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關於什麼是科學研究的一些感想

這幾個月聽了很多的老師對於科研的認知.他們來自不同的領域,不同的科研年齡.表達他們對於科研的認知.我就以兩個我看到的一些現象來切入說明一下我的一些觀念.這些場景有些發生在最近,也有一些是我從一些新聞上看到的爭論.

場景1: 產學研落地論 VS 基礎科研論

相關言論:

科研結果不能都以"這個東西有沒有用"來衡量,有一些基礎性的科學研究在一開始的時候就是看不出來有啥用的.

眾所周知,國家在大力推行產學研,希望學術界做的很多的科研工作可以落地並且產生實際的價值.這樣的價值導向帶來的缺點是科研轉換和落地過程會佔據科學家大量的時間.導致基礎的科研時間變短.而且往往讓科學家直接去Lead落地的事情往往的做的不是特別好.商業領域的一些玩法對於學術圈的人來講太花里胡哨了.套路也很難掌握.因此我也看到了很多的科研人員是很反感這種產學研的價值導向的.本質上產學研也是一種學科交叉,是商業化和學術化的交叉.一些淺層次的交叉是很難做好的.我的觀念是如果搞學術的不下定決定去搞搞商業.或者搞商業的不下定決定鑽研鑽研學術的東西.這種產學研最終是很難搞好的.這裡一定會包含一定的犧牲.比如學者會犧牲大量的時候去研究商業化的套路.如果學者對於商業化絲毫不感興趣那其實完全沒必要去逼著搞什麼產學研.很多產學研能落地的科研學者往往都有創業經驗.並且對商業化的運作思路有較多的經驗和興趣.

說一下我個人的觀念:我是產學研的支持者,但是這並不是說我支持產學研更有用,而是我擅長這種操作.我支持的是對於想要做產學研,對商業化有興趣的學者去充分的做產學研.而對於只對科研本身感興趣的就不要有這種產學研的指標下達.

聽不止一位老師說過類似的觀念:

中國缺少的是研究基礎科學的科學家,上層的產學研的太多了.底層不行,上層就是瞎折騰.

當然也聽浙大的鮑虎軍教授說過這樣的例子(不是原話,只是表達大概的意思):

浙江大學鮑虎軍老師(https://person.zju.edu.cn/0093140)

在CAD學院,我們不要求博士畢業一定要發Paper.如果能做出一個好用的軟體系統出來也完全可以畢業.我一直等著這麼一個同學的出現,可是我等了5年也沒有出現.因為往往博士生們最後會發現,發Paper比做一個完整的系統要簡單一些.

可能是浙大的計算機系和企業合作的比較多,系裡面的多位老師也發表過類似的觀念,浙大是一家非常注重商業和落地的學校,這個從浙大對外的指標中引以為豪的"應屆生創業率"也可以看出.學院裡面的老師大多都會強調論文中工作的實用性.從個人價值觀來說浙大的幾位老師(特別是陳為教授和鮑虎軍教授)我還是非常認可的.

浙江大學陳為老師(https://person.zju.edu.cn/0002356)

其實我覺得中國目前不僅僅缺少研究基礎科學的科學家,上層的產學研的優秀學者也很少.苛刻一點的來說,很多的產學研的學者甚至是抱著發一筆小財的想法去做產學研的,或者是把商業化這件事情想的過於簡單了,覺得有絕對的技術優勢就一定可以做出一個在這個領域的優秀公司出來,結果投入了一些資金以後發現水很深不好搞就停滯了,形成了很多不上不下的產學研殭屍公司.

這邊也闡明一下我為什麼一開始就要對Propro進行開源的原因.如果要將Propro運維成一個具體的產品進行產品化落地.那就是一個非常直接的產學研項目.因為中心化的伺服器,源代碼的持續不斷的維護必然需要通過公司的方式去運作.但是我自身的目標並不是去做一個完整落地的商業化產品.因此像OpenSWATH那樣選擇開源是一種比較合適的方式.雖然仍然需要投入較多的時間去維護產品,但是隱藏的可以吸引更多的開發者進入到這個領域中,也是我對於衡量Propro一個重要指標.

場景2: 工程論 VS 學術論

相關言論:

這個工作包含的工程的東西太多了,發不了太高的Paper.

對於這個觀念,我其實一直想反問的是:"什麼樣的研究不是工程的東西?怎麼定義工程和學術?"

反正我是沒有查到哪篇文章或者哪個國家發布的報告或者計劃裡面有對於什麼是工程,什麼是學術的定義的.

這裡說明一下我的觀念:

工程研究是一個"解決簡單重複問題工具型方案或者組合多個已知問題的整合型方案"

學術研究是一個"創造全新方法學的首創型方案或者是改良已有方法學的改進型方案"

這個定義肯定不嚴謹,不過可以代表著我對於大家理解的什麼是工程,什麼是學術的一個個人整理下來的理解.這句話比較拗口.簡單的說這個理解不是我對於工程和學術的理解.而是我對於你們對於學術和工程的理解的一個猜測性的理解.

而我個人對於什麼是工程什麼是學術的理解是:

你做的東西如果是一個"獨創性,先進的,有實際使用價值的東西",它就是學術的.

我對於關注一個工作是不是學術主要看三點

先進性,是否在某些領域的指標是最好的

獨創性,整個工作是否是自己完成的而不是單單整合一些已有工作,原創內容在工作中的佔比

價值性,這個工作對於該領域的實際影響力和價值是否夠高.

這個是廣義的我對於學術的認知.

狹義上講,在出了中興事件以後,我認為這三個點在前面加上中國如果成立的話也可以認為是學術的:

在中國是否先進,在中國是否獨創,在中國是否有價值.

雖然這樣是會帶上明顯的政治屬性,但是平心而論即便是科研也逃不了政治制度的影響."一切問題都是政治問題"這句話在我心中都快成真理了.

我的理解

聽了很多的觀念,慢慢的我心中也有了對於我自己的一個定位,這個定位對於我來說很特殊,因為我的背景原因,我可以跳出這個圈子理解一些事情.

目前的中國博士生有一個奇怪的現象,以我們南大軟體學院為例,最優秀的人才在本科或者研究生的時候就被優秀的公司高薪挖走了.亦或者是出國留學了.留下來的博士生往往是系裡面成績比較差找不到工作的或者沒能出國的.其實大量的優秀人才他們都走入了互聯網公司.以他們的能力其實幹什麼都行,但是現在國家的薪資體系,教育體系等都會讓優秀的應屆生優先選擇高收入的崗位就業.因此人才分布其實非常不均勻.而這些優秀的人才一旦進入到企業,往往就會陷入到商業的泥潭中.不僅僅會面臨各種新的知識和挑戰讓他們感覺在不斷的成長,更有高額的薪資和股票的誘惑,更有創業的契機.因此但凡從企業中回到學術圈的人,大多數都是在企業感覺累了,壓力大了,委屈了,薪資不滿意了.這些人不能說是被企業末尾淘汰的吧,也算是不適應企業的節奏被淘汰的.即便是在阿里,每一個團隊前30%和後70%的人的能力差別也是十分巨大的.外面的人統稱我們是阿里人,實際上阿里內部的人實力差別也非常巨大.而企業裡面這30%的優秀人才往往都有很多的想法,其中不乏對於生命科學感興趣的人,但是由於兩個領域的跨度太大,他們往往不敢去嘗試,只能看看今日頭條的新聞.這個從我在知乎上加我的計算機類的友人就可以感覺到.他們也希望可以為生命科學做一些事情,他們也能感覺到下一個時代是生命科學大爆發的時代.生命科學將會從偏理論進入到偏應用的時代.但是有太多的限制讓他們不敢跳出他們現有的這個圈子.

我之所以覺得我可以跳出這個圈子看一些問題,是因為我的如下特徵:

1.我來讀博士的原因是為了夢想,我可以很單純的為了這個夢想奮鬥.因此我做事情的時候可以不去管這件事情是不是符合現在的這個學術的圈子的價值觀.比如說我不會去考慮博士是不是能畢業,因為最終是不是能拿到博士學位對我來說不是最重要的.我也不會太過在意做的工作是大家理解的是學術的還是工程的,我只會按照我自己的理解去規劃相關的工作.

2.經濟問題對我來說不是首先要考慮的問題,因此雖然我有很多創業的經驗,我也很了解商業運作的那套.但是我並不會去觸碰我的那個舒適區.

3.讀博士對我來說可能是將來最幸福的一段時間了.像西湖大學的PI,肯定或多或少的會受到學校制度上的一些限制,而在於老師組下面的我可能相對就自由很多(這裡當然要感謝於長斌老師的包容心,因為據我所知很多的導師對於學生的研究方向是強制的,而於老師組不僅僅對於我,對於組裡面的很多學生都是包容的方式讓他們各自發揮所長,哪怕這些事情和於老師本身的方向無關).可以做很多想做的事情.

西湖大學於長斌老師(http://www.wias.org.cn/index.php?a=kydetail&catid=487&id=8516&web=chinese)

4.我不擔心將來的出路問題.我會不斷去追求夢想.而追尋夢想和最後留在大學教授還是回阿里無關,如果阿里突然也有了和我追尋同樣目標的部門和方向,進入阿里繼續奮鬥也沒有任何問題.

我是一個工程經驗,商業化經驗和管理經驗比較豐富的人,在一個講究純粹學術的圈子可能會有點格格不入.我也曾今想過在學術這個圈子就表現的學術一些,拋掉我原來的專長去徹底轉型為一個學術型人才.但是這一年的學習過程,特別是這上半學期看到的聽到的.讓我下定了這樣的一個決心:

1.工程和管理是我擅長的,我不但不會放掉這兩樣東西,更會將這兩樣東西和學術緊密的結合在一起.

2.我只會以我對於學術的價值觀定義來做事情.而不會再以部分老師的學術觀作為衡量標準.我希望的是我的價值觀最終可以實實在在的做出影響力,甚至影響其他老師對於學術的價值觀

3.我不會太在意論文本身而是會更加關注我的工作本身.哪怕我的論文最終由於不符合這個小同行圈子的價值觀最終導致發低一個檔次.

狹義的講,如果哪天我回來成為西湖大學的一名老師,我也會貫徹我自己的價值觀,至少從軟體研發的角度,現在很多學術界的軟體都是國外的.國產的要麼沒有,要麼就是拿不出手.要做完整的鏈路創新,每一環都不可或缺.我希望至少可以成為西湖大學軟體研發最強的老師.可能這個想法會被說成沒有學術理想,但是我的價值觀裡面這個是非常有意義的.

廣義的講,我希望可以通過更好的結合工程,管理和學術,讓中國更多的工程型人才可以快速切入到各個學術領域.通過平台的思想或者開源的方式,讓更多在商界卻有著做點科研想法的優秀的人才可以快速的介入學術界.降低產學研的門檻.

這些想法我都會在我的第一個學術級軟體產品Propro上加以嘗試和印證.我希望我的第一款Propro的蛋白質組學平台可以通過開源的方式,不僅僅吸引組學相關的生物學者使用它,也可以吸引企業中對生命科學感興趣的計算機人才來一起開發它.使得蛋白質組學成為計算機學科中一個類似於CMS,OA,ERP一樣的領域概念.

目前Propro的相關工作還在準備發表中,當然如果感興趣蛋白質組學信息分析方法的計算機同仁們也可以聯繫我一起探討.


推薦閱讀:

TAG:科研 |