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婚姻會對孩子造成怎樣的影響?


過去的大家庭就是一個小社會,各種人際關係的展現。現在的家庭小型化,父母就是孩子的第一老師,父母關係的親密程度、溝通方式等等都在塑造孩子的情商。父母在家不能好好說話,夫妻矛盾多,甚至暴力相向,孩子往往在以後的社交中以及對自己的愛人、孩子也會沒有耐心,猜忌心重,喜歡出口傷人,以至於不能管理自己的情緒造成暴力事件。父母就是一面鏡子,呈現成什麼孩子就會複製什麼,就是這樣的。


在我樹立愛情觀的歲數,我爸瘋狂出軌家暴,從小學三四年級開始直到我讀大學,我媽的態度是從歇斯底里到冷嘲熱諷,期間我爸和女人們的艷照滿天飛,我媽每天都在給我灌輸男人靠不住人人都出軌的理念,開始幾年我特別恨我爸,不懂我媽做錯了什麼要挨打,不懂為什麼我放學回家家裡只有抽著煙跟我說你和你爸一樣你奶奶家人都是王八蛋的我媽。

我丈夫和我是青梅竹馬,小學就在一起玩兒,他是未婚先孕生下的小孩兒,他還小的時候父母就分手了,我婆婆不喜歡孩子也不喜歡他,一直把他寄養在他姥姥家。我公公那時進了監獄到我們上了中學才出來。婆婆改嫁過,現在也有個男朋友,記得我們還特別小的時候她就說過,不想對我丈夫付出任何東西,不管親情還是金錢,姥姥雖然很疼愛他,但是隔輩的教育是不完整的。

可能由於安全感缺失的小孩兒想要的東西都差不多所以總是能相互吸引,我們倆分分合合無數次最後還是結婚了,他不只一次表示特別渴望一個美滿的家庭,有兩個孩子,恩愛的爸爸媽媽。他對家庭的渴望程度讓我覺得很詫異,最開始的時候甚至覺得害怕。我雖然愛他,卻活在被迫害妄想症里,不相信忠誠的婚姻,不相信長久。

現在我們結婚了,相處模式和以前一樣,我們都不明白正常的夫妻應該什麼樣,正常的夫妻關係應該什麼樣,我們甚至不知道兩個人都在家的時候應該做什麼,所有的婚姻關係都來自於電影電視劇,慢慢的到現在,我們找到了一起生活的方式,但是我猜和大部分美滿家庭的孩子應該還是不一樣。

有了矛盾我知道不應該歇斯底里,可是卻不知道究竟應該怎麼辦。只要我們不在一起我就覺得害怕,擔心他是不是出軌了,是不是有了別人。我只要不在家我丈夫也會特別害怕,他覺得我會離開他拋棄他,每個加班的晚上會問我回不回家,就好像我可以回別的地方。直到現在我們的噩夢裡依然會有被拋棄的情景被劈腿的情景。我們害怕要孩子,怕自己的愛情觀其實是錯的,怕負責任,又渴望一個完整的家。骨子裡不相信婚姻的長久,可是做好了最壞的打算手拉手走過了好多別人可能邁不過去的坎。

去年年底我爸去世了,我媽像丟了魂一樣,我不知道正常的家庭長大的孩子是怎麼經營婚姻的,但是我們可能是因為有了必然會分開的覺悟,變得比別人更珍惜彼此,更重視新組的家庭,父母不幸的婚姻對孩子的影響是必然的,不同的只是程度而已。所以,等我們的孩子出世,我會努力和丈夫營造出一個美滿的家庭,儘管可能還不知道怎麼做,只要不讓他重蹈我們覆轍,能在未來安安穩穩做個美夢。


湊合的婚姻,能給孩子的只是家的軀殼,卻給不了孩子家的內核。

沒有愛的家,算不上完整的家。

父母湊合過,雖然都還愛著孩子,但是少了最該有的樣子。

孩子感受不到父母之間的愛,TA也很難擁有經營愛的能力。

前半生,在父母身上看不到愛。

後半生,自己也不會愛,這才是真正的悲劇。

這樣自欺欺人的保護,並給不了孩子一個完整的家,孩子並不願意買單。

01

也許,是我耗盡了爸媽的愛

我叫小西,我在讀幼兒園。

我喜歡看《小豬佩奇》,我也想要個和喬治一樣的弟弟。

我問老師,我怎麼才能有弟弟。

老師說,孩子是爸爸媽媽愛情的結晶。

只要爸媽深深的相愛,我就會有弟弟。

我想老師一定騙我了。

爸媽明明天天在一起,天天睡著我左右,怎麼就不給我個弟弟呢?

媽媽天天都會說,小西,媽媽愛你,然後親我。

爸爸也會說,小西,爸爸愛你,然後親我。

可是,爸爸怎麼不親媽媽呢?

我想要爸爸愛媽媽,媽媽也愛爸爸,然後我就有弟弟了。

我問媽媽,媽媽你怎麼不給我生個弟弟?

媽媽說,寶貝,你還小,等你長大了,就知道了。

可是,從中班到大班,我已經長大了。

我還是不明白。

難道是因為我,耗盡了爸媽的愛嗎?

小西父母,感情不和,同床而睡,卻沒有任何肌膚之親。

父母不愛了,或者吵架,孩子都能感知到的。

只是懵懂的孩子不能準確的表達自己的感受。


我叫盛古,我孩子不到兩歲。

她看到過我吻妻子的臉,就像吻她一樣,她很開心。

然後思考了一會,就摟著我的頭,往妻子那邊用力,嘴裡說「媽媽」。

意思就是「爸爸,你親媽媽。」

我親過後,她開心的笑了。

從此只要我們三人在一起,我們親她之後,她就會摟著我們兩人的頭,要我們親親。

然後,她開心著用手劃著臉,說「羞羞臉」。

我們現在教育孩子的方式,決定了他們對愛的理解程度。

上幼兒園的孩子,完全知道親親、抱抱、牽手等行為是表達愛意的方式。

父母的湊合的樣子,在孩童時代開始,就會給孩子留下陰影,讓她不安、焦慮。

父母的相愛的樣子,會在孩童時代就給孩子樹立榜樣,讓她感到踏實、快樂。

02

你們的樣子就是我的全世界

我叫阿單,10歲,親戚都說我是個小大人,很懂事。

我比同齡的孩子都顯得成熟、冷靜。

我從小就懂得察言觀色。

回家很乖的做作業、打掃衛生,從不到處跑(我很少走出書房)。

不亂交朋友(除了鄰居家的小胖,我似乎沒有朋友。)

我想我這樣,爸爸心情就會好一點,就會少打媽媽一點。

我很討厭爸爸,卻又要假裝愛著他。

我很心疼媽媽,卻又無法保護她。

明顯的家庭暴力,孩子可以直觀的看到。

在他無法處理父母的矛盾時,他選擇用一種扭曲的心態去面對。

孩子天生就是父母關係的平衡器,可是承受多了,就會變形。


還有一種家庭暴力,隱形的冷暴力,孩子也是可以感覺到的。

有的孩子,沒有見過父母一起開心的笑過。

有的孩子,沒有跟父母一起睡過,也沒見過父母一起睡。

有的孩子,可以幾個月看不到父母真正的交流。

十來歲的孩子,已經懂得看電視劇、玩手機了。

他們通過電視或者網路,已經對愛情有了一定的認識。

父母關係不好,他們知道自己跟別人不一樣,內心就會自卑。

請聽聽孩子們的心聲。

爸媽,你們可知道,你們的樣子,就是我的全世界。

你們鮮有歡笑,我的世界就鮮有快樂,有的只是強顏歡笑。

你們分床而居,我的世界就無人可靠,有的只是獨自消受。

你們寡言少語,我的世界就如同死寂,有的只是欲言又止。

所以,有些孩子不敢開懷大笑,不敢獨自一個人、不敢大聲說話,出現自閉、膽小、語言表達障礙等等情況。

其實,父母們吃的飯,真的沒有孩子吃的鹽多。

不要以為,你們的心思,孩子一定都不懂。

他們只是無奈。

03

我以為的愛情,只是一場戲

我叫天哥,當年我18歲,念高三。

有一個室友,很羨慕我。

因為我的父母,總是一起出現來看我。

而室友父母離異,生父和繼父從未來過學校,永遠都是他母親一人。

我看著40多歲的父母,出入成雙成對,有時還會手牽手。

我自覺,這應該就是愛情的模樣。

直到有一次模擬考試,我提前回家。

看到父親腳下滿是煙頭,母親紅著雙眼。

他們驚慌的問我怎麼提前回來了。

我才意識到,這個家出了問題。

在我的苦苦追問下,父母跟我道了實情。

三年前已經協議離婚了,只是希望給我一個完整的家。

等我高考完,長大了,再告訴我這個情況。

我很震驚,震驚到不敢相信。

怒吼著,「為什麼要騙我?!」

自以為的愛情模樣,原來只是父母演的戲。

愛情,這個美好的字眼,在天哥心底轟然坍塌。

現在30多歲了,天哥絲毫沒有結婚的慾望,一切感情對他而言都是假象。

離婚不離家,是湊合婚姻的一種極端,也是最以保護孩子為由的一種湊合形式。

即使父母自以為保持了原來的模樣。


電視劇《人民的名義》中,高育良的女兒芳芳,察覺了父母婚姻狀況的異樣。

她選擇多年不歸。

在摯友陳海和侯亮平的孩子都上小學的時候,她依然不嫁。

事實上,孩子並沒有那麼的不懂事,他們總能察覺到風平浪靜背後的暗流涌動。

做戲給孩子看,可以。

但希望你們演繹一生。

如果不行,請別尬演。

04

我離家千里,只為了逃離戰場

我叫小喵,我27歲,我從西南邊陲逃到了東北的白山黑水。

我父母,在我學生時代經常吵架,無盡的吵架。

當然吵架,不是日常的拌嘴,而是真正的生氣的吵架。

幾乎每天一小吵,三天一大吵。

如果婚姻就是聽媽媽無盡抱怨爸爸,我怎麼相信世上還有好男人?

我不想嫁給爸爸那樣的男人,也不想成為媽媽那樣的女人。

除了抱怨,我也學不會別的解決問題的方式。

所以,我回家,也只會抱怨,能不能別吵了!

父母本是我的天與地。

可是我的天,被捅一無是處。

我的地,被踏的滿目瘡痍。

而我,成為父母吵架的源頭,「要不是因為你,我們早離婚了」。

我很受傷,也很無語,但我不想跟他們吵。

但我真的想說,「請你們痛快的離婚,這樣的家我不需要。」

可是父母沒有勇氣離婚,他們選擇了湊合。

他們仍舊覺得,湊合過,有父有母,小喵就有家。

他們從未在吵架後,對小喵的心理創傷進行修復。

感情不和,卻因為孩子依舊湊合過。

生活中任何雞毛蒜皮的事都能引起一場戰爭。

對孩子而言,那個家已經不是家,是戰場。

她試圖改變過,但父母太強大,她改變不了,她也承受不下去。

所以,她選擇獨自一人背井離鄉,求學工作。

在傳統觀念的教育下,她不敢明說要父母離婚。

可是有一次,她在朋友圈發表說說,「我就是那個支持父母離婚的不孝女。」

雖然,那條說說很快被刪除,但是我們知道,她父母又吵架了。

有的父母以為,他們為孩子背負了一生的不幸,其實,孩子才是因為父母的湊合,背負了一生的不幸。

05

我離婚了,拒絕跟父母一樣湊合一生

我叫祥子,今年35歲,孩子4歲,我離婚了。

我與妻子,在孩子出生後,幾乎沒有性生活了。

妻子脾氣不好,只要有分歧不依著她,她就要哭鬧,上吊。

加上婆媳關係、經濟情況等原因,我們之間的感情破裂了。

妻子與我很少交流了,但是卻天天與一個男同事有說有笑。

沒有實質性的行為,但是他們明顯超過了一般的朋友關係。

我很累,每天睡不著覺,也很想找個心靈伴侶。

我選擇了離婚。

因為我能在父母身上看到我的未來。

母親很強勢,總是挑父親毛病。

我能感覺到她對父親的嫌棄,是發自內心的嫌棄。

父親只要還嘴,事情一定要鬧大。

所以,父親總是默默的受著。

我覺得父親挺好的,替他委屈。

但是父親,這麼湊合了一輩子。

祥子不想跟父母一樣湊合一生。

在父母身上,他沒有學到解決矛盾、經營愛的方法。

但是,他自己失敗的婚姻,能夠讓他反思教訓和總結經驗。

他希望,能擁有一段更美好的婚姻。

他也希望,能在孩子尚小的時候,重新給他一個真正的家。

他想,也許後媽代替不了親媽的愛。

但是,他相信,他和未來妻子的愛情,對孩子一定會是有益的。

06

下雨了,我們需要一把好傘

良好的夫妻關係才是最好孩子的保護傘。

如果有一天,傘壞了,我們有以下選擇。

修復

如果傘有個洞,縫一下。

傘骨扭了,用鐵絲擰一擰。

這種修補,等不得。

一等可能就會擱置很久,再開傘,發現壞了,就開始嫌棄這把傘了。

用之不便,棄之可惜。

在婚姻中,出現矛盾後,應該及時、妥善的修復關係。

愛情和婚姻都需要經營。

既然能夠攜手走進婚姻殿堂,或多或少有一些感情基礎。

所以,修復,沒有那麼難,只要兩人都想去修復。

婚姻是愛情的延續,但加了柴米油鹽,加了兩個原生家庭,加了新生的孩子。

修復好了傘,孩子才能既雨露均沾,又不至於雨濕衣裳。


湊合

很多父母關係就是修復的方式不對,或者不及時。

在最該溝通的時候,選擇了冷戰。

在最該享受魚水之歡的年紀,選擇了分居。

在最該息事寧人的時候,選擇了針鋒相對。

然後錯過了修復的最佳時機,開始將就,任問題矛盾積壓。

那把傘將終究破爛不堪。

有的人,等到感情破裂了,依舊將就著。

是的,你手裡打著傘骨,似乎還是傘的架子。

但是,你們一家的眼淚分明同雨水混在了一起。

你們都愛著孩子,卻只能用手給他遮雨。

可是孩子,分明還是被雨水拍個全濕。


離婚

有人說,現在我留的淚,都是當初腦子裡進的水。

當初選傘,瞎了眼,傘的質量太差,一用就壞,修的多了,累覺不愛。

只能換了。

也有人說,暴風雨那麼大,我們卻非要挑戰。

雨傘被摧殘到無法修理,只能更換一把。

換一把傘,也許顏色不同了,大小不同了,可是它真有用啊。

當然,換的太勤,可能會花了眼哦。


三種方式,三個選擇,可謂,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希望能給大家一些啟發。

如果,你正在湊合,找你的另一半,促膝長談,不要等,就現在,為了孩子。

婚姻不易,且行且珍惜。

孩子不易,且養且真愛。

如果,你很幸福,請將此文轉給你覺得需要的人。

我的文集:

優質連載《我們都是第一次,生而為人》


謝邀。

人會傾向於喜歡與選擇和自己父母有共同點的人做伴侶。人會傾向於複製複製父母一樣的夫妻關係,出處已經忘記了,所以可以不當真。

可我從我的生活中觀察過。覺得有一定道理。形成了樸素的未經證實的猜測,目前還沒有反例。

比如說我,就算我媽說了一萬遍不要找我爸這樣的人。可是仔細一想我心動過的人都和他有些共同點,特別在於我在追求者中選擇時,仔細想一想我當時覺得更心動,更想要選擇的人,都是更像父親的那一個。

而且家庭幸福的孩子很可能以後家庭也是幸福的。這個也沒有出處,是我觀察到的。家庭幸福的孩子,比起不幸福的,不吝嗇付出,不斤斤計較,也不太敏感脆弱。僅僅是這三點,就能避免產生無數家庭矛盾。

我家庭總得來說算是挺幸福,有一些不順心也是在我童年以後的事情了。它塑造了我的愛情觀和婚姻觀。我比常人更覺得婚姻牢不可破,更自製,更加包容。

我和家庭不算幸福的人交流過,童年家庭破裂的人缺乏安全感。父母感情淡漠的人有心性不定,花心的傾向。

而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個父母情比金堅的孩子,他在愛情里便忠誠,溫柔,樂觀和包容。

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有體現。家庭幸福的孩子往往有更高的自尊水平,更加自信開朗,平易近人,工作和學習中也更積極向上。

這些都是我媽告訴我的,我自己後來觀察過感覺確實是這樣。長輩的米飯吃多了,可能真的很懂吧。

唔。僅供參考啦。如果能證實這是錯的就好了,不然不幸的人一直不幸這樣的事情,我也很不喜歡。


父母恩愛對於孩子非常重要 就比如 一個女孩子的家庭 女孩的父親對母親非常關愛 寵著母親 總之就是對母親好 這樣女孩子長大了遇到追求的男生 就不會因為男生對她一點點好就感動不已 不會因為男生對她的一點點恩惠就奮不顧身 她會以父母的恩愛為榜樣選擇一個對自己就像父親對母親一樣的人


推薦閱讀:

TAG:心理學 | 婚姻 | 心理 | 家庭 | 親子關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