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窮造成的順差:鴉片戰爭前清朝與英國的貿易

19世紀,英國曼徹斯特的商人曾幻想:「如果每個中國人的襯衣下擺長一英寸,我們的工廠就的忙上數十年。」對於英國的資本家來講,他們很早就意識到了中國市場的巨大潛力,中國是一個擁有4億人口的大國,這個數字多於整個歐洲,也多於英國最大的殖民地印度。

英國之所以大力開拓殖民地並發展強大的海軍,一方面是為了獲取原料,另一方面則是為了尋求可以傾銷產品的市場,以化解工業革命帶來的巨大的產能過剩。因此,充分開發中國這個世界第一大市場,就成了英國的當務之急,英國使節馬嘎爾尼和阿美士德訪華,其核心目的都是要求清政府放鬆貿易管制,向英國打開國門。

(乾隆皇帝召見馬嘎爾尼使團)

但是英國人沒想到的是,中國這個市場並不如他們想的那樣完美,在與中國的貿易中,英國處於巨大的貿易逆差之中,英國向中國購買茶葉、瓷器,而中國卻不怎麼需要英國的洋布洋火,直到英國人向中國販賣罪惡的鴉片後,這一情況才得到扭轉。

英國人不明白,之所以洋貨積壓不是由於中國人不喜歡洋貨而只是因為中國百姓太窮。

一、造成貿易順差的四種原因

從經濟學上講,造成一國對另一國貿易順差主要有以下四種原因:分別是貿易主體擁有技術優勢;貿易主體擁有成本優勢;貿易主體實行重商主義政策以及貿易主體的國民存在消費劣勢,無力購買外國產品。那麼,清朝到底屬於哪一種被?用排除法我們就可以得出結論。

第一點是技術優勢,技術優勢導致貿易順差的案例屢見不鮮,一些國家由於擁有別國不具有的高新技術,在某項產業上形成了壟斷,各國因此不得不購買他們的產品,這種壟斷和不可替代性造成了貿易順差。比如今日的德國和日本,他們的貿易順差很大程度上就是依靠技術,目前我國的華為公司在5g和cpu上的大量研發就是為了獲取這種優勢。

但是清朝明顯不符合這一點,如果說在明末時中國的科學技術水平還可能和英國各有千秋,但到了19世紀,中國的技術水平已經遠遠落後於英國,此時的英國,經過工業革命的洗禮,已經進入了蒸汽時代,由煤驅動的機器已經開始取代人力成為生產工具,在英國廣泛應用蒸汽機的情況下,清朝的生產效率依然和2000多年前的漢朝沒有太大提升,這種機器和人工之間的差距使得清朝不存在任何技術優勢。

(英國工業革命使得英國具有巨大的技術優勢)

第二點是成本優勢,主要包括人力成本優勢或資源成本優勢,比如90年代的中國和今天的東南亞就是依靠低廉的勞動力而佔據了國際市場的低端產業,從而造成貿易順差。但清朝也不是。

清朝雖然人力確實很賤,但是因為工業化程度和參與國際市場的程度太低,實際上並不能利用這種優勢,清朝實行閉關鎖國政策,沒有當今的招商引資,外國投資很少,而本國又沒有成形的現代工廠。另一方面,清朝大部分的人口都在農村,進行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根本沒有參與到所謂的工業品生產中。而實際上清朝向英國販賣的,也不是棉布這種拼人力成本和生產效率的物品,而是英國沒有的瓷器茶葉等特產,因此第二點也不成立。

第三點是重商主義政策,重商主義指某國為了贏得國際市場的出口優勢換取貨幣,一方面大幅提高進口關稅,從而限制外國產品侵佔本國市場;另一方面還對本國產業實行各種優惠政策,盡量擴大其出口,從而導致貴重金屬大量內流,這是資本主義初期西方各國的慣常做法。但是這一點顯然也不成立,清政府本身實行閉關鎖國,對外貿十分排斥,更無意參與國際市場競爭,而清朝對英國商品的限制也不是通過關稅,而是通過行政命令,因此所謂採用重商主義也是靠不住的。

那麼,只有第四種可能消費劣勢,而這一點恰恰是證據最多的,無論是中國的史書還是英國使團的記載,清朝的老百姓都十分貧窮,根本沒能力消費。

二、貧窮導致的消費劣勢是貿易順差的主因

清朝中期老百姓生活怎麼樣,無論是從中國的記載還是馬嘎爾尼使團的記載來看,都是十分貧窮的。就當時來看,中國明顯已經陷入了農業社會內卷化和馬爾薩斯陷阱。

乾隆皇帝自己就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其曾對內閣說:「承平日久,生齒日繁,蓋藏自不能如前充裕……生之者寡,食之者眾,……朕甚憂之。」乾隆提到,由於人口增長太快,現今的耕地已經不夠用了。

(清朝時期人口大量增長)

清代學者汪士鐸也記載:「人多之害,山頂已殖黍稷,江中已有洲田,川中已辟老林,苗洞已開深菁,猶不足養,天地之力窮矣。」提到能耕種的土地都耕種了,就連深山老林等偏僻的土地都已開採,但仍不能養活人口,天下的資源都窮盡了。到了清朝中期,各村為了搶奪資源經常爆發衝突,為了一口水井和幾畝地打的頭破血流的事件都已屢見不鮮。

相對於中國方面,英國馬嘎爾尼使團的記載則更是觸目驚心,英國使團提到有很多農民已經開始填海造陸,費盡心思只為增加不多的土地,而據他們觀察,中國的牧場以及娛樂設施很少,幾乎所有土地都被用來耕種。中國的各處都人滿為患,為了養活如此多的人口,土地幾乎都沒有休耕的時候。

最令人看到痛心的是大部分的中國百姓都處於飢餓和貧困之中,英國使團記載:「因為中國人送來的食物過多,並且「有些豬和家禽已經在路上碰撞而死」, 所以我們把一些死豬死雞從「獅子」號上扔下了大海。岸上看熱鬧的中國人一見,爭先恐後跳下海, 去撈這些英國人的棄物。中國人它們撈起來,洗乾淨後腌在鹽里。」由於中國人貧窮的狀態讓他們印象太過深刻,馬嘎爾尼甚至聲稱:「不只是狗肉,只要是肉,中國人就吃……悲慘中國人一向處於半飢半飽的狀態,樂於以任何食物為食,即使是腐爛了的 也不放過。」

(清朝百姓生活十分困苦)

除了物質上的貧困,英國人還說了清朝百姓溺死嬰兒以及被官府隨意鞭打驅趕的景象,而成千上萬縴夫被鞭打著拉船的景象更是讓他驚愕。

實際上,就連被史學界抨擊過高估計清朝gdp的安格森麥迪森,在他的計算中,1820年中國的人均gdp也僅為600美元左右,而此時的西歐已經達到了1232美元,而英國作為當時西歐中最發達的國家,恐怕還要高。就連被認為高估清朝的安格森都得出西歐人民的生活水平已經遠高於當時的中國百姓,那麼,這種中國相對於英國的絕對消費劣勢幾乎已經是板上釘釘了。

(馬嘎爾尼記述的清朝百姓生活極其悲慘,不僅貧困而且人格低下)

正因為這種消費劣勢,就算英國打完了鴉片戰爭,逼迫中國開放了市場,但只要不搞鴉片貿易,中國依然處於巨大的貿易順差之中,直到甲午戰爭後才得以改變。

就中國歷史上來看,中國最為富強的漢唐不僅不是貿易順差,反而是貿易逆差,由於漢唐時期人民富裕,因此購買力強大,大量購置來自西域的產品,而同時期的羅馬帝國也是處於巨大的貿易逆差之中,為了購買東方的絲綢和香料導致大量貨幣外流。可見,在農業時代,貿易逆差反而是人民生活富裕的象徵。

三、英國人利用鴉片的成癮性消除了本國對華貿易逆差

因為中國老百姓的貧窮,英國人在中國投資發財的夢想可謂徹底泡湯,最後他們終於找到了解決辦法,那就是罪惡的鴉片貿易。

鴉片具有成癮性,他可以讓吸食者喪失理性,寧肯傾家蕩產去偷去搶也要掙得鴉片錢,因此那些平常省吃儉用的窮人一旦吸食了鴉片就在於不考慮家中的收支。而達官貴人在染上鴉片後,更是大規模的購置,到了鴉片戰爭前夕,林則徐估計人口中的1%已經染上了鴉片癮,而蘇州一地就有10萬成癮者。鴉片成了中國從上到下最受歡迎的「英國商品」。

(吸食大煙的清朝人)

鴉片對於英國貿易逆差的扭轉是顯著的,19世紀初,中國還順差2600萬銀元,到了1828-1836年,已經逆差3800萬銀元,而英國政府則多了400萬英鎊的收入,在英商在中國販賣鴉片的根據地伶仃島,每年就將18760箱鴉片送進中國。

在起初,英國人不明白,中國雖然人口眾多,但是大部分人口卻處於赤貧之中,他們並非不喜歡英國的洋貨,而只是無力購買,實際上,中國占人口大多數的農民不要說洋貨,就連本國生產的工業品也鮮少購買,而人口中最富裕的官紳階層,對於洋貨的興趣又實在有限。這與相對富裕能夠充分消費瓷器茶葉等中國產品的英國民眾形成了鮮明對比。這種購買力的差距使得英國的希冀徹底破滅,最後用鴉片的成癮性扭轉了本國的貿易逆差,靠吃人血饅頭的方式賺得了利益。

(英國與清朝的差距遠不僅僅是軍事)

從鴉片戰爭前兩國的貿易順差中,我們也不難看出,清朝與英國的差距,尤其在百姓的生活水準上,已經大到了何種程度。

更多精彩歡迎關注本人微信訂閱號:沉思的托克維爾

推薦閱讀:

TAG:清朝 | 中國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