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觸心理知識之後,我開始學著換個角度看世界

前段時間很焦慮。

看到鋪天蓋地的裁員消息,明明有工作的我在擔憂著自己失業了怎麼辦;

聽到有些人離開了北京,就控制不住的讓北漂辛苦生活艱辛的念頭往腦袋裡冒;

當群里都在討論經濟下行,連破產資格都沒有的我一瞬間覺得身無分文未來灰暗

……

以前我會籠統的將這些情緒歸結為同理心,以為自己能夠做到各種感同身受,所以會不由自主的焦慮與恐慌,我以為我更加理解每個不相干的陌生人,卻不知道更多時候是我自己的自我陶醉與恐嚇。

如果現在總結一下這些心理,我其實是一個內心不強大的人:稍微有一點風吹草動就變得草木皆兵。

慶幸的是最近我開始看一些心理學相關的書,《自卑與超越》、《冥想》、《像阿德勒一樣思考和生活》,以及高中時看過的《潛意識的力量》,對自己有了進一步的了解。

關於現在的我

通過《自卑與超越》這本書,我明白了現在我的樣子,其實在小時候就已經被決定好了,我的世界觀、思考方式、行為舉止等,這些都是在小時候就種在腦海里了。

包括我的自卑,我的懦弱,我的衝動,我的軟肋;

也包括我的執行力,我的好勝心,我的善良,以及我的細緻。

我開始回想我小時候的經歷,比如我害怕犯錯誤,是因為爸爸比較嚴厲,從小就害怕面對他的責備,所以到現在如果一件事情出現了問題,我會不自覺地想是不是我哪裡沒做好;

我習慣性悲觀,是因為小時候生活的心酸,見過辛辛苦苦的勞動成果被現實賤賣,給了我生活最直觀的絕望,所以我總會習慣性認為生活苦澀;

我和姐姐感情很好,是因為小時候她背著我從村北走到村南,還和我一起淋過一場本可以避免的大雨,還和我一起在自家門口睡著……

我性格直接不善掩飾,是因為爸媽從小就教育我要做個好人,並言傳身教即便受了委屈也自己吞下,並始終做對得起自己良心的事。

……

這些都是小時候就對自己有很強烙印的事情,如果沒有其它重大的事情發生,會跟自己一輩子。

關於我的收穫

一件事情發生時,與解決問題相比,我可能會先去追溯原由。

很多時候我們都希望有一個結果,一個解決問題的方案,一個輕而易舉就能得出的判斷。

後來我們發現,問題解決之後過不了多久還會出現,有了論斷之後事實還是會推翻,我們就需要去想:為什麼?

他為什麼會這麼做?

他在做這件事之前經歷了什麼?

為什麼做這件事的不是別人而是他?

  • 一個孩子,他在夜裡尿床,爸媽批評一次情況可能就會消失,可過不了多久尿床這件事還是會發生。

    是因為他控制不住自己,還是他在通過尿床這件事獲得爸媽更多的關注以及夜裡的陪伴?
  • 一對情侶經常因為不同的事情吵架,冷戰一段時間之後和好然後再吵架,如此反覆。

    是他們在針對一個事情表達不同的觀點,還是在通過一個事件表達積攢的情緒?

我現在和朋友聊天都產生了一個慣性:他為什麼會這樣?

其實我也沒有想明白原因是什麼,畢竟了解一個人的行為,是需要很多細節的支撐,不過也希望自己對人性多了解一點。

晚上的時候我經常做夢,好的或者壞的,以前我總是搞不懂為什麼。

為什麼會做夢,為什麼做這樣的夢,夢的意義又是什麼。

現在我才知道,夢其實是現實生活的延伸。

在現實中我們解決不了的問題,他可能也會在夢裡打擾我們;在現實中我們一直在期待的結果,它可能會輕易的出現在夢裡。

所有我們害怕的,期待的,欣喜的,憧憬的,都會在夢裡出現,所以也就有了:日有所思,夜有所夢。確實是這個道理。

有一個朋友曾對我說,不要去評價,現在我在努力改掉自己輕易做判斷和評價的習慣,但確實有點難。

接觸心理學當初只是對自己好奇,但通過了解卻意外的更好認識自己。

它讓我對自己有了更清楚的認識,也將我的行為有了更合理的解釋,我開始試著了解自己,並與自己和解。

這個過程,真的挺開心的

推薦閱讀:

TAG:心理 | 思維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