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現狀卻是——父母辛苦了大半生養你,到頭來退休了,還要為你掏空積蓄。
而今天們要聊的,是「啃老」不「羞恥」。但不以財富增值、理性投資為目的的啃老,才可恥。
1、前半生把孩子養大 後半生為孩子供房
在當下有個共識:有車有房,是年輕人成家的必要條件。(你要是娶媳婦說沒房子,你丈母娘估計連家門都不讓你進。)
據統計,中國80、90後有房率達70%,居全球第一;而排名第二的墨西哥僅為46%。
80、90後的經濟能力,和高昂的房價間存在巨大鴻溝。他們的父母乃至祖父母,往往捨身搭橋,幫孩子填平溝壑。
這代人的長輩,最該被授予「感動中國」獎。
養兒防老都是奢望。當下更多的,是養兒啃老。前半生把孩子養大,後半生為孩子供房。
鄭州環衛工老張,在冬至那天,吃了頓公交站的免費餃子,感動得落了淚。
採訪被問及時,老人說,自己很久沒吃過這麼好的飯了。
老張說,自己每月2120元工資,2000元都給了兒子還房貸。在這個100塊破開就沒的時代,老張要用120元度過一個月。
很難想像,老人平時都會吃些什麼。
在敘述的過程中,老人一直在說,自己是心甘情願背井離鄉,掙錢幫兒子還房貸的。
兒子沒有逼他。
2、房子是啃老的萬丈深淵
子女沒逼父母,大多老人是自願被「啃」。
據調查,97%的受訪青年稱,身邊人買房都靠父母。捆綁父母買房,已成中國青年的常態。
2000年起,中國房地產喜迎高潮。建房手速趕不上買房手速;工資上漲速度,更遠低於房價上漲速度。
從2008年到2017年10年間:
廣州房價翻了3倍;
北京房價翻了5倍;
上海房價翻了6倍;
深圳房價翻了將近7倍。
一線城市10年房價走勢圖,圖片來自網路
之後在國家的大力調控下,房價依舊穩紮穩打,步步攀升。
2018年1-4月,全國新建商品房銷售均價為8585元/平方米,同比上漲8.7%。很快,全國新房均價將破萬。
與平均房價鮮明對照的,是人們的平均收入。
2017年,我國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5974元,摺合每個月是2164.5元。
平均情況下,一個人不吃不喝,買套房子要花小半輩子。
對於20多歲的年輕人來說,僅僅依靠自己的幾年工資,想買房,無異於痴人說夢。
從2000年開始,在上海、杭州、蘇州、北京等地,房價一路狂飆
於是,這一代年輕人,不僅在家靠父母,另立門戶還要靠父母。
買房、結婚、養孩子……這一整套的操作,差不多都得靠父母幫襯。
「為父母養老」「反哺」這種傳承千年的道德倫理,在房價的重壓下,怕是只能靠邊站了。
3、當年堅持不啃老的人 現在大多後悔了
曾有網友留言,以前覺得「啃老」買房的人是混蛋。父母辛苦了大半生養你,到頭來退休了,還要為你掏空積蓄。
可是過了10年,回過頭來看房價,發現自己才是混蛋。
作者有個同事順子,他老家在大興安嶺大山深處,一個叫什麼什麼旗的地方。
幾年前,順子爹帶著20萬來了北京,想給兒子在北京買房。那時候,20萬在大興安嶺是一筆巨款。
順子和爹轉了一圈,發現即使掏空爹娘養老錢,也買不起北京城裡的房。於是他們把目光,投向了北京七環——河北燕郊。
當時,順子說起自己的燕郊初體驗,就一句話:「連墳都不會有人買在這。」
不過順子就把房買在這了。20萬塊錢,付完首付,還有點富餘。
燕郊房價如今已翻了好幾番。
順子這筆啃老的收益,怕是寫稿十年都換不來。
07年還是08年,老楊剛畢業。他和同學一共六個人,擠在北京一個破兩居里打地鋪。
他爸來看過他一次,看到如此髒亂差,就跟老楊說,要不家裡給你出首付買套房吧。那個時候,海淀知春路房價,大概1萬一平。
老楊骨子裡覺得,啃老是件可恥的事。
然後,他就做了人生中最傻X的決定,跟他爸說:「不用啊。北京現在房價高得離譜,急啥。」
只是10年後再回望,老楊已經被現實打臉打到懷疑人生。
短短10年,再想買房也買不起了;父母的那點積蓄,也幾乎被瘋漲的物價稀釋殆盡。
誰曾想,不啃老的結局,會落得錢物兩空呢?
老楊堅持不啃老的10年,是很多中國人理想背離現實最劇烈的10年:
理想是:
畢業白手起家,靠能力買房買車,步入中產。身邊人讚賞,父母也安心。
啃老族會啃成廢柴,財富不能持續。在父母老去後,終將重返貧困。
現實是:
不啃老的,不吃不喝也趕不上房價飛漲。找不到老婆,付不起房租,被擠出一線城市。
啃老族早早買房,三年結婚,五年生娃,十年房價翻十倍,家產迅速過千萬。
時代上演的,是一場荒誕現實主義戲劇。
不想花父母的錢了,父母該安享晚年了。誰曾想轉眼10年,父母存在銀行的積蓄,在通貨膨脹中,早已貶值。
當年能全款買下一套房的錢,現在連個廁所都買不起了。
人們終於發現,孝順和骨氣,在沒錢的時候,一點用都沒有。
迅速得到第一桶金,然後錢滾錢迅速增值,或許才是最入世的選擇。
在資本原始積累的時代,還堅持要當謙謙君子的人,大多還沒有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4、與其把錢放在銀行貶值 不如科學啃老,理性投資
印象中的啃老,是孩子遊手好閒,靠著父母辛苦賺錢,才養尊處優地過活。
但如今,更多人的啃老,是被迫啃老。
樊綱前不久提了個「6個錢包買房」,瞬間登上熱搜榜。6個錢包是指,一對夫妻要買房,除了靠自己那點錢外,還得靠雙方父母、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兩代人,六個錢包。
買個房子要「啃兩代之老,舉三代之力」。掏空老人的養老錢,再搭上自己的下半輩子。
有人評論:「這是不是我們的悲哀?」
也有人質問道:「這樣的人內心醜陋到何等地步?」
只是,這是他們的錯嗎?
王思聰還開過問答:如何看待年輕人花光父母積蓄、貸款買房現象?
他的回答是:「年輕人花光父母積蓄貸款買房,愚蠢!」
可是他卻沒法回答,在一個房子是剛需的時代,如果不啃老、不買房,年輕人真有更好的選擇嗎?
試想,一個不啃老,只能35歲才買房的男人,他27歲時就無法結婚。並且中國地產的戲劇化,導致啃老早買房的人,佔了大便宜,不啃老遲買房的人吃了大虧。
搞了半天,及時啃老、科學啃老,才是避免中年危機的捷徑。
得利於啃老,中國人首套房的平均年齡,已被哄抬到了27歲。
終極問題
從父母那裡拿錢啃老,究竟對不對呢?
本質上,「啃老」是家族財產的再分配。
· 跨越階層是一場家族接力賽
目前,我們處在接力的三棒、或四棒位置。
過了最初的原始積累,本就該到拼爹、拼爺爺、也就是俗稱的啃老階段了。
只不過我們這代人,有幸還認識起跑的第一棒。第一棒起跑線大抵相同,到目前,有些階層剛剛拉開,有些階層差已望塵莫及。
2016年清華大學的報告《從收入差距到財富鴻溝:社會不平等的新趨勢》指出:
中國城市家庭的財富積累,開始於改革開放以後;而在此之前,中國城市家庭幾乎沒有私有資產。
改革開放打破了家庭財富上的平等,階級區隔和貧富差距逐漸拉開。
正常來談,階層跨越是個漫長的過程。而改革開放之初的大變動,使得一代人之內,階層跨越的概率提高了許多。
階層固化才是社會的常態
幼兒園孩子講起跑線,成年人社會講拼爹。「階層固化」這個詞,越來越常見。
富二代、官二代天生自帶優勢,而窮二代、農二代,處於尷尬無奈的劣勢。
弱者愈弱、強者愈強的馬太效應,讓許多人感嘆,無法擺脫的階層,是社會一大弊病。
但縱觀歷史,階層的相對穩定,不是弊病,它就是社會常態。
歷史上,只有戰時,才是階層快速流動時期。
秦時的「無軍功者不受祿」,就是一次典型的大規模階層流動。戰時不分出身,只要殺人多,就能步入高層。
但這樣的狀況很少。多數時候,階層的上升有限且可控。
而當代各國,階層同樣相對固化
英國的研究表明:「自1800年以來,儘管英國發生了巨大的政治、經濟與社會變革,但社會階層結構,整體而言幾乎毫無改變。」
一般來講,社會制度越完善,階層劇變越少。
我們這兩三代人,碰巧遇上中國數百年間,變動最大的幾十年。有很多個體、家庭、整個家族,經歷了跌宕起伏的世態。
許多人把階層波動、起跑線公平,當成了常態。
清朝覆滅的王孫世家,民國時期的官宦商賈,建國初期的土改翻身,十年動亂的重新洗牌。
這些歷史離我們都還不遠。
幾次推翻重來的歷史經驗,讓我們忘記了千年來,個體很少能以己之力,跨越階級。
還覺著白手起家才公平的人,思維迭代慢了一步。「啃老」這個詞,正在去道德化的普及。
當年那些啃老買房,拿下人生第一桶金的人,房價已經帶著他們,實現了階級跨越。
而當年家中小有積蓄,卻沒啃老買房的人,不僅錯失攀升時機,自己甚至後代,都可能受困於同一階層,甚至出現階層下滑的窘境。
這個年代,啃老不是耍流氓。不以財富增值、理性投資為目的的啃老,才是耍流氓。
啃老內含的貶義,是針對窮人的惡意
清潔工老張的孩子小張,家庭本身拮据。父親幫他還貸,直接導致了生活降至底線,甚至底線之下。
人們目睹了父母的辛酸,看待小張的目光,便充滿了厭惡:你爸媽已經很苦,還要節衣縮食為你還貸。這麼大了還啃老,真無恥。
可是王健林給王思聰投資幾個億的時候,也沒人說王思聰啃老啊。
為什麼呢?
因為王健林扔了幾個億,也不用節衣縮食啊
有多少人,不是一邊噴小張不要臉,一邊又羨慕王思聰有個富爹呢?
同樣是從父母手中拿錢,評論卻一個捧上天、一個貶到地。區別只是在於,家庭貧窮還是富有。
很多因啃老被鄙視的人,其實是因為父母身上,實在沒什麼資本讓他們啃。
富人家孩子拿父母錢,叫做繼承家業。窮人家孩子拿父母錢,才叫做啃老。
目前,中國處於大變革的下半場,階層還沒完全固化。這個階段依然有機會,利用家族積蓄,通過正確的投資和理財,實現階層跨越。
就算髮不了財,至少能保住當前的階層地位,不至於下滑。
我們的父輩,因為經歷過食不果腹的年代,所以有儲蓄習慣,喜歡把錢放銀行。但財富隨通脹縮水,是一件太常見、也太容易的事。
長期高儲蓄率,意味著財富的白白損耗。
市場經濟,帶來了多元化的投資渠道。買房,也仍是一種穩健的抗通脹手段。
如果家中老人尚有餘力,也不妨將現金,用於房產或其他投資。適當讓兒女理性啃老,也比盲目地儲蓄要好得多。
這個時代,被迫啃老很無奈,但有老可啃很幸運。
TAG:買房 | 貸款買房 | 首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