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為華裔科幻作家,Ted Chiang (姜峯楠)比劉宇昆水平高了多少?
Ted Chiang 這個在科幻圈子裡如雷貫耳的名字什麼時候少有人問津了……
兩人根本他媽不是一個量級的好伐?
先強調一點:我很反感所謂「偽科幻」這種稱呼。「偽科幻」是偽命題,用來彰顯某些科技強設定愛好者的優越感。他們認為科幻作品(典型例子比如「星戰」系列)中的科幻元素太少,就蓋「偽科幻」的帽子。我再再再再說一遍:「科幻」是元素,而非類型。如果一部小說有「科幻」元素,就是科幻小說。你會稱呼一部奇幻小說為「偽科幻」嗎?
大家都知道劉宇昆多年來排在「最令我心煩幻想文學作家」第一名位置。如果個人好惡太主觀,我們就看兩人獲獎情況吧。請注意,我只列出兩人創作的單篇獲獎作品,不包括提名、作品集和翻譯作品。
特德-姜:
1991年,《巴比倫塔》,星雲獎最佳短中篇。
1999年,《你一生的故事》,星雲獎最佳長中篇。此外獲得西奧多-斯特金獎和日本星雲獎。
2003年,《地獄是上帝不存在的地方》,星雲、雨果最佳長中篇雙獎。此外獲得軌跡獎和日本星雲獎。
2008年,《商人與鍊金術士之門》,星雲、雨果最佳長中篇雙獎。此外獲得軌跡獎和日本星雲獎。
2009年,《呼吸——一個宇宙的毀滅》,雨果獎最佳短篇。此外獲得英國科幻小說協會獎和軌跡獎。
2011年,《軟體體的生命周期》,雨果獎最佳短中篇。此外獲得軌跡獎和日本星雲獎。
劉宇昆:
2011年,《手中紙,心中愛》,星雲、雨果、世界奇幻最佳短篇三獎。
2013年,《物哀》,雨果獎最佳短篇。
2016年,《七王之戰》,軌跡獎最佳新人長篇。
劉宇昆的作品比特德-姜多得多,但中獎率很低。他有不少星雲、雨果提名作品,但沒有獲獎。而特德-姜作品少而精,每次出手不是提名就是獲獎。
關於劉宇昆的批評我就不重複了,具體內容可見這篇回答:如何評價劉宇昆的首部科幻長篇《蒲公英王朝》?。劉宇昆代表一批「通過向西方讀者兜售少數族裔傳統文化意象/符號成名的少數族裔」幻想文學作者。最近在網上看到一個段子,BBC採訪納博科夫,對話如下:
BBC:您欣賞哪個作家並受其影響?
納博科夫:我更願意說說我一見就厭惡的現代作品:少數族裔的鄭重其事的歷史個案、同性戀者的傷心史、反美的蘇維埃說教、穿插下流故事的無賴小說。……至於影響……我也像是不屬於任何界限分明的大陸。我是大西洋上空的一片羽毛,我的天空多麼明亮和湛藍,遠離了鴿舍和那些泥鴿。網友表示:納博科夫真是個耿直boy。他厭惡的幾種小說,有的還真戳中我了——我也不喜歡。倒不是政治正確問題(去他媽「政治正確」),而是沾上這種題材的幻想小說沒幾部寫得好——同樣是「少數族裔傳統文化意象」題材,劉宇昆寫得還不如巴基斯坦裔幻想文學作家烏斯曼-T-馬利克,人家也是拿過星雲獎提名的。還有反映LGBT主題的《謊言之水從天而降》(呵!又一個華裔作者),寫得也不好。
特德-姜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的設定能力,他的科幻小說往往是「思想實驗」,通過思想實驗展現各種可能結果。相伴而來的缺點是,小說中的人物不是「人」,而是展現「實驗」的工具——好吧,自古世事難兩全,我們的要求就表那麼高了。
此外,特德-姜的寫作技巧很強——畢竟有經過寫作班培訓。他的文字風格和敘事節奏看似平穩,類似劉宇昆;但他對敘事結構很用心。比如《你一生的故事》如同剝洋蔥般將小說主旨一層層「剝」出來。《商人與鍊金術士》通過三個故事,將過去、現在、未來三條時間線糾纏在一起,同時展現宿命論主題(特德-姜是堅定的宿命論者),對敘事結構駕馭之嫻熟令人讚歎。《商人與鍊金術士之門》是我見過的最好的討論宿命論的三部科幻小說之一,難怪當年拿了一堆獎。
——啥?你問另兩部是哪篇?我在以前回答中寫過。
關於兩人名氣的差異。如果你是《科幻世界》的老讀者,那麼九十年代就應該聽說過特德-姜(那時翻譯為「特德-蔣」)的名字:1999年,《科幻世界》登載了他的處女作《巴比倫塔》。2005年,《科幻世界》編輯部引進了他的短篇集《你一生的故事》。特德-姜成名很久了好嗎?只不過他的作品太少,間隔時間也太長——從2015年到現在,隔了4年才發作品。而且他只寫短篇(包括長中篇),不寫長篇;影視化改編難度大——好萊塢能把《你一生的故事》影視化,我還是很佩服其勇氣的。所以在新生代讀者中——比如通過《三體》開始接觸科幻小說的人——名氣不高很正常。
劉宇昆在美國的名氣來自成名作《手中紙,心中愛》。在國內的名氣來自向美國介紹、翻譯了一批中國科幻作者的小說,包括獲得雨果獎的《三體》第一部和《北京摺疊》。尤其是《三體》英文版獲獎,傳播效果之佳絕不亞於自己的作品影視化。我很懷疑,國內讀者有幾人能看下去劉宇昆的小說。
——啊,今天也是批判劉宇昆的一天。我也是花錢買了《七王之戰》的人好嗎?
水平上特德姜是站在高到我無法估量的位置上的,劉宇昆怕是不能企及
不過我想偏個題
在我看來,劉宇昆與特德姜恰好是完全不同的兩類華人,關於他們的自我認同
前者雖然在美利堅混飯吃,但是他的小說中大量使用來自中國的元素,從符號到內核,中國或許是他取之不盡的素材庫,也難怪有人會說他「向西方人兜售少數民族文化符號」,但是,我更認為這是因為中國是他永遠擺脫不了的烙印
後者是土生土長的美國人,對中國沒有太多的感情,甚至有種傲慢的偏見,比如他在壞漢字中說「中國文化因為賦予傳統太高價值而臭名昭著」,認為漢字阻礙了中國發展——順帶一提,這與他在《你一生的故事》中展示出來的語言學功底形成不小的對比。在一些來自中國的訪談中,他也盡量避開記者一些和中國文化攀親戚的話題
提到前者的時候,我的感受大概是「喔我有個遠方表哥在外面很厲害雖然跟我沒關係但是我覺得很開心外面的人能通過他更多了解我們的想法非常好」,愛死機器人第八集剛看完,我就覺得這是只有中國人能寫出來的故事,後來看到原作劉宇昆,覺得情理之中又有些歡喜
談到後者的話,我真的真的很喜歡他的科幻小說,每一篇都不止看一次的程度,可是,請不要向我強調他的華人身份了,他自己並不會為此開心,因此,我也不會。
特德姜還屬於腦洞派拼設定的作家,腦洞開得很精彩,但很不重視人物的塑造,《你一生的故事》已經是他在這方面的極限了,像《巴比倫塔》寫得幾乎就跟紀錄片似的。他的小說基本只有鐵杆科幻迷才能看得進去,不受大眾喜歡是很正常的事兒。
相反你看小劉那文筆多細膩,情感多充沛,哪怕就是個從來沒看過科幻的人,拿過來都能看得興緻勃勃的,並且人家的腦洞也並不差,紅是正常現象。
個人覺得單論寫作水平, Ted Chiang 比 Ken Liu 高了幾個等級。但若談論在國內的影響力,恐怕不相伯仲,甚至 Ken Liu 稍勝一籌。原因一方面在中文翻譯水平,另一方面在於 Ken Liu 除了寫作還做翻譯。
先說寫作水平。為了避免翻譯導致的區別(我記得看過國內第一版《你一生的故事》,翻譯腔很重,文字略生硬,很影響閱讀,感覺和三體類似,被我歸入了那種立意很好但文字一般的類型。但後來我讀了英文版,感覺堪稱佳作),我只談自己讀過的英文作品,也包括 Ken Liu 的譯作。
兩人對文字的駕馭感都極好。姜的《你一生的故事》和《巴比倫塔》,文字上堪稱鬼斧神工,短句的應用,時間/空間的跳躍,以及短段落造成的節奏感都為內容增色不少。劉的文字更平實一些,比如《手中紙,心中愛》,節奏流暢,敘事分明。這兩人不同的風格本無高下之分,但讀中文翻譯時,姜的文字就對翻譯水平有更高的要求,更容易出現翻譯腔甚至曲解,使得其中文譯本可讀性大大降低。
當然,劉其實對文字的掌控能力也很強。例如他的譯作中,對《三體》里人力計算機陣列的描寫恢弘大氣,而《寂靜之城》的翻譯頗有鮑威爾的神韻(這篇是馬親王早期作品,我個人覺得文字張力和他現在的作品相比有所欠缺,劉的翻譯反而更好),《百鬼夜行街》這種本來就符合他寫作風格的更是溫情脈脈不輸原作。
但兩人相比,在『講故事』的能力上,姜明顯略勝一籌。首先姜對語言學的了解在他的作品中反覆體現,這在科幻作家中極其少見,自然能讓人眼前一亮。另外,姜對故事結構的設定也往往讓人耳目一新,比如《你一生的故事》的時間線,比如《商人與鍊金術師之門》里的場景跳躍。
儘管如此,劉在中文讀者中的知名度並不比姜低。首先自然是他相對高產,而且活躍的時期更近,容易被人注意到。另一方面,他翻譯了很多中文科幻,想來也會讓人更有親近感(尤其是翻譯《三體》一事)。我個人最近聽到劉的名字,幾乎都是因為他的譯作,由此也可見一斑。
還有一事,也可能很大程度影響中國讀者。姜一直在弱化甚至避免自己作品中的中國元素(他的故事也常有東方元素,但並不是中國元素),而劉則更願意去強調突出中國文化。感情上的親近自然也會讓劉的作品在中文世界中更受歡迎。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