爸的哄騙下住進去的。吃藥方面,我也是經歷了兩次停葯、複發的慘痛教訓。精神藥物一般都有很強的副作用,並且治療過程非常漫長,大多數患者都忍受不了這個漫長而痛苦的過程。如果患者恢復了部分意識,可以適當的給患者講一下藥物治療的原理,讓患者對他將要面臨的康復過程有一個大概了解,還需要在患者服藥的全程做好心理上的支持與指導。
身有缺陷,但應對自如
我常對別人說,即使我的身體像個小破車,但如果我熟悉身體的每一個零部件,懂得各個零部件之間互相配合的關係,甚至在即將出現問題之前,就能覺察到哪一個零部件需要保養一下,那麼我這輛小破車依然可以開的很安全,也許速度並不遜色於「賓士」、「寶馬」。
我知道,精分患者一定要隨時保持對自己的覺察,並做相應的調整。一般來說,每次病情發作之前,會有一定的徵兆和潛伏期。我的經驗是,生活中一旦出現讓我焦慮的事情,我就會想辦法處理掉,不讓自己長期陷入焦慮、恐懼和多疑的狀態;我也知道什麼事情會引發焦慮、恐懼等情緒,所以我不做高風險、高危險以及太刺激的事情。
我也會用各種方法保養自己:作息規律,不飲用酒,也不喝刺激性飲料。經過多年的努力,我還學會了化解抱怨、憎恨、憤怒、懷疑、嫉妒等不良情緒,坦然、淡然放下過去,接受現實;順其自然面對未來,順勢而為迎接機遇和挑戰;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
精神分裂症雖然沒有完美的醫療方案,我卻有十足的信心讓自己的餘生不再發病。
無關人品,但好人好報
有人認為精神分裂症與患者的人品有某種關係,這是錯誤的。一個人是否得精神分裂症,與其人品無關。精神分裂症患者大多單純、較真,人際關係處理能力弱,這可能是精神分裂症患者容易受外界環境刺激的一方面原因。
雖然是否得病與一個人的修為無關,然而,精神分裂症的康復卻與修為有關係。良好的品德修養,更容易讓患者從他人角度考慮問題。患者不想給他人添麻煩,也會因為對他人或社會的責任心放棄一些執念,從而獲得一個更平穩安靜的心境,有利於自己的康復。
限於篇幅,很多細節沒有展開。比如患者、家庭與社會支持系統在患者複發與康復中的作用,以及彼此之間如何相互影響,他們的現狀如何,未來又將怎麼改進等等。
總之,精分沒那麼可怕;即便有些可怕,也是可控可防的。
推薦閱讀:
TAG:精神分裂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